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數學課程教學的誤區分析及對策

校園2.57W

反思近十年來的教改路程,數學的課堂結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採用了合作交流、小組討論、動手做數學、走進數學實驗室等新做法,“數學有用”、“數學好玩”成為人們對數學的新觀念。然而在多年的數學教改實踐中,我校課題組調查發現數學教育還存在不能正確處理好傳統教學與教改的關係的問題,對待傳統的數學教學不是“揚棄”,而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對教改本身也存在片面認識和錯誤做法,急需澄清。

數學課程教學的誤區分析及對策

 一、“滿堂問”現象的反思及對策

  傳統“滿堂灌”的數學教育隨着教育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受皮亞傑認知論中的“建構”理論的影響,教改方向已轉為啟發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啟發式”成為數學教學普遍遵守的一個原則,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最常見的教學行為是“設問”。認知論要求“設問”要達到啟迪思維、培養智慧、有利“建構”的目標。但在實踐層面上,數學課題組調查發現目前還存在着不少數學教師用“滿堂問”代替“滿堂灌”,甚至還有不少年輕教師誤以為“問得多”就是啟發式教學。調查發現,“滿堂問”的課堂特徵有:提問頻率高、密度大,設計的問題還存在記憶性偏多、機械判斷的偏多、要求迅速作答的偏多的現象,而啟發學生思維少、學生自主時間少、互動少。這種教學雖然形式上看學生參與到了教學中,但本質上還是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是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着學生鼻子走,許多問題的設計由於只有唯一答案導致學生只能朝一個方向發展,導致學生的思路越來越窄,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怎樣設問才能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知識的建構呢?

一位教師講授三角形概念課時設計瞭如下問題:

(1)至今我們學過了哪些三角形?舉例説明。

(2)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的例子。

(3)現在大家用手中的小棒搭三角形,並思考三角形是怎麼組成的?

(4)將三角形兩個內角剪下來和第三個角拼和在一起,你有什麼發現?

(5)你能嘗試用作平等線的方法説明一下三角形內角和嗎?

問題設計的富有啟發性、挑戰性、探索性,融入了做數學的元素,學生活動發展的空間充分,更重要的是教者有機會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學生思維的困惑。調查發現,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善於將學生聲音轉化為有效的教育資源,還把傾聽理解為師生間的“對話”,因此優秀的教師總是時刻讓學生感覺自己在等待和傾聽。在複習提高階段數學教師還應設問內涵豐富、具有發散性的創新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

 二、“少講多練”現象的反思和對策

  為增強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課堂教學改革,開創了許多教學模式,如“洋思模式”、“三一五”工程……這些課堂結構模式嚴格限制了講,逼着老師給學生留出練習的時間,這些可貴的嘗試踐行了荷蘭數學家費賴燈塔爾的理論,“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但在課堂調查中也發現,有的老師一節課只講5分鐘,讓學生練40分鐘,有的地方甚至提出無論什麼課都要將講限制在5分鐘內,否則公開課就視為不合格課,這造成了有的老師課堂上畏手畏腳,不敢講,往日的理直氣壯現在變得心虛了。為了研究這種現象,課題組課後抽樣調查了一節按這種時間比例上課的課堂效果。課題內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對“△ABC∽△A′B′C′”與“△ABC相似於△A′B′C′”的相似要求區別模糊,對於後者需分類討論“對應”點難以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教者在“對應”二字上沒有給予學生清晰的講解和強調,對已規定的“對應”和沒規定的“對應”缺乏關鍵性的點撥,可見教者的主導作用不可偏廢,正所謂因材施教、因內容定教法,當講則講,這也符合學生學習的`內容特點,畢竟學生學習的是間接經驗,他們由於受知識面限制,經驗不足,光靠“悟”還是不行的;另外從學生認知特點看,國中學生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抽象思維能力有限,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扶。

從整個世界來看東西方教育觀念正在互相融合,西方也在學習東方的重系統訓練,雙基紮實的優點。東方也在學習西方給予學生充分發展空間的長處,兩種教育文明成果正互相借鑑。由此可見在強調“主體”的同時,切不可限制“主導”作用的發揮。我們切不可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也是數學教育大發展的三十年,我們在不斷創新數學教育新模式的同時,一定要正確面對我們民族的數學教育傳統,正確的態度應是“揚棄”,要繼續發揚我們傳統數學教育重系統學習,雙基過硬的優勢,同時注意給學生營造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在數學實驗室裏動手實驗,讓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好玩。打造一個生動活潑、有利於個性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