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

校園3.05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

  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 篇1

在暑假裏,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裏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閲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剋制自己。”“子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説:“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説:“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獻,迅速而靈敏的學習。”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孔子説:“温習學過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領會和理解新的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孔子説"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我經常在飯後就拍拍屁股就走了,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經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推推拉拉,不肯去買,從來沒想過父母會傷心;我經常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從來沒考慮過父母掙錢很辛苦……

自從讀了論語後,我開始理解父母為了我們,去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去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呢?我們現在還小,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去養他們,只要我們聽話,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 篇2

《論語》一書,如一盞指路明燈,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回正確方向;如一杯香濃的咖啡,讓我們理解細細品味人生百態,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鋒利的箭,讓我們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張啟迪着我們,薰陶着我們……

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鋒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能捍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 篇3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説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閲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説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説:“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説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説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着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着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説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閲讀論語名句的讀後感 篇4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裏霧裏,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説成這樣,在我眼裏,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閲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説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