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9篇

校園2.79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9篇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1

《孫子兵法》十三篇,處處體現着天時地利人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的辯證思想。如在《始計篇》論述是否能進行戰爭時説,“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

“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撫士卒、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

孫子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今天,在取得不少成績的同時,也還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要認真分析當前的社會大環境,剖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認真學習思考,不斷轉變觀念、順應形勢變化。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2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孫子兵法》。“兵者無畏也,勝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這是我總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孫子所説的一句話。他創作了中國軍事書籍中最偉大的'一部——孫子兵法。這本書講述如火熱在戰場取勝之道,最重要的道理就在於——“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

“疾如風,徐如林,侵蝕如火,不動如山。”我從電腦上知道,現在《孫子兵法》已經成為美國軍方每天的必修課,這本書可真是魅力無盡啊!可是現在的社會十分和平,難道這本名作就沒有用處了嗎?不是的!我堅決否認。因為從此書當中,我學得許多道理,如:要冷靜思考,要多加練習,要對自己有十足信心。所以我參與了實踐去檢驗歷練了自己。

聽我講一講我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吧,在暑假裏面的一天,媽媽讓我寫一張數學試卷,我不願意動筆,因為都是些塵舊老題,讓人索然無味。媽媽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寫過不代表完全可以吸收啊,温故而知新!”我虛心接受了媽媽的教導,對啊,孫子兵法中的孫子當然也是努力奮鬥有勇有謀之人。大約花了三十分鐘就寫完了。媽媽看了看,把分改出,我才八十三分。媽媽説我心態一點也不平靜。第二天,我又做了一張試卷,這次我心平氣和地寫,終於得到了九十六的高分,心裏頓時高興不已。媽媽也誇我有了巨大進步。

生活中,《孫子兵法》同樣令我受益無窮!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3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聯繫。

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裏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其中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較為全面的闡述了三軍將領應當具備的五個基本素養,應用到工作中,是非常值得借鑑學習。智,區域的管理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智慧,根據大區人員特點、區域特點,對競品在我佔有市場競爭的防範,各地市、各客户間利益糾葛的均衡,這些都需要我們運用智慧去妥善的處理。信,是做人之本,市場營銷更要以誠信為本,信譽和口碑在一個地區長期的發展中佔據主要位置,價格劣勢只能給我們帶來短期的競爭壓力,而成功的打造出品牌信譽,人的信譽度,會帶給市場持久的商機。仁,帶兵打仗大將以為國盡忠之大仁大義統領三軍,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經理以仁義長緬於懷,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客户和周圍的人。勇,兵勇則勢難當,士兵可以通過訓練佈陣嚴謹整齊劃一,工作人員同樣可以通過適當的激勵政策產生昂揚的鬥志,不斷創新,提升業績。嚴,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樣公司管理必須以制度作為準繩,功有獎過有罰,要獎罰分明,讓制度與規定去規範人的行為,體現人的業績。

《孫子兵法》只能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書裏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肯動腦筋、抓緊時間、遵守紀律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能使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4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分為上卷、中卷、下卷。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全書中的語言敍述簡潔,邏輯清晰,思想深刻,哲理性、前瞻性較強,其中還涉及了儒家、道家、法家的重要思想。可以説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本人並不是學軍事專業,在閲讀此部著作時則以其它的角度進行領悟。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裏,“商戰如兵”。如“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這裏提到了“奇正”。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商戰韜略無常,無百年的不敗企業。輝煌如生產縫紉機的勝家,能源的安源,財會的安達信,通訊的高通,不也一夜間似大廈傾覆麼?但是,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藴含的不變的真理內核,往往可以立於難敗之地。只要一個組織,無論公司、甚或班級,就有鬥爭,就有競爭,就有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難道不是麼?無論我們在商業競爭裏,無論我們在教育他人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難。

柳青説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人生的緊要處便是人生的岔道口,走錯一步關係到你達到既定目標的方向,方向錯了,就永遠達不到你所追求的目標,如同作戰中選錯了攻擊目標一樣。所以説,一個人最悲慘的莫過於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為迷失了方向而同時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會付之東流。即便能夠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經流逝了寶貴的時光,再怎樣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遺憾的損失。"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的這個用兵法則,不僅是軍事鬥爭的要訣,也是人生的常理。

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的道路卻是坎坷不平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波折就沒有生活。所以,我們不能把人生理想化,而缺乏走崎嶇之路的思想準備,要接受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考驗,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百折不撓,做一個勇敢的跋涉者。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那麼坎坷就會化為坦途,眼淚就會化為歌聲,陷阱也會助你成功,幸福就將屬於你,你就將成為"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的"善戰者",把握自己的命運的"主宰"。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5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子著出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就是這一本書被國外的軍事機構作為最高級別的課題進行研究,也從中學到了許多比中國人更高明的東西。其實,他們並沒有超越這本書的內容,只是他們看到的是著這本書的國家,卻完全不按這本書的套路出牌,弄得他們莫名其妙,但是他們用這本書上的內容時,著書國的精英們卻跟這本書上所講到的負方答案完全一致的執行,好像這本書上的兩個對戰方,勝方永遠是他們,而負方永遠是寫這本書的國家。

有時,他們甚至在懷疑,這個國度的人是不是在唱空城計嗎?但又不像這回事啊,每次只要我們幾句話,他們就跟附聲蟲一樣附和,並且比本國的州長和省長聽話多了。次數多了,他們如是也不再懷疑這是空城計,而是發現寫這本書和用過這本書的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了,而現在這本書這個國家裏早已被上屋社會淡忘了,沒有忘記的人卻是一些最窮和最書生氣的窮人而已。那些,忘記的人用得最經典的也是最多的一計,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原本叫做“韜光養晦”的成語,現在卻成了“掏光養賄”,而且這個養賄的成本是,每年度國家總GDP的1%用來養這幫善於用這一計策的羣體;其實,這一計策的既得利益者和整個管理者,並不是不知道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卻仍然泰然處之的心態,的確不能不讓學這本書的外國人感到意外,因為這些全國13。6億人的血汗,不是放在國內發展經濟了,而是全部轉移到其它的世界發達國家,為他們的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算這樣,人家也不感激他們,反而變本加厲的加高籌碼,而這些人就算好了這些人,也絕不會在生他養他的國度裏,哪怕做一點有利於人民和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事。

這種現象,不但讓外國學這本書的軍事機構不解,也讓寫這本書的國家裏的普通人民,也越來越看不懂了,從上幼兒園時起,國J的課本上就告訴我們,我們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是隨着與周邊各國疆界的不斷的確定後,真正有多少隻有當事國的測繪局知道,而且這些國土裏的所聲稱的面積,實際上早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麪積被一些小到只有幾個兵的國家管理着,並且在這些土地上,開採着豐富的資源來作為發展他們國家軍事和社會的主要經濟來源。

常常被別人奉承幾句就知道自己姓什麼的國J,寧肯讓發展了三十年的外匯全部用在國外買那些沒有任何價值的債券,為發行這個債務的國家社會發展和財政赤字買單,也絕不讓國內的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沒有錢看病的'九億人民,去享受哪怕一點好處。這是為什麼,這又是“孫子兵法”中的哪一計呢,學習這本書的外國人越發看不民懂了,但是他們不需要管這這麼多,只要每天不開口承認這個,不開口承認那個,寫這本書的國家便有大把的鈔票送給他,説幾句話就能掙到大把鈔票的好事兒,如是世界各國紛紛效仿,也如是寫這本書的國家每天都送出大把的鈔票去買他們不要説這些話。

難道,孫子兵法的真正精髓,就是成天的裝孫子,然後別人叫你往東,我們就往東?別人叫你往西,我們絕對不敢往南?長此久矣!寫這本書的人,實在忍不住了從地底下爬上來時,真的不知道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想了。

我們是不想裝孫子的,但是想不裝都不行啊!因為我們連温飽都成問題,哪裏還有閒心去憂國憂民。況且,那些佔着國J總GDP的羣體就算不裝,也不礙他們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金山銀海,不過也別得意得太早,強盜們通常都不講信用的,等你們的積蓄被人家坑光了時候,你也得回家跟我們一樣,再來好好學習裝孫子的兵法,那時想不裝,可能嗎?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6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理論著作,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兵書。

《孫子兵法》內容博大精深,邏輯嚴謹縝密,主要寫了關於軍事學的一些問題。全書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有一個明確主題,在《計篇》中提出了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孫子説過:“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話説:説古代,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國民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和研究。

在《作戰篇》中提出了“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孫子説過“凡用兵之法,馳車之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話説古代的時候,凡興兵打仗出動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車隊十萬,越地千里運送糧草,這樣一來,前方後方所需的費用,外交使節往來的'開支,車輛器械的供應,武器裝備的保養補充,每天耗費很大,只有準備充分,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謀功篇》的核心是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完美的勝利成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謀略代替死拼硬打。

《孫子兵法》不權深刻地影響中國古代戰爭史,在西方國家亦享有極高的聲譽。

事實上,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積澱,《孫子兵法》始終在提醒大家,怎樣處理問題?如何把握機遇?用什麼辦法取得成功?它不斷引人們去思考,去探索,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能使人受益良多。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7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孫子兵法》。

這本書是春秋時代孫武寫的,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裏的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孫子兵法》裏由13篇組成,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每篇裏面有幾種兵法。

每一種戰法,有原寫的古語,接着是註釋和譯文,最後是兵法解析和兵法範例。

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兵法是“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這個戰法的範例是“岳飛巧用反間計”,此範例講的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劉豫多次配合金兵攻打宋軍,成為北宋抗金的`最大障礙,有一次抓獲了一名金兀朮的間諜。岳飛看到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給了一封信給間諜,讓他交給金兀朮。間諜以為竊得重要情報,興沖沖地跑回軍營裏,把信交給了金兀朮,金兀朮看了,就下令抓捕劉豫和他的兒子。就這樣,岳飛利用反間計為宋朝除了一害。

其實,這本書裏還有很多像這樣的範例,我不得不向這些英勇的智者們豎起大拇指啊!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8

其實暑假的時候一直沒有想到要看這本書,直到……

那天電視上碰巧在播黃曉明版的電視劇《風流才子唐伯虎》,那一集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秋香被任命為華府總管,負責處理華府各項事務,卻遭家丁丫鬟的百般刁難。唐伯虎深知其中難處,想要幫助秋香,於是暗中送與秋香一本《孫子兵法》,並附言:“雖知總管之職首重管理,然《孫子兵法》乃調兵遣將管理軍隊之不二法門,正好一用。”看完這句話,我腦子裏靈光一閃:秋香是華府總管,平時既要管理華府家丁丫鬟,又要處理各項事務;而我目前也擔任學校團委組織部的部長,以後可能也會遇到與秋香相似的經歷,我為什麼不也學一學呢?於是,我便開始準備讀一讀這本書。

《孫子兵法》第一篇是《始計篇》,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就是説將領們要具備“智”、“信”、“仁”、“勇”、“嚴”這五方面的素質。將領帶兵打仗不僅要有智慧,足智多謀;更重要的是要對手下的士兵講信用,誠信是根本;另外要有廣闊的胸襟,對人仁愛;要有追求,不懼怕困難,勇於探索;還要有原則,該嚴的時候就得嚴格。若是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將領想要打勝仗應該是很困難的。我想,我們作為學校的學生幹部,作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想要帶領好自己的團隊,這五個字是同樣適用的。其實,除了帶兵的將領、學校的學生幹部這狹小的範圍,做人何嘗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第二篇《作戰篇》談論的是作戰的策略,這裏孫子強調了戰爭要注重效率。其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也經常會提到“效率”二字,這兩個字很重要。

第三篇《謀攻篇》,孫子寫道:“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將攻心放在首位,充分説明了使人心服的重要性。戰爭中如此,作為學生幹部帶領手下的幹事亦是如此。幹事們在各學生組織工作的一年時間裏,遇到棘手的問題難免走彎路走錯路,這個時候,我們不僅要告訴他,他錯了,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他為什麼錯,錯在哪兒。讓幹事們心服,這才有利於學生組織的長遠發展。

此外,《謀攻篇》中還提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這是對自知之明的概括。知彼,要求我們客觀地分析別人;知己,更要求我們客觀地評價自己。社會是一個羣體,不是某一個人的私有物品。對於“知彼”,我們和別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就必須客觀地分析別人;不能因為別人和自己的某個意見不合就輕易否定別人,更不能因為別人某個方面的欠缺而瞧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別人的長處。相比“知彼”,“知己”則更重要,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又怎能奢望別人來了解自己呢!更可怕的是,當自己取得一點點成就時便忘記了深入分析一下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會,什麼話都對,自我膨脹嚴重。其實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地瞭解自己。只有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會做到“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第四篇,論述了攻守之勢,孫子認為,能夠取勝的信號發自於敵,而不能被戰勝的信號來自於己,為將者要讓自己保持不可被戰勝的防守之勢,不被對方鑽空子,又要善於發現敵人的“可勝之勢”,及時地奪取勝利。其方法論意義就是,要使自己時刻保持充分準備,又要善於觀察對方的每個細節。反映在自己的部門工作上,就是要使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自己以前的工作經歷和工作經驗,對自己部門的幹事們在以後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不讓幹事因為他所提出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使他的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

《孫子兵法》第五篇講兵勢,第六篇講虛實,突出一個“變”字,隨機應變,適時而動,以無盡的變化來擾亂敵人,使其摸不着頭腦,從而克敵制勝。

第七篇論述的是“軍爭之法”。

第八篇講的是九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便出自此篇。這一篇中,孫子列舉了“五地”和五個“有所不”,指出了在各種地形和情況下應該採取的應變措施。用現代話來説,就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想説,在平時的學習、工作過程中也要如此。任何問題都具有其特殊性,我們只有找到正確、合適的方法,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九,第十,第十一篇,分別論述了行軍過程中的注意點和地形的利用,這些經驗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篇中孫子介紹了火攻,第十三篇中則介紹了離間計的使用。

《孫子兵法》原本只是一部兵書,但是到了現代,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部兵書,裏面包含的戰略戰術思想已經被廣泛地運用於各個領域,而它富含的哲理也是非常深遠的。它是一部千古奇書,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感受得了的,就如同品茶,得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其中味道。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體會9

近日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孫子兵法》,這本書是以中國古典名著《孫子兵法》為基礎,分為“內容提要”,“著名論斷”,“經典戰例”三部分,內容提要主要解釋了題目的意思和主要的制勝思想;著名論斷是直接引用了原文比較著名的段子;經典戰例則是引用歷史上有名的制敵戰例,充分體現出了“內容提要”和“著名論斷”中的精微奧妙之處。

在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勾踐滅吳》這個故事,主要闡述了春秋末期,吳,越兩個國家爭戰不休,吳王夫差率兵打敗越軍,越王勾踐投降,做了夫差的奴僕,三年之後,勾踐回到了越國,他發誓要報仇雪恨,慢慢地讓越國恢復元氣,最終打敗了吳國。

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我覺得勾踐的成功源於他能屈能伸,能忍辱負重,在蘇軾的留候論中説“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其遠也。”我覺得這段話雖然説的是張良,但如果用來形容勾踐卻也十分合適。

而我覺得夫差本以打敗勾踐,最後卻被反圍,在於他沒有殺了勾踐的決心,更嚴重的是他的大臣竟會被收買。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只有“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能成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