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如何進行中學數學分組教學

校園2.89W

數學分組教學一

如何進行中學數學分組教學

第一,注意教師引導。在分組教學中,學生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學習與探究活動的。在新知學習時,教師對學生須予以適當指導,以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障礙,並呈現相關的感性材料,以激發學生的探知慾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如教學《二次函數》時,教師可讓學生提供感性材料:一籬笆長60m,將其圍成一矩形場地,①如果矩形長是10米,其面積是多少?②如果矩形長是15米或20米時,其面積分別為多少?③若矩形長為L,其面積是S,請寫出L與S之間的關係式,它們是否存在函數關係?於是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中。

第二,把握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考慮學生身心特點,設計階梯式教學目標,在提出任務後,可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獨立發現與探究問題,得到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鋪墊。基於學生自主探究上,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利用輪流提問方式,組員説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組長總結問題,組內相互交流、討論,而後組長歸納出組內難以處理的難題,以便組際交流與解決。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須要巡視指導,適時點撥與提示,讓學生自主釋疑解惑,在合作學習中共同實現教學目標。如學習《圖形的相似》時,教師可提出問題:①△ABC放大後可得到△A1B1C1,這兩個圖形相似嗎?其對應角、對應比有何關係?説明理由。②你們是否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話來概括相似正三角形對應邊、對應角的關係?

第三,加強組際交流。當組內交流後,則可展開組際討論。課堂上,教師可先讓小組交流較為成熟的一組闡述本組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而後其他小組加以評價、質疑與補充,接着依次進行。這樣,讓學生在組際討論中,加深對知識與問題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須要適時指導、釋疑、評價,並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知識。

數學分組教學二

設計適當的問題情境和教學方案,強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問題情境和教學方案的設計是否合理,將直接關係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問題的設計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學內容設計得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有助於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然而,許多教學內容和問題並不直接適合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我們進行篩選、重新設計。比如有這樣幾個問題:1:從三、四、五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的對角線有幾條?2:從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的對角線有幾條?3:n邊形的外角和是多少?為什麼?

在問題一中提出的問題探索性不強,不具備挑戰性,學生只要經過獨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決。在問題三中,由於問題的探索性較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下子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很難進入合作角色。所以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適合小組合作學習,而且有些問題是可以改變的,把它重新設計成一個探索性的問題,以利於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上面的問題一和問題三可以合成一個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問題。問題二中的問題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學生容易開展研究,學生能很快進入合作角色,由此可見,設計問題情境,應具有層次感、探索性、開放性、可操作性,讓它具有小組合作學習的可行性。

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實行合理的評價方式,培養合作意識並提高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須確立一種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要個人努力上進還要樂於與同學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鼓勵個人競爭的作法和相應的評價方式,實行激勵小組集體合作達標和激勵個人競爭達標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確立全新的合作學習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合理評價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能儘快提高他們的合作技能。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體現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結果評價,也無論是對小組集體評價還是對個人評價,都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例如: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內容、效果,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達成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等等,都應當成為對集體的過程評價的重要觀察視角;個人對分擔任務的態度,執行及完成情況,小組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如何與同伴互助合作,個人對問題研究的貢獻,個人達成研究結果的'方式以及對集體研究結果的作用等等,則應當成為對小組成員個人評價的觀察視角。面對各式各樣的小組合作形式,如何制訂較合理的評價標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入探討。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能力等方面起着積極的作用。就小組合作學習來説,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數學分組教學三

數學課堂需要“及時關注”

在小組教學過程中,雖然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思維的平台,但由於可以得到同學的幫助,很多學生易產生懶惰思想,一心只想着問,而忘記了學習中最重要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未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提升。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讓學生懶惰思想無機可趁。

數學課堂需要“鬆弛有度”

一堂數學課,應該張弛有度、動靜相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思維活動如果缺乏必要的“鬆弛”而長時間地處於亢奮緊張狀態,那麼,思維反而會出現沉滯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進行一段緊張的學習活動之後,留給學生一點緩衝的時間,從而給學生廣闊的思考和創造空間。學生們可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充分咀嚼、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或者去回憶、思考、訓練,這對於學生能力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學生們可以通過這種有益的“小憩”為下面的學習做好心理上、精神上的準備。

數學課堂需要“難點”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讓學生儘快掌握新知識,竭力把課本上“難點”化為極其容易的東西[2]。老師一直把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總是想方設法把知識“灌”進學生的腦子,這樣學生的腦子就成為裝東西的“容器”,哪裏還會有主動探究的學習願望與學習熱情呢?從一定意義上説是“懶”老師造成了不願意思考的“懶”學生。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思考。教師人為地把一些“稜角”磨平,認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其實是代替了教給學生去克服困難,在某些情況下把教材降了格,小組教學的學習方式也變成了只是實質上的輔導!真正的課堂要讓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的滿足感、從掌握新知識的緊張勞動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