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美麗的公雞》的優秀教案及反思

校園2.07W

一、教學背景

《美麗的公雞》的優秀教案及反思

1、教材説明

《美麗的公雞》選自語文培智教材第十二冊,這是一篇看圖學文課,主要講的是一隻公雞自以為很美麗,去跟小動物們比美,結果小動物們都不和它比美。在老馬的教育下,公雞懂得“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的道理。從此,它天天早起為人們打鳴。全文圖文並茂,情節起伏,生動的細節描寫,使文中的小動物更加活靈活現,淺顯的故事,卻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2、學情分析

就目前八(2)班的學生情況來看,A組同學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能進行造句及説話練習,會使用本課中“因為……所以……”和“幫助”進行説話訓練,並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BC組學生語言表達含糊、語序顛倒,需要老師的進行鍼對性教育,在朗讀及理解課文重點時需要老師加強指導與分析,説話訓練時只能重複A組同學説的話。

3、教學目標

針對八(2)班的學生學習情況,在《美麗的公雞》第二課時中,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1)會讀、會寫生字“害”,並會用“因為……所以……”及“幫助”進行説話。(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能讀出對話中不同的語氣。(3)在小組合作探究中體會公雞從外表美到內心美的轉化過程,從而明白“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為人們做事”的道理。

4、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讀、會寫生字“害”,知道公雞比美前後的心情變化,並能分角色朗讀課文。(2)教學難點:體會老馬的話,知道“美不美不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的道理。

二、教學策略

在第二課時中, 我主要教學課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根據這篇課文的二三四段結構相似的構段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學,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組自學後,再對課文中重點進行理解分析,體會各小動物間的不同語氣,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而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其間,也注意導語和過渡語的設計,引導學生更好參與教學,明白教師意圖。

三、教學片段

【片段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PPT:出示課題】

生: 14、美麗的公雞【齊讀課題】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公雞?【PPT:出示公雞的圖片】

生:這隻公雞很美麗,但是他整天得意洋洋、看上去很驕傲。

片段一:這是本節課的複習導入部分,主要採取了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回顧。

【片段二】:過渡語設計

提問:這隻公雞先去找誰比美了?你能完成這個練習嗎?

【PPT:出示練習】公雞來到了 ,找 比美,結果 。

生:公雞來到了樹下,找啄木鳥比美,結果啄木鳥要給老樹治病,所以不比美。

過渡:公雞被啄木鳥拒絕之後,又去找誰比美了?接下來請同學們分組自學課文的第3、4小節。【PPT:出示自學要求】

片段二:這是“複習導入”至“新授”部分的過渡語設計,主要採取了提問及佈置小組任務的方式,讓學生運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自學,採用學法遷移,由扶到放去學習課文的第3、4段。

【片段三】:過渡語設計

師:公雞看到誰也不和他比美,心情、行為上有什麼變化呢?【分角色朗讀】

過渡:這隻公雞見誰也不跟他比美,他只好往回走。你猜猜他這時的心情如何?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第五小節,找一找這小節中哪個詞寫出了公雞的感情變化?

生:指定學生朗讀第五小節。

片段三:這是第四小節至第五小節內容的過渡語設計。先是對第四小節中公雞行為變化進行簡單描述,再採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課文的第五小節。

四、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對導語及過渡語的設計比較簡單,都運用了較簡潔的語言。其中,主要使用了提問的教學技能。此外,在過渡中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他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有目的的學習,為他們創設自主學習的'平台。

片段一是本節課的導語部分,主要採用複習導入的形式讓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習的重點內容。在此導語中,我使用簡潔導入語,讓學生迅速進入新授內容,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在八(1)班教學時,我使用的導入語過於繁瑣,導致耽誤了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所以我感覺導語不在於複雜,而在於及時讓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狀態。

片段二和片段三都是過渡語的設計部分,這裏都採用了提問的課堂教學技能,並明確了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在片段二中,我提出要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採用“學法遷移,由扶到放”的方法進行自學,此時,過渡語顯得尤為重要。回顧這整個教學過程,發現有效的、準確的過渡語對於學生掌握整堂課作用非常大。在八(1)班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尤其是過渡語轉銜方面。有時候我的課堂用語往往比較書面化,不易讓學生理解明白,所以往往感覺看着教案比較順,但在實際教學中就會存在很多的問題。經過反覆思考及二次備課後,在八(2)班教學時,課堂教學相對較流暢。過渡語的作用一方面在於承上啟下;另一方面也能適時地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較快地適應接下來採用的那種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