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法國電影觸不可及影評

校園1.03W

《觸不可及》改編自真實故事,幽默和温情是本片的兩大特色。《觸不可及》應該説是充滿希望與暖心的電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觸不可及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法國電影觸不可及影評

  觸不可及觀後感篇一

看完一直在思考打四星還是五星,衝動之下還是給了這部電影最高的評價。因為它就像收到的一封私人的小詩,有些粗劣的文筆,卻浸潤着滿滿的深情,字裏行間訴説着,我曾如此信任依賴的你。

它説的是友情,是剛開始或多或少的某種吸引,到後來的淚和笑,到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以及最後的無條件的愛。

這是一部很純粹的電影,説的也很簡單:單純的友誼。但電影的妙處卻在於故事動人、感情真摯,毫不過分和做作。每一個小細節,每一個小笑點,都那麼純粹乾淨自然,卻真真正正能讓人笑得出來。譬如黑人男主Driss對女祕書Magalie孜孜不倦地追求,卻最後發現她是女同志那一幕,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可即便這樣,當看到Driss走出Phillip家的大門,禮貌地叫人把車開走,教育"弟弟"這是做人的原則,闊步走回自己命中註定的生活時,還是忍不住眼眶濕潤。這就是友情,Driss最開始或許是為了錢才和Phillip做朋友,可當他完成了使命,卻仍舊謹記自己的作為朋友的原則的時候,這就已經不再是利益的驅動,而真正是友情讓他產生的改變。

電影讓人想起《遺願清單》,卻走的更遠,説的是基於不同而產生的更為強烈的化學反應。一個殘疾富人,一個貧窮黑人,兩個世界的千差萬別,卻因為友誼碰撞出各種玄妙的火花。這得益於法國人天生的浪漫藝術特質,故事講述起來哀而不傷,反而滿溢着幸福的微笑,這點説起來又好像《抗癌的我》,可是無疑電影的各個元素都還要更上一層樓,做到了精緻完美。

不得不説電影的配樂,大量的鋼琴樂優雅卻富有情調,一點點撩撥人的心絃,在最後Driss為Phillip安排的海邊餐廳約會處達到高潮。而攝影,也是一樣美好,航拍的鏡頭配合音樂,將法蘭西的美景呈於銀幕之上,令人神往,再加上這一份堅如磐石的友誼,誰不會為之動容?

我想每個人都至少有這麼一個摯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點遇到,驚歎於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過不少平淡無奇卻值得紀念的時光,ta會將心比心,為你的哀傷扼腕,為你的快慰擊節,更會在ta的心裏,為你留下那麼一塊永恆的位置,任白雲蒼狗,風雲變幻。

只歎今生,得緣遇見你。

  觸不可及觀後感篇二

現在想來覺得有些後悔,沒能在最對的時候看這樣一部可愛的電影,像這般歡樂温情的作品應該留到最苦逼的現在來看,可我卻偏偏選擇了之前內心最祥和的時候。其實這不過又是一部治癒系的温情小品,單純的一線敍事,淺顯的幽默段子,既缺乏法國人喜歡的各種人文思考,也沒有他們天馬行空的敍事手段和鏡頭語言,不會像買爆全球的歐羅巴商業片那般勁爆,又不會如丹尼·伯恩的電影總開着本土人的玩笑叫外國人難以摸清頭腦。這樣的處理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顯得其血統不夠純正,有種看好萊塢電影的錯覺,但另一方面也為電影吸引來了本土之外的掌聲與影迷間最純粹的喝彩聲,無關獎項和背後的哲思,單純為一部好看的電影而鼓掌。

據説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而且有一部關於原型故事的紀錄片,都講述了一位“不良”看護與一位富有的病號之間感人的友誼。其實像這樣靠不同身份階級和身體條件來營造戲劇效果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國的《遺願清單》,又比如香港的《女人四十》,所以我們會看到些老一套的段子,比如看護老拿病人癱瘓的身體逗樂,而學識淵博的病人又總會取笑看護的無知。但創作者不甘於讓電影落入煽情挖苦的俗套,他們給這些“相互折磨”找了一個理由——病人説他之所以請問題少年做看護就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同情心。病人希望別人與他接觸時更多的可以忽略他的特殊性,將他當作一個人而不是全身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活動的病人來看待,而對待正常人我們不會抱以憐憫。這一切都可以看成是病人無法接受自己殘疾身軀的心理,或者是某種程度的自卑,雖然他可以大方的侃侃而談自己花錢買命的可悲命運表面上好像完全不在乎這打擊,但在面對自己心愛的筆友時他會違心的偷換照片,面對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專業看護他會憤怒的絕食,因為在他們面前他找不到那種平等,他們的存在時刻在提示他自己是個病人,和別人不一樣。而這也是問題看護最特別的地方,他把病人抱到副駕駛位置坐定,哪怕那樣會使他的安全缺乏保障,他會問病人關於性慾的問題,哪怕他自己也知道病人的身體狀況如何,這一切源於看護在與病人相處時是出於一種平等的人與人的狀態,像朋友一樣的相處,沒有過多的考慮他的身體狀況,給了他一個做正常人的機會,而這正是病人苛求的。

電影最讚的是兩位男演員的表演,這是我第一次看弗朗索瓦·克魯塞的'戲,第一眼看到他時真有種年輕版達斯汀·霍夫曼的錯覺,雖然整部戲他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演戲,但靠着豐富的表情、深邃的眼神以及紮實的台詞功底,很好的演繹了一位面對命運既掙扎又妥協的病人,人物身上那種不屈的氣質以及時不時閃現的一絲悲憫都被他刻畫的恰到好處,不愧為凱撒影帝。而黑人演員奧馬·希我倒沒覺得有多像奧巴馬,表演上倒是與年輕時的威爾·史密斯有幾分神似,開頭那段戲弄警察的戲碼十足讓我想起《絕地戰警》開篇二人組的話癆,而且這位小奧同樣能唱能跳,如果適度包裝沒準真能闖出一片天地。另外多首古典音樂的運用也算是與好萊塢電影劃清界限的標誌,至少在美國的黑人喜劇裏你是絕少會聽到巴赫和維瓦爾第的,而開篇Ludovico Einaudi的這首Fly真是太讚了。

電影最後,病人最終在看護的“挾持”下克服心理缺陷與筆友相見,而現實生活中不良看護也得以尋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並勤勤懇懇的做下去,不再是騙取失業金過活的無業遊民,又是段相互救贖的美麗傳説。對於勤懇生活的人來説這故事確實浪漫的給人一種“無法觸碰”的願景性質,哪怕它改編自真人真事,但這無妨我們來認真聆聽這個故事,因為這其中的感情並非不真實,我們都在祈求一種平等互助的友誼,電影不過是展現了其中勵志版的結局罷了。

  觸不可及觀後感篇三

在2011年的法國影壇,如果説還有誰可能全面壓住《藝術家》風頭,那就是《無法觸摸》。這部之前並不被人看好的老套喜劇,創造了近兩千萬人次的票房奇蹟,愷撒獎提名數都名列前茅,還奪得了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去電影院,只為看看片中的黑人小夥兒和殘疾富豪的友誼,正是電影中的某情某景,笑中帶淚,“觸摸”到了他們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挑戰《歡迎來到北方》的“法國本土片票房第一”的地位,《無法觸摸》也無異於為低迷的法國經濟中注入一抹亮色。從形式上分析,他們都採用了“雙人轉”的經典角色設置:兩個性格截然不同,又來自不同地域和階層的人物,由於文化背景和語境習慣,在一場偶遇中碰撞出火花,亦莊亦諧,從衝突走向理解,最後皆大歡喜。《無法觸摸》選擇了現實社會中的種族組合,白人殘疾富翁和黑人貧窮護工的情感,因為真誠的寬容,超越了在法國社會日顯裂紋的深層矛盾。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無法觸摸》,在法國引發了一場話題大探討,因為特定的時間背景和觀眾心態,兩位演員出色的表演,在冰冷的失業冬季和彷徨的大選前夕,撩起了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話題,超越了一部電影的普遍價值。

影片中癱瘓的貴族富翁菲利普,剛從監獄裏放出來的“郊區青年”德利斯,都是這個畸形社會的受害者。假如人生路線沒有交叉,或許他們都無法擁有健全的明天。情感上的循序漸進,鋪墊了整部影片波瀾不驚的情節,《無法觸摸》只是把書中的記憶片段用畫面表現出來。菲利普和德利斯的友情是主線,菲利普和筆友,德利斯和母親則是副線,共同構成了整部影片中的飽滿情緒。生活裏的點滴反射出內心的真實波瀾,許多巧妙的雙關語,鍼砭時政的玩笑,讓法國人忍俊不禁;而兩位好友在深夜的對話,德利斯遠望清潔工母親下班等,都成了觸動觀眾的“淚點”。影片只有第一段飆車和最後一幕約會才具有真正的戲劇性,其餘都像是男主演、喜劇明星奧馬爾·希擅長的獨角戲和耍寶。

弗朗索瓦·科魯茲的表演僅靠台詞,哮喘、抽煙、刮鬍子..這類小事兒加深了二人的友情,暫忘了生活中的不順和憂慮,在雪地中像孩子般嬉鬧,在天空中追逐自由的感覺。短暫的快樂隨着德利斯的突然到來又突然離去,這番經歷,就像是一個黑人版的《灰姑娘》,一個男人版的《風月俏佳人》,一個青年版的《為黛西小姐開車》。片中許多場景具有明顯的反差,暖色調的富人豪宅,冷色調的郊區高樓,前後兩個浴室的迥異,就給人以喜劇的效果,但在笑聲背後是法國社會無法調和的深層矛盾。兩位導演為影片取名“無法觸摸”,也可解成“無動於衷”,這其實是個反語,因為所有人都被“觸動”了,拉近了所謂博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