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

校園1.2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1

窗外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是個晴天。也算不上多麼晴朗,但比起昨天來,絕對是個大晴天,春光明媚,綠意盎然。

只是,今天是清明節。不能對別人説節日快樂的,需要在心裏,至少在心裏寄託一下對逝去的人的哀思。

拉上窗簾,室內光線依舊充足。

睡不着了,乾脆就不睡了。坐起來,倚在牆上,拿起那本《月亮與六便士》來讀。

對於這本書,新書,按説應該有興趣,可是前面大部分都讀不下去,通常是,讀着讀者就失迷了眼睛,失迷了腦子,等着那些虛幻的文字,不知道在想什麼。

媳婦告訴我,要讀一讀這本書。況且屬於經典著作,讀,一定要讀下去。我倒要看看,這本書好在什麼地方。

僅看着封面,不讓人討厭,且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了。

可是為什麼裏面的文字,我總是讀不下去呢。

棄之不讀,我不忍心。讀,必須讀。

往後走。想當初,談對象的時候曾對喜歡的姑娘説,試一下,給我們相處一個機會,也説不準能碰撞出火花呢。

事實是如此。

越往後讀,興趣越足。並且在內心激起了漣漪。

慢慢地,十章,二十章,三十章;慢慢地,拿起了筆,做起了在書上標畫的營生。

藝術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東西。這是書裏的一句話。

我笑着對罵我一早起來也不做早飯的媳婦説:我是藝術家。

哈哈,我做的可是藝術的事情哦,我也曾經長髮飄飄過。今天,一整天,我要去演出的。

別人認不認我不管,哈哈,在我心裏,我是藝術家的。

依舊是迷迷糊糊讀完的,也只是大致地對本書有個瞭解。

月亮,六便士。

理想,現實。

藝術,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2

人生百態。

整本書圍繞斯朱蘭有四個大場景的切換:倫敦—>巴黎—>大溪地—>帕提夫。

而圍繞着他的主要人物,也就那麼幾個:斯朱蘭太太及其姐姐姐夫、德克及其夫人(布藍琪)、到大溪地之前和他一起生活的船長(忘了名字了,是傑克船長嗎?哈哈)、剛到大溪地時請他當監工的種植園老闆、餐館老闆娘提婭哈、斯朱蘭在大溪地的妻子愛塔、另一位和他的妻子在大溪地為生活而拼搏並甘之如飴的船長(是叫輝啥來着)、見證他死亡的醫生,再加上以第一人稱自述的作者。這數下來,才11個人啊。每一個人的個性都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作者描述斯朱蘭畫作的語言也寫的相當精妙,但是我這腦殼真是想象不出來那神祕詭譎的美景)。看着他們在各自人生戲台上賣力的演繹着自己的人生,反而多了一份平靜。這些人,哪個不是我們周遭遇到的一個或多個人性格的縮影吶。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就是自然的常態,而且會一直延續下去。

而關鍵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斯朱蘭的勇氣與執着,去做自己(及自己想做的事)。這廝説人生苦短,藝術與愛情不可兼得,擁有非凡天賦的他選擇了藝術,還真為藝術奉獻了自己的生命。芸芸凡人中的我,沒有要追求的月亮,那“六便士”,更是人生前行途中不可或缺的盾牌。我不羨慕斯朱蘭的人生,也不覺得他的人生有什麼好讓人稱頌的地方。他的故事,觸動我的,是那份清高。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3

一位親愛的書友,她以辯證的態度,和我討論這本書,她認為精神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當然我認為是無可厚非的,感謝她吐露心聲,對我敞開心扉,讓我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月亮與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這樣想的,月亮代表靈魂,六便士代表物質。怎樣你才會抬頭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彎腰去撿六便士,當然是精神達到一定高度,物質也有一定保障,這才成為可能。有些人滿腦子的指夢為馬,浪跡天涯,用我爸的話來説,就是特麼吃飽撐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説我想怎樣怎樣。畢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質極其匱乏,追求物質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滿腦子都是浪跡天涯,估計我早餓死了[偷笑]

這兩個的追求,就像計劃生育一樣,要宏觀的去看待,有些國家鼓勵早生多生,我們國家就是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為什麼會有差異性,就是目前那種對發展更有利。

在這個物質充盈的時代,很多人有了所謂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尋找自己,在這個浮躁快節奏的社會,我鼓勵人們這樣做。倘若社會大都是一堆這樣追求的人,一些讀書人就會倡導追求物質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優秀作品裏去注入倡導超越當時社會狀態的人。沒有人能説那種好,那種壞,就是作者的觀點去引領我們思考。就像計劃生育,我國是為了降低人口生長,一些國家是提高人口。

總之缺啥補啥吧!我目前的狀態,會抬頭看看月光,也會彎腰撿起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餓死一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4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斯特里克蘭,一位在別人眼中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突然拋下所有,遠走他鄉,只為在陌生城市,做自己熱愛的事。

他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甚至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導致她自殺。這些麻木不仁的舉動,從另一個側面磨練了他對藝術的感知力以及堅定夢想的信念。他對家人朋友和情人都非常的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的傲慢不屑,然而對自己熱愛的藝術(畫畫)有着一種超越本能的、癲狂的痴戀乃至極致的追求。

時光荏苒,他最終厭倦了繁華的大都市,直到與塔西提島的相遇,才讓他徹底停留下來。這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島嶼,在那裏,他娶妻生子,同時創作了很多偉大的作品。

以上就是毛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故事梗概。個人覺得,理想和現實、崇高與卑賤,在這部小説裏體現的淋漓盡致,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對現實生活粗俗麻木,同時也具有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這一切都反映了人性當中的予盾。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喜歡隨大流。斯特里克蘭具備一種極端人格,世俗人情並不能容忍他,可是作為藝術家,他的瘋狂與執着卻如鑽石一般珍貴,在他的宇宙裏,美就是一切,因為那是上帝在人間投下的影子。(藝術家是僅次於上帝的存在,他們能了悟世間真理)

讀完整本書,似有所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生活過得平庸,而去隨波逐流。也沒有因為心存夢想,而選擇離羣索居的生活。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夢想和現實,精神與物質,並非對立、兩難選擇,我們都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5

《月亮與六便士》——聽起來是個很詩意的名字,但裏面的內容瑣碎多於詩意,斯朱蘭的一生也不是詩意的一生。

首先是“我”這個人物,有點囉嗦,叨叨了很多無關的事,硬着頭皮看完漫長的鋪墊。後面“我”對一些人的.描寫也過於拖沓。閲讀起來不大痛快。

其次是畫家,在別人眼裏或許是個瘋子,而不是天才。放棄了自己原來的工作,一心想要追求“月亮”。作者通過“我”將斯朱蘭各種事跡串起來,初看實在覺得畫家是個自私的人(作為一個俗人的眼光),如果是因為追求理想,對所有事都無所謂,不受慾望的支配,大概人設會更接近我們對“好人”的認知。但是偏偏是個高傲的人,奪別人妻與屋的行為實在無力接受。看到別人説的一句,“渣男就是渣男,不因為他最後成功了,就洗白”,蠻認同的。這樣子的想法,直到他和最後一個妻子,生活在島上,才感受到斯朱蘭的追求。對他的反感才有所減輕。(那部分需要細細體會啊。)

最後是對書中斯朱蘭的三個女人的描寫印象深刻,一是第一個妻子寧願他有外遇也不願接受他為了畫畫而丟下家庭。第二個女人因斯朱蘭對她有吸引力而產生恐懼,最後又飛蛾撲火般的走向自殺的道路。第三個女人是做到不打擾他,但在他病的時候那種“他是我男人,我是他女人”的決心蠻令人心動的。

內容跟朋友所説的差不多,但是由“我”説出來蠻意外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6

前段時間把社交網絡暱稱全部改為“斯特里克蘭”,不知道為什麼,對這個人充滿深深的敬佩,羨慕那樣的人,但自己卻不敢成為那樣的人,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拋棄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真是太難了。

這幾天,單位來的來,走的走,圍城啊,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到底想做什麼,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變,如果改變不了自己,就換個環境吧。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別頹廢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日記上寫的滿是掙扎。

40多歲,我會在做什麼,不敢想象,斯特里克蘭在他40歲的時候,拋棄家庭事業,獨自一人去學畫畫,哪怕他畫得並不好,甚至少有人買,都到了難以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還是繼續畫,畫畫真的讓他瘋魔。前不久,一個碩士研究生重新參加大學聯考,選擇自己喜歡的醫學專業,26歲,還可以有夢想,對比我這條鹹魚,真的太閒了。

40歲以前,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為生活、事業奔波,跟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區別。40歲以後,他放棄所有,選擇去畫畫,自私到了極點,對,完全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對妻子完全不管不顧,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唉,這真是個瘋狂的世界。

羨慕那些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但其實想想也沒什麼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賺錢,你得養活自己啊!怪這個社會,不給人機會,那還是有那麼多人把握住了機會。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決定,每次選擇都有風險,做不到拋棄一切,就學會勇敢承擔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篇7

你想要月亮,可給你六便士又嫌少。

——題記

作者説這個標題是他隨手起的和主題無關,但我覺得這個標題起的太妙了。在無數的選擇中,是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低頭去撿六便士,這兩個選擇也直戳新聞人的胸口,是理想還是現實?

書中的斯特里克蘭德和掙扎的凡人不同,他轉身追尋理想再也沒有回頭,可以説是荒誕的可笑的。一個毫無繪畫基礎四十歲的中年大叔執意作畫,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家庭以及安穩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麼,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錢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畫畫,甚至連生理慾望被他厭惡。他只想要內心的寧靜。他被譏諷,被唾棄,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聞理想新聞真實,新聞人掛在嘴邊的東西,哪一個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證絕對做到?最初選擇這條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撐走完卻需要麪包。所以,是不是最後都會向生活妥協,但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蘭德死後他的畫沒有出名,那麼就是一場悲劇,可即便他死後變成了矚目的畫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燒光了他所有畫作,依舊是一場悲劇。所有可能的傳世經典都註定湮滅,但世人的評價他才不在乎。

書裏我最喜歡這樣一段話。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希望做新聞人的我們,在月光下更孤獨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