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灞岸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校園2.54W

原文:

灞岸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灞岸

唐代: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譯文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山東一帶在今年總是接二連三地抽丁徵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號呻吟。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我佇立在霜水橋邊,背倚着高高的華表,不禁想起那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東巡。

註釋: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lǔ)塵。

灞岸:灞水橋邊,在長安東。山東:指函谷關以東。點行頻:多次點兵出征。虜塵:指徵戰地。

灞(bà)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華表:設於道旁的路標,又橋旁大石柱也稱作華表。平時:指興平之時。東巡:傳堯舜東巡,至於泰山,此處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陽東都。

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徵、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遙想景象,詩人想象山東一帶頻頻徵丁的悲慘境況,突出“山東”,是搪徵兵遍及內地,“頻”表明徵兵次數多人數多,可見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對比。冤魂“哭”虜塵則是為邊地犧牲的無數戰士哀傷。三、四句由倚華表想起唐代興盛時期皇帝的巡遊。詩人倚着溺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豈能有頻頻徵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亂前,皇帝在東西都之間往來頻繁,一膏霸橋為車駕所必經,可以説是當年昇平的`見證。安史亂後,巡幸東都之事久廢。

結構上,詩人先從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寫起,再聯想昔日東巡,結尾戛然而止,餘味深遠,令人深思。而且這種從時間角度來説的倒裝,起到了更好的襯跌效果,能突出侵擾與動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但這種結構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為之,詩人的思路本來就是由現實出發而聯想開去的,遵循的是思維自身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