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愛和自由讀後感

校園4.31K

《愛和自由》的流傳在於思想的吸引力,是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愛和自由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一)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是本書自序的第一句話,通覽全書,回頭再看這句話有很多感想。

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談到了愛,自由,但是,這並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礎和本質。“尊嚴和獨立”: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揹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

  愛和自由讀後感(二)

之前自己曾經讀過一本《童年的祕密》,《愛和自由》和《童年的祕密》裏的觀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例子也源自那本《童年的祕密》。不過因為是中國人寫的,所以更好懂。

我把看完這本書自己感觸深的地方摘出來談自己的感受。紅色為摘錄《愛和自由》的文字。排列順序不是原文順序。

因為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玻

這個我感觸非常深。這裏要説起《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因為讀完這本書我經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所幸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記憶深刻,這個我想《窗邊的小豆豆》作者東徹柳子也一定是對童年的記憶深刻才能完成這本好書吧。我回憶起童年裏因為把一羣小朋友領到家裏把媽媽辛苦曬的一罈子柿餅給分發了遭到媽媽的責備;回憶起國小時一位女老師把一盒粉筆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粉筆四濺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本來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樣被表叔用鬼故事嚇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記起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所幸我還屬於下面這段話的前者。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知道有心理障礙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太多。

關於這句話我最想説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個性跟創造力是畫等號的。因此人的整個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在整個生存狀態上跟別人不一樣。

關於個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讓孩子受到束縛,這也就是《愛和自由》這本書裏提到的自由。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不然的話也就像下面説的一樣,只能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在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指導,我們甚至沒有在“自己發展”時得到尊重,我們深深的、獨到的思維能力喪失了。

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説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以及怎麼樣去“教”。首先談談我的認識,我認為的教應該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下面的這一條我就非常認同。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看下面:

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

這一條我這個媽媽感覺做的還比較好,從來我抱着豆豆很少沉默不語不去關注孩子,即使她很小很小時,我抱出去,看見她在看什麼,或者她可能會看到什麼,我都會把我的注意力變成她的注意力,然後輕輕的告訴她她在看什麼,這個豆豆説話比較早以及現在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我覺得應該和她從小跟她説有關係吧。另外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我真的非常喜歡書中的巴學園,如果我們的學校都像巴學園那樣給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現在這種“普通的教”。

當一個人在樹林裏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麼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説,一個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傑出點就在於,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看完這段話我也有感觸,不只是優秀的老師這樣,優秀的父母更應該這樣。記得帶豆豆出去玩,有個小男孩比豆豆還要大,她的奶奶帶着,聽她奶奶講孩子只會叫爸爸媽媽,不會説。小區裏有人在放風箏,小男孩看着,奶奶叫他:“看什麼呢,看房頂哪”。我抱着豆豆蹲下去,跟豆豆説:“看哥哥在看天空中的風箏呢。”然後又跟小男孩説:“風箏飛的好高呀。”小男孩立刻手舞足蹈興奮的嘴裏啊啊叫着。這時小男孩的奶奶又説:“呦,原來看風箏哪,我説呢,眼睛真尖。”然後就完了。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孩子不會説,完全是因為大人的緣故。想想我們大人真的應該努力的做那個敲響鐘聲的人!

另外關於怎樣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目的,我也有很多想法。以前看過一本書《圖窮對話錄》是新東方的一位老師寫的。裏面有一段話給我記憶深刻,核心思想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幸福的生活。我把它作為自己的QQ個性簽名(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教育的終極目的)),以提醒自己不要偏離了學習的根本目的,也不要忘記教給孩子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愛和自由》這本書裏我覺得也有相同的觀點。

這就是知識的用途。知識應該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當人實施理想和願望時,它成為一種能力出現而不成為所謂的工具。

另外還想説的是關於童年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一直堅信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如果精心教育,遠比孩子長大了才去單純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重要的多,這個我一想到中國那麼多的留守兒童便心生難過。不過這種現象暫時看不到有什麼改變,多數是因為生活所迫吧,但我一直覺得再難也不能難孩子。關於這個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愛和自由》全文貫穿的都應該是這種思想吧。摘下來幾段。

一名兒童如果在零至六歲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內驅力,他一生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給孩子,並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説。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童年尤其是0-6歲,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兩極。就像地球南極跟北極一樣。7歲不是6歲的延續。實際上在6歲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為他整個一生做基礎的,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或者某個學校,或者某種知識的轉化作準備的。

看完《愛和自由》我有個強烈的想法,就是非常非常想去做一名幼兒教師或者國小教師,這個在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就產生了的想法,自己希望像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先生一樣,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看來我要好好想一想了,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應該就是幸福的生活吧,而不只是簡單的工作。

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假如我們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兒童,讓他們符合人的自然發展法則成長,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富有創意的。那麼這個世界就可能產生巨大的變化。

再來談談看完這本書後自己有疑惑的地方。關於安全感。在豆豆一歲一個月的時候因為短期的無人照看,我們把豆豆送回了山西,讓豆豆姥姥照看,而且因為姥姥腿不好的緣故,家裏還僱了個人幫忙。那兩個月對我來説簡直就是煎熬,尤其是剛送回去的一週,我每天因為想念不能好好睡眠。即使現在我看到當時剛把豆豆從山西接回北京的錄像,我的鼻子都酸酸的,孩子怯怯的眼神,真的讓我心疼!記得剛送回去時媽媽説:“孩子很乖,誰都要抱。”到現在我一直都認為那是我的豆豆缺乏安全感,突然離開了媽媽,孩子到處想看到媽媽,可是怎麼也看不到媽媽,她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該信任誰。所以我覺得孩子對某一個人的依戀應該是因為孩子覺得這個人愛她,給了她安全感,在她幼小時還不能理解唯物論還不明白眼前消失的東西還會再現時孩子表現出的就是依戀,而不是表現出了依戀就説明缺乏安全感,而是渴求安全感一直在她身邊。這個孩子長大了理解了消失的還會出現時就會表現的好些,這時應該是一種理性吧。豆豆現在已經能慢慢接受媽媽每天上班了。雖然每次下班我會抱着她説“想媽媽了沒有”,孩子説“媽媽下班了”,我説“那還要媽媽明天上班嗎?”孩子會説“不讓媽媽上班。”依然表現出對媽媽的不捨,我不認為這時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我相信孩子和她爸爸在一起也很快樂,不過她愛着媽媽,她不想媽媽不在身邊。就這麼簡單。

另外書中提到關於背古詩説沒有意義。我也很疑惑。讀過一些書看到的都是強調閲讀的重要性。這個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孩子對語言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薰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不能説大人覺得難懂,就覺得念給孩子無意義。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嗎,在我們讀給她聽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難道讀一個大人覺得通俗易懂的句子給孩子聽就是對的,讀一首大人覺得難的優美的古詩讓孩子感覺一下語句的韻律就沒有意義了嗎?這個看來還要學習,最好追求一種意境。

  愛和自由讀後感(三)

讀完《愛和自由》這本書,內心都激盪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並伴隨着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於,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並不在於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於自然之神,而是在於觀察兒童心理髮展的外在表現,在於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衝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説,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彷彿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着我們,喚醒着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説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着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複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嚮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標籤:讀後感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