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賞析龔自珍的詠史

校園3.55K

導語: 龔自珍詠史 是七言律詩,是一首借古諷今抨擊社會黑an的詩作,立意高遠深刻!本文由小編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賞析龔自珍的詠史

詠史

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字詞解釋:

金粉:婦女化粧用品,用作繁華綺麗之意。

牢盆:煮鹽器,代指鹽商,此詩中實指主管鹽務的官僚。

踞上游:指佔居高位。

文字獄:反動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以文字犯忌,羅織罪名。

稻粱謀:只考慮維持生計。語出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一詩:“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田橫:秦末羣雄之一,原為齊國貴族,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田橫與田儋、田榮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後佔據齊地為王。後劉邦統一天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赴洛,在途中自殺。

作品背景:

清前期曾屢興文字獄,大量知識分子因文字獲罪被殺。在這種酷虐的專制統治下,大多數知識分子不敢參與集會,言行十分謹慎,唯恐被牽入文字獄中。他們著書立説,也只是為了自己的生計,弄口飯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見解。作者是清代後期的一個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對這種現象十分憤慨,因而以婉轉之筆出之。

作品賞析:

首聯大筆勾勒,總領全篇。

上句化用“六朝金粉地”的故實,以古代婦女化裝用的“金粉”來隱喻東南地區的繁華綺麗。“東南十五州”則泛指長江下游地區。下句“萬重恩怨”泛指達官貴人們為權力、幫派、金錢、聲色等私慾而結下的恩怨重重;“名流”語含譏刺,實指自我標榜為“名流”的達官貴人們。此句言外之意是:當權派們一心只為無窮的.私慾而爭鬥內訌,卻無半點心肝去想列強外侮、國困民貧的危機來臨。

頷聯和頸聯都是緊承首聯“恩怨”作具體鋪敍:“牢盆”本是古代煮鹽的器具,這裏代指把持鹽政的官僚和鹽業鉅商;“狎客”:指親暱接近主子常與一起嬉遊飲宴的文人。如《陳書江總傳》:“後主之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共陳暄、孔範、王瑳等十餘人,當時謂之狎客。”這裏指權貴豪富豢養的親近幫閒清客。這句謂這些善於阿諛奉承、巧言令色的幫閒門客,為權貴豪富們操縱鹽業大權出謀劃策,作奸犯科,營私舞弊,穩操勝算。“團扇”:原指古代宮妃、歌妓們常手執白絹團扇;才人:原是宮中的女官。但這裏的“團扇才人”是對輕薄文人的貶稱,譏諷他們善於對達官貴人奴顏婢膝的竟相邀寵,女性化的軟弱媚態,言外之意是世風淪喪,寡廉鮮恥,陽剛氣節全無,軟骨媚氣爭勝,士人靠這種無恥行徑去謀求盤踞要津顯位。

頸聯既承又轉:仍承接“恩怨”的具體描寫;但與上聯“狎客”、“才人”相比,卻是另一種更普遍士風類型,故又是轉折。“避席”,古人在宴飲或聚會上,或為敬酒表示恭敬,或因恐懼而想離去,皆離座席而起,稱為“避席”;“稻粱謀”,語出杜甫詩:“君看隨陽雁,各為稻粱謀!”原為飛鳥謀求稻粱食物,這裏借指文人著書立説只為謀求衣食生活。這兩句一石兩鳥:一則抨擊清王朝鉗制思想,厲行文字獄的高壓政策,使思想界言論不自由,動輒得咎,人們只好緘口不言,萬馬齊喑;二則批判文人膽小怯懦,苟且偷安,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軟弱風氣。只要一涉及議論時事,立刻談虎色變,生怕文字獄降臨自己頭上,馬上離席迴避;著書立説,只講純學術問題,全與經時濟世、時政民生無關,只為謀求衣食飯碗(如保住職位或謀求稿費之類)。這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他們沒有“狎客”、“才人”那樣的無恥鑽營,但也是一種庸懦的苟且偷安。

尾聯一筆宕出遠神,以反問收結。田橫是故齊王田氏宗族,田 儋 的堂兄弟,在秦末羣雄起義中,田儋 、田榮、田橫相繼自立為齊王反秦割據,曾與項羽、劉幫交戰。劉邦滅項羽後,田橫帶500多人逃到渤海孤島上。劉邦建立漢朝後降詔讓田橫歸降,答應大者封王,小者封侯;若不歸降,則興兵誅滅。田橫無奈,只得帶兩個隨從前往,離洛陽30裏時,仍恥於向劉邦稱臣,遂自刎而死。島上500人聞此訊,也全部自殺,以示不屈。司馬遷盛讚“田橫之高節,賓客慕 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詩人用此典故反問:“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封侯!”借歷史典故讚揚田橫及其義士們不為苟活而屈節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風亮節,以扣“詠史”題面;潛台詞卻是感歎當今世上再無田橫這類義士存在了,相反,充斥在當權者要津的“名流”士大夫們,全都是一幫或沽名釣譽、利慾薰心,互相傾軋,或摧眉折腰、諂媚爭寵、阿諛逢迎之徒;一般士人又都只圖苟且偷安、不敢仗義執言時弊的懦弱之輩。

“難道歸來盡列侯”句,表面上説:如果田橫等人不自殺而依附歸降,難道漢高祖真的將500人個個封侯嗎?言外之意在揭露清王朝一面實行文字獄鎮壓,一面用高官厚祿、八股科舉作誘餌,利誘籠絡士人就範,其實是虛假而又用心險惡的,讀書人儘管奴性十足地去順從逢迎,難道真的個個都能獲得金榜題名、高官厚祿的結果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科場和官場同樣fu敗,士人既已喪失道義責任,那麼即使少數僥倖者獲得功名利祿,只不過又增添了一批貪官污吏而已。詩人只問不答,“言已盡而意無窮”,反問中包含着深刻的諷刺意藴,有振聾發聵、發人深省、警醒俗頑的強大魅力。

詠史詩一般是述史事來借古諷今,以古鑑今,結構上也多是先敍史事或人物,再發感慨議論。但此詩卻不落窠臼,獨抒機杼,前三聯都直刺現實,而結尾才引歷史典故,如黃鐘大呂,如橫截眾流,將敍史與議論融為一體,使今與古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襯,立意、章法都新穎別緻。此外,筆鋒凝重而犀利,意境闊大而深邃,結構巧妙而嚴謹,也是這首律詩不同凡響之處。

作者資料閲讀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

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50首。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