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品德與社會《家庭的親情》教學反思

校園5.38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家庭的親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家庭的親情》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家庭的親情》教學反思1

《家庭的親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與家庭”中的第一個主題。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到父母和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激發對父母和長輩養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教育學生能夠以各種恰當的方式對父母和長輩表示感激;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知道應該尊敬、關心、孝敬父母長輩,知道感激父母和長輩,懂得怎樣去關愛家人。昨天,和邯山國小的孩子們一同感受了親情的魅力。在這節課中,我感受了自己的成長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寵愛,卻往往不能夠真正從心靈上體會這一份份關愛。如何喚起他們的愛心,培養他們愛的情感呢?我就試圖在課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領學生進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動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們講述老師自己親身經歷的親情故事,激發他們也在回憶尋找他們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在課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創設親情氛圍的作用,但是學生在講述自己家庭的親情故事時,顯得仍然還是那麼表面,那麼蒼白。沒有更深一步的走進學生的內心。我覺得這裏面有老師的引導的經驗不足。例如:當一個孩子説自己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從外地趕回來給自己過生日時,我給予了肯定。但接着後面的幾個孩子還是停留在這樣的故事中時,我卻沒有成功地把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引導出去,所以在談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時,顯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與社會活動的源泉所在,脱離生活本體的課堂活動是沒有意義的。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本課設計中的幾個活動把學生的生活與課堂勾連起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例如:我課前發放了調查表,調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為自己做了哪些事?從而聯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齡,體會家人這麼多年如一日為我們無私的付出與奉獻。然後有開展了“親情大比拼”的活動,激活了學生心底曾經被忽視或漠視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了對父母的愛。活動從生活中來——真實,到生活中去——有效。當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絲線串聯起來,愛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顆心靈。但是在“親情大比拼”活動中,有些學生對於父母的業餘愛好這幾個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課堂中只是關注到了學生對於父母的瞭解有多少,而忽略了這個詞本身的意思學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部分學生回答的不太準確。

最後,我設計了真情連線的活動,因為德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然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可見,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這就需要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拿出實際行動,來實現道德認識的"後延"。讓學生在這節課與家人進行一次“真情連線”。讓孩子在這節課中所感受到家人對自己關愛的感情,在連線的活動中抒發出來。而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經説明了一切。

曾經,有人這樣概括新課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課堂: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課堂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温情雙手的懷抱;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説,課堂還應該是真情盪漾的幸福的港灣。説實在的,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品德與社會《家庭的親情》教學反思2

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應有的良好品質。當今,生活環境日益優越,再加上現在的學生多位獨生子女,由於父母寵愛等原因,致使有些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體會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不懂得該怎樣愛家人,尊敬、關心父母長輩,因此,對學生進行本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發現,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是獨生子女,得到了太多家長的溺愛,卻往往不能夠真正從心靈上體會這一份份關愛。如何喚起他們的愛心,培養他們愛的情感呢?我就試圖在課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領同學進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括在活動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們講述老師自身親身經歷的親情故事,激發他們也在回憶尋找他們自身家裏的親情故事。在課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創設親情氛圍的作用,但是同學在講述自身家庭的親情故事時,顯得仍然還是那麼外表,那麼慘白。沒有更深一步的走進同學的內心。我覺得這裏面有老師的引導的經驗缺乏。例如:當一個小朋友説自身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從外地趕回來給自身過生日時,我給予了肯定。但接着後面的幾個小朋友還是停留在這樣的'故事中時,我卻沒有勝利地把小朋友們的內心世界引導出去,所以在談自身家裏的親情故事時,顯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與社會活動的源泉所在,脱離生活本體的課堂活動是沒有意義的。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同學的,而應引導同學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本課設計中的幾個活動把同學的生活與課堂勾連起來,調動了同學的生活經驗,例如:我課前發放了調查表,調查自身的家人在一天中為自身做了哪些事?從而聯繫自身的生活,自身的年齡,體會家人這麼多年如一日為我們無私的付出與奉獻。然後有開展了“親情大比拼”的活動,激活了同學心底曾經被忽視或漠視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了對家長的愛。活動從生活中來—真實,到生活中去—有效。當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絲線串聯起來,愛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顆心靈。但是在“親情大比拼”活動中,有些同學對於家長的業餘喜好這幾個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課堂中只是關注到了同學對於家長的瞭解有多少,而忽略了這個詞自身的意思同學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局部同學回答的不太準確。

最後,我設計了真情連線的活動,因為德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同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然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學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在同學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可見,同學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不時的實踐中才幹逐漸形成。這就需要同學在以後的生活中拿出實際行動,來實現道德認識的"後延"。讓同學在這節課與家人進行一次“真情連線”。讓小朋友在這節課中所感受到家人對自身關愛的感情,在連線的活動中抒發出來。而在這個活動中,同學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經説明了一切。

曾經,有人這樣概括新課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課堂: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課堂應是師生一起發明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課堂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温情雙手的懷抱;課堂應是點燃同學智慧的火把。我想説,課堂還應該是真情盪漾的幸福的港灣。説實在的,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為了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我課前佈置學生對家長進行了採訪。當學生聽到父母精心照顧生病的自己時,孩子從中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孩子的心被真正打動了。但在講述學生的親身經歷時,還是顯得有些千篇一律。例如:當一個孩子説自己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從外地趕回來給自己過生日時,我給予了肯定。但接着後面的幾個孩子還是停留在這樣的故事中時,我卻沒有成功地把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引導出去,所以在談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時,還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我想説,課堂還應該是真情盪漾的幸福的港灣。

課堂上,在幾次交流活動中,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評價語言還是不夠及時到位,不能跟隨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沒能準確抓住,讓它成為亮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