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研討語文課堂知識點對話

校園2.35W

一月三十一號晚七時半,冰冷的空氣卻洋溢着濃濃的温情,在眾人期盼中,北大中文系主任、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温儒敏先生如約而至。温先生温文謙和,儒雅敏鋭,在兩個小時的交流裏,與網友就語文這個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相談甚歡:就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他作了詳盡的闡述,對於此功能下的課堂實施,亦有十分在情在理的指點,並向我們熱情介紹了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另外如語文課的文本解讀,課堂上的知識點訓練,課堂對話個性化的理解,温先生將其個人理念細細道來,真誠的話語中真知灼見不斷閃現,我們一線教師可細細咀嚼。

研討語文課堂知識點對話

真語文:機會難得,我多問幾個問題,請温教授不吝指教。

研討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就是--站在社會(學校之語文教學專業之外)角度開言,對不?也就是調用社會學、文化學等科學理路上的工具來審視語文課程,是這樣嗎?

温儒敏:語文課改讓我們來重新來認識語文教學的功能,為什麼要有這樣一門課,這門課要解決什麼基本的問題,現在爭論很多。但是我們可以回到樸素的立場上來。現在我們講素質教育講得很多,但是實施起來很難。已經講了7年了,好像沒有多大的起色。所以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我現在考慮較多的是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高中畢業以後不一定上大學。這些未來的公民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閲讀寫作的水平才能夠應對生活,滿足生計之需?課改也要考慮大多數人這個問題,要解決他們基本的聽説讀寫的能力。當然,還有要提高整體素質的問題。我想對語文課的功能應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實際的理解。這樣課改才比較有底氣!

對語文課功能的理解現在有很多爭論,我覺得不要搞得負擔越來越重。不要把什麼東西都交給語文來承擔,要求語文解決人生觀問題,審美的問題,道德的問題,愛國主義的問題,等等。可以做一點,但是很難。負擔太重了。所以我們不要誇大語文課程的功能,語文課確實有人文性,這是課改應該強調的,但應該在語文教育基礎上面體現人文性,不能把語文功能無限地擴大,好像很重視語文了,到頭來反而可能掏空了一些基本的東西。

透明的藍:語文教育的功能,是不是應該區分為習字教學的功能、閲讀教學的功能、寫作教學的功能、口語交際教學的功能,才更合乎實際?抽象的語文教育的功能,有嗎?當我們説語文教育的功能的時候,這個功能來自哪裏?

温儒敏:謝謝提問!

剛才你説的都是語文教學基本的功能,也就是所謂聽説讀寫的能力培訓。當然,用現在的詞來説,還有信息處理的基本能力。我想這對一般的人來説,都是非常必要的,放低一點來説是生計之需。所以課改不能不重視這些基本功能。但是,語文課程還有一些其他功能,包括我們現在強調的人文教育、整體素質的提高,也就是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兩者應該是很自然地融合,而不應該偏廢,講人文素質教育也並不是抽象的東西,它應該瀰漫到所有教學環節,應該和基本的語文學訓練結合起來。你覺得可以接受這種意見嗎?

透明的藍:請問温教授,在語文功能實現方面,比方説,閲讀教學中,閲讀能力的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的發展、人文教育素養的培養,是靠什麼來整合的?是不是閲讀技能

温儒敏:不一定是閲讀技能來整合。具體到一堂課,它可能有各個環節,各有所偏重,老師能夠突出一些重點,把它互相勾連起來,這確實是一個教學的藝術。我聽過很多中學老師的課,有的講得非常活躍,學生也很有興趣,但是知識點不突出,缺少基本的訓練。這樣一來學生還是學不到什麼基本的東西。所以上課把各種因素綜合考慮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時可以突出這一點,有時也可以突出另外一點,但都要考慮到把幾種因素結合起來。

一車:温教授,您好。我是一名一線國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怎樣利用課上的45分鐘,實現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功能呢?

温儒敏:謝謝你的問題!

我想可以充分發揮你的創造性,新課標只是提出一個框架和目標,具體的操作還是要我們一線老師來發揮我們的主觀努力。我覺得課改後的語文課上的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學生有興趣,而且他們能夠主動地投入學習。所以課上老師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的想像力和積極參與,這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設計應當高度重視課堂氣氛的活躍,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不能老師一個人高頭講章。但是也要防止另外一種傾向,就是一堂課下來,什麼思想性,人文性都比較重視,課堂也活躍,但知識積累不夠。學生學完了不知道落下了什麼東西。所以,上課還是要注意有梳理,要有放有收,要有必要的語文能力的訓練。

鴻邊:請温教授談一談現行的語文教材與以前老教材之前最大的區別,就以您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為例吧?您認為語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温儒敏:謝謝提問!

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語文和老教材最大的區別在於分為必修和選修。增加了選修課的板塊,這樣讓學生更主動、更有興趣地投入學習,或者説是更個性化地學習。而且必修課的教材的設置也是突出了一個積累、梳理,採用幾個版塊或單元教學的方式,既注重基本的語文素養的訓練,包括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主要區別也就在這裏了。而且,人教版編寫注意了守正出新,和以前老教材有一定的銜接,這樣照顧到廣大老師教學上的銜接。

語文教材改革的方向還是要按照新課標所設定的目標,把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結合起來。而且要照顧到廣大農村地區的中學,改革付出的代價也不能太大。

申宣成:温教授,您認為語文課程改革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又是什麼?

温儒敏:最大的挑戰是要提高教師的水平,而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選修課怎麼上,課改怎麼面對大學聯考(大學聯考當然也會改革,但短時期內不會取消),這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我主張還是步子穩一點,既要堅持改革,又要考慮到改革的代價,要考慮到廣大農村地區。

申宣成:感謝温教授對農村教育的關注!課程改革中,農村確實面臨着資源不足的問題.這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gogo:北京大學錢理羣教授的語文教育思想曾引起很大的衝擊,您怎樣看?

温儒敏:錢理羣是我的同學,我很欣賞這個帶有理想主義的學者!在這樣一個實利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物慾氾濫的時代,理想主義顯得非常可貴。儘管理想的東西有時候和現實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會帶來某種批判的眼光,形成一種觀照。我覺得這是很必要的,我們的社會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時有些批判的聲音也是有益的。

colddog:温先生,您好!最近,上海教育社重版了錢理羣先生的《名作重讀》,同時出版的還有孫紹振《名作細讀》,王富仁的《名作導讀》,關於文本的解讀,真是可以有太多話説了。對於當下的語文課,文本解讀到底具有何種意義?常聽人講,教師文本解讀的高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與温度(這樣的説法,温先生是否認同?),而這一切,自然都取決於教師的個人能力,温先生,對於當下的語文課,您覺得目前一線教師在文本解讀方面比較缺乏怎樣的修煉,該如何努力提高自己的解讀能力,朝哪個方向努力。

温儒敏:謝謝提問。

文本解讀當然是語文課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般來説,文本解讀需要老師有比較高的水平。在比較好的學校,老師還可以多嘗試做一點,對一種文本做多側面的多角度的解讀。這樣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解釋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思維的訓練吧。這比一般的訓練聽説讀寫是要有更高的要求的。但是有些基層的學校,課改中還是要求他們能夠從基礎做起,首先要解決一些所謂基本口糧問題,也就是新課標所規定的最基本的學習要求。文本解讀這樣的學習,可以在選修課裏面多做一些實驗。

申宣成:温教授,課改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課堂討論和對話因為失去控制而變為毫無意義的喧譁,對文本的解讀因為張揚學生的個性而允許了肆意的曲解,語文教師似乎出現了空前的存在危機,您對此是如何看待的?謝謝!

温儒敏:我也有同感!但我覺得課改剛剛開始,有些老師比較注重怎麼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更多地考慮師生的互動和所謂個性化學習。這也是一個過程。確實應當注意不要走偏了,不要追求花架子。要保證語文教學的基本訓練,也就是我剛才説過的基本口糧。

珊瑚:我是一位農村的國小語文教師,現在語文課堂上對於語文的教育功能,注重了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關注了學生的個性情感,所以課堂上活躍了許多,學生的興趣自然就大增了.可是我們有時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熱鬧,因為脱離了適當的語文訓練,缺少了必要的咬文嚼字,請問温教授:語文訓練和人文培養的結合點應該怎樣把握呢?

温儒敏:這個問題你講得很好。實際上你已經意識到存在的缺失了。我想語文課要想辦法活躍氣氛,加強師生的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老師上課時可以強化這個方面。但要注意,不能丟掉基本的訓練。每節課應該有哪些學習的重點,包括知識點,上完一節課以後,應該給學生留下些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

fenglong88:温教授,您好。在人教社的教材培訓中,培訓的老師説過教材的安排是國小階段注重生活體會,中學階段培養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不知道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温儒敏:這個問題説的有點絕對了。其實,可以結合起來。不過國小階段多一些從切身體驗來進行教學,也是好的。

fenglong88:就筆者所見的教材分析,大多數教材的安排是循着文字文體文學文化的思路安排的。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合理模式,但問題是文化不是簡單的前者的總和!文化應該是貫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內容。也許有人會説,這有點誇張吧?我要説:不一點也不誇張。如果我們要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就必須讓語文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如果我們要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就必須讓語文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如果我們要體現語文的民族性就必須讓語文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而實際生活、生命意識、民族情感正是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

温儒敏:你談得非常好,我都沒有補充的意見了!

k12qq:中學階段培養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有哪些措施呢?

温儒敏:現在各個版本的選修課都設計有這方面的教材,比如民俗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等。另外,必修課的選文也還是充分考慮到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我想中學語文教育成功的標誌之一,就是讓學生對民族文化有興趣。所以我們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以外,要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學習閲讀的興趣。具體措施,還是要一線老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去不斷探索好的辦法。

真語文: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提高讀寫能力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先要學會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然後才是審美呀、素養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後者相對是比較奢侈的東西。--老頑童看到,您已經意識到以文學包打(語文的)天下那大都是搞文學的朋友們的一種設想,可愛而不可行,不切合語文教育的實際。,但還是在字裏行間透露出語文=語言+文學的話語前提(或曰本體觀念吧)。請恕頑童愚鈍而冒昧,您可以嘗試用語言學和文學(要不再加上教育學吧)學科的專業術語來解釋一下學會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咋的回事麼?

温儒敏:這個問題討論起來意見可能會比較紛繁。何謂語文?一種説法是語言+文學,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另外一種説法是語文的語是説話,文是寫文章,這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解釋語文的含義,也有其道理。我看不必去摳這些字眼,語文要解決聽説讀寫的能力,還要在這個基礎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個大概是大家都比較贊同的。

鍾林廣:温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國小語文老師,平時常説國小與國中都是基礎課程的教學,請問國小與國中在語文的課程教學中如何做好銜接,國小語文的教學較國中的側重點又在哪,平時怎麼凸顯小語教學?

温儒敏:請參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裏面有非常詳細清晰的界定。國小和中學有一定的差別,但是也有些基本的東西要進行反覆訓練的,譬如説,閲讀興趣的培養。

鍾林廣:謝謝温教授了,能在百忙之中給我回復,真叫我激動不已呀!好的,我一定好好研究語文課程標準,在那裏找到小語的着重點,紮紮實實做好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功能。確實如温教授所言,國小語文教學要着重培養國小生的閲讀興趣,只有閲讀能力上去了,語文素養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發展。

hnjyszxf:温教授,您好!我是河南濟源的國中語文教研員,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人文性這方面,教師們做的很好。在工具性方面,學生對知識的積累,也不成問題,可是在閲讀教學方面,我們的教師總感到缺少一個有效的閲讀教學系統,例如:學生各種具體閲讀能力的培養,就是很多教師頭痛的一個問題。請温教授賜一付良藥。謝謝!

温儒敏:其實我相信你們比我要有經驗。我覺得閲讀教學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有興趣。有了興趣他就會自己找書來看,看得多了,他的整體能力很自然就會上去了。所以我想,在教學環節中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不斷強化這種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具體到不同的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設計方案。選修課提供了很多閲讀的材料,並且有一些拓展閲讀,如果選修課能引導學生培養閲讀的興趣,而不是整天上網(當然上網也有閲讀),我想我們的靈敏也就達到一部分目的了。

申宣成:大部分國中並沒有選修課,我們教師倒是可以在語文課上給學生推薦一些經典和時文,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上,這的確比死扣課本要有效得多。可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的很多語文教師的閲讀行囊已經近乎乾癟無物了。

高佔國: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功能是本次論壇的主題,看來是要與課程改革前的語文教育的功能進行比較才能説清楚。有的人認為課程改革後語文教育的功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目的,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温儒敏:謝謝提問!

課程改革前,的確應試教育對大家的束縛比較厲害。大家都不滿意,所以才要改革。我理解這次課改就是要從應試教育裏面適度地擺脱出來。所以要強化人文性,要強調個性化的學習。但是,你説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目的,這個説法不一定很準確,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同樣重要。在衝擊應試教育習慣的當前,我們更加強調人文性是有必要的,但不要 忘記了語文教育還要解決聽説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訓練。

透明的藍:請問温教授,您在談話中多次提到知識點、基本訓練,我們一線教師都覺得很有必要搞清它們的具體內容。您能進一步解説一下嗎?

温儒敏:各個版本教材和教師用書裏面對知識點都是有提示的。比如説,講一堂課下來應該讓學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甚至要背誦一些什麼課文等等。這些基本的要求都是必要的。所以課程的設計不能光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這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學完一門課,他能夠落下點什麼。所以老師備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這些教學的重點或者知識點,包括某些反覆的訓練。我這種意見也許有些人不贊同,他們認為一講知識,一講訓練,就讓學生束縛住了,就違背了課改的精神。其實,我理解課改的精神不只是要調動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還要不斷地積累和梳理知識。訓練是必要的。

申宣成:同意温教授的看法!張志公先生就是語文教育訓練的倡導者和研究者。

透明的藍:金玉良言!支持您的觀點!

銀色月光:語文的功能現在已經強調得很多了,如語言積累運用、閲讀能力、詩歌賞析、名著閲讀、寫作等。特別是語言的運用跟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得很緊。我們的教材在這方面涉及的知識還比較少。温教授好!

温儒敏:我非常贊同你的看法,剛才我在路上還跟蔡可説呢。現在講語文要重視閲讀寫作,其實以前葉聖陶他們講得更好!那就是聽説讀寫。把聽説放在讀寫前頭,可見口頭表達交流、口才是非常重要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語文能力最重要的除了閲讀,也就是處理信息的能力,那就是表達,首先是口頭表達能力。所以我很贊成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口才訓練的內容。現在各種教科書對口才表達的訓練也安排了一些,但分量很不夠。某種意義上可以説,口才訓練比寫作訓練更加重要。

珊瑚:請問温教授:對於生命的角度來説,語文應該有提高生命質量的功能,可以這樣説嗎?

温儒敏:你説的非常好!當然有!比如説,語文可以 教會我們閲讀,把閲讀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習慣。閲讀會幫助我們瞭解生活,受到高雅文化的薰陶。這當然對我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莫大益處。

力行:請温教授指教語文與文學的關係?有人説文學不等於語文,但為什麼文學素養好的老師總是能教出來好學生。

温儒敏:謝謝你的問題!

語文當然包括文學的因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中學語文課文的選目文學性佔了大多數。也因為文學的東西比較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培養他們的想像力,表達能力包括情感的薰陶等等。但語文不等於文學,語文還包括有某些工具性的要求,也就是聽説讀寫。你説文學素養好的老師總能教出好的學生,確實文學素養高的老師他可能整體水平包括語言表達、寫作等等能力也是比較好的,而且他能夠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引導到一個可以進一步拓展他們思維的領域。

dagada:想請教温教授一個問題,有人建議語言和文學應該分開教學,您怎麼看?

温儒敏:我們在50年代就曾試驗過把文學和語言分開來教,結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師資和其他一些條件跟不上,另外,這種完全分成兩半的做法在教學上也不見得很科學,當然我們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有些課偏重一點文學,有些課偏重一點語言寫作或者口才訓練,都是可以的。但語言和文學還是應該融合在一起。

萬類霜天:現在很多教師在語文課上使用多媒體,用花裏胡哨的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這與深入文本是有衝突的,語文是很個性化的學習,有時候,自己讀一讀就可以了,請問温教授怎樣看這個問題?

温儒敏:多媒體要適度使用,不要過分。以多媒體來代替講課是不合適的,它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有時候多媒體圖像運用太多,你講李白,馬上出來一個李白的頭像。你講某一首詩的意境,它就給你一幅圖畫。這樣會破壞學生的想像力,適得其反。所以,適度使用是很重要的,不能做為一個依賴性的工具。另外,有的靠多媒體或者已經設計好的某些課件,照本宣科,這樣效果也很不好。我們要求學生是個性化的學習,老師也應該有個性化的教學,要發揮各自的創造性,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

有些部門靠是不是普及多媒體做為課改的主要指標,恐怕是不合適的。我在北大講課基本上不用多媒體。

阿香:我是一個數學教師,常常聽到一個詞本色語文,請問温教授這裏本色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內涵?還只是對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一些形式化作法的矯正而提出的?

温儒敏:我沒怎麼聽説過這個詞語,不過覺得很新鮮。我倒是贊成語文課不要講得太花哨,樸素一點好。

阿香:謝謝温教授,您所説的不花哨、樸素,我想就是其中的內涵之一。

義烏佬:請問教授,你如何看待,現代詩?你如何理解韓寒的罵現代詩人們的高處不勝韓這句話?

温儒敏:現代詩也是詩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詩歌並沒有固定的格式,詩人們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喜好和創造性去追求不同的形式。所以,現代詩也應該在詩歌領域有他的地位。其實從三十年代開始,中國文壇就有現代詩,只不過現在有些詩歌的圈子越來越小罷了。

我不知道韓寒怎麼罵人,我也沒看過他的作品,凡是媒體炒作得很熱很紅的東西,我一般都不馬上去看,沉澱一下再看不遲。

真語文:藉此機會很想您向新思考的網友介紹一下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的大師,方便麼?

温儒敏: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是依託北大中文系的一個研究機構。它的主要成員是北大中文系以及兄弟院校的老師、來自中國小一線的優秀老師,包括陸儉明、蔣紹愚、袁行霈、錢理羣、巢宗祺、孔慶東、曹文軒、王寧、程翔、鄧彤等等。不要説是什麼大師們,他們大多是北大和校外的專家,有自己的專業,但也比較關注中國小語文課改。

網遊:希望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能深入一線,不只是做高深的研究。我們迫切需要將學術化的東西通俗化,語文教育所下一步工作有什麼樣的計劃呢?

温儒敏:你的建議非常好,謝謝!我們會努力這樣來做。語文所目前主要是設計一些項目,面向基層做調查研究,要靠數據來説話。不是觀點加例子。最近全國招標的八個項目,有六個都是面對基層教學的。而且都是偏重社會調查的。這是研究的基礎。我贊同你的觀點,學術研究要關注基層,課改的研究也要靠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

北大語文所下一步工作是協助人教社修訂好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另外,推開關於課改的一批研究項目。目前語文所沒有設立純學術研究的項目,但博士生和碩士生有做這方面的課題。

温儒敏:謝謝各位老師來參加這個討論,我也學到不少東西,有些問題不是一次兩次探討就能夠解決的,我們應該更多在實踐中去摸索、總結,希望大家多支持語文課程網的工作,對改版有什麼意見可以及時與我們聯絡,再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