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賞析《細雨虯鬆圖》

校園6.6K

清人石濤有一部《話語錄》,字字珠璣,光照千秋,因此也奠定了他在美術史上、在畫學理論領域的地位。而他本人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畫作同樣受人矚目。

賞析《細雨虯鬆圖》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生於1641年,卒於1718年,是明靖江王贊儀的第十世孫。他曾經出家為僧,釋名原濟,一作元濟,又號石濤,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善花果蘭竹,兼工人物,尤擅山水,畫名極盛。其畫力主“搜盡奇峯”,構圖新奇,筆墨雄勁縱恣,淋漓酣暢,深得元人意趣,氣概風神為同時代諸家所不及。傳世作品有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細雨虯鬆圖》、《梅竹雙清圖》,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焦菊圖》等。

《細雨虯鬆圖》在石濤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是相當出色的。《細雨虯鬆圖》紙本設色,縱100釐米,橫42釐米,創作於石濤45歲前後。這個時期他的個人風格在逐步形成,作品追求蒼勁繁密、厚重奇崛,而這幅《細雨虯鬆圖》卻是清朗秀逸,細膩謹嚴,技法上有別於其他作品。在用筆上取法李公麟、倪瓚,以及梅清,又具有強烈的個人面目,於秀雅之中不失凝重。

《細雨虯鬆圖》的書法韻味相當強烈,山石樹木用墨筆勾勒,線條果斷乾淨,整幅作品只是在極少處略加皴點,用淡淡的赭石與花青色對畫面加以潤色,顯得既典雅而又別緻。

在景物的佈局安排上也是匠心獨運的。一架木橋溝通了兩座山,一位頭帶風帽的老人正在橋上執杖緩行,佝僂的脊背,刻畫出垂暮之年的從容。後山山腰處,有一人臨窗而坐,像是在等候着什麼人,此情此景不免讓我們猜測,曳杖老者大概是去探訪在山中隱居的友人吧。在這秋色宜人的季節,到幽靜的青山碧水間去拜會故友,這該是一件多麼令人愜意的事情啊。

畫中的樹木很多,或盤曲錯節,或挺拔直立,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細雨過後的初秋黃昏,寂靜的山谷被盪滌一清。山色更加蒼翠,溪水更加潔淨,山間草木更加鬱鬱葱葱,顯現出勃勃生機。畫之清爽,彷彿迎面吹來山風,使觀者心曠神怡。

石濤是表現大自然的高手,他以自然為師,從不在古人的成法中亦步亦趨,也不為標新立異而故弄玄虛,他繼承前人的長處,從真山真水中汲取營養,捕獲靈感,借古開今。他曾提出“我自為我,自有我在”的創作口號,這種以自我為中心,以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創作目的,既切合實際又具有遠見卓識的創作態度是極為難得的。

畫幅的右上角有這樣的文字記述:“潑墨數十年,未嘗輕為人贈。山水杳深,咫尺陰蔭,覺一往興未易窮,寫以贈君。予嘗有句雲:‘細雨霏霏遠煙濕,墨痕落紙虯鬆禿’,能入鑑賞否?時丁卯夏日,子老道翁出宋羅紋紙,命予作畫,風雨中並識於華藏下院。清湘石濤濟山僧。”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知,丁卯年,石濤正在揚州。“華藏下院”有可能就是當時揚州著名的寺院“天寧寺”。據《揚州畫苑錄》記載,該寺址因舊傳有梵僧馱跋陀羅尊者在這裏翻譯《華嚴經》,所以寺中有“華嚴堂”和“藏經堂”以及東西下院。文中提到的“子老道翁”應該是石濤的好友卓子任(爾堪),他和石濤同是著名詩社“春江社”的社友,《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還通過他向石濤索過畫。石濤應卓爾堪的請求創作這幅畫,是因為“子老道翁”出示了一張難得的宋羅紋紙,佳紙難得,所以激發了石濤的創作情趣。

據記載,石濤為畫出自己的特色,常常風餐露宿,遍搜奇峯,融入藝術,而入寺為僧從某些方面來説則更是他親近山水的具體舉措。

就《細雨虯鬆圖》來看,生動傳神的畫筆加上趣味無盡的文辭,開拓出的正是屬於石濤自己的藝術世界,這也正是他的一直為後人所追崇的借古開今的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