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曾國藩傳》讀後感(通用39篇)

校園1.4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傳》讀後感(通用39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對於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裏面的壞人,現在,我知道他是多數人的信仰。對於個人明明就沒有徹底好的和徹底壞的之分。他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一生以聖賢自期,卻也不能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活一輩子。他的風雨飄搖的一生,浩浩蕩蕩,也給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具體説不清是什麼,但是我覺得似乎離我們的理想很近,離我們的初心很近。我們走的越來越遠的時候,需要關照自己的內心,保存靈巧與可愛,也需要高瞻遠矚的目光以及對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

聖人,完人本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並且我們的生存條件也不一樣,如何的要求自己,這是很難的。“君子慎獨”一直以來,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麼,是教科書嗎?還是別的。近來的日子我確有體會,似乎知道意識到,儒學理學文化以及現代科學對當代人的影響,那種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漸入我們的靈魂,長成我們的骨骼,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一直以來我常常會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節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節制。昨天看了白巖鬆的“對白”他説“自由即自律”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每個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為養成規範。未來的日子,我就試着做更好的人。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

今天讀到曾國藩在軍事、政治上都不順利,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47歲陷入人生低谷,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着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説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時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在家蟄伏兩年的曾國藩不斷反思自我,再出山時為人處世脱胎換骨,待人接物,前後勢若兩人。

驚歎於曾國藩的“中年變法”,自我反思得那麼徹底那麼奏效,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2023的奮鬥目標豁然開朗!其實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過程!讀着曾國藩,隨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時時刻刻在重審着自己,雖不能做曾國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學的。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

雖是囫圇吞棗式讀完第一次,卻也是獲益良多。以前瞭解甚少,讀完卻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無論從學識、人品、性格還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觸最深之處有五:一是其立志做聖人之後,幾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對於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於江湖,相比於左,足現其胸懷;三是對於大局的思考以及當前形勢的預判及把握,足見其格局;四是其開放的心態以及對知識的學以致用;五是其與家人及朋友的聯繫,書信的往來,也讓我佩服。

喜歡讀人物傳記,正是喜歡從別人的人生閲歷,去提取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讀完已經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這是值得多翻閲的一本書。不過讀來可以覺察,作者寫作中的個人感情色彩還是很濃的。

最後,也發現了歷史的瞭解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切入,正如這之前對於太平天國的瞭解就知之甚少,只有歷史書上學到的,只知道被鎮壓而失敗,所帶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國一方。而從本書所處的角度,卻讓我認識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讀本書最大的一收穫。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4

《曾國藩傳》讓我有幸結識了曾國藩這麼一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聖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後一個聖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作為一個行政助理最重要的兩條處世之規——慎獨與主敬。

“慎獨”,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一點對於我來説是特別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作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務、管理同事時,對上應該做到不陽奉陰違、不欺暗室,對下應做到心口如一、以誠待人,如王陽明所説:我心光明,夫復何求?!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淨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語講:“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主敬”反映的是一種莊重、專注、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精神狀態。作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訪需要接待時,首先應儀態端莊,以體現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應內心純淨專一,讓往來的賓客能夠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藴。面對日常繁瑣的工作,要有靜氣,把控好自己的情緒,氣若不動則心不動。謹記:凡事心要靜,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則不明。心平氣和、穩重穩妥地去處理問題,讓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決,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5

一直對曾國藩的生平很感興趣,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就這樣一個人,我們應該怎麼解讀呢。

推薦《曾國藩傳》的羅振宇老師説:曾國藩特別普通,出身平凡、缺點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這種平凡蜕變的過程,對絕大多數人都有借鑑意義。我也想借鑑一下,於是便開始了閲讀《曾國藩傳》。

曾國藩從小很努力學習,他在湖南老家的嶽麓書院學習一年半,參加湖南鄉試,之後中了舉人,後來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試時卻名落孫山。後來他在父親的鼓勵下,留在京城,發奮攻讀,但是後來也沒有考中,家裏也沒有能力供他繼續留在京城。

但是對於考場失利,父親並沒有責備他。回家後他將自己關在書房裏一直苦讀,他又一次踏上了進京的道路,家人借錢為他湊足了路費。這一次他沒有讓父母失望,他中了進士。這一下他讓父母揚眉吐氣,因為這時的曾家六百年沒有出過一個進士,但是這並沒有讓曾國藩滿足。再後來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御筆硃批,得到了一個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的傳奇故事。

讀完《曾國藩傳》我的感受是曾國藩是一個特別厲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並沒有考中狀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為了他的目標不斷苦讀,最終黃天不負有心人,儘管後來的曾國藩被人們批判過,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曾國藩作為接受傳統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為清朝鞠躬盡瘁。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個內心光明的人。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6

今天終於看完了度陰山寫的《曾國藩傳》,初次瞭解曾國藩這個人,是無意間看了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裏的一期節目,提到了他,當時説了曾國藩兒時背書,小偷入門偷盜的故事,這麼笨的人後來成為了半個聖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對他的興趣。

於是開始關注他,但遲遲沒有行動。在團委實習時,借了一本講他傳記的書,但是你看幾頁因為要去團省委實習就還了。再後來去支教,在八年級的歷史教科書上“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都提到了他,我覺得他真的很厲害,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對清朝有再造之恩。剛好那段時間超愛看書。所以後來下定決心花了100多大洋買了《曾國藩全集》,看了幾頁又停下來了…因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燒腦了…再到後來買了kindle,下載了度陰山寫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不記得從哪天開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終於看完了,也算是系統的瞭解了曾國藩這個人的一生了。其實,當你開始關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覺得生活裏到處都是他…

看完全書,他並沒有我想的那麼完美,他有他的缺點,但是很真實。曾國藩天資笨拙,但是為人正直、信念堅定,運氣也不錯。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對他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覺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試考了八到九次才考上,甚至連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穆彰阿。是曾國藩從政生涯的起點。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並不招人喜歡,因為為人處世過於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轉折應該是他的父親過世,應清政府的邀請,再次重新出山,組建了湘軍,後來成為滅掉太平天國的中堅力量。他這次出山之後,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氣,堅定了“不為聖人,便為禽獸”的信念,嚴格的要求自己,後來還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經過長達14年的鬥爭,終於滅掉太平天國。但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千瘡百孔,慈禧也擔心他會造反,然而此時曾國藩卻信用了蘇軾和王安石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樣淡泊的話進行迴應以及表示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忠心,隨後棄武從文,解散湘軍。

曾國藩一生的輝煌就是組建了湘軍,最大的遺憾就是解散湘軍。當時曾國藩為了自保,解散湘軍,誰料到之後還有捻軍、天津教案…他的晚年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説他是帶着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將誠字貫徹到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書,只信命”,也許是他晚年的哀歎吧…

有人説,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讀完全書,我覺得曾國藩官場成功有四點:一是貴人相助、二是義無反顧的堅持、三是識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會帶人無論是家人還是士兵。“樹大招風”,是我從他和慈禧、咸豐的相處中看到的,權利和利益的衝突…

這本書值得學習的很多,我們不曾身居高位,也沒有涉及權貴。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國藩一樣,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堅持堅持再堅持,養成好的習慣、修身、克己、齊家……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7

這本書的封面有一句話:“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遷之道”,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後一個最大的感受。

不過我覺得這個“升遷”應該是指他思想的升遷,格局的升遷,能力的升遷,而不是官位的升遷。因為縱然曾國藩最後官位做到很高,縱然他大悔大悟後的為官風格是和光同塵,縱然他確實很在意關係家族聲譽的,官位的大小但這絕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為國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為這中間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瞭解完他的經歷後,不得不感慨,曾國藩這個人,他太堅韌了。從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時間。而且他讓我感覺,他能做到的,只要通過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當初立志學做聖人的時候在家書中説的那樣,他説:“原來范仲淹、韓琦那樣的大政治家和司馬遷、韓愈那樣的大文學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們切實努力,一步步踏實用功,也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

十來年五次科舉不中,22歲的時候第六次科舉院試被懸牌批責”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別人的同題文章逐股對比,終於像打通了關節,悟道怎麼寫文章,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見解、真感覺,把道理講通講透,終於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剛到北京的他是那麼普通,甚至那麼不如別人,小地方出來,土裏土氣,見識短淺,觀念鄙俗,但是當他意識到後,除了自卑和焦慮,他付出了行動,他如飢似渴的讀書,他把交友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學習記日記,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豐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權,蟄伏在家,除了鬱悶痛苦,他仔細回憶過往種種,寫信給朋友讓他們給自己提意見,他意識到這麼多年處處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後再次出山的曾國藩更謙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塵了……

這一件件都在告訴我們曾國藩永遠都不會放棄,他是一個長期主義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續精進,堅持打磨;他是一個終身成長的踐行者;他告訴實踐告訴我們:“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覆、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而現實中的我們往往在經歷一次失敗後就想放棄,我終於知道,想要一點一篇文章,本來就是需要無數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煩,麻煩往往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曾國藩剛開始記日記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為了寫好日記,他把他的日記抄寫給他的親人朋友老師們看,讓他們監督自己,因為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總有盲點。他説“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後一句很好理解,前兩句我最近才有所領悟。反觀自己這麼多年走來沒有做成什麼事情,一方面是因為不自律,沒有恆心,易放棄,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還不夠狠,然後用佛系掩蓋了自己的無能。我害怕衝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個厚厚的殼,以為這樣就安全,其實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像學習曾國藩嚴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慾望,用努力個汗水換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8

讀完張宏傑博士的《曾國藩傳》,心情久久難以平復,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落筆。從前熟知曾公,源於中學的歷史書及洋務運動。今日讀來,方知見識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備受毛澤東和蔣介石推崇,毛公評價:封建社會第一“完人”。如此看來,評價極高,卻絕不誇張。

曾公傳奇的一生,離不開以下這些品質:

堅韌有恆,意志超羣

超乎凡俗的恆心與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應試生涯,終一鳴驚人,及第進士,躋身翰林。表面光鮮,背後藴含多少心酸、隱忍與堅持,漫漫科舉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後每每回顧,如芒在背,卻未嘗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資質平庸導致凡事需付出於別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進,屢敗便屢戰。曾公一生看重“有恆”二字,在家書中常教誨弟弟們做事善始善終,不可見異思遷,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一無所成。

這段獨特的經歷,也鍛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後的仕途中,無論周遭何種逆境,他皆能迎難而上,隱忍負重,化險為夷。

筆耕不輟,躬身自省

堅持寫日記,勤於自省,善於從失敗中尋找方法和總結經驗。曾公早年時也諸多缺陷。自評早年浮躁,坐不定;為人傲慢,修養不好;為人“虛偽”;好色。從窮鄉僻壤的“土包子”來到人才薈萃的京城,雖然科舉的成功一度讓他顧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對比方知自己乃庸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摳科舉教材,涉閲甚少,致使視野狹隘,境界膚淺。為此立下“成為聖賢”之志,幾十載如一日,通過日記自我警省、自我批評,甚至將日記公諸於眾,讓家人朋友鞭策監督自己。這個習慣伴隨了他一生,哪怕惡疾纏身,受盡折磨,到了風燭殘年,雙目幾近失明,仍不敢鬆懈絲毫,直至生命最後一息。堅韌自律至此,令人動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數十載的從政從軍生涯,他能夠多次從挫折失敗中崛起,屢建奇功,遊離官場並得善終,追諡“文正”(文人做官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如此等等,均離不開他的善於總結與省思。可謂功雖大而不喜,過雖小而必究。作者評價: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處在一“悔”字。可見這一習慣在他明志修身,通往聖賢之路,成就豐功偉績,終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聖賢之徒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腳踏實地,穩打穩紮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獨特的人生哲學。曾公被視為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是最笨的一個,梁啟超評價鈍拙,曾公也自知天資平庸,常自稱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志亢而力不副,識遠而力不逮。可正是這股“拙勁”,助力他卓羣而立,完勝同儕。

曾公生平做事力求腳踏實地,不走捷徑,不慕虛名,不投機取巧,錙銖累積,集腋成裘,力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他帶兵打戰,更是將這種穩打穩紮的作風發揮到極致,他主張“圍城打援”策略,“扎硬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溝工事,修建壕牆,多次將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

廣擇益友,勤破萬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輕時也諸多毛病缺點,而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缺陷並立志成聖的,還得益於他廣交益友和廣泛涉閲。“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讀書和交友打開了他的視野,拓寬了他的格局。從古代聖賢身上,他意識到自己視野狹隘,境界低劣,並立志成為王陽明等的“聖賢”;與各界精英相交,他領略到了真正的學者風範,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學影響最為深刻,且在這個領域有高遠造詣。他組建湘軍,亦有自己一套理學基礎,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軍隊。歷代士兵皆用沒有文化莽夫,他卻要挑選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他看來,精神力量遠勝於身體力量,只有堅定的信仰,才可出戰鬥力。他注重軍隊精神政治的建設,常以程朱理學教導士兵,提倡經世致用。而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湘軍麾下出現了不少勇且堅的戰神,他們秉承共同信仰,不以個人之窮達為己憂,心繫蒼生社稷,視死如歸。也正是這支隊伍,擊垮太平軍,拯救了風雨飄搖的清王朝,讓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載。

更重要的是,持續的學習,讓他得以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與時俱進。中國古人向來自詡人上人,自視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羣。在唯我獨尊的滿清王朝眼中,洋人近於禽獸,不配與國人平起平坐,曾公雖早年也曾視洋人“性同犬羊”,但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他做了深刻省思,並更迭觀念:眾生平等,當以禮相待,以誠外交。操持洋務過程中,更是體現了他放眼世界、博採眾長的胸襟和高瞻遠矚的見識。

以德服人,扶攜晚輩

曾公一生信奉“拙誠”,不玩心機,時刻以理學精神約束自己。他待人真誠寬厚,甚至以德報怨。對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無端詆譭謾罵,皆採取不理會、不還擊態度。甚至在他困難之時及時援助,終感化左宗棠。左評價到: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在與江西佈政交涉時,對方恩將仇報,百般刁難,曾公動心忍性,只將其視為磨礪心智的機會。可見曾公心胸坦蕩宏大,修養境界極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慧眼識人,多方考究,確定要培育李鴻章為接班人後,又深諳因材施教,李雖明敏有識,積極進取,卻帶傲氣,曾公便常讓他與辨士爭口舌之長,挫其傲氣。他甘為人梯,多次犧牲自己利益為李鴻章仕途鋪路,力圖為人才凋敝的晚清王朝培育德才兼備者,其格局視野不限於個人利益得失,而真正心繫國家安危存亡,着實讓人敬佩。他常常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李帶兵出戰,他便通過書信對他進行一對一指導,將自己生平政治、軍事、外交、人際處理方面的智慧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師若此,夫復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氣度、有格局、有謀略的管理者。

縱觀曾公一生,其人生軌跡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説佈滿了荊棘與坎坷,可這些苦難與挫折卻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讓他又一次鉚足勁彈到高峯。曾公用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證明:即便稟賦平庸,亦可通過真心實意的精進修煉,陶冶變化,功不唐捐,玉汝於成。同時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內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發揮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勞碌的一生,於公於私,於國於家皆功垂青史,廣為佳談。真正詮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於國。宦海沉浮幾十載,他忠誠事主,平復內亂,解決外患。志存高遠,胸懷家國,身體力行,嘔心瀝血,操持洋務。以精衞填海之勢,孱弱多病身軀,奔走勞命,試圖拯救無力迴天的清王朝,明知不可為卻為之。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始終堅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惡疾纏身,油枯燈盡,仍勤勉有恆。無論公務如何繁忙,始終堅持每日閲讀、寫日記、練書法、打坐……真正書寫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烈;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忠堅。捧卷拜讀,幾度盈眶。當讀到曾公受病痛折磨之時,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讀。

於家。他孝順父母,團結手足,將興旺家族、發揚光大視為己任,創造機會幫扶兄弟;與妻子伉儷情深,相敬如賓;教育子女更是嚴慈相濟,引導鼓勵。在對後代教育上,他尤為注重品行修養。在他遺囑中,談及的不是遺產分割問題,而是對子女品性的期許上。告誡孩子們“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貪求,因為這是人性最為常見頑劣。他遺留的家書更是後人教育子女的寶貴參考範本。

於己。他立志成聖,涓滴累積,有着極強自我完善慾望甚至“日日自苦”,嚴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盡頭,都不曾鬆怠絲毫。力圖通過勤學苦修達到“完美”境地,終悟得天理,掌握萬物運行規律。他注重內在修養,以德服人,海納百川,不被庸常所纏繞、不被世俗所傾擾,為官數載,兩袖清風,終成大器。

曾公傳奇一生,其人格之偉岸絕非寥寥幾頁可以詳盡。礙篇幅有限,才疏學淺、文詞拙劣,甚至難以將內心洶湧的崇敬之情瞭然於紙,唯擇幾樣,作淺薄泛談。

都説:讀史使人明智,讀書使人深邃。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深知歷史更替發展,宇宙浩渺無窮,自己不過滄海一粟。沒有成就偉業雄心,亦不敢奢求成為聖賢,只求通過書籍,瞻仰偉人聖賢們的不朽魂靈,聊以自勵,且勤學精進,以實現完善人格,滋長智慧,修身養性之望。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9

敬慕曾國藩的生平成就、為人處世由來已久。前幾天,翻開梅寒所著的《曾國藩》傳,其中精彩,誘人神往,竟至欲罷不能,直至卒讀之。讀畢全書,有點不捨,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機的睿智老友于某個岔路口就此拜別一般。思來想去,遂凝練幾許淺淺的感悟,以資記憶。

“二四秋舉二七進,八六升遷六一人,三生有幸壯門庭。”這是傳聞曾國藩呱呱落地時候,門口經過的一和尚的沒頭沒腦的讖語,有點類似銜玉而來的賈寶玉,日後註定不凡一樣。其實,這三句話,卻也確乎地概括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歲中舉,二十七歲中進士,在京做官八年,連升六級,壽命止於六十一歲,一生中經歷三次自殺,皆被救起,終成一代名臣,顯壯門庭。

回顧曾國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僅耐人尋味,更給後世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透過曾國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生,我們或許能窺探出關於修身治學,關於為人處世,關於依勢進退,關於後代教育與家族運勢綿延的幾點思考和啟示。

關於修身治學。曾國藩不算聰明,但卻有難得的堅韌和可貴的自律。書中最讓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着天未亮即起,開始忙活一天事務的習慣。嚴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堅韌不拔和超強意志,使天資一般的曾國藩不斷走出更遠更廣的天地。湖南程朱理學和經世致用的文化環境給年少的曾國藩以極大極深的影響,使得他不僅飽讀古代詩書文選,成為大儒;更學以致用,成為後面洋務運動辦廠的開創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學生30人到歐美留學的促成者。在修身治學方面,曾國藩的勤儉有道,發奮治學,虛心求教等優良特質,都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哪怕時代的車輪已前行很遠很遠。

關於為人處世。在為人處世方面,從征討太平軍初期的湖南辦團練,募湘勇,奮禦敵,到太平軍征戰後期及北上剿捻軍,曾國藩經歷了一個很明顯的轉變。前期,曾國藩經歷了幾次官場升遷的時來運轉,恃才傲物,張揚跋扈,凡事不給同僚留以餘地和情面,致使後期戰鬥中與各大將領心不齊,隔閡、摩擦不斷,最終使自己落入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的境地。到後期,其為人處世的稜角慢慢被磨平,開始懂得更加圓潤與眾官僚處理好關係。每逢大的戰鬥,必修書與朝中要員,言辭懇切,有理有據地提建議、説策略;而且,每到一處新官上任,必拜訪當地權貴,以期和他們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後期官場上的曾國藩更懂得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圓滑世故,全然失去了年少時候的直言敢諫和錚錚鐵骨。但是,不可否認,曾國藩在為人處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適時收斂畢露的鋒芒,確實也助其走上了更大的歷史舞台,建立了更大的功業。

這其中的道理,或許仍有深思的必要。每個人生來帶有稜角,年少的狂傲就像刺蝟身上又長又尖的刺一樣,等到真正出了社會,融入了羣體和團隊之中,身上的稜角和芒刺,難免需要經歷一次動態的調整。畢竟,人,到底是趨利避害的。這處世的哲學,確乎是一輩子都要修行的學問。

關於依勢進退。曾國藩在依勢進退方面,確實處理得真有幾分高明之處。當其弟弟曾國荃率領日益壯大的湘軍攻破太平軍首都天京後,面臨着朝廷的浩蕩洪恩和各種追加賞賜,曾國藩難能可貴地看到“機”中藴含的“危”,及時自剪羽翼,適時示弱,以免功高蓋主,加深清廷對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擠。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難及的。

細緻想去,曾國藩是一個很會依勢而動的人。依勢而動,借勢打力,從來都是歷史上有謀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間萬物,真如太極八卦上的陰陽兩面,不斷動態地依存流轉,好壞相依,互證互轉,互相借力。這或許也是樂極生悲這個樸素道理的由頭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給自己,也給他人留有一定餘地,不是圓滑,而是圓融之策。唯有這樣,你才能有遊轉之地,而不至於全盤堵死。

關於後代教育和家族世運。關於後代教育方面,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已經給我們展露了其睿智和長遠的眼光。不管是對其帶兵打仗的胞弟曾國荃的關於“不驕縱,需勤廉”的殷切叮囑,還是每逢落魄和大病之際給其兒的期許和告誡,都一覽無餘地展現了這位晚清大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潔奉公、勤儉持家、耕讀傳家的好作風和好家風。

對曾國藩一生的是非功過,歷來褒貶不一。而其生命最後幾年,在天津處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為,又為其打下了很濃重的人格污點。但,綜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依然吸引着後人去追思,去借鑑。

每個人都活在特定的歷史年代和社會環境,就像樹葉榮枯於不同的節季,我們着實很難用“常綠”的標準去苛求每一片樹葉的功過榮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綻放過,誰也不能否定你綻放時曾經給周遭的世界帶來的生機與光彩。

或許,這是我們讀《曾國藩傳》的最大意義,也是我們洞悉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最大價值。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0

本週我又成功讀完了一本書,那就是《曾國藩傳》,這本書並不是曾國藩自己寫的,而是現代作家梅寒寫的。此書逐年逐事講透曾國藩61年人生的無奈、複雜與掙扎。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曾國藩。曾國藩出生於嘉慶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村(今屬雙峯縣),1816年他開始在家塾讀書,1833年考取秀才,入縣學,1834年又考取湖南鄉試舉人,之後就被二品錄取,開啟了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開始。他幫助清朝將馬上由盛轉衰的局面拉了回來,從不會打仗到帶兵打仗,從對戰敵人多次失敗,到最後終於將敵人打敗這些都是曾國藩所有經歷過,並實現的事情。

本書要講晚清重臣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為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盡瘁,然後成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愛,可是最終這個為晚清朝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只落得了個譭譽參半的結局。我個人認為曾國藩是一個清廉的官,他沒有因為皇上喜歡他就不務正業,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將他帶領的軍隊培養好,只是一開始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他。他創建了湘軍後,接連吃敗仗,甚至有一次絕望到投江自盡,只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終他終於掃清了叛軍,解救了晚清局面。

曾國藩,一個出身卑微,資質平平,卻刻苦讀書,學習,做官,從鄉下秀才走到了權力頂峯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1

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説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説,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正如蘇東坡所説的難得糊塗。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着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

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裏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2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敍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為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為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為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為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為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説,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為什麼這時他才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説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3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讀過了,大一時又看了一遍。 這本書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探究了其內心的負荷與無奈。裏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在閲讀了《曾國藩傳》之後,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儘管他服務的是那個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曾國藩是個真正的學者,從他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二歲致力於朱理學,再到三十八歲編成《曾氏家訓》,貫穿了其不斷拜師不斷學習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後半生雖不斷征戰,且經歷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與學習。每日堅持寫讀書筆記,檢討自己的行為,並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曾家雖屢次封侯,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很嚴,教育子女更是中國近現代的典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在教育上選拔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後,首先組織修復江南貢院,招賢納士。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後提拔了趙烈文、黃翼開、薛福成等一批對日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幕僚。不僅如此,曾國藩也是識才的伯樂。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創建了金陵書局,不僅翻譯和出版國內經典典籍,還翻譯了一大批國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書籍,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攻打平天國之前, 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旗兵是不行的。於是就立即另起爐灶,在湖南籌辦湘軍。他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不惜重金加強軍備。由於湘軍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便克服重重困難,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它不輕易出師作戰,這也為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後來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次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他購買國外儀器設備,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新。雖然最終他發起的洋務運動沒能突破封建統治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 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為官場的聖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為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 縱觀他的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後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4

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為一個人成長的遞進過程,可見修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為此我想,修身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課。帶着這個問題,我去讀了《曾國藩傳》從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啟迪。在此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與大家共勉。

在讀《曾國藩傳》中我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一個知人善用、廣培黨羽者,一把創立軍隊、運作官場的好手,一個讀書人統率軍隊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個軍事家,一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一個名垂青史的重量級人物!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覺得是當今社會少有的,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之後才能做聰明人。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塗”一點時,它往往卻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吧。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忍辱負重,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著名錶演藝術家英若成小的時候,很想看看家人對他有多麼重視,吃飯的時候就躲到衣櫃裏,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結果,然而讓他大失所望的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飯,他才從櫃子裏爬出來吃那些“殘羹剩飯”,從此他發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的。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這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聖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後一個聖人,在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品質和修養。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二是做事要“慎獨”。

“ 慎獨”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樣就能問心無愧,對得住天地良心,飯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穩,故能心安理得,心態平和,是可笑對蒼天,下可孝對父母,中可和對同事。對工作、對朋友、對親人只一個“誠”字,不欺暗室,不陽奉陰違,做到心口如一。其實我們為人處事要的不就是“以誠相待”嗎!

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三是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淨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人常講君子應訥於言而敏於行,與主敬異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時刻都會高度集中精神,然後就會化險為夷。主敬是指一種厚重,專注,嚴肅認真的精神狀態,曾國藩經常要求他兒子曾紀澤説話要慢,走路要慢,舉止要莊重,通過這些

日常瑣碎的行為習慣來培養“敬”功夫。這就要求人要有靜氣,少説話,話多傷神,注意養氣,控制自己的心情,氣若不動則心不動。心要靜,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則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氣躁必然會影響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所以當人面對重大事情和各種突發情況時要有靜氣,要從容不迫,處變不驚,這樣才能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從而能夠作出正確決策。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發展的重要過程。當然這跟人的個性和成長環境有關,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磨礪後獲得的,如果平時經常注意養精蓄鋭,面對意外情況時儘量讓自己頭腦冷靜,做到謹言慎行,對事情不草率做決定,而是深思熟慮,時機不成熟時要學會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許過段時間後事情會明瞭些,到時做決定會容易些。

這就是我讀《曾國藩傳》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歡的朋友有時間也可以去借來一讀!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5

今日讀了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堪稱學習、勵志的典範。成功詮釋了一個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祕訣——自律、有恆、志向高遠。

一、自律

曾國藩“出身平常,天賦堪稱同時代大人物中最差,身體也很差。”“年輕時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單是一個秀才就考了將近十年,以致成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僅落榜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並沒有氣餒,“回家後一頭鑽進書房,反思自己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找出失敗的原因。”“他找出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曾國藩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關和整體氣勢。”功夫不負有心人,道光十三年當他再次踏上科舉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又中了舉人。並順利一路進入翰林院”。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不僅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尚拙”。正因為尚拙,他認識到笨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進入翰林院,這裏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説一口難懂的方言、視野狹窄、觀念庸俗、吸煙、浮躁坐不住、愛去菜市口看殺人等。這更堅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堅持每天寫日記規範自己的行為,並把日記送給朋友傳閲,以達到自律的目的。這是他的成功祕訣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見客,閲理學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遠。

“曾國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裏,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記錄。”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還有一身的壞毛病。為什麼在官場上如此春風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強。第二目標高遠。他在三十歲提出“學做聖人”的目標。為此他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矩: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規矩,前三條是為讀書作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因而這看似關係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曾國藩的讀書特點是:日課有程,持之以恆;博求約守,不拘門户;提要鈎玄,善於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曾國藩的這些讀書經驗,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曾國藩一介書生起家,創建軍隊,統率羣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續了六十年。他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

三、有恆

曾國藩從開始考秀才之舉就能看出其恆心。不然怎麼會連考近十年?怎麼會在成為湘鄉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科考。相反沒有恆心早就放棄了,清王朝女歷史就應該重寫了。

再看進入翰林院後他發現同事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習,怎麼辦?他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並以記日記的形式規範自己的行為。直到暮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記中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六十二歲的他已經功成名就,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依然和他三十歲時一模一樣。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後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難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國藩雖然已經油盡燈枯,仍然勤奮有恆,儘管右眼失明右眼視力也並不好,但她還是在每年處理完公事後讀一點書。有時眼晴實在太疼,就閉目默誦。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沒有停止高強度的工作,也沒有停止自省。”他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的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一個超人。值得後人借鑑、崇拜。

我也是一個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開啟自律、有恆、目標高遠之舟起航吧!這是通往成功之門的最直接途徑。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6

近日,在翻看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時,心中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來,那便索性花點時間記錄成文字。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書信集《曾國藩家書》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賢,年輕時也有過彷徨、有過迷茫,有着每個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滿身陋習。

曾國藩與他的父親曾麟書是科舉湘鄉考場上的一對"名人",而得名的緣由卻是雙雙屢次名落孫山,曾麟書連考了十六次,連個秀才都沒中,被時人戲稱為"老童生"。而曾國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單的角落裏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還曾被公然作為反面教材來批駁。文人面對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沒有足夠的韌性,怕是早就棄了仕途,從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記"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祖訓的曾國藩,也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我雖有滿腔的雄心與進取心,可奈何沒有與之匹配的聰明才智。可最關鍵的一點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服輸,而是越挫越勇,愈發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後,馬上"聯捷"成了舉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後平步青雲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對這説長不長、説短不短的人生路,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走過每一步,該以怎麼樣的心態去過好眼下的每一天?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總歸來講人生在世當有目標,並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達成,哪怕荊棘鋪路、困難重重。苦難和敵人,在人們的想象中,往往被無限地放大。當你真正提起勇氣,直面正視它時,也許就會發現它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很多時候,你最需要戰勝的也許就是自己的陋習,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與血肉融為一體,想要驅除難上加難。以曾國藩的經驗論,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燒大多無濟於事,而應温火慢燉在日積月累中悄然改變,如能再佐以親友、師長的外力監督,定可藥到病除。

一生所願,唯內心的寧靜與相對的自由。我明白這不是願望,而是奢望,想要內心寧靜,需親人安康、生活無憂、諸事順遂,還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心境;想要相對的自由,需紮實的專業技能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將愛好發揮到極致並以此為生,從容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順應時代潮流,而非被裹挾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夠堅持本心,面對名利場的諸般誘惑巋然不動的大聖人算得上鳳毛麟角。可作為普通人來説,也該堅持內心的原則,切不可在衝刺目標時迷失方向、不辨西東。有句話説得非常好:"趕路的人,為了遠方的目標,無意留心沿路的風光。許多其實並不比你追尋的東西遜色的路邊風物,被你輕易地忽略過去了,待我們多年後明白過來時,已追悔莫及。而當你把趕路的心態換成散步的心態,你就會發覺,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貧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敗也有味;熱戀有味,失戀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這時候,你才會恍然明白,你夢想中的東西其實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後餘生中,能夠珍惜時光,做到堅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見自己的樂趣所在,並温火慢燉堅持下去。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7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後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山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來的《曾國潘傳》後,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徵。除此之外,蕭一山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並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麼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峯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熱愛書文,後來隻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並且在京師任職,年僅3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來,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鬥中磨鍊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為平定動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藉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為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為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准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於當朝聖上,可謂是無愧於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於自己的後輩更是有着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着:"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着:"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瞭解了為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才可以有所作為,富貴功名只是過眼雲煙,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才是最為重要的;二是為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為為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於心,鞭策自我。可以毫無誇大地説,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説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後輩有着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説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治學為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為擁有悠悠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為一名鐵警後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恆,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鬥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霧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衝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為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8

以前讀曾國藩家書,無感,讀唐浩明的曾國藩傳,也無感。

這兩天拜讀了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卻觸動不少。

作為中國儒家的最後一個精神偶像,其功過自有人評説。而我,看到的是一個掙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國藩以其平平天資,最終位極人臣,中興滿清一時,一路走來,頗多坎坷。

從一個考秀才屢考不中的平庸書生,變成目中無人的封疆大吏,從老子天下第一,變成垂眉低目,從“曾剃頭”到“內聖外王”,看曾國藩一步步走來,其犯過的錯誤,吸取的教訓,令人受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古人今人,並無不同。可惜的是,人類從來不會反省,健忘是我們的共性,“黑天鵝”總在某些時候出現,攪動這個世界,改變走向。

一片瘡痍過後,迴歸平靜,在某一個時間點,又重新開始。

也許這個世界確實已經被編程好,也許我們正在觸動某個BUG,也許庚子年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也許此時竟是往後很長一段時間最好的時刻,誰又能知!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9

最早把這本書列到必讀清單裏面,是受到白巖鬆的影響,白巖鬆的一段話令我非常好奇。他説:“在《曾國藩》這套書裏頭,讓我看到了最為複雜的人性,有讓我最為尊敬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鑽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複雜,讓我對人,對人性有了更充分的瞭解。”因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麼一個複雜法?

讀完《曾國藩傳》,對我啟發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曾國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過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舉之路,曾國藩本人的天資連一般都談不上,更不用説聰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最紮實徹底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講究“拙誠”,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依靠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邏輯思維創始人羅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們很多007學員,都是以日更來死磕自己。

吳軍説“人的成就,都不在於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結了多少次尾”。我們通常定計劃容易,開頭也很多。但能夠有恆心的,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願意下笨功夫,不願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開頭,沒有結果。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沒有恆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來死磕自己。

二是:曾國藩善於自省。年輕時,曾國藩也有很多缺點和毛病,並且知識面很窄,眼界見識也不高,他通過寫日記天天自省,高度自律,來一次脱胎換骨的改變。再一次證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官場的失利也讓他痛定思痛。寫信給各位好朋友,讓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自己來了一場中年變革,為後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們007的戰友,很多人堅持冥想,也都是善於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堅持寫“”每天三件事”,裏面有一個小確幸,讓我提升了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還有個昨日收穫,讓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缺點。

曾國藩也是在自省中瞭解了人性的複雜,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行事過於放蕩的人,表面上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最後曾國藩用誘之以名,攏之以利,網絡天下英才,擴大鞏固湘軍,完成了他的“中年變法”。

對這一點我感觸最深,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也一直是曾國藩説那個方剛之人,做什麼就憑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為是的觀點。在工作上,不喜歡公司那些討好領導的人,覺得任何時候以實力説話,以至於在職場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裏,也是暴脾氣,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臉紅脖子粗,説話聲音也很大,方剛之氣溢於顏表,很多時候,也讓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三是:曾國藩對於詆譭自己,謾罵自己的人態度。

文中説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見一個人都要談論他與曾國藩的前前後後,然後每次談論都必大罵曾國藩。跟部下,朋友吃飯也是頓頓破口大罵他。

對於左宗堂的不斷攻擊,他做出的反應是,第一,要求朋友們及家人不要回擊左宗棠,避免火上澆油,反而鼓勵他們儘量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第二,對左宗棠的攻擊不聞不問,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聽不下去了,告訴他左宗堂是如何罵他的時候,曾國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説他達觀,也可以説他淡然,也可以説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於天下,不必浪費精力與左宗棠爭這些口舌。

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很多時候,做不到這麼坦然。對別人的辱罵,誤解,我們總是要和他辯一個高低,爭下這口氣,更有甚至還會撕破臉。

最後,以曾國番家書中,本人最喜歡的金句作為結束語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0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曾國藩的書,覺得不錯,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曾國藩被稱作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關於所謂四大,我查了一下,有兩種説法,一説: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看起來曾國藩作為所謂中興名臣之首是沒有爭議的。實際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與曾國藩年齡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鴻章比曾國藩小了12歲,算是晚輩,張之洞則又比李鴻章小了15歲。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謂四大也不過是後人主觀給起的名號罷了。

從人物關係上來説,是曾國藩創建了湘軍,胡、左、彭都出自於湘軍,多少得到過曾國藩的提攜和推薦,後來才逐漸自立門户,而李鴻章更是在曾國藩家當過幕僚,算是曾的學生。

曾國藩最後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級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説位極人臣,而李鴻章、左宗棠後來也不過是一等伯爵,可見曾的江湖地位,當然從跟皇室的關係上可能李鴻章更進一步,這也主要是兩人的為人處事方式不同。順便回顧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劃分,也就是説在除了清滿族只給自己皇室宗親保留的王公級別的爵位外,曾國藩在對漢人始終有防備心和小氣吝嗇的大清朝已經做到了當官的極致。

回到本書,作者非常詳盡的講述了曾國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績以及自始至終的志向和心路歷程,曾國藩可以説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幾近完人,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曾國藩不是那種天賦異稟從小就開掛的人,而是一個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國藩資質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堅守取勝。這給人以欲揚先抑的感覺,試想一下,單是這份考了六次不中後還沒有崩潰的執着與堅韌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還能在第六次不中後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總結自己之前不足的這份越挫越勇的強大內心,並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訣,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七次終於得中,並且在次年就接連中了舉人,可見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來就是一個天性堅守,耐得心煩的人,這在他後來的領軍過程的成功中也能體現出來。

然後,進京官後,曾國藩發現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學識上的淺薄和品行上的鄙陋,於是立志做聖人,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後來真的就成為了儒家理學大家,實在令人佩服。據説他甚至還是毛爺爺的精神偶像,畢竟都是湖南人。

曾國藩平生嚴於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錯,他培養和提攜了很多人才,也算是為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他的格局很大,不太關注私利,不過也並非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式的清官和高潔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畢竟活在晚清那種昏庸混亂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鬆一些細節,才有機會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國利民的事情。

曾國藩平生的兩大功績主要體現在平定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運動。前者可以説是給大清朝續命,後者則是為後世之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現代戰船,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學堂,還提議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生。總體來説他的'功遠大於過。

書的後半部分講述了曾國藩晚年經歷的也是讓他背上“賣國賊”標籤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説,在一個昏庸落後孱弱的國家,誰去出面處理這件事也討不了好,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麼先認慫但要吃恥而後勇,早晚要把丟掉的面子和裏子再掙回來,要麼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價與後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於孰對孰錯,就只有歷史能夠回答了。

最後,曾國藩在回認兩江總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僅62歲,依作者講,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國藩一生也算是為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拼盡了全力,只是大廈將傾,個人的力量能延遲一會已經是不易了。功過後人評,我覺得曾國藩還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學習,有機會再看看別的關於他的書。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1

今天讀到曾國藩在軍事、政治上都不順利,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47歲陷入人生低谷,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着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説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時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在家蟄伏兩年的曾國藩不斷反思自我,再出山時為人處世脱胎換骨,待人接物,前後勢若兩人。

驚歎於曾國藩的“中年變法”,自我反思得那麼徹底那麼奏效,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2019的奮鬥目標豁然開朗!其實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過程!讀着曾國藩,隨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時時刻刻在重審着自己,雖不能做曾國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學的。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2

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薦閲讀《曾國藩傳》。歷史上有兩位聖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陽明,一位曾國藩,之前我就在搜索關於他們的好書。所以我知道後立即購買下載。

這本書是剛出版的,作者張宏傑老師,歷史博士,他之前已寫過幾本關於曾國藩的書,都得到了好評。這本書讀起來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經過考據,並標註出處,所以人物還原的真實性很強。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並一口氣在兩天內讀完。看後我認識到這幾點,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國藩天資平平,甚至可以説笨拙,有個細節,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書,最後小偷背熟了,他還在背。他的不尋常在於不退縮不放棄,相信勤能補挫、滴水穿石,以勤奮和時間補充短板,最終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脱穎而出。

2、成就的背後是方法與堅持。曾國藩入翰林後,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歸納後就是寫日記、早起、靜坐、讀書不二、謹言、保身、記筆記、做文章、練字。曾國藩剛入官場,發現自己靜不下來,每天都耗在交際往來中,沒有時間讀書。後來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這十二條軍規。他寫日記主要是自省,這些日記也流傳至今,被今人推崇。讀書不二,我也有感觸,如果難懂或不感興趣的書,我就會放下,久之,始終難以看完。這些立誓曾日日踐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斷,周而復始,逐漸將他塑造成各方面都傑出的聖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剛入官場,曾國藩就像一位憤青,鄙夷官場陋習,不屑為伍,所以做事説話又剛又直,導致與官場不相容,結果讓他處處受挫。後來他悟到,水至清則無魚,在不忘原則的基礎上,以柔克剛,順勢而為,這些改變讓他逐漸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關於曾的品格有段記載,左宗棠是曾提攜的,按理應該感恩,但後來左與他交惡,處處相對,但曾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以德報怨,最後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國藩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所以在對陣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採取了“結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穩打穩紮,以時間和空間贏得了最後勝利。

5、有遠見。他在當時的環境能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在於先進的科技,並將認識轉化為行動,推動洋務運動,建立安慶軍械所和江南造船局,並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3

曾國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我覺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於反思

第六次科舉考試落榜,被學台“懸牌批責”,深深的刺激了曾國潘。回家之後,就開始坐在書房裏反思自己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對自己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後,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舉之路。這一次,他終於成功了。

曾國潘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後,在蟄居老家兩年,不斷反思自我,最終大徹大悟。重新出山後,為人處世脱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

其二:嚴於律己

曾國藩三十一歲起,每天記日記,從起牀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其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十日”……他不只記錄下來自己看,還邀請親友們點評他,把自己的缺點和改正缺點的過程,完全暴露在眾人眼前,讓大夥兒一起監督他。寫日記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堅持到去世每天寫日記卻是非常難,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長遠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對與洋人的差距,率先拋棄了落後觀念,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去世前,還與李鴻章聯名上奏,建議朝廷選派優秀子弟赴美留學。

其四:獨特的人格魅力

誠,為人表裏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

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

謹,不説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他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衞之道。

曾的逸聞趣事:賊入房樑背書

曾國藩小的時候天從並不高,其實可以説比較笨,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裏讀書,有一篇文章他重複讀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來。他就一遍一追地讀,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經很深了,他仍然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一個人。原來,他家來了一個賊人,就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後再進屋偷點什麼。可是賊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賊人實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氣地跳進屋子,對曾國藩説:“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於是賊人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4

我們這些人,對曾國藩總有一種複雜的感情阻隔。曾國藩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雙手沾滿了人民鮮血的劊子手。

年長以後,我開始對這種印象產生疑惑,因為有許多事實證明,這種單一的社會評價包含着極大的不公正,從而促使我去積極搜索有關文獻和資料,特別是在仔細閲讀了《曾國藩傳》後,對他有了一些客觀正確的認識。

曾國藩出身貧寒,以並不超絕的資質,完成了偉大的功業。他的家書、日記、書信、文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成名的人物,都受過他的思想薰陶,梁啟超和毛澤東對曾氏就傾心推崇,而蔣介石對他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拋開階級立場而言,曾國藩確實是中華歷史上具有強健人格的少數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體現着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譬如説胸懷大志、清正廉潔、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儉節約之品德,更值得時下我國國民借鑑和發揚。

曾國藩一生生活簡樸。他自己衣着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媳婦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認為,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如他在給四弟的信中寫道:“弟為餘料理家事,總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訣也。”對待兒子,更是不厭其煩,悉心教導,反對奢華;他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反觀當前我們中國,國人似乎正在失去中華民族一貫擁有的“節儉”的傳統美德,奢侈之風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費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或許有人要説,勤儉節約這樣的小事情算不上什麼大問題,不值得重視。時代發展了,多花費一點無可厚非。殊不知,節儉並非省錢這樣的小事,它關乎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乎一個人的功名事業,甚至身家性命。因此,節儉是永恆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明自我。曾國藩以“儉”字行之終身,毫無更改。我們應該以曾國藩為榜樣,從小事做起,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讓“節儉”這朵美麗之花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5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涼的風從小院穿過,滌生平靜地回到書房,拿出紙筆,微微捻了捻鬍鬚,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煙壺,寫下了“日課十二條”這個題目。

又是一個漫長的隆冬,八本堂內的國藩在紙上這樣寫道:“吾棋癮太大,雖然棋癮比抽煙要好,但也太耗時間心血,故決心戒棋。”

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能抵得上通過自省使內心純淨的高尚了,曾國藩作為一代理學宗師,繼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從29歲起每日在日記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檢點自己的過錯,終於從笨小孩兒成長為滿清第一重臣!在我看來也許自省方是曾國藩成功的關鍵,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內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終。

這也讓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徵為鏡時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於人民,是否有益於國家,終於他開創了兼併包容而開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輝與浮華太過刺眼,因為他擋住了真實,誇張的色彩與線條太過喧鬧,因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隱藏了致命的暗傷。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負一生,致使連他的亞父也被他氣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説:“天亡我,非戰之罪。”毫無自省之意,其執迷不悟,可見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歷史可能會少一個“漢高祖”多一個“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會姓劉。

時間轉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統治者沉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為自己的國家戰無不勝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風雲變化,他國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竟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他們能從一次次戰爭的失敗中自省,可能歷史將會得以改變。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沒有考好,怪老師沒壓準題,沒有按時到校,怪父母沒叫,沒有擠出時間讀書,怪老師作業太多……我想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問題,回頭自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責任,是不是應該“我的地盤我做主”?

如果我們用自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我們會使內心寧靜,然後“致遠”、淡泊而又“明志”,從一顆謙卑的心出發,歷煉出與眾不同的自己,成就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從自省開始。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6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便是《資治通鑑》的由來。讀人物傳記,也是求在茫茫過往中窺見一縷善意的光輝,然後平心靜氣,修身養性的過程。

曾國藩不同於後來的李鴻章、梁啟超等人,他的一生,起點極低。他智力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他身體稟賦很差,一身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更差勁的是,他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但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與其説他生來便是模範,不如説他是每個平凡卻不甘平庸的人的縮影。可恰恰是他這樣,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無所有的男一,在旁觀者的默哀注視下,卻憑自己一招一式不斷累積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巔,這樣普通又落俗的人設,才最最戳人心窩。畢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數。由此見得,曾國藩的進階之道,何嘗不是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尋的應試或是職場生存之道?

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很樂意談談曾國藩的一生於我們學習有何借鑑之處。

最想談的是努力。亦可分為勇於承認努力和敢於努力兩部分。

常常看到大學聯考後的狀元採訪,把自己説得是個不靠什麼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績的頂級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賦異稟這一可能,那為什麼狀元們,括弧所有人,都不願承認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與笨掛鈎,而誰又願意每天在腦袋上頂個“笨”字沉迷刷題,生人勿進呢?其實努力的人才是聰明人。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學習的捷徑的,那誰先開始走路,誰便握有勝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認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輕鬆同時也可獲得眾人的監督,而所謂眾人亦會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看不慣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罷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許多執着於“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發現無從下手。因為努力其實是一種能力。不僅要想努力,更要會努力。曾國藩深諳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與腳踏實地才能給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他讀書是笨辦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決不開始下一本。不是鼓勵這種方法,而是讚揚他這種銖而累,寸而積的信念。寫到這兒,已經有點像心靈雞湯了。的確,努力這話題太大,談着談着便有種給人畫了一張大餅的感覺。那實際究竟該如何操作呢?

曾國藩同樣給予了我們答案。我們可以自由發揮。總覺得莊子的齊物觀有另一種解讀。泰山大,而螻蟻小,但有時用着的卻是眾人眼中效用較小的螻蟻。天下萬物各司其職,故可説是齊物。同樣,我們學習,一定是功利心極強的考點一二三嗎?曾國藩在翰林院時考試,不同於其他人般平日縱情高歌,考前臨時抱佛腳,他得益於考秀才前的腳踏實地精神,而輕鬆了很多。所以,知識的積累努力的邊界無邊無涯,我們自由發揮橫衝直撞,終歸會在將來有一天付諸回報。

《曾國藩傳》教導我們的絕對不止這些,有些史越讀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辯越明白。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7

《曾國藩傳》是我拜讀的第一本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受頗深!是什麼讓中國近代兩位歷史大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與導師?是他天資聰穎?不是!曾國藩資質平庸,屢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門之後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國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從一介書生起家。創立湘軍,統率羣雄,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延續清王朝的生命六十餘年;就立德而言,時時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每日日記以反省,且把日記交付同僚、子女閲讀以監督幾身,道德修養近乎純粹;就立言而言,最為近代中國之大儒,對理學研究身體力行,造詣頗深!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忠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反身而誠的認知傳統使他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總結經驗,應對複雜的時事和風雲激盪的朝堂,至誠待天,忠恕對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為我所用,終成大業!

在湘軍的建立過程中,把訓和練完美集合,跟注重“訓”,也就是現在所説的思想動員與宣傳,樹立了湘軍不怕犧牲、勇於向前、忠君為民的思想體系,把一隻團練隊伍也就是今時今日所説的民兵組織,發展成為後來保家衞國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養,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後清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任務,都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尤其是對左宗棠的以德報怨更是讓後輩敬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其弟曾國荃謊報戰績稱洪秀全之子人稱被焚燒致死,曾國藩深信不疑奏報朝廷,朝廷通令嘉獎。然而後來左宗棠發現洪秀全之子蹤跡未通過曾國藩而直接上報朝廷,朝野震怒!其時,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師曾國藩的光環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師徒不睦。然後來左宗棠出師西北,糧草軍餉均需曾國藩籌集相助,左宗棠擔心曾國藩會挾私報復擔心糧草不及,然實非所料,曾國藩摒棄前嫌實心辦公,以德報怨,左宗棠終於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確實不如其師!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8

剛剛完成60萬字的長篇小説《東京人》閲讀之後,小溪開始認真研讀張宏傑撰寫的《曾國藩傳》。

首先《曾國藩傳》從屢次科舉不中的曾國藩父子雙雙去“趕考”開始,讓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傳記有了煙火氣、生動地拉近了讀者和晚晴重臣的距離。

曾國藩總結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別人笑話不笑話,他定下來的事,九頭牛也別想拉回來。老頭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風水的地仙,不信醫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勝天。

失敗後要及時總結。曾國藩在落榜後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要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功夫。

曾國藩的價值觀:尚拙

根據學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進士佔總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艱難的科舉過程還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國藩説:“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國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國藩向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鑑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隨後曾國藩開始了記日記生涯,當時的日記類似於我們今日的微博,送給朋友相互傳閲。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9

很早就聽説曾國藩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一直想讀些他的傳記,但是每次去圖書館看到厚厚的一本就放棄了,這次下定決心要讀一下了,這篇文章記錄讀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本以為他會如很多古時的知名人士一樣聰明順利的,其實卻恰恰相反,在他之前曾家沒有出過一個當官的,父親也是在四十多歲才考中了舉人,曾國藩也是屢考不中,但是他卻沒有放棄,繼續埋頭苦學,終於在失敗幾次後考中了舉人,而且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後猛然開竅一路開掛似的直到考中進士,其實這一切並不是偶然,父親直到考中舉人之前,每年考試都翻山越嶺必定參加,屢敗屢戰。這種鍥爾不捨的精神也對曾國藩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而且父親教育的方法也不太合理,就是讓他死記硬背,這就造就了他學習踏實的性格。他也總是被人説過於笨拙,既然知道自己比常人笨,就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而且還在前幾次考試失敗中分析原因,終於獲得了學習的門路。讀這一部分讓我初識了曾國藩,他並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在大家的眼中他屬於笨笨的孩子,但是他卻相信勤能補拙,別人下一分功夫,他就要下十分功夫。雖然考了幾次不中但是也並沒有氣餒,從失敗中找原因,最終成為曾家第一個登第的人。

等他到達翰林院後發現有智慧有學問的人很多,這種情況和我當時剛剛考上重點高中的情況多像啊,但是曾國藩卻決定繼續學習各種知識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努力的追趕上,想想我那時候卻努力了一兩下覺得費力就放棄了,想想真的是後悔啊,我如果當時也繼續努力也不至於沒有考上一個好大學,讀書有時候就會讀到自己的影子。曾國藩真正的做到了“日必三省吾身”,養成了每天記日記的習慣,反省自己當天的言行是否得當,每日讀書寫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受命於咸豐在湖南管理軍隊,在管理軍隊的過程中他反思以往軍隊的陋習,建了一支人人相系的軍隊,最終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取得了多次勝利,如果沒有曾國藩説不定中國真的就被太平軍給毀壞了。

整本書看下來,感慨於曾國藩對國家的盡心皆力,他的一生都是在為國家鞠躬盡瘁,幸好他沒有看到清朝的滅亡,否則我想他真的會心有遺憾的。我們應該學習曾國藩在學習上的孜孜不倦,還有他對一件事的剖析能力,做一件事前後要勤于思考,平時做好準備,如果失敗了也要在其中尋找經驗。無論在別人眼裏怎麼看你,自己要做對得起自己的事,自己要問心無愧。

學習也是需要堅持下去的,自律!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0

如果説出不出兵的糾結,是曾國藩邁入大清國艱難的第一步,那麼以後都是步步艱難,步步驚心啊。

咸豐四年(1854)一月,曾國藩帶着皇帝的期望從衡州出發了。嶽州首戰,船毀人亡,退守長沙。以此來看曾國藩之前的多次拒絕,不是沒有道理的。此時湘軍建立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而已。

曾國藩湘軍退守長沙時,本該是上下一心團結時,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人公開嘲笑他無能無用,有人公開建議解散湘軍,就連湖南巡撫駱秉章態度也不能不熱。這種境況,在出徵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現實比想象更艱難。

初次帶兵,求勝心切,難免缺乏經驗,曾國藩連細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師遭遇太平軍,再次遭遇慘敗。曾國藩氣急交加,該如何面對寄予厚望的咸豐皇帝,該如何面對湖南官員的冷嘲熱諷,該如何面對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愛將江忠源如此,恩師吳文鎔如此,於是曾國藩躍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時。

兵敗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際,陸師取得了“湘潭大捷”,暫時拂去了靖港戰敗的愁雲。這次勝利,挽回了一些名聲,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官員也不敢小覷,就連湖南巡撫的態度也轉變了。

如果戰爭一勞永逸該多好,不過,這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罷了。嶽州首敗,靖港慘敗,湘潭大捷,曾國藩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經過整頓的湘軍,規模不斷擴大,作戰實力不斷增強。咸豐四年八月,湘軍再獲佳績,奪取了太平軍據守多年的重鎮武昌,連咸豐帝都表揚曾國藩:“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如此奇功。”硃筆一輝,就賞賜了一個湖北巡撫之職。哪知剛發出諭旨,咸豐皇帝就反悔了,最終賞賜了一個有名無權的兵部侍郎銜,還被咸豐皇帝警告“嚴行申飭”,不等湘軍修整,就急促命令東下剿匪。

有功受賞,理所應當。國難當頭,滿清需要漢族官員,但又要防他們覬覦大清的江山。曾國藩這次奪下武昌,應該算是湘軍出道以來的一次小輝煌了。他雖然沒有得到湖北巡撫這一實職,但他在大清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奪回武昌,而後田家鎮再次挫敗太平軍,湘軍漸生驕愎之氣,曾國藩對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豐四年十二月,湘軍水師在湖口遭遇出征以來的致命打擊,就連曾國藩坐的船都被太平軍俘獲,什麼管駕官,監印官都被敵人殺死,什麼文策卷牘也丟掉了。太平軍重新奪回武昌,曾國藩數年心血毀於一旦,再次投水自殺未成。

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打頭風。湖口戰敗,武昌又失,皇帝推責,愛將塔齊布病亡,羅澤南離開,胡林翼升遷離開,重建水師……這些困難重重疊疊,就像一道道千山萬壑把曾國藩當成一隻猛獸團團困住。

進,太平軍鋒芒正盛;退,江西官員的挖苦和斷餉威脅。無論進退,都讓曾國藩如坐鍼氈,不知如何收場。

如果説訓練湘軍還未成功之時,曾國藩經歷了忠孝的兩難選擇;那麼出征之後,曾國藩經歷成敗榮辱的高光與暗淡時刻,而此時,正在經歷進退失據的艱難處境。這種艱難和尷尬又該如何化解呢?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1

最近讀張宏傑著《曾國藩傳》頗有感觸,此書描繪了士大夫代表人物曾國藩由科舉入仕到出將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輩輩平民出身到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聖之路,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曾國藩耀眼的個人魅力,筆者將摘錄書中最獲益的幾句話談下觀點。

1、曾國藩説:“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認為辦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水平很平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為文理不通的典型被通報批評。但任何時代都不缺聰明人,更不缺自以為聰明的人,這些人往往都很討厭,卻又喜歡苦口婆心的勸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要堅定自己的內心,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要因干擾而自亂陣腳。

2、曾國藩為什麼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為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聖人”,方法論就是寫日記,幾無間斷的一直寫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記裝訂成書請好友傳閲並監督自己。這裏有三點,其一是超強的自省、自律,二是要求監督並能改過的執行力,三是説話可對一人言就可對萬人言的坦蕩。而今網絡工具很豐富,但是一件事不説堅持一輩子,能堅持一年的我都沒見過。不過平心而論,我在公眾號寫文章,如果沒有催更的聲音,估計我早都放棄了。

3、晚年,曾國藩在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説,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的成熟過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不着急是因為人生很長、不懈怠是因為每天很短。曾國藩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精神豐碑。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如果真的實心實意自我完善,胸襟、見識、氣質將會完全不一樣。

像這樣的語錄以及對於具體問題的方法論還有很多,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讀起來仍然會帶來很多思考,難怪毛主席會説,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2

中華上下五千年,滄海桑田,朝代更替,在五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這片黃土大地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傑出人才。像管仲、諸葛亮、左宗棠、毛澤東……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一日,他從小生活在湘鄉縣的白楊坪村。據説曾國藩出生的當天,其祖父竟希公夢見一條巨蟒從天而降,在頭頂上幾經盤旋,剛醒來,就有人向他報喜。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岳飛出生時天上飛的大鵬鳥,還有王陽明出生時的仙人。儘管巨蟒只是個傳説罷了,但是這也為後文寫曾國藩晚年時期身上長滿癬疾埋下伏筆。

後來,曾國藩長大成人了,二十四歲就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但卻名落孫山,沒有考上,於是他開始修學儲能,奮發圖強,終於在他二十七歲那年金榜題名。

不久,曾國藩創立了湘軍,曾國藩被譽為“湘軍之父”,他雖然不如曾國荃那樣會親自上陣殺敵,但卻會指揮,親自率領湘軍轉戰大江南北,還迎來了清朝幾十年的同治中興時期。曾國藩率領着湘軍鎮壓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國起義。

曾國藩到了晚年疾病纏身,可他卻依舊在處理事務。處理完“天津教案”的曾國藩實在是撐不住了,最後長逝金陵。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天當我整理書架,再次看到《曾國藩傳》封面上的一句話時,我不禁又翻起來——“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不就是曾國藩嗎?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3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曾國藩生在一個湖南農村家庭,而且曾國藩自身也沒有什麼天賦和過人之處,但是最後卻能名垂青史,這是他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我非常欣賞曾國藩的屢敗屢戰的品質,這是他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

據説毛主席非常仰慕曾國藩,我認為不只是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而且並不驕傲的原因。之所以曾國藩能夠最終成功,我認為這是曾國藩能夠清晰認識自己身上的錯誤,並且能夠迅速改正。在曾國藩傳這本書中,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個不自律,傲慢的曾國藩形象,幾乎和我們平常人一樣,每一個我們有過的錯誤他都有,但是他與我們的不同可能就是它能夠在犯錯誤之後能醒來,然後改正自己的錯誤,就像曾國藩説的一樣,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不僅如此,曾國藩立志做一個聖人,為人民,國家做貢獻,而不是自己做官,這也是我欣賞他的另一個原因。他的官位雖然很大,但是曾國藩的家中卻是沒有多少錢財。曾國藩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且他還具有廣闊的胸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曾國藩從來都是以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特別欣賞曾國藩的這一點。

然後曾國藩還特別嚴於律己,每天堅持寫字讀書的好習慣,一直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除此之外,曾國藩具有廣闊的胸懷,以誠待人。曾國藩這一生結交的朋友,教育的學生有很多,有點學生成長起來反而對他懷有敵意,有意刁難曾國藩,但是曾國藩都是盡力忍讓。以德報怨,真可謂曾國藩是真有聖人的品質呀。

曾國藩身上還有一點令我佩服的就是曾國藩能夠腳踏實地的做事,從來都不投機取巧。曾國藩都是打好基礎,心態沉穩,然後再行動。如此一個能夠腳踏實地做事的人真的是令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曾國藩總是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不斷地更新自己認知的知識,提高自己辦事的能力,我想這就是他最終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沒有人能夠一直能適應時代,只有我們不斷的更新我們自己,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在這裏曾國藩為我指出了一條明路。

曾國藩是以“誠”字為先,在那個普遍鄙視洋人的落後時代,他首先發現了洋人處理事情還是很守誠信的,所以反覆教導學生李鴻章在與洋人打交道時還是以“誠”字為先,説清楚自己的底線,不能退讓的絕不退讓。而不是像別人一樣“打太極”。這個字在他一生的為人處世上也是一直遵循的。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後人評價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也不為過。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人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一生忍辱負重,為國家付出了全部這也正是國家的脊樑。

曾公是我一生的榜樣與明燈,我希望在自己人生路上多多反思,時時自省。每每遇到物質和道德底線衝突時能夠想起他來,給我與力量,光明前行!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4

曾國藩其人,“一生榮華出曾門,三朝輔政至中堂。少時有志匡華夏,老來失策親虎狼。馬關喋血賣國契,糊裱難堵漏風牆。辛丑疊恨終嘔命,至死屈身背罵名。”愛之者言——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通過閲讀,我認為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和認識,首先要有歷史之同情,在保有時代的分析。

近年關於“曾國藩”的書籍和討論,不斷熱議。熱議人身歷程的勵志、熱議他一封家書“保全”曾家一段時間的繁榮、熱議到諸多名人偉人的讚賞。

閲讀,並非簡單的看看古人是有什麼故事,閲讀是希望能汲取他人的經驗,完善自身。

通過閲讀《曾國藩傳》,我回顧了曾國藩的一生,瞭解到這個先天“不聰”的頑童,一路榮至天下重臣。其中故事自然精彩,但讓我影響最為深刻的是曾國藩對於自我的嚴格要求。早年他給自己定了修身十三條,規範自身的行為規範,他對於人格的淬鍊歸納核心為:“誠、敬、靜、謹、恆”。這放置當下依然有很優秀的現實意義。

“誠”——為人表裏如一,依信守諾。這也我們現在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關於個人8個字就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誠信”是一個社會層面的個人價值要求。“以誠立人”、“依信為人”是一個共同的社會要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這也是為人的基本要求。

“敬”——既是尊敬的態度,更是敬畏的心態。我們應該有對人尊敬的態度,平等的思想,這是為人的基本態度。而一個無所畏懼的人,是最為恐怖的。敬畏不是怯懦,是自律。為人應敬畏道德,以道德為身準則;為事應敬畏法律,以法律為為事的準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把“規矩放在心間”才能真正做到“有憑有依”有章可循。

“靜”——理解很多,我理解是一種冷靜和從容。“靜”只是表象,其後是對人對事的深刻準備。只有為人做事有了充足的準備才能冷靜的因對,只有在事情發生時,冷靜處理才能做到最好反饋甚至在危機時創造價值。“從容”不同於冷靜,他是一種生活態度,不為外事煩擾,不為繁華所遮掩,僅守本心。

“謹”——通常理解是謹慎,但謹慎本身其實也是有雙重意義的。“謹”指嚴謹、認真。這是工作態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慎”是“三思而後行”做事考慮周全。謹慎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傾向。深入、仔細思考問題,反覆核實,查找資料,諮詢專家,確實無誤再進行。

“恆”——只有一個要求“持之以恆”,我認為是一種更高的要求,所謂“恆”本質是一種“不忘初心”的追求。唯有堅守本心才能在追夢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我們現代的社會,誘惑太多,我們反觀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堅持”。

人其實無法再有生之年看盡所有風景,獲得所有知識。但閲讀能使我們儘可能的獲得體悟。曾國藩能臣嚴吏,可回顧其一生,他的成功歸功於時代的選擇,更歸功於自身的人格,“誠、敬、靜、謹、恆”只是他人格的優秀點之一,一個優秀的人格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5

我們組本月同讀一本書的書籍曾國藩傳的讀後感,有幾個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作為市場部的負責人來説呢,平常因為我周圍有太多的聰明人,他們有機敏的反應能力,總是能舌燦蓮花,鎮定自若,對答如流,面對這些人,有時候總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夠用,內心也有時候會感到沮喪。而曾國藩這本書讓我看到,我們劉總也曾經提出過:只要能夠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標去改進,時間會給你回報的。這本曾國藩傳,講述的就是曾國藩從少年時代開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對於曾國藩,他的人生價值觀就是“做聖人”。

聖賢者,首先為聖,聖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不斷的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為所欲為的想法的時候,就自我譴責自己。當自己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成績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就自我批評、自我反省,向着自身完美不斷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斷的自我反省,曾國藩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也成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範。

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大環境中看曾國藩,説到底他也是凡人,並非“完人”。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軍統帥;不虛偽,不足以在腐敗的官場立足。但即使他身處時代洪流,依然嚴於律己,勤學于思,時刻反省,而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他講到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讓我明白若想以禮治人,必須要先自治。

他講到的“執兩用中”,讓我明白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

他講到的“持盈保泰”,讓我明白在富貴極盛的時候要小心謹慎,避免災禍,才能夠保持的住。

他講到的“剛柔相濟”,讓我明白剛強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補充,才能讓自己做的恰到好處。

他還講到了“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還有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讓我看了又看,反覆的思量。

他讓我明白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謹小慎微,還有“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時時刻刻、事事處處不忘適可而止!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6

最近,我在網上讀了《曾國藩傳》。

這篇文章令我感動的是:曾國藩的一生好學和他的忠誠。曾國藩一生忠誠勤儉為根本,靈活多變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 出生於湖南長沙 府湘鄉 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 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他並不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小孩,但他講究學習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斷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後成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倡導洋務運動 ,創立湘軍 。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

我們在生活上要學習他的 勤儉作風。在學習上要學習他的善於積累經驗和教訓,日日不斷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説:“人要無一日不讀書。正是他的一生好學,忠誠的品德,造就了他成為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7

昨天才拿到《曾國藩傳》就迫不及待地讀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及其家族如何通過科舉之路一步步踏上從政道路並實現階級跨越的。

從本章節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原生家庭雖然小有富庶但並非名門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見他並非含着金鑰匙長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憑藉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脱穎而出,進了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知識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階層。總結來看,我認為曾國藩能夠成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視教育。從第一章可以看出,從曾國藩的爺爺輩就非常重視教育,不惜花重金培養曾國藩的父親和曾國藩本人。本來祖父是想培養父親的,可惜父親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孫子上,從小非常重視曾國藩的教育,所以曾國藩在這種教育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自然文化基礎和素養也不差。

二、繼承了家庭的優良傳統精神—鍥而不捨。我們讀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父親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終於在40多歲才榜上提名。而曾國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倆的這種成績成了當地鄉親的笑話,但這些都沒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題名的夢想。他們帶着這樣的夢想,一步步鍥而不捨地向夢想邁進。終於父子倆都在不同的時間實現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題名之夢。而能帶着他們堅持下來的就是他們家的家族精神——鍥而不捨。曾國藩回憶,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風水,不信醫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勝天。我想翻譯過來,就是對夢想的鍥而不捨的這種精神。

三是善於從失敗教訓中分析原因和總結。通讀曾國藩的科舉之路,發現他的科舉之路走得並不順利,他失敗的次數其實還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敗開啟了曾國藩的人生拐點。那就是他的父親中秀才,而他卻名落孫山,還被當成反面典型進行通報,批評他的文章寫得文理不通,相當於現在説的語句不通,結構混亂之類的,還是批評得相當厲害了。這件事使得曾國藩深受打擊,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並將自己的文章和其他優秀的文章進行對比,準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寫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進行科考,終於如願以償金榜題名。從此以後,曾國藩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績開始突飛猛進。可見善於從失敗中找尋原因,找差距,總結經驗是多麼重要的事。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8

約在半年前,我在別人的推薦下看了一本《曾國藩傳》,我想,大家一聽到“曾國藩”這個人名,一定會想:咦?這不是歷史書中提到的那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嗎?清朝的走狗!確實,在沒讀過這本傳記前,我對他的印象也是這樣。但是讀了這本傳記後,我才明白毛澤東、蔣介石為什麼都如此推崇他?曾國藩,確實是大清朝最忠誠的漢臣,確實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那是他所處歷史、所處社會環境決定的,作為一個純粹的人,毫不誇張地説,他是我國近代史中一個少見的“完人”。

在曾國藩身上有許許多多的亮點,我認為他在“求學”、“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為非常值得世人學習。

首先,説説曾國藩的“求學”。可以這麼説,曾國藩這個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讀書,通過讀書考取功名,通過讀書修身養性;二是創辦團練、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曾國藩從小就“一心只讀聖賢書,二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門楣。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關。他家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曾子的後人,祖祖輩輩都是半耕半讀,有書讀天賦的小孩從小就讓他以讀書為業,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會讀書的就務農,以供養全家。因此,在曾國藩還是孩提時,就揹負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會被父親搖醒,閉着眼睛背書;晚上就由爺爺陪着挑燈夜讀。讓人佩服的是,當他三次參加院試而不中後,他沒有消沉,而是為自己改名“滌生”,意思是:洗滌自己、重獲新生;還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歲考中秀才後,才娶妻。更可貴的是,他中進士、點翰林(相當於現在進入部委級公務員行列)後,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讀書。他拜唐鑑為師,研讀程朱理學,開始鑽研考據學,同時還注重詩詞歌賦的寫作,不斷地彌補自己學識的缺陷,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終於以淵博的知識聞名整個翰林院。可以這麼説,如果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肯定會成中國最後一位理學大師,會和朱熹、王陽明一樣以理學宗師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國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

反觀我們自身,平時大家都忙於業務工作,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幾乎沒有,一聽説單位佈置調研文章撰寫,常常是心裏發慌或乾脆上網“借鑑”。因此,曾國藩那種“以擁有淵博知識為榮”的價值觀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説説他的“修身”。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後,並不急於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心懷“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拜倭仁為師(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開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寫日記,晚上臨睡前,把一天來所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記下來,然後問一問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徑?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時還把自己每天點滴的進步向老師作彙報,嚴厲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寫日記解剖自己”這一習慣曾國藩一直保持到臨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對自己近似苛刻的檢點,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國藩人格”魅力。他不僅以知識淵博聞名翰林院,還以品行端正聞名翰林院。連他的政治對手,在咸豐帝登基後,肅清他恩師穆章阿結黨時,都幫他説話,説他是個品行端正的人。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國藩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至三十七歲官至二品,一步步地從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於他的淵博的知識、端正的品行。

記得一年前,我們單位組織過座右銘解讀活動,那時我代表科室對人品和人格作過解讀:人格不是每一個所具有的,只有擁有高尚人品的人才有可能擁有人格,但人品是每個人所具有的。我想,要像曾國藩那樣每天都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檢點,可能很難做到,我們也不太可能具有個人的人格魅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修養,讓自自己擁有良好的人品。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講講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國藩這個人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他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國藩在京官至二品時,總被人戲稱為“一品”大人,這是為什麼?因為他給自己規定每餐只吃一個葷菜。二品大臣,相當於現在的部級官員,聽聽現在同級別的官員——中石油前掌門人陳同海的豪言,你不難發現,曾國藩能堅持這麼做有多不易?還有一個就是他的家書。去過書店,翻過“曾國藩家書集”的人不難發現:曾國藩官當得越大,家書中對家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組建湘軍擁兵後。

在物慾橫流、各種誘惑多如過江之鯽的當今社會,克己、自律,對我們這些公務員來説尤為重要。不説遠的,也不説別的,就説我們系統的事吧。市審計局固定資產投資處那位姓洪的先生,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購買網絡遊戲裝備,就向被審單位伸手要錢,結果使自己啷噹入獄,令人痛惜!這就是缺乏自律後果的寫照!

有人説“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曾國藩!”是的,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曾國藩的“修身”、曾國藩的“克己”。

讀一本書,不一定會改變你什麼,但書讀多了,它會潛移默化你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影響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議大家有空多讀書,多讀好書,也包括這本《曾國藩傳》。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9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資質平平,身體素質也不好,一生與多種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浮躁,坐不住,愛閒逛串門;為人傲慢,修養不好,經常和人發生衝突;還有虛偽,順着人情説好話;還有一個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愛看美女;總之長於湖南鄉下的曾國藩,身上的缺點比優點多得多。

曾國藩意識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麼程度呢?曾國藩和父親第六次並肩去考秀才(這是他父親第十七次踏入考場)而曾國藩也考了將近十年,這對父子的趕考經歷在湖南湘鄉都已經“出名”了,成為了鄉人的笑柄。然而這一次,他父親考中了,曾國藩還是落榜了,不僅如此,他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沒講通,“懸牌批責”相當於在全省示眾,這下曾國藩不僅在湖南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這次對曾國藩的刺激也是極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找出屢戰屢敗的原因。

雖然,曾國藩有着雄心壯志,但上天賜予了他一個不相匹配的大腦。解決自己的雄心與頭腦的差距,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麼做的呢?他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他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麼只要從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國藩再次踏上了科舉之路,這一次,曾國藩並沒有像以前那樣急於下筆,而是先靜坐思考半小時,在胸中構思好了整體脈絡,然後才一股一股地展開,最後在文筆上細細打磨。果然,這一次曾國藩摸對了考場作文的門路,中了秀才,一雪前恥。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他又中了舉人,最後曾國藩一路考進了翰林院。

考學之路的不順利也是曾國藩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從小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曾國藩的仕途之路也並不順利,一沒背景,二沒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經營,但正是因為有之前的這些經歷,他面對將來的困難也並沒有那麼脆弱,一次一次從磨難中站起來,最終到達自己人生的巔峯。另外一點,曾國藩知識自己天資並不高,作為一個笨人,他發現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處。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失敗比贏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逆商”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道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難繞着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結果就是走不遠。

可見,在人成長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須的,不然長大了也是顆玻璃心,遇到點事兒就不堪一擊。另外,做事要有腳踏實地的態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聰明,走捷徑,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事,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