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影評範文

校園3.22W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了同樣十七歲不同身份的人們下單車上的青春物語。單車上的殘酷青春,令人惋惜。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十七歲的單車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影評範文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篇一

雖然電影的情節很簡單,但我卻被這簡單的情節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從祖國的何處來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樣的在他鄉打工的經歷吧對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離鄉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於貧窮和年少的無知。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少年,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卻沒沾得一丁點的皇氣,也許是命運對他的捉弄,讓他生在一個下層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沒有讓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氣,這僅有的身份讓他盲目的覺得應該與眾不同,也就導致了影片故事的發生。

命運弄人,一輛山地車把兩個少年在他們人生的那個階段聯繫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着十七歲的青春年華,不同的是一個要通過這輛車在京城生計,一個要通過這輛車找到他的?社會位置?。年輕意味着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積累,年輕意味着要為這一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付出代價,這是屬於他們的人生階段,但我覺得這一階段對於談們來説是太過灰色的!活生生的!故事是通過少年的生活發展的,但這少年的生活卻有影射當今社會的真實!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弱肉強食,電影中出現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和強者,電影中出現的小保姆,小賣鋪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斷湧進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過時間去改變一切的新北京人。

膚淺的扯了幾句看過這部電影的想法,心事卻異常沉重,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是多麼嚴重的社會現實啊。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篇二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關於單車的故事。單車——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而在加上了十七歲的修飾之後,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含義。導演以他獨特的視角表達了他對城市中下層人的遭遇的看法,以及對於青春的別樣的解釋。整部影片充斥了反差,紀錄片紀實風格的拍攝,沒有特技,沒有什麼高科技,帶着一種黑色幽默的色彩講述着現實。

單車作為影片標題的核心詞在片中不僅僅只是一件道具。對於貴來説,那是他的一切,失去了它,他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存工具;對於小堅來説,單車表面上是他多年來的一個夢想,但實際上只是他虛榮心的表現,而在他失去它之後,又變成為了他在城市中立足的尊嚴的體現。

小貴和小堅都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一個是外來打工的進城者,而另一個則是生活在重組家庭中生活不富裕的類似於小混混的角色。而在現在看來十分平常的單車也就成為了他們共同爭奪,並共同擁有的東西。在導演眼中,即使是美好的青春,物質也是異常重要的。對於小堅,有了單車他便輕而易舉地走向了漂亮女生瀟瀟。而瀟瀟和小堅交往後説的第一句話是“車不錯!”,這是多麼諷刺的。而他失去她也因為他先失去了單車。這種青春單純的愛戀也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相比而言,單車的意義對於打工仔貴來説要純粹得多——單車的後架上載着的不是虛榮,而是他整個的'生活。因而即使在他昏迷的時候,他的手還緊緊地握着單車輪子的鋼條——他的青春更加殘酷,為了在城市中生存下來,守衞着單車。在城市中,即便是本因該最美好的青春,也因為城市本身而變得物質,變得殘酷。

影片主要就是表現了兩個下層者無奈、殘酷的青春。城市人的一種冷漠充斥了整部影片。城市太大,人羣太冷漠,足夠湮沒一個悲苦小角色。當小貴拿騎着自己的單車逃避小堅的追趕拼命前行而撞上卡車飛到車上,我們看到的是旁觀者的冷漠。導演把鏡頭遊離於理性之外,忠實的長鏡頭,記錄着北京街頭時常可見的羣毆民工的悲劇。當衚衕小巷中幾個小混混追殺小貴和小堅,幾個大爺們照樣悠閒的下着棋,依舊是冷漠。小貴為了生存來到城市,但是他卻並不屬於這座城市,在城裏人的冷漠與非難中他的生存環境一步步地縮小,一步步地艱難,最終陷入了絕境。最後小貴在城市人的麻木的眼光中揹着單車艱難的在大街上行走使冷漠達到了高潮,而小貴的悲慘命運也一顯無遺。

影片的配樂也令人印象深刻。主旋律明快的節奏感的反覆,伴隨着滾滾的自行車輪和人流,烘托着城市的現代感快節奏。之前提到了,貴於小堅日復一日交換單車時背景那輕快的音樂造成的聲畫對位,也成為片中少有的暖色調。而結尾時蒼涼的背景樂則使觀眾的情感達到了一個極至。

《十七歲的單車》並沒有充滿着青春的氣息,我們聽到的並非清脆的車鈴聲與歡快的笑聲,我們看到的卻是對生活的無奈與命運的妥協。本該青春年少,卻因為社會的無情的現實而變得殘酷無奈。北京,大都會,繁華下掩飾不了暗淡;衚衕,小巷道,暗淡之中凸顯了現實。衝動、暴力、唯美、現實,導演用他的鏡頭語言,敍説着他對北京和青春的印象。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篇三

終於看完了一直很想看的《十七歲的單車》。

最後一個鏡頭,慢鏡頭,阿貴被打得滿身是血,扛着被砸爛的單車緩緩走過,巨型城市北京擁擠不堪的斑馬線。腦海裏立刻浮現出了另一部同樣是説十七歲年少故事的電影——《藍色大門》的最後一個鏡頭,士豪和克柔在同樣巨型的台北街頭,騎着單車互相追逐,微黃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歡聲笑語。長長的歎了一口氣,一樣都是十七歲的青春,為何竟是這樣的不同?!

城裏人與鄉下人

電影的一開頭,王小帥就用冷靜的電影語言説出了城裏人與鄉下人是多麼的不同。這條線索,在影片中也不時地穿插着。鄉下人就該是髒的,是不刷牙的,是不洗澡的。城裏人就該是乾淨的,就該是有很多衣服的。小貴,在他17歲的時候,用一顆純樸的心,經歷了那些面目猙獰的城裏人,他們幾乎都有着一顆冰冷堅硬的心腸。對於一個孩子來説,那是怎樣的一種衝擊阿?十七歲的這段經歷,會對小貴後面一生產怎樣的影響,又有誰能預料呢?但我知道,一旦走出來了,卻真的是回不去了。或許……阿貴以後也會變成那樣的城裏人呢?

小貴的老鄉在吃飯的時候恨恨的説,要是知道那個人是個小保姆,老子早就……其實,在王小帥眼裏,城裏人和鄉下人並沒有很多的不同。這一句話也説出了在現在的中國,城裏人和鄉下人有很大的隔閡。而在我看來,這種隔膜也正在愈來愈深。

成年人

當小堅的父親認定兒子偷東西后,矛盾終於爆發了。雖然我一開始對於小堅這個人物都不喜歡,但在這裏,我們終於可以看到羅馬並不是一日建成的。父親長期以來的空頭支票,讓小堅無法忍受。成年人不負責任的承諾,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形式。空頭支票開了一大堆,到了最後卻不是無意忘記就是故意忘記。其實,在每個孩子心裏,對於父母答應下來的事情是非常非常在意的。長期一來的空頭支票怎能不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於是又想到《大逃殺》,對於成年人的不信任,發展到極致,發展到變態,或許就真的是那樣的吧。

澀澀的愛

瀟瀟和小堅在樹林裏那慕雖然拍得很短,我卻感同身受的覺得一陣悸動,那樣的畫面好美,王小帥真的把那份澀澀的初戀抓得很真實。我們的中學就是這樣過來的。有了愛,卻又想説不敢説,想挑明不挑明。持久的那份純純的愛戀,卻換不來兩個人真正甜蜜的一個午後。每次我看到這種場景,總是覺得十分痛惜。

再想到《藍的大門》,好喜歡士豪的那種青春的直率,他對這克柔説:我是游泳隊吉他社,我覺得我不錯啊,你幹嗎不喜歡我!每次看到這裏我都在想,我靠,這才他媽的叫青春阿!我真白活了!

再回想到自己的十七歲。呆在所謂重點高中,每天兩點一線,上學放學。沒有單車,沒有愛情,沒有執著的理想……突然覺得,自己不如小貴和小堅……


看過“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芒果街上的小屋讀後感

2.芒果街的小屋讀後感
3.短學期pkpm學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