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範文九篇

校園1.77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範文九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6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的基礎上,總結自己的收穫,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估算和筆算的方法,並感受算法的多樣化。

3.能根據現實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並能解決問題。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整理知識、回顧學法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回顧學法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這一單元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你又有什麼收穫呢?學生可能回答: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我們可以解決簡單的買文具的問題;我們可以簡單地記賬;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們就來把這些內容進行整理與複習。(揭示並板書課題)

(2)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問題嗎?

二、結合實際,解決問題

1.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計算出示:小明家有圖書587本,小紅家有圖書239本。

教師:同學們,根據這兩個條件,你想到些什麼?

學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紅家的圖書很多,小明和小紅都喜歡看書……

教師: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紅家一共有多少本圖書?小明家比小紅家的圖書多多少本?小紅家比小明家的圖書少多少本?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學生估算第1個算式,説一説估算的方法。

學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學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學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師:誰估算的答案與正確答案最接近呢?該怎麼辦?學生4:同學3估算得比較接近。

學生5:我們可以通過計算來進行比較,看誰估算的答案與正確答案最接近。

學生用豎式計算,一人板演,全班齊練。587+239/826

集體訂正後,説説計算時要同學們注意什麼。

學生: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應該向前一位進1。

學生計算第2個減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豎式計算,看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

2.根據現實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並能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下面的動畫: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買東西,剛好買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從錢包裏摸出了一些錢,發現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學們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樣付錢?

(1)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彙報。(略)

(3)怎樣才能得出儘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複呢?小組討論交流,並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張數(張)5元的張數(張)第1種第2種第3種第4種

(4)學生彙報,出示表格:

2元的張數(張)5元的張數(張)第1種58第2種106第3種154第4種202

(5)仔細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2元的張數如果增加,5元的`張數就減少;2元的張數如果增加5張,5元的張數就減少2張;2元的張數只能5張5張的數;5元的張數都是雙數……

三、反饋練習,拓展運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動物園去參觀,參觀的門票有兩種:價格最低的為30元,價格最高的為50元。明明買了3張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書練習十二的思考題。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統計的需求,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2. 使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裏,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3.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使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

選擇合適的記錄方法收集數據,體會合作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出示若干小動物在操場上的場景圖。

提問: 今天,森林裏的小動物舉行跳繩比賽,看一看,有哪些小動物?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

學生可能回答: 用分別排一排、再數一數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數出每種小動物的只數。指名在實物投影儀上分一分、排一排。

提問: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

2. 教師引導: 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是小朋友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統計)

二、 實踐操作,探索新知

1. 談話: 比賽馬上開始了,三個隊各選一名代表進行跳繩比賽,獲勝者所得的獎品是老師手中的一盒學具。學具盒中有三種形狀的圖形,分別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提問: 誰知道這三種圖形各有多少個嗎?(不知道)

師生討論: 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學具盒中每種圖形的個數?

以小組為單位説説各自的想法。

2. 提出要求: 每組只能派一個同學打開盒子看,而且這個同學還不能直接報出每種圖形的個數。想一想,其他同學能知道每種圖形的個數嗎?應該怎樣做?

學生討論後明確: 可以讓一個同學依次報盒子裏每個圖形的.名稱,其他同學把結果記下來。

3. 小組按要求活動,教師巡視。

4. 彙報交流。

(1) 小組內交流。

(2) 全班展示記錄方法。

可能出現的方法:

① □△□○△○

△△○□△□

△○□△

② □□□□□

△△△△△△△

○○○○

③ 正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

圓三角形

圓三角形

④ □

○?

⑤ □| | | | |

△| | | | | | |

○| | | |

⑥ □12345

△1234567

○1234

(3) 比較評價。

你覺得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現在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記?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統計一次學具盒中三種圖形的個數。(小組活動)

統計後適當地多請幾組展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 填表。

(1) 認識表格。(投影出示下表)

要求學生説説每個空格各應填什麼內容。

(2) 在書上填出結果。

(3) 提問: 你從表中可以知道些什麼?

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 聯繫生活,體驗決策

生活中還有好多地方能用今天的方法統計。

1. 創設情境一: 課件出示學生在小組裏拋圓片的活動場面。要求學生拋圓片20次,用畫?的方法記錄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數。

提出要求: 每個小組先記錄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數各有多少,填在第一個表中,再把結果填在第二個表中。

學生活動後,教師提問: 在這個活動中,你發現了什麼?

2.創設情境二。

提問: 有拍皮球、跳繩、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四項活動,怎樣才能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哪一種?

(1) 先讓學生在小組裏進行調查,用畫?的方法記錄,並將整理後的數據填寫在書上的表格中。

(2) 全班交流,並説説從自己的統計表中知道了什麼。

3.創設情景三。

統計本班同學家庭人口情況,填入書上的表格中。全班合作完成,並説説根據結果知道了什麼。

四、 師生互動,總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這樣統計?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後再選擇一些內容進行合作統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年月日編號:

教學課題:郵票的張數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的張數問題,理解方程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的方程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解2x-x=3這樣形式的方程

難點:正確列方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出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列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下面請同學們看圖上的信息:

誰能説一説圖上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誰能根據這些信息找出等量關係?

分組討論:

小組彙報:

先畫線段圖。

根據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這個等量關係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這樣寫: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想: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

4x=60是4個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樣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誰能説一説你是根據哪個等量關係列的方程。

小結: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由於有兩個未知數,需要選擇設一個未知數為x,在根據兩個未知數之間的關係,用字母表示另一個未知數。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是4個x”。

三、運用新知,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試一試:

選兩題進行板演

試一試:第二題:

生列方程,説等量關係。

這一題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方程。

試一試:第三題,第四題

生説等量關係列方程。

四、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疑問?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經歷整理加法表的活動,初步瞭解算式之間的聯繫,提高20以內數的加法計算正確率。

2、 在觀察、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熟練計算20以內數的加法。

教學難點 能夠通過觀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規律。

教學方法 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教學法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20以內進位加法表

教學活動設計 修訂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20以內的所有加法,今天我們和以前一樣,系統的整理我們學過的所有20以內的進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內的進位加法表。你們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明確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師:先在小組內把學過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算式寫在卡片上,注意寫得越完整越好。(學生在小組內共同討論寫卡片。)

師:想一想先確定一個標準,按什麼分類整理呢?

學生可能會説:

?找出得數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數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裏面都有9等。

通過再次引導整理加法表時,引導學生明確整理的依據和標準,並給出部分例子做參考,降低教學難度,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如:學生會發現:

第一行兩個數相加都是11。

師: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兩個數相加都是12。往下寫8+4、7+5……

師:你還有那些發現?

師:你明白同學們説的意思了嗎?請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學的發現開始整理,完成課本P87的表格吧!(教師巡視指導小組活動,關注學生的合作。 )

組織交流展示各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

2.再次探索規律。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們再來仔細看看從中我們都發現了哪些規律?

設計意圖: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顯的規律,也有隱含的規律,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歸納、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的表現很出色,學會了整理20以內進位加法算式,而且還有很多有趣的發現,找到了很多藏起來的祕密,請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發現和快樂。

板書設計 做個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業設計 做個加法表

課後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通過看和數了解畫面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看和數是認識生活中的事物,

是學習數學常用的方法。

2、 引導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並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初步培養

有條理地觀察的習慣。

3、 讓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觀察、學習。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數數。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過程中的

困難。

教具:教學光盤或教學掛圖、學具

教時: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講述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熱鬧的地方——動物樂園,

高興嗎?

2、 出示掛圖,進一步激發起數數的興趣,初步探索。嗬!動物樂園到了,你們看,動物樂園裏可熱鬧啦,讓我們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睜大眼睛,你看看圖上有些什麼?

 二、 自己探索

看圖瞭解畫圖的`內容,圖上有些什麼?分別在哪裏? 結合畫面下的10幅小圖觀察,這10幅小圖都是從場景裏提取的,讓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並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 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圓點與物體有一一對應關係,滲透着對應的思想。) 第七、八、九、十幅小圖中有圓點無物體,放手讓學生根據圓點個數,到情景圖

中找相應的物體。

 三、 實物操作

分4人小組,由任意一個小朋友説出物體的個數,讓其他3個小朋友用圓點擺出表示的數。

 四、 拓展運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學會了數一數,即1—10的物體的個數。你能用1-10這10個數字中的其中一個數來説句話嗎?在小組內説説。

如:我有10個手指,我們小組有4人,等等。

 五 小結

小朋友愛動腦,又愛動手,真不錯,説説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六、鞏固深化

1、 遊戲:火車鑽山洞

講述:剛才小朋友數數數得可真棒,現在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玩。

遊戲方法:我們分小組進行,兩個小朋友手拉手抬起來,圍成山洞,請小組後面的幾位同學當司機,前面報幾,後面接着往下報,如1、2、3,如果説對了,就發出嗚嗚聲,説錯了,就“咔嚓”暫停,説對了再通過。

2、 數水果,摘水果

講述:秋天來了,樹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蘋果、香蕉等。去數數吧,再把數出的結果告訴小朋友,説説你是怎麼數的?説對了就摘個水果送給你的朋友嘗一嘗吧!

 七、總結評價

我們既能去動物園,還能玩遊戲,摘水果,開心嗎?在這節課裏,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麼想的?

教後記:1 學生對看圖數數很有興趣,並能根據圖説話,掌握了數數的技能

2 對於事物與圖的對應(點的對應)不太清楚。

3 學生還不太能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數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包裝的學問》。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特徵及表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幾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長方體的多種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教材把《數學與購物》這一系列數學實踐活動安排在第六單元后,主要意圖是通過這樣一系列與生活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內容,主要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兩部分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分別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計算中的最優策略以及多個長方體疊放後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本課教學內容是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的最後一個內容。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經常遇到,教材創設包裝的情境,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約包裝紙的問題,它不僅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更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有助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有利於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能準確、迅速地計算出單一物體的稜長、表面積、體積,能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組合成新的正方體。初步接觸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後表面積發生的變化。在第二單元探索活動《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訓練了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和計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積的能力。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能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起來的部分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於方案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化可能存在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大多數學生可以得到由4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的六種拼擺方案,但思維可能會無序,對於方法的歸納和總結也存在困難。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説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歸納總結,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1、認識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會比較角的大小。

學具教具準備:

釘板、皮筋、彩紙、硬紙條、摺扇、剪刀、三角板、鐘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再過幾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紅和小華相約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給小明作生日禮物。瞧,他們做得多認真啊!(出示主題圖)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細看,這些物品上有沒有我們以前認識過的圖形啊? (鬧鐘的面是圓形、紙工袋的面是長方形) 這些物品中還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鬧鐘圖) 評:教師創設小明過生日這一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 在觀察各種實物圖形的基礎上 ,教師的一句簡短的問話這些物品中還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徵

1、認識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兒呢?(拿出剪刀,開、合)剪刀的開口就形成了一個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角。(電腦閃現) 三角形紙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紙指)三角形的這裏也是一個角。(電腦閃現) 剪刀、三角形紙上都能找到角,那麼鐘面上哪兒能找到角呢?(拿出實物鍾,轉動指針)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能形成一個角。(電腦閃現) 我們一起來看這三個角。(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 仔細觀察:這三個角有什麼特點呢?(相交於一點,兩條邊都是直的) 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2、畫角。 角怎樣畫呢?畫的時候,我們先畫一點,這是它的(頂點)再從頂點畫一條很直的線,這是它的(邊),再從頂點起往不同方向再畫一條邊。這樣,(用手指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圖形就是角。

評: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剪刀、鐘面、三角形紙等實物上找角,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屏幕,利用多媒體動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再通過觀察角、畫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的特點。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紙。在這個三角形裏我們已經找到一個角了,你還能在這個三角形裏找出其它的角嗎?(個別上來指一指,説出頂點和邊) (2)不僅在剪刀、鐘面和三角形紙上能找到角,生活中還有物體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邊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説一説嗎?(自由説一説,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們找到了這麼多的角,老師也想參與進來,歡迎嗎?(出示金字塔、高壓電塔、五角大樓等圖片)你們想看哪一幅圖?(逐一出示,稍作介紹,引導學生觀察並找出其中的角) (4)小結: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個有心人,還能發現更多。

評:在初步認識角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找身邊的角,再讓學生欣賞金字塔、高壓電線杆、五角大樓、戰鬥機、橋樑等物體中的角,使學生了解到建築物上、藝術品中、軍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角,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角的認識,同時也體現了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師給每組發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釘子板、紙條、圖釘、彩紙等,請組長帶領,小組合作用這些材料做角,並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頂點和邊。看哪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做得多、做得好,並且説得好。

2、彙報交流,展示各組作品。

3、小結:同學們可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多種做角的方法,雖然它們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們表示的都是――角。

評: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存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直觀感知角的基礎上教師又提出明確的做角要求,在小組同學合作下,通過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徵,在合作交流中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彙報、展示,也使教師瞭解到學生對角的認識程度和掌握情況, 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學生做的活動角,慢慢拉大一條邊,問:現在角和剛才比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大了)繼續拉大,問:現在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得更大了) 慢慢合攏一條邊,問:現在角有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了) 小結:看來角是有大小的。那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呢?(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來。)

2、出示四面鐘,你能看出鐘面上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為什麼? 那麼2、4號鐘面上的角哪個大呢?(學生出現爭論) 究竟哪個角大,你有什麼好辦法判斷出來嗎?小組裏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邊有沒有什麼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彙報各小組想法。(數格子,用硬紙條做的角比,用紙折出的角比)

4、結合學生回答,教師重點用電腦演示書上介紹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1、剛才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的角,那麼角在我們生活中究竟有什麼用呢?

2、出示挖土機工作圖、學生用指甲鉗剪手指甲動態圖,先讓學生明確角在哪裏,再仔細觀察,説明角的大小變化有什麼用。

3、除了這些,你還找出一些角的大小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小組交流)

評: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節課的最後環節,教師出示挖土機工作時的場景錄象、剪指甲時指甲剪的運動過程等讓學生看到,由於角的大小變化解決了實際問題,由此更進一步瞭解角在現實中的作用,體會角的重要性。

三、全課小結。(略)

總評: 1、 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引出新知。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本節課開頭教師有意識地設計學生認識的圖形,剪刀、鐘面、三角形紙等,從中讓學生自己找出所要學習的新朋友――角。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出示實物圖並用紅線畫上角,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去除實物中角的非本質屬性,抽取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動畫效果,演示物、形的分離,既貼近實際有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特點,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角的概念,並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2、注重動手操作,實施合作交流,經歷探究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教師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做角,這樣既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教師組織彙報交流,給學生創設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動接受變為積極發現,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強認識能力,提高認識水平。 2、 數學聯繫生活,數學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地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點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多處讓數學問題聯繫學生實際,如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觀察各種建築物、橋樑、路標、金字塔中的角,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課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如挖土機、指甲剪的工作過程中都由於有角度的變化從而解決了實際問題,教師還讓學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此時課堂氣分活躍,學生找到的實例超出了教師的估計範圍,達到了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係,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係,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國小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説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遊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裏面有什麼?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麼,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麼有關係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係。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係(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麼有關係,怎麼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釐米,一根長6釐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説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彙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彙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係,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釐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瞭,為後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釐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釐米、3釐米和6釐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麼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釐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釐米也不能圍成,是什麼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麼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説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釐米、2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説説什麼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於等於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麼,卻還沒有發現。這裏,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於或者等於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麼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

教師指着4釐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釐米的時候,誰能來説一説?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着5釐米,問:那5釐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麼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於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説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着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釐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説一説,然後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於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麼關係?(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麼説?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製造出了矛盾衝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裏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係?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彙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後,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後,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説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裏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釐米和6釐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係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説出三邊的關係。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釐米和6釐米的兩邊着手的。在這裏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髮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於最長的邊了,那麼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於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髮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裏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輕鬆小遊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遊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説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麼?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説,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釐米;腿長131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薰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並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釐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並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並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範圍

設計意圖: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範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釐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釐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釐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就連火車上都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用乘法的知識解決乘火車中的數學問題。想試一試嗎?(板書課題:乘火車)

2、出示學習目標

①、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②、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③、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自學指導、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內容:教材32~33頁。

自學時間:3分鐘。

自學要求:圍繞思考問題進行自學,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和同桌小聲地進行交流。

思考問題:怎樣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

2、反饋交流。(學生彙報)

3、出示問題,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師這裏也有一個問題,你們能解決嗎?出示問題:5節卧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2)獨立計算,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請小組同學派代表板書計算過程,並口頭説明計算過程,只要學生的算法是正確的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再討論豎式得數360的“0”漏寫得“36”是否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積的個位上的“0”處理問題。

(4)比較歸納。

將本題與上節課例題(出示16×4的`豎式計算過程)相比較,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兩題的豎式計算過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4、改編三位數、四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試題。

三、檢查點撥,探尋規律

1、學生完成 “練一練”中的1、2、3、4題。

2、課本第33頁第二題。

3、總結方法:筆算連續進位的乘法,關鍵是不要忘記加低位進上來的數。

 四、練習達標,拓展提高

1、教師出題:4351×4= 8972×5=

2、迴歸學習目標。

3、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