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校園5.59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塔西提是個巍峨的綠色島嶼,島上有許多葱鬱的線條,大概是安靜的峽谷吧,那些幽深的溝壑散發出神祕的氣息,谷底有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會覺得在那些林蔭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過着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早就聽説,而且也放在我的圖片架上,但一直沒看。原因是近來的時間的碎片化,和越來越懶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觸及長篇。另外從多個角度看來,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不能象看武俠一樣草率,隨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認為自己看過了,所以一直沒翻頁,甚至連嚐鮮就沒有,怕不小心看了幾頁,如同沒準備好約會樣,沒有準備得妥帖,就與思慕已久的戀人相會,失去了應有的情調與滋味。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看完最後一章的前夕,我停頓了好久(一二天),對比之前看書的節奏而言,我慢了許多。因為有之前的經驗,我沒有象之前,用盡一切閒餘,如飢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週之內的緩緩地看完這個中篇小説。看完後,沒想到它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長,也沒想到它的內容會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釋卷地看書了。如同我之前看《紅樓夢》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樣,而且在心中讚不絕口,並時常沉思掩卷,自以為感觸良多。

文字的優美的確是出人意外的,沒想到譯本也有這麼好的文辭。很多時候,我竟然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的優美的風景中,沉浸在文字所描繪細緻感受裏,去體味文字中我的非凡體驗。毛姆的確有着非凡的表達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龍》所言述的一樣,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語,閲讀時有一種暢盡的歡快達意的感受,對就是這個意思,我也想這樣説,然後他就表達清晰了。這樣的文辭表達,讓人倍感貼切。同樣因為文字的優美,所描述的風景純淨芬芳,人物鮮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實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鮮和沉浸,回頭看來,意味深長。當你看到某篇某章時,你一定會同感這一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當然,最最重要的閲讀體驗,不在於文字,而在於文意。對於文意的闡述,我先講幾個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聯想。首先,BBC記錄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魯斯,在七歲的時候,就充滿了夢想,將來去南亞某個島國去教學傳道。沒有為什麼,在他35歲的時候,大學畢業,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顯現出貧窮,雜亂,但安詳平和。如面容一樣樸實的他就實現他兒時的樸實的夢想。看到那一集的時候,我心思雜亂的,他們在追求什麼,而我呢?接下來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後一章節,徐宏祖,也就是我們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詼諧歡快的小説裏面,【那年明月】在跌宕恢弘地撰寫一部帝王將相的大傳後,只是平鋪直敍地講了徐霞客的一生,從小就不愛好功名,但愛讀書,而且突然就愛起了驢行,反正哪裏好看,就去哪。就這樣,家境並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儉樸的衣服,沒有隨從,沒有護衞,帶着乾糧,獨自前往名山大川,風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捱餓,一年只回一次家,只為攀登,一直到終老,無家無子而亡。圖什麼,沒説,作者只是悠悠地説了一句枱曆的文字: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而另一個名篇,阿甘呢,你們自己去看看。

最後我還是不落俗套地説一句:滿大街都是便士,為何只盯着月亮。致敬這本偉大的小説-《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誰不曾有過夢想,夢想就如空氣,沒有它,生活也會嚼之如蠟,失去光彩。但可曾想過,如果你處於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頭現實卻在向你招手,此時,面對理想,你敢不顧一切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想等同於幻想,因為有現實因素的束縛,理想也變得蒼白無力,也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説,醒醒吧!別再做夢了。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力作《月亮與六便士》問世後,小説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説。小説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這也更加增強小説的神祕色彩。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發皎潔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現實。我們或許可以仰望月亮,感歎它的魅力而忽視腳下的六便士,但我們卻不能放棄六便士的生活而選擇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時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張“高級白領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在街上賣煎餅果子”的圖片新聞,雖然最後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證實主人翁只是鬧着玩,隨手發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都羨慕其有如此的勇氣,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厭煩。

或許“自由自在地賣煎餅果子”是每個忙碌白領的夢想,説來卻好笑,這夢想如此小,然而面對現實的壓力,我們卻連實現這一個小小夢想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我們還有房貸沒還,生活還得繼續,高工資不能放棄。

小説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那股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豔羨。我也常常思考,為何理想總與現實對立?為何現實總是會束縛理想的翅膀?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麼就改變自己吧,找一個現實的理想,或者説找一個現實的目標,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時生髮的無線失落感。

理想與現實就如愛情與麪包,或許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只是,我還是很羨慕,那種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樣的勇氣是我沒有的,卻始終找尋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不是天才,依然自由勇敢。——題記

作為一本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説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並不複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後,辭職並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後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並沒有多少名氣,死後成為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為一箇中年男子為追夢,放棄事業和妻子,最後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這個問題指引着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為畫得開心,他作為一個證券從業人士,理想卻是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環境,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願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着,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為了到頭來發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為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現,月亮夠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上帝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幻覺,圖靈自殺。上帝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着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於當下。

這樣活着不能説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説非常有意思,首先敍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為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後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説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麼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為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説,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異常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衝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許多人會隨着成長,找到矛盾關係中的平衡,甚至妥協。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為了實現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後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着故事的發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着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抬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書名:月亮與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徐淳剛麥克安德魯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種浪蕩浮華,連個影子也沒有。斯特里克蘭把椅子上胡亂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讓我坐下。

趾高氣昂 夢想活在上層社會的可憐女人

“有人建議讓她當演員,我當然不同意。有名的劇作家我都認識,只要我張口,明天就有角色給她演。但我不想讓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縱 總得想點手段才能得到聽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對於斯特里克蘭近年的生活,我故意不聞不問。我沒有表現出對他多有興趣,最終,我得逞了。他開始談論自己。但是,他的口才太差,這些年的經歷他講得含糊不清,所以許多地方我只能憑自己的想象來填補。對

沉迷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麪包??????又算是什麼呢

他完完全全過着一種精神生活,真是令人欽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這麼一副行屍走肉的狀態嘛?!

他走出來,帶上了門。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見斯特里克蘭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來,點燃了一根煙。同樣墜入情網,男人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談戀愛,而男人只有幾分鐘。

無知者無畏嘛!有限的生命對於我們來説是一種不可放棄與浪費的奢侈品。因為無知,所以探尋,因為探索,所以才慢慢的明白我們真正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所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是孤獨的,這種孤獨誰又會喜歡?但是沒有這種孤獨與付出,又何來的幸福與快樂可言。這也許就是人活着的智慧,痛並快樂着!不然枯燥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

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我們必須隱忍地生活,這樣命運之神才不會注目我們。讓我們去尋求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於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温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當你的所作所為超出一般人的認可範圍之外,他們就是覺得你腦子有病,沒有個性

亞伯拉罕沒個性。”“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説他瘋狂,執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他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系列驚世傑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 有人見塵埃, 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是這個名字,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祕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光的,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徵着現實和理想。”

毛姆説:“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説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説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説:“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於主人公來説,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願做俘虜的目標與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善於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着一種冷靜、公正的態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指的是詩和遠方的田野,是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眼前的苟且,是現實。而當你面對這一選擇,你會如何抉擇呢?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斯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平凡的生活,有妻子,有自己的孩子,可他覺得前半生度的如此空虛,他決定拋棄自己的妻兒,放棄榮華富貴,放棄物質享受去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書中説他“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現實中的保羅?高更的形象去塑造斯特里克蘭德,塑造了一個生前被世人唾棄,但死後卻被受推崇的畫家形象。

斯特里克蘭德拋棄現實而勇赴理想,像主人公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如貝多芬,為了理想到最後聽力漸漸無法忍受;還有梵高,最後窮得一文錢都沒有,自殺了。

也許你會羨慕斯特里克蘭德那樣,如脱韁了的野馬那樣奔放灑脱,可誰又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呢?親情和友情難道就可以拋棄嗎?規則和秩序難道可以無視嗎?只有約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斯特里克蘭德確實是才華橫溢,但他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在妻兒方面上不聞不問,為了追求藝術,而沒有與妻子聯繫,一幅無所謂的樣子,真令人作嘔。

斯特里克蘭德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典範,為了藝術而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書中也有一個正好與之相反的人,他選擇了六便士,選擇了現實,他就是斯特略夫。

他有極高的道德情操,先後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和斯特里克蘭德,可斯特里克蘭德卻恩將仇報,奪走他親愛的妻子,所以他選擇了委曲求全,我想你們應該會覺得他很蠢吧!但他卻無條件支持了藝術,是斯特里克蘭德的反面,他雖然選擇了六便士,但卻散發着人性的光輝。

不管他們怎麼選擇?作者毛姆都是最清楚的,無論是理想還是現實,都會是伴隨着美好與傷害。正如書中所説“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你認為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我覺得不管是哪種選擇,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歲),一直筆耕不輟,最負盛名的比如有《刀鋒 》《人性的枷鎖 》《面紗 》還有《月亮與六便士》。在我心中,馬爾克斯、茨維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他們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裏感觸一下,讀書真是有趣,他讓我認識到一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懂的事),毛姆的書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有一種逃不掉,掙不脱又進不去的感覺,彷彿説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是又和我們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人如果被放錯了位置,就可能做出許多荒誕的事。《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本來生活富裕,有一兒一女和愛他的妻子,可是他拋棄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落魄的逃到另一個城市,然後又在這裏破壞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家庭,在我看來,一切都糟糕透了。榮幸的是,他最終在小島上找到了讓自己靈魂安息之所,那麼一切,突然就覺得都理所應當了,借用某句話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經過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蘭德,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一口氣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真是精彩,當時的奇妙與眩暈感,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

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記憶猶新,“思特里克蘭德住的地方是另一種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園裏,與人隔絕,頭頂是蔚藍的天空,四周一片鬱郁蒼蒼的樹木。那裏有觀賞不盡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氣,蔭翳涼爽的空氣,這個人世樂園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他就住在那裏,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遺忘了。思特里克蘭德平時畫畫,看書,天黑了以後,就同愛塔一起坐在天台上,一邊抽煙一邊望着天空。”

我想,這當是靈魂的自由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斯特里克蘭德在四十歲那年從零開始學習繪畫,他放棄了安逸的工作,拋棄了妻子兒女,離開了他從小生活到大的英國,去了巴黎。在那裏租了一間破舊,狹窄的小屋,一個人孤獨的學習繪畫,後來他又離開的巴黎,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時常睡大街,時常好幾天不吃東西,但儘管如此他也從來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棄繪畫。

説實話我很敬佩斯特里克蘭那種為了自己內心的世界,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一切的勇氣,就像電影《返老還童》裏面説的那樣:不管何時做你想做的事永遠都不嫌晚,你可以改變,也可以不變,沒有什麼硬性規定,我們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驚的東西,希望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觀點的人,希望你過上讓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發現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氣從頭再來。

後來斯特里克蘭德去了塔希提島,那個與世隔絕,沒有嘈雜的小島上,在那裏他安靜的度過了他的餘生,在那裏他和一個女人結婚了,並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那裏他成天專心於他的繪畫,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他染上了惡疾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那裏他找到了自己內心想要的世界,也抵達了他繪畫的頂峯。而在他死後,他生前那些不被賞識的作品都一名揚整個法國,整個英國,乃至整個世界了。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其實不僅僅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生,他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內心世界,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峯的時候,毅然地去了一個船舶上當個職務相當低,工資也極其微薄的小醫生,放棄了原本可以錦衣玉食,萬人敬仰的生活。

“你後悔過嗎?”

“從來沒有。一分鐘也沒有後悔過。我掙的錢剛夠維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滿意足。我什麼要求也沒有,只希望這樣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這是阿伯拉罕醫生的回答,他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即使無人理解,無人支持,他也從來沒有後悔過,就和斯特里克蘭德一樣,無人理解,無人支持,無人欣賞,窮困潦倒,受盡諷刺嘲笑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你想要得到什麼,必然要放棄什麼,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都存在等價交換的條件,斯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無定所,輾轉百折,經過無數個窮困潦倒的日子才抵達他繪畫的頂峯,才找到他內心的世界;阿伯拉罕醫生放棄了他事業的高峯,放棄了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生活,才找到他內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換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與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價的吧,或者説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給拋棄的吧。

斯特里克蘭德是個脾氣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樣他也是個很勇敢、很是個了不起的人,從他四十歲離開家開始,他從來不畏懼別人的碎語,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説成什麼樣,就像村上春樹説的那樣: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説,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斯特里克蘭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對繪畫的熱愛,更多的應該是他對自己的內心的堅定。他從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發生而質疑,放棄繪畫。即使睡大街,好幾天不吃飯,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諷,咒罵,被人逼迫,身染惡疾他也依舊堅定如初。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我曾與你説過,我讀不太懂這本書,也許是文風的問題,總之我讀的磕磕絆絆,但也有可能是讀書那幾日總是往家裏搬“炸藥”。這本書我雖然讀完了,但總覺得抓不住什麼,每次感覺自己抓住的時候,都又悄悄的從指尖溜走了。

故事的概述是這樣的。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拋棄了家庭,妻子,孩子,遠走巴黎,只因為他迷戀上了繪畫,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一路走來,他的行為愈發怪異,在異國他鄉的大街小巷裏,他飽嘗肉體的飢餓忍受着貧窮。為了藝術的表現手法,一路走來,行為怪誕,精神扭曲,一番離奇的遭遇之後,他離開了文明世界,遠遁塔西提。在那裏,他與土著女子同居,找尋到了他一直以來在尋求的寧靜,創造出了一幅幅震驚世人的作品。

這是故事的主線,一切的敍事都是通過一個“我”,以觀察者的角度去寫這名畫家。畫家在現實當中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法國大名鼎鼎的印象派畫家,高更。

這當是一本譭譽參半的小説,我摘錄兩條極端的書評給你看看,讓你提前有一個感知。

“自作聰明的寫法,道德批判虛偽近似矯情。厭女症加性癮症。你説不知道會有男同性戀仇恨女性?看看毛姆你就知道了。拋妻棄子的文藝中年。侮辱同時代的人,後面還去塔西提和小蘿莉生了一羣娃,所謂人生贏家惡俗至此,不明白有什麼好臉自稱自己是天堂代言人”

“月亮與六便士,最淺表的理解是理想與現實。斯特里克蘭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掙脱社會家庭的束縛,甚至背理人情和道德,去順應表述美這樣一個只有神才得以接近的天命。錘鍊藝術語言的過程也是拋棄人慾的過程。四處流浪最後找到精神家園也是其相應內心最原始的情感佐證。我更願意將月亮與六便士解釋為神與人。”

是的,就是這麼的離奇,愛的人視若珍寶,恨的人卻唯恐不能扔在地上踩幾腳。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呢?月亮與六便士,讓我回到這本書的名字。讀後感月亮,高不可及,在這裏寓意理想。六便士,彎腰可觸,寓意現實的生活。全文未曾提及理想與現實兩個詞,但全文亦只是在討論理想與現實。主人公或許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他拋妻棄子,他學畫畫,他窮困潦倒,他遠走他鄉,他死後成名,所以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做了一切所有的東西,但唯獨少了最後一步死後成名,我們會知道嗎?你贊同這樣的生活嗎?或者説,這是生活嗎?

你我年歲尚淺,未曾飽經世事的風霜與歲月的折磨,許多時候都太理想了,分辨不出什麼是真正的月亮,連六便士都不曾真正見過。主人公年過三五,毅然離去,不得不説是真正的大勇氣者,但從世俗的眼光看,他算不得一個男人。他對責任與道德的隨意踐踏我心中隱隱作痛,我想端起架子狠狠的批判一番,但總覺得自己是羨慕他那樣子的,或者是我骨子裏透出的冷酷與無情吧。轉念一想,也許這樣的一個人早已不是人了,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雖然肉身還在,但靈魂早已不是過去的靈魂,這是一個天才應當具備的特質。一切的人際關係不過是掩藏在謊言下的假意奉承。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讀懂我寫的話,這幾日的確整個人的情緒都因為你我之間的關係反覆界定而波動,我想這是必須經歷過的一個過程。如同你我跑步時,手肘相碰的瞬間,瞬間又分開了,又慢慢的靠到一起,然後再一次重複。我想,一切慢一點,慢一點就會好的。我自認不是一個天才,生活也並沒有讓我覺得這麼無趣,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決絕我大概是做不到的,我寫着這些,也只是開始把寫信當作是一種習慣,向你傳達着一些東西。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

好像每年年底的時候才靜的下心讀書,這可真是有點糟糕呢。

讀之前其實聽過很多關於月亮與六便士的探討,大家都在説關於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但其實我在讀的過程中,看到的更多的關於人性的探討。以前沒有讀過毛姆的書所以不是很瞭解他的寫作特點。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寫人真的很厲害,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斯朱蘭,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斯朱蘭極具繪畫天賦,極具個性,直率灑脱——作為旁觀者也許你會這麼認為。但你若是與之親近,而你只是我這般的俗人,你大概會覺得他自私冷漠不識趣,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拋家棄子,對德克的好忘恩負義。德克也同樣如此,是的,作者筆下的他雖然繪畫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獨到,他很早或者説是最早發現斯朱蘭是天才,同時他又很惜才,對斯朱蘭照顧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於缺乏底線,讓人忍不住看不起。從不同的側面來看他們,他們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極端,當這些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你會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實。天才與自私,善良與軟弱,多希望不是這樣的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複雜。而越是個性分明的人越體現出這種複雜。斯朱蘭筆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蘭夫人,布藍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們,毛姆幾筆就寫出了她們的特點,有很多書友覺得是毛姆對女性有偏見。對此我保留我的意見,畢竟我不曾瞭解過毛姆和他的時代背景,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寫作需要,是為了突出斯朱蘭的人物特點。

書中關於斯朱蘭作品的描寫我有點get不到,我實在是藝術素養太低,見識太少,想象力又匱乏。希望自己以後多多增長見識多多接受藝術作品的薰陶,也許那個時候再來讀這段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書中大溪地的描寫確確實實的讓我羨慕了,彷彿桃花源一般,與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几乎沒有差別。大溪地於斯朱蘭是歸宿,不知我的歸宿在哪裏。更不知是否能夠找到,是否有足夠的個性去尋找。

可斯朱蘭的後半生活的太純粹了。我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主要敍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在不惑之年,拋棄事業和家庭,追求內心繪畫的夢想,最後在一座孤島——塔希提島,找到了歸宿,創作了諸多驚世傑作,也完成了對月亮的追逐。

對於主人公離經叛道、拋妻棄子的行為我不予置評,因為生活在世俗中,牽絆太多;但他遵從內心、拋棄名利、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我非常震撼。當然主人公近乎瘋狂的追求理想的方式並不適合我們大多數人,但他給了我們選擇另一種生活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説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求得內心安寧,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你對社會、對個人的要求。”

在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以為作者想告訴我們應該仰頭看看月亮,而不是低頭撿六便士。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太偏頗了,作者深諳人性的複雜矛盾,多少惺惺作態包含在真摯中,多少卑鄙躲藏在高尚裏。

人生而不同,我們無權評判他人生活的意義。月亮是詩和遠方,六便士是充滿物質的俗世。你不能説世間無數温馨安逸的生活模式就是錯的,也不能説滿懷勇氣探索追求夢想的步伐是錯的。月亮或是六便士,並不必然對立,也沒有正確答案。

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天性就是事事都要先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説生活安穩最重要,別人説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才是成功,別人説父母沒實現的願望你來實現才是孝順,別人説一切都應該為了孩子……因為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所以總是隨波逐流,無視了內心的想法。要知道你的人生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也不是別人的外篇。生活的意義,應該由你自己去探索尋找。

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請成為你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別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偏執孤獨的天才,從人盡皆知的梵高,到本書主角的原型高更,人們談起他們的時候除了他們的作品後,總是避免不了提及他們的瘋狂。藝術品的美是一種美,其背後的故事,也是另一種藝術吧。

在《月亮與六便士》的熱門書評裏,除了劉瑜的那一篇外,還有一篇寫於20xx年,作者那時候在上海當程序員,攢了十幾萬塊,決定辭職用兩年的時間去一窺自己的夢想,寫一本書。“我撿夠了六便士,現在想看看月亮。”他是這樣寫的。距今已經6年過去,我和很多人一樣好奇寫書的結果,但點進作者的主頁,發現他的賬號已經被註銷。有人在那篇書評下留言,説作者的書的確出了,但評價一般。雖然不知道真正的結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為六便士埋頭生活的日子,還是繼續追尋着月光,但那篇書評為《月亮與六便士》留下了一個神祕的註腳,或者可以算是書裏的虛擬故事無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現實中,也或者是現實小心翼翼地往書中探了探頭窺望了一下。

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者根本沒有聽説過這本書的人,大多數都有想放棄一起去追求夢想的時刻吧。極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蘭德,如同惡靈附身,可以拋妻棄子不吃不喝,卻必須要畫畫,現實一點的就是書評的作者,放手一搏但還是保留了退路,給自己一個犯錯的機會。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後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更多的時候只是做做白日夢,把“夢想”變成“消遣”、“興趣”。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後我在思考,斯特里克蘭德的作品最後有沒有被大眾認可,有沒有售出天價,是不是對故事並沒有太大影響呢。沒錯,他死後的成功為畫家的一生更添了幾分唏噓和悲涼,但斯特里克蘭德從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畫作的評價,當最後一筆落下,畫便成了一個實物,脱離了他的靈魂,再與他無關了。與其説書裏表現繪畫是他的天賦,不如説着重點在表現他的瘋狂。也不知道是他怪異、超前的繪畫天賦促使了他的瘋狂,還是他的瘋狂孕育了他的繪畫。

世上天才不少,瘋子不少,但人們獨愛瘋狂的天才,彷彿異於常人的表現使得這些天才離平凡更遠一點,離神更近一點。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國慶期間,智齒髮炎,消炎拔牙,苦不堪言。也感謝這顆智齒,要我安心窩在牀頭讀書。或者要感謝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置身書中,讓我忘卻了牙齒的疼痛。

故事很簡單,寫了證券經紀人斯特里蘭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踏上追求夢想的離經之路。他不在乎貧窮、飢餓、疾病、被鄙視,最終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當然,這個偉大,是達到了自己創作最高級別的自我滿足,而非外界的認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評價。當然,他的作品在他死後,也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在今天這個年齡,讀了這本書,少了那份網友評論的“讀了這本書的人都辭職追求夢想去了”的衝動。從書的整體故事性和作者的出發點來看,主旨就如標題,你是要抬頭看月亮,還是低頭撿六便士。人人都有夢想,我們是該追求夢想,還是被現實捆綁。可是書中的斯特里蘭克,我並不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是因為我已經被現實世界改造徹底呢,還是我不喜歡如此自私、冷酷的人呢?假想我在20歲時讀此書,又會怎樣理解?我也不喜歡斯特里蘭克女士的虛偽,但是現實社會她又成了當今女權主義歌頌的被拋棄後自強不息的楷模。我喜歡書中最後的老船長,他説:“我不是跟你講了,從某種角度看,我也是一個藝術家嗎。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着他的那種熱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讀《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後感,就是矛盾體。感覺既要走進俗世,又在躲避俗世。

用網友的話説:這兩者其實都是基於同一個出發點,事實上,他們的境界是一個層次的,後者一點都不高尚。以我自己的通俗腦袋去通俗地説:對普通人來説,CharlesStrickland是沒有意義的,你要是讀了這本書受到這個角色感染那還真是一個傻X了,就像現在漫天的廉價的“xx去旅行”、“再不xx就xx了”。我覺得真正的超然是坦然接受世俗的一切,既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厭惡,所謂”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作者本身表現出的水平很值得讚揚,尤其贊同他在文中的一句話:作家更關心的是瞭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國著名小説家和戲劇家。著名的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説《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歲是的著作《刀鋒》,短篇小説集有《葉的震顫》、《卡蘇里那樹》、《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善於剖析人的內心世界。他的筆鋒像一把解剖刀,能夠挖掘出隱藏在人們心底深處的思想活動。”

毛姆的作品,讓人對於藝術有了一層不一樣的感覺。他的小説扣人心絃,讓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覺,不得不説他是一個講故事的天才。“《月亮與六便士》通過一個作家的口吻講述一個普通人,突然放棄原本寬裕舒適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體”一樣迷上畫畫,最後,遠走他鄉追求理想。在異國受盡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後,他最終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那裏,他終於找到了靈魂的故土,並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熱帶島嶼上完成了許多令後世景仰的傑作。”通過描述這樣一個人,毛姆探索了“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的產生與本質、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正如他所説:“一個藝術家你可能不喜歡他的藝術,但無論如何你不能不對他感興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靜,扣緊你的心絃。”對於藝術家,人們的界定界線很是模糊,有人覺得他是個很偉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許另一些人便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神經病。對於一位藝術家或者是一件藝術品往往都是充滿爭議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藝術技巧還是人人都有資格理解的語言。?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作者認為“藝術史感情的表露,藝術是使用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藝術品,它是一種大雅大俗的東西,就像酒一樣,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總是會有不同的認識。大雅大俗的東西,往往是流傳最久遠也永遠不會過時、富有魅力的東西。

藝術在人類文明中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認為,若文字是人類文明與自然中最重要之處,那麼藝術便是人類超出人類自身的創作。對藝術接觸的越多,你越會感覺到它的偉大魅力與不可思議之處。

“我想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都羞於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為怕人嘲笑,所以都約束着自己不給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們對自己的一些荒誕不經的行為遮上了一層保持體面的緘默,並不認為這是虛偽。我們講究含蓄,並不是口無遮攔,説什麼都直言不諱。”我覺得藝術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敢於表露,藝術家和哲學家一樣,他們敢於將自己所思所想,敢於將自己的一切,表露出來。曾有人説,“真正的模特兒,是將自己的靈魂撕開,展現給下面的觀眾,她的一個眼神,就可以引發一場戰爭,或者止息戰爭。”

我個人認為,一件藝術品。當你認真的去欣賞它、理解它的時候往往你不自覺得就會發現這位藝術家的了不起之處。我一直覺得,藝術是一種靈魂的碰撞。當藝術家在創作之時,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與存在和藝術家靈魂的碰撞,而當我們再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是和藝術家的靈魂、藝術品的靈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與存在的一種碰撞。任何一件傾注藝術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種靈魂的交流與碰撞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