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正面管教》讀後感經典15篇

校園9.1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正面管教》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面管教》讀後感經典15篇

《正面管教》讀後感1

寒假裏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説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點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帶着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瞭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着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 書中説到:安排特別時光、抱一抱孩子都向我們講述了愛是前提,愛的重要性,鼓勵是需要愛的支持。讓我們通過真誠的愛讓孩子感受到鼓勵,這麼感覺是多麼的美妙。班中經常有些孩子是大家公認的調皮鬼,其實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責備、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試一試將孩子“抱一抱”,那麼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面管教》的確是本很好的書,使我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的教養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集幾十年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體會,特別是她在正面管教方法的推廣與培訓中收集到的無數個正面管教的成功案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接一個生動有趣而又發人深省的故事。它教給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與孩子交流,進行正面引導。回顧這幾年自己對兒子的'教育經歷,覺得自己對待兒子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變。作為家長常常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尺度。這本書倡導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例如在如果既不嚴厲也不嬌縱,那該怎麼辦?這一小節中作者從四個方面來歸納了我們要達到正面管教的效果該怎麼去做,舉例説明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去管教孩子?這本書值得每個家長、老師一讀。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使用科學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讓孩子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會使他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作為一名教師,書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 “我們究竟從哪裏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點,認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覺更糟?”我在以前教育學生時,常常嚴厲地訓斥,孩子表面上聽話了,而實際心裏很不服氣。的確,懲罰雖然能暫時制止不良行為,但不能永久性的地解決問題,孩子只有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所以,只有通過鼓勵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才能獲得長期的積極效果。孩子的感受力強,但表達能力卻弱。需要老師和家長認真解讀,而不是通過打罵來壓制孩子的錯誤行為,從長遠來看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帶來了新問題。

總之,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今後的教育中能更正確的使用正面的方法管教學生,讓他們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地成長。

《正面管教》讀後感2

自從做了父親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經常和妻子不一致,感覺自己總是會走入“死衚衕”或者“束手無策”。後來,在妻子和外界環境的強烈影響下,我用一種學習的心態,閲讀了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接觸到了“正面管教”的理念,我突然發現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竟然一無所知。明白了妻子在教育孩子的某些方面,為什麼和我不一致,才明白孩子的心中到底在想什麼?她到底要什麼?明白了孩子眼裏的世界,和大人眼裏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是需要家長與孩子溝通、共同成長進步的。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傳統的家庭是在用什麼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其實我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第一個就是嚴厲管教,家長設置邊界立下規矩,要求孩子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如果孩子違反了規矩那就自然要受到懲罰。在我們觀念中的管教孩子就是應該這樣。第二種是嚴厲管教的反面,就是放縱。不對孩子的行為加以限制,放任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家長相信孩子長大了自然就什麼都懂了。我們見到“熊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聯想到,父母一定是在溺愛、放縱孩子。那還有第三種方法,就是本書所説的“正面管教”。我們先不急着給正面管教下定義。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看一下三種管教方式的不同之處。

話説有一天早上,媽媽問3歲的孩子,早點想吃麪條還是牛奶麪包?孩子選擇了牛奶麪包,但是咬了一口之後孩子就丟下面包説這太難吃了,我不吃了,我要吃麪條。現在我們分別來看,使用三種管教方式的媽媽都是怎麼做的。嚴厲的媽媽再三説教之後被激怒了,打了孩子一巴掌,訓斥説,不吃就餓着吧。孩子玩了一會回來找媽媽説我肚子餓了。媽媽再次開始説教:“你看,我早就跟你説過了吧……”然後嗶哩嗶哩的説了一大堆。媽媽覺得,現在孩子知道自己有多正確了,媽媽對自己的説教很滿意。但是孩子呢?他其實正茫然地呆視着前方,無奈地等媽媽嘮叨完。驕縱的媽媽放下了手中的牛奶麪包,趕緊重新為孩子煮麪條。媽媽為了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忙得團團轉,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到吃午飯的時候,這一幕還將繼續上演。正面管教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呢?她説:“好吧,不吃就算了,你出去玩吧,我們中午飯的時候再見。”你看,她省去了嚴厲媽媽的説教步驟,她並沒有發火也並沒有妥協。過了一會,孩子跑回來大喊:“我餓了。”媽媽蹲下來和善而堅定的告訴孩子説:“我知道你肯定餓壞了,但是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堅持到吃中午飯的。

在親子教育中,爸爸和媽媽都不能缺席,媽媽的`教育觀念需要爸爸的支持與配合,共同為孩子付出,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達到育兒的效果。一個家庭,不能只有媽媽細膩和耐心,還應該有爸爸堅實的臂膀和強大的支持。

不知道您從這個小故事當中聽出些什麼沒有。使用正面管教的媽媽沒有説教和批評,也沒有為孩子重新做早餐,而是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前提之下,和善而堅定的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作為父親,就應該為家庭教育“保駕護航”,默默的充當司機、領路人的角色。

《正面管教》讀後感3

最近,陳錦顏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正面管教》,初看書名令我感覺這是一本讓家長、老師不要批評或者懲罰孩子的説教類書籍,説實話,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我當初是挺抗拒讀這本書的。不過,當我翻開這本書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簡·尼爾森的這本《正面管教》裏有很多觀點都刷新了我的教育觀念,如“懲罰並不符合有效管教的任何一條標準”“若想讓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讓他感覺糟是非常荒誕的”“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在看《正面管教》這本書前,這些觀念我是很難理解、接受的,但當我讀完整本書後,覺得尼爾森教育孩子的方法還真是有一套。就如尼爾森認為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做是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在我們看來,犯了錯誤就得改,首先就得讓犯錯的人嚴肅認真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可否認在我們眼中,“犯錯誤”就等於“壞事情”“很糟糕”,但尼爾森認為“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這樣的想法是以前的我決不能接受的。

我帶的班級是年紀較小的孩子,每到下課休息時間,總有那麼幾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教室或走廊裏追逐,把桌椅都撞亂了。有時候,孩子會不小心磕到桌子椅子上,腿上、手臂上會留下一道紅印子,嚴重時還會把膝蓋磕破,作為老師,看着是既着急又生氣。此時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犯錯了,低着頭走到老師身邊,等着老師的發話。在以前,我會認為“讓孩子害怕”才能讓孩子記住自己的行為是錯的,是不能再犯的,所以總是嚴詞厲色地對他們説,“你要是再這樣,我可就要讓班長給你扣分了。”看着孩子們聽完我話後那緊張害怕的樣子,我會想,這次教育起效了,他應該會記住了,如果孩子們笑嘻嘻的,我則會覺得,這孩子是不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犯錯了呢?要是這樣,我會繼續説教一番,直到我認為他意識到自己犯錯了為止。

可是,沒隔多長時間,這種追逐現象又出現了,當時我就很苦惱為什麼會屢教不止?現在再想想,當時的教育方法可能真的不好,我並沒有讓學生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有的'只是學生犯錯後對老師的害怕,一旦老師不在場,這種“害怕”就會降低,於是,學生又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讀後感·對此,尼爾森認為,我們要學會怎樣把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戰作為學習的機會。作為大人,我們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不要認為孩子犯錯了是一件多麼令人頭疼的事情,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我想,下次班上再出現學生追逐的情況,我得嘗試笑着跟我的學生説,“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這樣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正面管教》的確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再三品讀。當然“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把書中的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並不斷思考,積累經驗才是最有意義的。

《正面管教》讀後感4

《正面管教》這本書我在剛參加工作時就聽到過,也很早就在我的書架上,但如果不是事出有因我想它會一直在家裏吃灰。再次拿起這本書,書中的一些話還是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教室的氛圍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當一位老師的和善必須加入獎勵,而堅定必須加入懲罰時,孩子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就會變得困惑而可怕……”,“一個行為不良的學生,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學生”,“阻礙溝通的方式會給老師和學生造成同樣的挫敗感,而促進溝通的方式會給雙方賦予力量”……讀過的每一本書中都有讓我和作者產生共鳴的部分,而這本書也讓我切實感覺到,教育從來都是一樣的,國外教育和國內教育亦是如此,每一位班主任在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大同小異,但是處理方式的不同導致效果天壤之別。

也許我從未意識到,教室的氛圍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自己的上課風格,管理方式,甚至對待某一位犯錯誤學生的.態度都會對班級無形中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想當然的以為自己的認真和專注以及敬業精神會被孩子看到,可是慢慢發現自己最先被看到的是缺點------沒有耐心,大聲呵斥,不給學生面子………有一句話説的好:“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想讓班級整體團結,必須自己先團結每一位成員;想讓孩子們關心愛護集體,就讓他們感覺到集體對他們的關愛……永遠告訴自己,和善而堅定的前提是“和善”。

參加工作這幾年遇到不少的學困生,可是對他們的教育卻一直沒有明確的方向和方法。一句話彷彿點醒了我——一個行為不良的學生,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學生。對比學生的表現,果真如此!學習的困難,交友的阻礙,家庭的不幸等等都可能使學生出現不良行為,如果沒有及時的疏導和開導,再加上由於老師不知情無意中帶來的壓力,學生會作何舉動我們不得而知。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引導,而不是任其發展。

作為一名教師,從來沒有去思考過與學生的溝通技巧,這也是自己工作遇到瓶頸的原因之一。這本書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相互尊重的溝通技巧:在不詢問的情況下,不去假定孩子們的想法和感受,要通過核實——問啟發式問題——來促進溝通;探詢會促進溝通,要學會用好奇心增進情感聯結並改善溝通;過多的指令會增強孩子們的依賴性,邀請則會鼓勵合作;要尋找機會肯定孩子們的成就和獨特性,而不要只是期望,當老師要求過多,並且急於求成時,就會讓孩子們喪失信心;不用或少用“成人主義”去要求學生,學會真正的尊重和接納學生。

這本書中的很多理論讓我耳目一新腦洞大開,人類的行為與冰山的類比,啟發我要研究學生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孩子們是我們未被開發的最大資源,讓他們學會相關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才能,會帶來難以計數的益處。《教室裏的正面管教》同時又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籍,裏面的很多方法可以直接拿來用,例如“選擇輪”,“和平桌”,“工具卡”和11個教室管理工具等等。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當老師教學生還可以有這麼多的道道,説與這本書相見恨晚一點也不為過。雖然到目前為之這本書我只讀了一遍,可是我知道如果我想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正面管教,必須反覆精讀和研讀。

《正面管教》讀後感5

對於如何做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敏芷君讀完《正面管教》後有感,在父母和孩子溝通中,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嚴厲,後果可能是讓孩子產生憤恨、報復、反叛、退縮,讓孩子的自尊水平大幅下降,沒有自律性。二是嬌縱,後果會使孩子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沒有自信。三是正面的管教,即和善而堅定,孩子有自尊,會自律,有愛心。

那如何做到和善而堅定?首先要冷靜,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解釋,其次告知孩子問題在那裏,再次告知或讓孩子知道你愛他,最後表示願意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方法。而且在制定新規矩或尋找解決方法的過程中,要讓孩子也參與進來,給孩子足夠的自尊。

培養孩子最主要是培養七項感知能力和技能 ,分別是: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

2、對自己在重要價值中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有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緒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在溝通協作協商、共同傾聽等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對待日常中的事情);

7、判斷能力(能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要讓孩子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因為心中有愛的人,便不會太在意外在的事物。

一、教會孩子尊重自己。孩子的自尊很重要,真正的自尊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自己處理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二、是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學會用同理心去傾聽,把孩子每次犯錯變成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譴責的'機會。一味批評孩子的父母是不成熟的,是希望和孩子共同承擔責任,而急於劃清界限,是把內心的恐懼變成了憤怒來批評孩子。

三、學會道歉,這是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學習的,包括承認錯誤、道歉、解決問題。

兩種方式去識別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從內尋找——關注自身感受

1、自己感覺惱怒、着急、內疚、煩惱——尋求過度關注

2、感覺到威脅、受到了挑戰、被激怒、被打敗——尋求權利

3、感覺受到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報復

4、感覺無能為力、絕望、無助——自暴自棄

二、由外而內——觀察孩子的行為,要求停止做某事,孩子的反應可以看出行為的目的

1、停止一會兒又開始做——尋求關注

2、言語頂撞、消極抵抗——權力鬥爭

3、破壞性行為、説傷害你的話——報復

4、希望你快點放棄努力、別再打擾他——自暴自棄

最後,判斷一種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可以從四點來看:1、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堅定。2、孩子有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這兩樣東西是孩子在童年所追求的。3、方法是不是長期有效。4、是否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品德。

《正面管教》讀後感6

看《正面管教》的時候,我就不由得想起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帶的第一屆學生,那時候剛從學校出來又進入學校,身份在發生轉變,雖説之前在學校也學習了管理知識,參加了上崗培訓,聽取過很多專家前輩的經驗,但畢竟沒有實戰經驗,所以還是會很忐忑。雖生澀,但很有學習的進取心。

我記得,在開學新生培訓的時候,作為班主任的我請每位同學提前準備一個自我介紹,內容不限,邀請學生“攝影師”記錄下每位同學在進入國中伊始的時刻及話語,等到3年後大家畢業了,等到畢業5年10年大家同學聚會了,我要再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當年那個青澀又充滿朝氣的你,再回首,你是怎樣的心情?是否有遺憾,是否會後悔?

我記得,當年的每週一節的班會課我會正兒八經的上,尤其第一節班會課印象深刻—班級公約的制定。其實也算不得開放民主,還是由我擬定幾條能與不能,只是請同學表態同意與否,大家達到一致性意見。雖然説起來很像是走過場,但是態度是真誠的在尋求學生的意見,每位同學會有參與班級管理的感覺,這樣一想,和本書中提到的某些理論很是契合。常規的班會課我會隨意的'請同學來點評一週班級風雲事件,不管好的壞的都拿出來曬曬,讓學生來進行班級管理,這樣他們才會有自我約束感,不過還是沒有做到不評價,每説一件事我還是會忍不住評價,因為目的性太明確,就是奔着好的繼續做下去,不好的事情批評制止。

我記得,當年的我很喜歡跟學生談心,聊學習,聊同學,聊父母,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有狀況的時候我會主動與家長電話聯繫,有的時候一個電話就是半個多小時。

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班會課越來越簡短,不再請學生來組織班會課,就由我來總結陳述,而且主要是指出班級中做的不好的地方。更多的時間用來上數學課,用來講練習。

我變得越來越容易發火,一發火就在班級中全班開罵,看着他們一個個都低着頭也不説話也不表態就更加火。在本書中,我對照了自己的領導方式,我想,我的本質上是屬於老鷹型領導方式——我喜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的感覺。有的時候會超級有條理,有的時候會超級散漫——曾經我會將這樣的性格稱之為情緒化,懷着最美好的願望將事情拖延下去。喜歡親力親為,要將事情分派下去,會讓我覺得很不放心,要是做不好達不到效果怎麼辦?讀後感·我將我自己想象成“超人”,然後哪有真正的超人,往往會感覺的很有壓力,一切都超出自己可控範圍內,有時候會特別沉默,退回到自己的保護殼中,有時候會尖鋭的,猛烈的攻擊別人,變成一隻尖叫着攻擊的猛獸。也許是這種變化無常,讓學生也摸不透老師的情況,吃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踩雷,慢慢的慢慢的,關係變得疏遠。

在學習了《正面管教》之後,我也有很多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之前和現在接觸到的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我想,首先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然後用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家長、其他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作者:孫吉

《正面管教》讀後感7

“獎勵”、“懲罰”這兩種管教方法在我們以往的教學工作中出現頻繁,《教室中的正面管教》一書讓我瞭解到一種不同的方式——正面管教,它是通過建立情感聯結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倡導用和善、尊重的態度,以鼓勵的模式幫助學生真正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參與專注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這個觀點讓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因為違反紀律,被罰抄學生守則,我當時會因為害怕再被懲罰而答應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還有國中時候被罰把政治試卷的錯題抄三遍,密密麻麻的字以及寫到手軟的感覺也讓我變得害怕寫字。反觀獎勵,我現在也用加分的方式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難發現如果某一節課老師不重視加分評價,學生就會不感興趣。測驗考試的時候甚至也會有學生問我“考到100分有什麼獎勵嗎?”這讓我不得深思:如果有一天這個獎勵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了呢?這就是獎勵的負面影響,孩子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獎勵而不再專注於學習本身。

而正面管教恰恰在幫我我解決上面的問題。正面管教認為,孩子要好好學習並且減少紀律問題除非教給孩子們社會和情感;而正面管教的願景是孩子們在學校裏遭遇失敗是永遠不會被羞辱,而是通過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感覺到自己被賦予了力量。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並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態度就會不同了,同時也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當學生犯了行為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源,針對問題採取有效的的方法進行化解、溝通,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從懲罰或者一味批評孩子的方式中扭轉,從正面引導孩子理解他的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並且讓他承擔他的錯誤,最後改正。而在這過程中,沒有老師和同學會嘲笑他,因為大家會一起幫助他認識錯誤,探索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受到懲罰。這樣的孩子一定也會有班級歸屬感。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當學生對學校有一種歸屬感並感覺自己是學校的一份子;喜歡學校;意識到老師們是支持和關愛自己的;在學校裏有好朋友;致力於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學業進步;相信學校的紀律是公平和有效的;參加課外活動。那學生們便會對自己學校產生積極依戀,增強學生與學校的情感聯結,會使學校的教育更成功。所以作為教育者,我們一定要傾聽並認真對待孩子們,讓學生感受到關愛的力量。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教室中正面管教》一書讓我對自己以往的班級管理行為有了很大的反思,書中還提到很多正面管教的具體措施,相信這些方法能更好地幫助我解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正面管教》讀後感8

暑假在家讀了美國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的《正面管教》這本書,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吸引我的不是書名,而是書序的內容。寫書序的作者是兩個孩子的寶媽,他們是計劃性地要小孩,對孩子的到來滿心歡喜,但是也遇到了同樣的教育問題——如何管教?她讀了這書受益匪淺,兩個小魔王已經被她收服。至此,我已經被她的文字感染了,相信所有的寶媽會和我一樣吧,一定要好好品讀,好好學習這本“管教祕籍”。

首先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與堅定並行”以及“贏得孩子”。孩子是隨時隨地都在發展和變化的社會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批評和獎勵,我們應該在讓孩子形成良好自我價值感的基礎上,培養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和信賴。我們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願的配合。前一陣子品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時,也頗有心得,保持一顆童心,自己也有童年,也由學生走來,回憶一下,轉變一下,自己也就變成了學生。

作者告訴我們其實想要贏得學生的合作並非難事,只需要經過四個步驟:

1、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解決問題。

不過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犯的錯誤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對極度叛逆,並且態度非常惡劣的孩子時,往往會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對的,覺得都是學生或孩子的錯。一番指責之後,能解決問題倒還好,怕就怕學生和孩子更加極端地為自己辯解,使小問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其實,當我們要求學生和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本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安排特別時光。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就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運用到。每天我的工作都是早出晚歸,跟孩子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將每天晚上睡覺前的一個小時作為我和孩子之間的特別時光。在這特別的時光裏,我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我們非常快樂,對我也有了更多的依賴與信賴。但是我卻沒有把這個方法運用到我的學生身上,我真的很慚愧。看了本書後,我才恍然大悟,國小生的年齡還小,需要大人的關注需求還很強烈,對他們也應該有愛,有責任。我打算利用課堂作業時間、課間休息時間或者放學後的時間找到幾分鐘的時間還學生之間來個特別時光。首先,要從那些沒有信心的學生開始,按照書上説的方法,做好紀錄,確保不漏掉任何一個孩子。我相信,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更加微妙。

現在自己的身份不僅僅是一位人民教師了,還是一位兩歲小娃的媽媽了,在學校裏面對的是一羣活力四射的大寶寶,在家裏面對的是一個挑食調皮的小寶寶,聽到這已經很頭疼了吧?通過閲讀,相信對於家長來説,這本書可以教會他們成為更加稱職的父母,對於教師來説,它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成為更加合格的老師。

《正面管教》讀後感9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和同事在學習並實踐正面管教,受他們的影響,我也加入到學習和實踐者的行裏,並在和孩子相處中刻意練習着正面管教的方法。

一、遊樂場玩耍,先定規則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都會經常帶孩子去遊樂場玩。我們基本每週六或週日去玩2小時,通常出發前我們會達成一致意見:

1。出發前確定好玩兒多長時間;

孩子在遊樂場玩,當快到約定時間時[通常是飯點]我會提醒告訴他“時間快到了,要回家了”。孩子説,“我想再玩一下那個”。

這時我也不會立刻制止,而是告訴他“好的,時間到了我會提醒你”。到時間了會提醒他"我們現在該回家了",孩子立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跟我回家。

2。到遊樂場後,玩2次要過來找爸爸媽媽喝一次水;

週末遊樂場人一般比較多,有些玩的項目也不適合成人玩。到遊樂場後我會找個視野比較好的地方,告訴孩子我在這裏等你,你想玩什麼就去吧,但你要玩一會兒過來找我喝水。

我們的規則是玩了幾次,和幾口水,同時告訴我你玩了什麼,玩的是否開心,接下來要玩什麼去。

這樣既保證了孩子的安全,又能讓他自己決定玩什麼,回來的複述也在鍛鍊他的表達能力。

二、超市買玩具

逛超市相信大家每週都會去一到兩次,玩具區域我們通常都逃不過去。當孩子看到心儀的玩具想要買時,我們該怎麼做呢?

“嗯,你好像真的很喜歡這個玩具,我也覺得這個玩具很漂亮。”給孩子一種認同,並不是直接告訴他不要買。接着會告訴他“你好像剛剛買過xxx玩具,如果你真的很喜歡,等到xxx時我們再買好嗎?”提醒孩子,我們商量好的買玩具的日子是什麼時候,不是每次去超時都要買玩具的。讀後感·用這個方式,給孩子自己思考的時間和一種儀式感。讓孩子做出自己的決定,是否在約定好的時間購買這個玩具,不但給予他尊重,也鍛鍊了演示滿足的忍耐力。

三、孩子吃飯問題

小朋友吃飯是一件幾乎令所有家長都頭疼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們也特別注意。每天三餐,讓孩子好好地坐在飯桌前,跟着大人一起吃飯,儘量不看電視不玩玩具,飯前一小時不吃任何零食;家裏的零食也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規則雖好,也不一定每次都能順利的把飯吃完,當孩子只吃肉不想吃青菜時,我們會講挑食的佩奇看病的故事,讓他知道青菜和肉配着吃才不會生病。有時也會用壓力山大將食物變成飛機的方式喂孩子吃飯,畢竟誰的孩子能不嬌慣呢!

四、自理能力,生活習慣的'培養

孩子每天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收玩具。不用爸爸媽媽操心。相信很多父母都很期待這樣的情景。雖説這些習慣並非一朝一夕能養成,但是每一個環節都長時間的付出,正面管教起到什麼作用呢?每當孩子不想刷牙,不願意收玩具的時候,我們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積極的引導孩子,自己穿衣,刷牙,收玩具,慢慢形成習慣,而這時我們要做的只是提醒孩子就好了。

不知你是否認可這樣的“正面管教”的例子,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正面管教》讀後感10

利用暑假我認真閲讀了《正面管教教師指南A-Z》一書。書中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了深度剖析,從一些特殊的行為或者語言、表情等細節上,給出了其心理變化的解析,然後為我們指出瞭解決方案和思路,並附有大量的實例供我們參考。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實用性非常強的關注學生的工具書。

從書中的一些實例中,我發現老師不經意的一些語言或行為就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這讓我觸動很大。這讓我想起,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發生的一些事。其中有一件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直接抹殺了我的一項興趣愛好。那是在國小,老師讓我們每個人都畫一幅畫貼在後黑板上,作為黑板報的一角。我畫的是一個房子和一羣小雞,自己覺得還行,就上交了。那個老師看了我的畫説,誰家的房子裏就羣小雞,你怎麼不畫人。然後就隨手給我扔了。我那時也就才國小二年級,也不會反駁,就只覺得自己畫的'不好。從那以後,畫畫這種事,就從我的世界裏消失了。到現在,我都不喜歡畫畫。

其實現在想想,如果我的孩子要是被這樣粗魯的對待,我肯定跟他理論理論。孩子的心理其實很脆弱,很多老師無意識的一些表情就有可能傷害到他。

去年,我教的班裏有個女學生,非常喜歡錶現自己,我也經常給她機會展示,但是成績上總是達不到自己理想的高度。時間久了,我也漸漸的給她的機會少了些。後來我發現這孩子不怎麼舉手了,在課下遠遠看到我,就有點躲開。我意識到該跟她溝通溝通了。我選了一個晚自習前,找到她,叫辦公室裏。她非常緊張,低着頭不敢看我。當時辦公室沒人,我就叫他坐旁邊老師的板凳上,説:問問你,你知道某某某的情況嗎?我問的這個孩子平時和她關係不錯。我發現那孩子上課有點走神。她一聽,我不是問她自己的情況,稍微的放鬆了一些,然後説了一些那個學生的情況。我接着説:要是她也想你一樣,讓老師放心就好了。我明顯覺得這孩子聽到這話有點開心。我接着説:不過我發現這段時間你也有點小問題,怎麼上課不那麼主動了?是不是成績一直上不去很擔心啊?她接上我的話茬就説,自己成績不好,不好意思再主動展示了。我問她:你有沒有認真分析過成績不好的原因?她就説感覺都會,但是成績下來就不理想。我知道她的自信心受到打擊了。接下來我就認真分析了她成績不理想的原因,並告訴她成績不是唯一的,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樣重要,只要感覺上課時聽講很認真,也很開心,那就不要太擔心,接下來你應該怎樣做等等,又為她提供了一些落實基礎知識的建議,果不其然,在最後的生物會考中,取得了A的好成績。她非常開心的跑來對我彙報。這時我説,這都是你自己不放棄,努力的結果。生物能考好,其他的也能考好,要相信自己併為之努力。

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知識有多淵博,而是要有愛學生的心,尊重學生的差異,並有幫助他們成長的耐心。經過了這四年的教學經驗,我漸漸的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師會的多沒啥用,要想教好學生,得讓學生聽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才最重要。怎樣才能讓學生聽你的呢,如果不知道答案,那就照着《正面的管教教師指南A-Z》這本書來吧。

《正面管教》讀後感11

此刻,我身邊躺着兩個我最愛的寶貝,一個四歲的哥哥,一個一歲的弟弟,弟弟的旁邊是那個天天半夜起牀給他換尿不濕的爸爸。

對面的卧室裏,是最愛我的爸爸媽媽,自從我結婚,他們能和我待在一起最多的時候就是寒假了,但是有點對不起他們的是,即使我們經歷了那麼多的想念和來之前的憧憬,在一起生活幾天還是偶爾會有不愉快。其實也沒什麼大事兒,有時是因為孩子,我們説讓少吃點,葷素搭配;他們想讓孩子多多的吃,恨不得頓頓有肉。他們愛逗孩子,兩個寶寶偶爾因為搶玩具鬧矛盾,他們在處理上也有失公平。還有他們的強勢讓我覺得不舒服……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往往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卻發現我們其實有着很多不為大人所知的煩惱,也曾經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許我們在無助中度過了很多歲月,但我們的孩子不應該如此。也許我們是稀裏糊塗地長大的,也還長得不錯,但我們的孩子更加應該享受成長的過程。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所知所能的範圍內已經盡了他們的努力,今天,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去努力去反思,成為更好的父母。

在眾多育兒書當中,給我最多温暖最多啟迪也最多改變的是正面管教系列的書。我的第一本正面管教的書是0到3歲的正面管教,看的最多的也是這本書,那裏的很多片段我覺得很感動,記在了本子上。比如書中説,下一次,當你在夜裏為小寶貝蓋被子的時候,要靜靜地凝視那張熟睡的小臉,並牢牢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當你面對一個歇斯底里的嬰兒、一個不服從的學步期孩子,或一個怒氣衝衝的學齡前兒童時,就閉上你的眼睛,待一會兒,在你的記憶中找到那張孩子熟睡的臉。然後,讓那種愛和温柔給予你處理眼前危機的.智慧……

有些我覺得很實用,運用在了和孩子相處之中,比如把指令和命令變為提問,傳遞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是,提問會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並且通常比命令會被更好的接受。因為沒有人喜歡別人告訴自己去做什麼——包括孩子;比如孩子生氣時做的“憤怒選擇輪”和冷靜椅;比如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角色轉換,他很感興趣,又把很多家長要説的大道理在遊戲中讓他明白。

有一些很常見,但是家長不知道怎麼做,書裏給了具體解決辦法的內容,解決了朋友的燃眉之急。比如一個朋友家的寶寶,最近生氣就會咬手,讓我想到書中有一個一生氣就撞頭的寶寶的例子,結合書中的方法和自己的智慧,讓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暑假的時候參加了乃心老師在吉林的正面管教學習班,我覺得和一位有耐心的老師和一羣重視教育的家長共同學習,不僅讓知識掌握的更紮實,也讓自己學習的信念更堅定,通過頭腦風暴和角色扮演,讓我們能真正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解決育兒問題更實效。

有人説,兩個兒子呀,攢錢吧!我卻想給他們留下點更珍貴的,比如快樂的有玩伴的童年,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愛自己理解自己的父母,一個伴隨一生的好性格。

豬年願望:希望大熊保持一貫的敦厚善良顧家等好品質,我一直覺得他是天生的好爸爸,遵從自己的內心陪孩子玩兒陪孩子成長就好啦。通過學習,希望我能像豬媽媽一樣,在教育孩子上能既温柔又不失原則,學會和自己家孩子相處,和更多孩子相處。希望兩個寶寶像小豬一樣無憂無慮,健康快樂。

《正面管教》讀後感12

今年暑假我閲讀了《正面管教》一書,是由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其著作,英文名字為Positive Discipline,直譯為積極的紀律。在開始閲讀之前,我想當然地認為正面管教就是鼓勵教育,可是仔細閲讀書中內容,我便意識到自己的理解太膚淺了。封面正中的有這一行紅字,“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這一問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它問出了無數家長和老師的心聲。書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家長管教孩子的實例和老師管教學生的例子,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經常因為孩子多次犯同樣的錯誤而生氣,因為他好像沒有責任感而深感苦惱,因為他無端的胡鬧而心煩。我就在心裏嘀咕:這孩子怎麼就這麼難纏呢?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孩子之所以缺乏責任感,是因為我替他做了很多,從而就剝奪了他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反而會認為自己需要我的照顧,或者他“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之所以經常犯同樣的錯誤,是因為我總是在孩子犯了錯誤時給予他的更多是説教、叱責,讓他去承擔一些邏輯後果,而不是讓他從自己的錯誤中本能地去體驗自然後果,所以在我的懲罰中,孩子充滿了怨恨甚至是屈辱,他哪裏還有心思去學習和改正呢?我發現孩子總是在我特別忙的時候來煩我,讓我陪他,以前我一直認為他在無理取鬧,沒事找事,不懂事,不理解媽媽,但是簡·尼爾森卻告訴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這樣做只是在尋求我對他的關注。而他只不過是選擇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來獲得家長對他的關注。

那麼怎樣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説是正面管教呢?這就要回到書中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了。即: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4.是否能交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奉獻、願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正面管教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技能。這就要求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錯誤的觀念“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確解讀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信息,他是想尋求過度關注,還是尋求權利,亦或是為了報復,為了自暴自棄。因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要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要踐行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最終贏得孩子和我們的合作並讓孩子學會關注於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讀後感13

不良行為,廣泛意義上來看就是不好的行為,不被認同的行為,大家不喜歡看到的行為,違反既定規則的行為等,在《正面管教》第五章中,作者帶着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一看孩子的不良行為。

原始腦是什麼?

原始腦,又稱“爬行動物腦”,屬於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而且有一定的延續性。也就是缺乏思考、簡單、暴躁等行為。不良行為是缺乏意識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孩子表現出了不良行為,也許不是他們的本意,只是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做才正確;也許他們只是想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家長們看到自己,關注到自己;也許他們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管教孩子,其實是想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行為。當我們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了解更多,瞭解的更深入時,就會有更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會自己選擇幾個不恰當的行為,進而形成錯誤的觀念和想法:其實就像小朋友找玩具,歸屬感和價值感就是玩具,只是他覺得有四種方式來獲得想要的玩具。一種是家長關注到我時,才能給我玩具,努力的要求被關注被關愛;一種是隻要我有權力時,不被約束時,我才能獲得玩具;一種是你不給我玩具,你也別想去幹別的事情。還有一種是,玩具不是我的,我得不到,我放棄了。

在前幾章講過的幾個概念中提到過: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相信:尋求過度關注或尋求權力有助於他們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報復會使他們在沒有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得到補償;放棄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因為他們真的相信自己得不到。

分別舉例來看看這四種錯誤的目的下,孩子們一般有哪些行為吧

1、尋求過度關注。如“家長不可以幹別的事情,只能跟孩子在一起,具體幹什麼無所謂,反正是不可以不關注他”等等,孩子通過各種令人煩惱的方式來尋求家長關注,來獲得自己的存在感。

2、尋求權力。此時的孩子抱有的是隻有我説了算我才有價值感的錯誤觀念,如:做作業時,不是完成一樣再去做另一樣,而是反覆來回換科目,一會做這個一會做那個,總是不專心的做一種,家長説了之後,一點也沒改善,反而折騰的`更勤了。“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這也許是孩子長大一些後對家長説的最多的話,來顯示自己、證明自己。

3、報復。報復多產生與家長懲罰孩子之後,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或存在感,往往會向家長進行報復,“故意弄亂房間,製造噪音,甚至暴力的亂砸亂打”等行為,都是孩子在進行報復,讓對方也得不到好的結果。

4、自暴自棄。往往持有這樣錯誤觀念的孩子,是真的覺得自己不行,自己不會。“媽媽,這個我真的不會。”“太難了,我不會。”往往會將不會掛在嘴邊,最顯示出無力感和挫折感,甚至直接就放棄了。

孩子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內在的這些想法和信念是偏頗的,是錯誤的。意識不到自己所採取的行為是錯誤的,也就是“不良行為”。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有效識別他們行為背後的信念,更加有的放矢的進行迴應,進行有效的干預,這對於家庭教養方面是很重要的。

《正面管教》讀後感14

有幸閲讀到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初讀感悟。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正面管教的方法,並用無數個成功案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接一個生動而有趣而又發人深省的故事。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管教孩子的方法,強調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書中主要介紹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

一、和善而堅定的原則

和善與堅定並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之前對和善與堅定兩個詞理解有誤,看到這個概念有些不能理解,讀了第一章後豁然開朗。書中寫到:和善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缺少堅定和善。

成人應該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與孩子溝通時採用平等和善的態度,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對於孩子來説,成人態度的改變會讓他們感覺到理解和接納,如此雙方溝通起來就更容易了。讓孩子感覺到成長過程中不僅擁有父母賦予的愛的理解,還有愛的堅持。惟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從小有邊界感,而這種邊界意識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賦予和善與堅定的愛,成人必須自己成為一個良好的情緒治理者。因此在我們情緒不穩定時先讓自己心情平復下來,並且試着接納孩子的表現,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友好,感覺到成人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才會做得好。而不是在成人情緒氾濫的情況下,讓孩子感覺更糟。

二、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書中説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尼爾森認為,通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鼓勵不是讚揚,鼓勵是給孩子機會,是對孩子的相互尊重,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迴應的`感知力”。

當父母和老師太過嚴格控制過多時,孩子培養不出責任感,當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太嬌縱時,也培養不出責任感。孩子們因為從來沒有得到過感到自己很能幹的鍛鍊機會,而產生了我不夠好的信念,這些孩子將會用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和逃避行為上。

我們應該多看孩子的優點,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並能激勵孩子繼續努力。當孩子們發生一些不良行為時,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作為彌補。當孩子受到鼓勵並作出彌補時,他們沒有逃脱不良行為的責任。運用鼓勵時還需要把握時機,做到相互尊重,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等等。

書中還有很多的原則和方法都值得我去反覆研讀,比如積極的暫停、犯錯是學習的好時機等。我將一邊學習一邊把它們運用於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用正面的和善而堅定的信念教養孩子,把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正面管教》讀後感15

正面管教,可謂是最近十分流行的育兒之法,今日受命於校園拜讀之下寫之如下之愚見。

一、孩子是在追尋歸屬感中成長的

我們再成長,我們卻忘記了以前的我們成長的“坑”。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想確認的其實是爸爸媽媽是否真的愛我。這種愛,十分的奇特,它完全與家庭的貧富程度是區別開來的。為之父母的我們十分簡單又異常複雜的便是,如何讓孩子能感受到這份愛,給予孩子歸屬感。孩子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羣體,從一出生確定與確信世界歸我,我心動而萬物隨我心動,慢慢變為我是宇宙的塵埃,漂浮於塵埃,如何找到依靠,這也是很多家庭出現問題的根本。在他們覺得是塵埃時,我們並未走進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是他可信任的朋友,家庭是他們的港灣。好的親子關係,絕對是有歸屬感的親子關係。

 二、承擔後果的潛力

當年,巨嬰國可謂轟動一時,“啃老族”、“巨嬰大母神”這些詞的出現正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沒有承擔後果的潛力,或者説連根本的因——果關係都沒有弄清楚,就“被迫”長大,使得巨嬰們根本沒有行為潛力。婚姻中最常被抱怨“雲老公”不就是我們教育的問題,從小沒有承擔過行為潛力的後果,多數期望寄託於長大後他能明白,或者,父母總是為他們托起天,天大的事有“老子”頂,卻不知小時不承擔後果,生活總有一天會讓我們吃夠苦頭。職責感是從小培養的結果,是在承擔行為後果的總結。不去承當應有的後果,哪來的職責?

 三、我們厭惡着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卻又不得不重複他們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我小時候,每每覺得父母教育之不妥處,時常會心裏暗自想着:以後,我有孩子堅決不那樣。然而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卻無意識地去重複一些我們父母教育我們的不當方式,而這種無意識十分之可怕就是,你能明白,在這些不當的方式會帶來什麼傷害,卻還是不自覺地對着你的孩子在重複。這就需要你更多地去了解,有什麼其他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或許能夠請你的孩子的老師,其他媽媽,看看相關的書,集思廣益。畢竟,教育孩子是比造宇宙飛船更加複雜以及困難的事。

四、我們的語言是有力量的

這是我們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我們忽視了語言的力量。我們生氣時,那些沒經過大腦的語言,能深深傷害到別人,這一點適合於對孩子也適合於夫妻,情緒腦發揮作用時我們都冷靜一下,再溝通。這也是本書最喜歡的一個點,用心暫停,當我們被情緒腦控制時,不要想着去解決這個問題,而就應各自暫停、冷靜。

 五、孩子出來問題100%是你出了問題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我們為此感到生氣、沮喪、懊惱時,請停下來指責孩子,想一想,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我們的方式哪裏沒有正確,我們就應在修正中前行,而不是指責傲慢中失去了我們的孩子。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以前的教育聖經都不斷被現今理念所不斷打破,所以,你還信你的方式能一條路走到底?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不斷磨合、改善,出來挨着石頭過河,行不出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