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有關春節的讀後感(通用26篇)

校園3.1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春節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春節的讀後感(通用26篇)

春節的讀後感 篇1

我最喜歡的繪本故事是《立春節》,作者王早早。這本書介紹了我國傳統節日,民俗講解的生動有趣。

書中由奶奶和妞妞兩個人在立春節來臨之際,和村民們一起“拜句芒神”、“吃春餅”、“打春牛”,句芒神是春神,也是掌管草木和生命的神,立春前拜句芒神今年的莊家就會豐收;吃春餅俗稱咬春,會長命百歲,還能解春困;打春牛,一開始下了我一跳,我以為是真的老黃牛,其實是一頭大土牛,打它代表着讓牛變得勤快,做好春耕的準備。都是極好的寓意,也是我原先從來沒有聽説過的。

我喜歡這個繪本故事書,故事最後妞妞還邀請黑娃一起來家裏吃春餅,因為黑娃的爸爸媽媽在城裏工作,沒有時間給他做春餅,我也要向她學習樂於助人的精神。這本書不光內容吸引我,而且鮮豔的繪畫看了更是賞心悦目。這是繪本漂流活動中的書,期待着下個星期還能有內容豐富的繪本讓我讀到。

春節的讀後感 篇2

1951年,老舍先生創作了散文《北京的春節》。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美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也創作了一篇《北京的春節》。對比閲讀父子倆寫於不同時期的《北京的春節》,頗有些意味。

從寫法上來説。父子倆都從臘八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寫了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但是各有側重。

老舍先生詳細描寫了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四個日子裏人們的活動。每個日子裏,人們的活動有區別的,臘月初八,熬臘八粥、做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送灶王;除夕,貼春聯、祭祖、吃團圓飯;正月七年級,拜年、逛廟會;正月十五,燈會。

舒乙從吃和玩兩個方面來進行,臘月以吃為主,進入正月主要寫了玩。他詳細寫了臘八粥的做法及文化意義;臘月二十三極富人情味兒的祭灶儀式;春餅的做法;以及正月里人們的遊玩。

對比着讀,不難發現春節的習俗在發生着細微的變化。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隆重而熱鬧;從舒乙的文章中,依然可以看到春節的熱鬧,但是人們對吃和玩關注得更多。不同的側重,讓讀者感受到社會變遷對習俗的影響,

語言上來説,老舍先生的語調平實,充滿着濃濃的年味和春節的歡喜。如,臘八粥。老舍先生這麼説:“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他倒是農業社會一種自傲的表現——……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舒乙這樣寫:“本來年底一切莊稼都收貨了,好像要刻意展覽一下全年收成的豐富多彩,便發明了這麼一種臘八粥。”舒乙的句子有了一種旁觀者的心態,開始審視這些習俗。從這些句子中也可見:“最具戲劇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春節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過了初五不準動刀動剪,不準倒土,為的是讓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徹底休息幾天,多麼人道!”

老舍先生所做的是描繪,充滿北京味兒的樸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舒乙在審視,用學者的眼光,學者的筆觸記錄下春節中的這些人和事,在我這種普通讀者看來,有一些疏離感。無怪乎,當我佈置孩子們去對比閲讀,説説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的時候,參與的孩子都選擇了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

其實,我還想就這兩篇文章完成的時間來進行對比,同樣的春節,不一樣的時代;同樣的春節,不同的作者,所帶來的差異。可是,我發現我不能做到。好吧,那就作罷。只是,好懷念除夕夜晚響徹大地的爆竹聲,懷念七年級早上在爆竹聲中醒來,睜開眼看新年的黎明。那是屬於我的春節儀式。

春節的讀後感 篇3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它象徵着團圓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感受着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北京的春節從臘八就開始了,那天人們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買年貨、過小年……春節的前期準備開始了。緊接着,老舍先生詳細描述了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正月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節才漸漸結束。

書中描繪的春節太讓我向往了。雖然現在的春節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儀式感的項目,但是我仍然那麼期待和喜愛春節。

臨近過年,我先忙活起來了。把大紅紙鋪在桌上,拿出毛筆、飽蘸墨汁,“刷刷”幾筆,一個大福字寫好了。楷書、隸書、行書,哈哈,多寫些福字送給鄰居爺爺奶奶們,祝他們福氣多多、幸福多多。

貼福字、吃餃子是春節裏必不可少的節目。除夕夜,我最愛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包餃子。奶奶拌餡兒,爸爸擀皮兒,媽媽、哥哥和我負責包餃子。把一枚硬幣包在餃子裏,誰吃到就在下一年裏財源滾滾;把花生、糖果包在餃子裏,誰吃到了就會有一年的好運氣……餃子雖然包得不那麼好看,但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吃着年夜飯、看着春晚,多麼幸福啊!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五一”“十一”假期也讓人們有了更多休閒娛樂的方式。有些年輕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賽轎車賽馬的場面,不再迷戀街頭賣爆竹拉洋片的熱鬧場景。各種風味中西糕點取代了蜜供、麥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兒漸漸淡了。

但是“年”已經刻入我們的心扉,融入我們的血脈。不管身處何方,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共享團圓,這不就是春節的意義嗎?

春節的讀後感 篇4

北京的春節》是一篇介紹老北京春節的故事。裏面講到了北京的過年順序,總體分三部分,年前,過年,年後。

經過寫這一些,表達了作者的熱愛和想念,所以我也來講講我們家是如何過的春節吧!

我們這年前會經歷大掃除,然後就要等到過年那一天了。這一天媽媽早上會很早就起來去購買食材。中午我們都隨隨便便吃點東西墊墊肚。下午,媽媽就拿出大鍋到上熱油,把醃製好的雞腿,排骨,魚。和一堆炸物一樣一樣的放下去炸。等炸好的時候就差不多五點多了,然後,媽媽就準備火鍋。

一個火鍋,幾十盆才,一張桌子,一家人坐在椅子,其樂融融的。

等我們吃完之後,稍坐休息後,我們就準備跳火羣了。每個人都跳三遍。但我們中有一個“例外”就是我表弟,他一直不敢跳,怕燒着。都他爸抱着他跳的,直到去年他還是不敢跳。

我們家的春節到這就差不多結束,雖然沒有北京那麼多的活動,也那麼熱鬧,不過也十分開心!

春節的讀後感 篇5

“臘七臘八,凍逝世冷鴉。”到了臘七臘八還有不久就當過春節了而北京的春節卻獨具特點。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無比瀕臨咱們的生涯,很惡的表示出了陳社會時過年的風氣跟習慣。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學生寫的一篇散文,道述了北京己功春節的風俗和睦氛。比方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純拌兒,幹新鞋新衣,掃房,守歲,拜年等等;還有過元宵節時的遊廟會吃湯圓,抬花折(置焰火),焚火判這些運動,豐盛多彩,一股傳統節日的滋味充斥了情趣。

就好比説買雜拌兒吧,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取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等的不皮——例如:一般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便沒有餃子吃,也必需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殊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鷂子、空竹、心琴等——和年繪兒。春節,雜拌兒在孩子們中是異常主要的。

還有元宵節的花燈。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巷象是辦喜事,火熾而漂亮。著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多少百盞燈去,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皆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畫全體《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該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伏,免何我都能夠入到展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俗氣。乾果店在燈節(元宵節)還要息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沒機杼的,造成各樣的炭燈,或用麥苗作成一二條碧綠的長龍,把瞅客招來。人們在燈節望燈,逛集市暖熱烈鬧的氛圍十分濃烈。

現在爾們過春節都是往超市買年貨,而不是本人着手來製造;大年節夜也不出去串門,而是呆在野面瞅春節聯歡晚會;也不守歲了,通常是看完春節聯歡晚會就上牀睡覺。這樣的事例良多,固然迷信讓當初的很多貨色輔助了我們,到達了鈍捷,便利,然而這樣就缺乏了過年的情趣。過任何傳統節日都沒了過後該有的節日氣氛,多數人都不樂意出門。北京的春節比我們的春節更傳統,更貼近生活。

老北京的春節實佳啊!

春節的讀後感 篇6

這篇文章主要在講北溪這個地方七個野人因選官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主要是新制度與舊制度的衝突與對比。

這七個野人並不是真正的野人,而是過着野人般無法制、無拘束、無禁令的生活方式的.人。他們反抗選官,畏怕自己的生活被拘束,為了躲避官員的管理控制移到山洞裏以打獵為生,每天用歌聲把女人引到山中,全無一切苦楚。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這種的生活及行為具有反動的意向,對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非常不利。野人般的生活是自由和諧,但日復一日,只為了吃喝玩樂,這樣的人生是無意義的人生,這樣下去,社會不會進步,反而會退化到原始社會那種社會,人就像其他動物一樣苟且地活着。

曾經,我們的國家閉關鎖國,最終得到了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本文亦是如此,野人不願接受新的制度,不願適應新的環境,遭到了官府的刀槍殘殺。他們死後不就就被北溪人忘記了。這充分證明了新興的制度必定代替舊制度,落後的社會制度必將被淘汰。

本文也暴露了官員的貪婪與黑暗,他們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壓力施加過大,人們天天納税、繳公債,還要納捐,必須在他們的條條框框下狼狽的生活。人們的收入微薄,卻納税頻繁。人們畏懼他們,不想過新興社會生活也是必然的。官員的貪污,不正直現象至今仍然有很多,社會的發展需要正直清廉,兼濟天下的人。

另外,想要人們服從不一定全用武力,應當預先做思想工作,使百姓們認識到自己現狀的落後與不足,先獲民心再做改革。中國近代史也有這樣的教訓,我們中國思想工作不到位,導致變法失敗,落後捱打,這些都是有史可鑑的。

春節的讀後感 篇7

完《北京的春節》我瞭解了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着,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春節的讀後感 篇8

今天,我懷着愉快的心情閲讀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説作者用充滿京味的語言來描述了一幅北京春節熱鬧的場景,表達出作者對北京過春節習俗的喜愛之情。

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而隆重的。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着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七年級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後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同時,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風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我們這一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麼相同,我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我們這一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

北京的元宵節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我們這一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我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可高興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我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我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團圓的美好願望。那豐富多彩的名風名俗,寫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文化傳統。

春節的讀後感 篇9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國小語文課外閲讀》這本書,我打開這本書裏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內容,我選了一篇《春節的習俗》的故事,其中裏面有一篇《包餃子》。

這篇故事主要講的內容是説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春節吃餃子有許多意思。尤其是在除夕,吃餃子要在(半夜十二點),表示春節吃餃子是全家人團圓、吉祥。有的包餃子時裏面還包上硬幣,餃子形狀像元寶,誰先吃着了,就能“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

讀了《包餃子》這篇故事使我明白北方人春節的習俗,是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吃餃子真正成為春節吉祥食品。

春節的讀後感 篇10

《北京的春節》是大作家老舍的作品。今天,我細細的品讀了這本書,寫出了這篇讀書感悟。

《北京的春節》主要講了在乾隆時期,孩子們、大人們的興奮、過年時他們主要幹什麼、春節時的熱鬧景象、過年之間的的廟會、元宵、燈展以及那過完年之後的一片冷清景象。

隨着時代的推進,手機、電腦的出現,使家庭之間關係越來越淡。過年時,年味也越來越淡。大家似乎已經忘了以前的臘八蒜、鑽天猴;忘了以前的雜拌、糖葫蘆;忘了以前的草紙抿嘴、糖瓜粘灶王,而是隻記得在温暖的熱被窩裏充着電玩手機、坐在桌子上網購。越來越多的人在過年時不回家,只是一再的給父母錢,年味兒到底去哪了呢?

爸爸媽媽在我小時候就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很苦,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能吃上白麪饅頭的機會。他們過年的時候和老舍先生寫的《北京的春節》有所相同。

我希望大家都讀這本書,爭取讓那濃濃的年味迴歸!

春節的讀後感 篇11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民族過春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語言大師老舍,用他的大筆、風格、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無不感受到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作者先從春節我們要吃的“臘八粥”、“臘八蒜”寫起,給文章添加了許多樂趣,把食物描寫的非常的到位。還把春節孩子們要幹什麼事寫了出來。放鞭炮是男孩子們的樂趣。春節前幾天,大人們都很忙,因為店鋪很快就關門,所以必須在春節前把食物準備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們更忙了,晚上的時候,家家户户的門上貼上了對聯,家家户户都飄着酒肉菜的誘人香味,鞭炮聲不斷的響起。家家户户的燈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覺,大家都很願意等新年的鐘聲響起,等待凌晨煙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慶,給春節添加了積分絢麗的色彩,讓春節更有氣氛。過年了,孩子們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們給紅包,孩子們還玩鞭炮,這樣的喜慶一直持續到春節結束。

春節,一個喜慶的節日,給中國添加了許多的色彩,讓傳統的中國更紅,更絢麗!

春節的讀後感 篇12

剛剛考完試,爸爸媽媽就叫我預習下學期的內容,心裏很不高興,快春節了,並且剛考完,不讓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機械的翻着書本,想到春節,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節》,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來的春節多熱鬧啊。照這個日子計算,現在也該為春節準備了。過去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

可現在呢?沒有一點節日氣氛,而且還不許玩,唉。現在人們過年的方式和習慣一點都已經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樣子了。臘八粥、麻糖、餃子,我很少吃,甚至沒吃過,過去過年吃的,應該很好吃吧,可沒有了。現在我吃的是漢堡、薯條、可樂,當然,味道也不錯。

真想回到過去,大吃一頓,痛痛快快的玩,過去春節可要放一個月啊!

春節的讀後感 篇13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民族過春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著名語言大師老舍,用他的大筆、風格、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無不感受到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着,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不僅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節,還有我們浙江省寧波市的春節,也稱得上是熱鬧啊!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人們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們素有的傳統習慣,也是全國人民素有的習慣。打掃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日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採購,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瓜果蔬菜,都要買齊全,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拜訪親戚朋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日前要在家裏的大門上貼紅紙黃字的春聯。還可以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福字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用來增添喜慶氣氛的。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動物。年一來。樹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應該怎麼樣才能不出現呢?就需要鞭炮炸,於是有了放鞭炮的習俗,這也算是增添熱鬧場面的一種方式。過了除夕夜,等第一聲雞鳴響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就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

春節是個歡樂和祥的日子,願每個人都新春快樂,恭喜發財。

春節的讀後感 篇14

這是一個貧窮的家庭,在過年的早晨,父母一大早就把他的孩子們叫起來,去上山挖蕨根,當有村民問他的時候,母親撒謊説:“開春了,我們去挖點土。”鄰居感到很疑惑,但也沒再問什麼。

當他們回來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門口放着一籃魚肉等食品,父親去問早上碰到的那位鄰居,籃子裏的東西是誰送的。鄰居卻回答説不知道,然後父母又挨家挨户去問,誰都不承認送了東西。那晚父母讓只我們吃苦菜和蕨根,沒有吃送過來的好東西,我們都十分不解。在一旁父母默默的流淚,什麼東西都沒吃。

第2天,父親把家裏唯一的雞殺了,送給20户人家。送完回家後,母親就把昨晚的肉和魚再放點蕨根燒了一碗給我們吃,在我們吃的時候鄰居們紛紛都來到我家,從他們碗裏放下一塊魚或一塊肉再從我們碗里加上一塊蕨根就離開了。我們兄弟姐妹非常開心,可只有父親流出了眼淚。

那年的春節,讓“我”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都能永遠記住對困難生活的深深感恩

看玩了這個故事,我不由的想到身邊也有這樣多多的感人事蹟我曾經看到一個小姑娘在馬路上撿破罐子,她穿着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鞋子也磨破了,她走過的一道路留下了深深的血跡,許多人看到了都不由的產生一股憐惜之情,都紛紛的把手上正喝着的飲料倒光了把罐子扔在馬路上,那個小女孩看了非常開心的跑過來,好像忘記了她的那雙腳給她帶來的疼痛。當她走過我身邊的時候,我也把手上的罐子放進了她那破舊的袋子裏,她道了一聲謝謝又匆匆忙忙的向前跑去,撿另外一個罐子,好像生怕馬上就會被別人搶走了似的。回想起她剛才那一聲簡單卻又淳樸的聲音,讓我感到了這個小女孩的堅強,又讓我感到了助人為樂的快樂。漸漸的她那個瘦小卻又堅強的背影漸漸消失在我的眼前,我在心裏默默的祝願她每天都能過的很快樂。

再説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吧。我們現在每天都寄宿在學校裏,總有許多事有困難。一個星期一的晚上,當要換洗衣服的時候,才發現衣服一件都沒帶。這才想起恐怕是早晨匆匆忙忙忘記帶了,這可怎麼辦呢,身上的衣服都髒了。正着急的時候,旁邊傳來了聲音:“要不你穿我的。”我轉頭一看,我竟然不認識她。因為剛開學,同學之間都不怎麼認識。我不好意思的接過來,紅着臉説:“謝謝,明天等我家人來了,把你衣服洗乾淨再還給你。”她笑了一聲説道:“沒關係,反正我也不急着要。你什麼時候不需要了再還給我。”

事後,我把衣服還給她後,再送給她幾瓶牛奶,她看了以後,收了衣服,卻沒拿牛奶,嚴肅地説道:“我借你衣服並不是想要你回報我什麼,只是出於同學之間的友誼,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

我不由得感歎道:“人世間處處都充滿了感動,我們在這個感動的世界中成長是非常幸福的,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這樣世界上才會充滿愛。”

春節的讀後感 篇15

通過學習“老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我又瞭解到了我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如此的有意義,不但知道了春節期間分臘八節、除夕、大年七年級、還有元宵等的節氣、還知道了各種節日在北京民間的過節習俗和意義,同時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們有着積極、樂觀、和諧、注重親情、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他們熱愛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同時在春節的開始和元宵的結束又讓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務實的生活態度,讀了“老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節早一點到來,更渴望能夠去北京過一個有趣又熱鬧的春節。

春節的讀後感 篇16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冰心兒童文學全集》。冰心是20世紀一位傑出的女作家,她在長達八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散文。詩歌和小説等作品,取得了優異的成就。冰心的作品獨特的風格受到了大家的喜愛,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讀了其中一篇《童年的春節》的文章,書中説冰心小的時候回家過年的情景,年節前,她媽媽會在大罈子裏裝上大塊大塊的滷肉和紅糖年糕,晚上還會放紙燈,十分歡樂。這讓我想起了我每年過年的時候的情景。

過年的時侯,我們家會吃步步高,雞、鴨,魚,晚上我們還會放鞭炮,我最愛吃的還是姥姥做的煎餅,老家的煎餅是用小米磨成麪粉,用兩個專門的煎鍋,麪粉發酵好以後,姥姥用稻草燒火做成的。我問姥姥:“為什麼不用火力較大的數枝燒火做呢?”姥姥説:“因為樹枝的火太“硬”了,煎餅容易糊,而且口感不好,稻草柔軟火也“軟”,這樣做出來的煎餅就又香軟又了。再配上家裏醃製的香腸和臘肉,那香噴噴的感覺永遠也忘不了。

雖然作者過年的風俗和我們這裏有些不同,吃的玩的也不大相同,但是我相信每個孩子盼望過年的心情是一樣的。書上説“元宵節過後,一年一度的光彩輝煌的日子就算完結了。”還説聲樂家過後自己的寂寞愁悵和戀戀不捨。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和作者有着相同的心情。我總是盼着過年,每年過了正月十五,我就掰着指頭算啊盼啊,盼着下一個春節的到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盼過年,盼元宵節,盼“二月二龍抬頭”,盼三月三王母娘娘生日,盼……,盼盼啊,盼完了每一個大節小節中國節洋節,好容易盼到最後過年了,其實這一年也就“盼”過去了。我們又長大一歲,天真爛漫的童年即將過去,美好的少年時光隨之而來。我相信少年有少年的煩惱和快樂,讓我們在珍惜中度過人生中珍貴的每一天,迎接下一個新年的到來。

春節的讀後感 篇17

這兩天,我們學習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學完後,我的人似乎也被帶入了那個喜慶紅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開頭,以老北京春節的開始一一臘月初旬為時間的起點,向我們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樣過臘八節的。在臘八這天,北京人是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的。臘八粥用各種米、豆、乾果熬製而成。我雖然沒吃過臘八粥,卻能從文章的詞句中感到其用料之豐盛,營養之豐富,令人浮想聯翩,若是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裏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裏都暖和起來。臘八蒜用醋泡製,泡好後色如翡翠,色味雙美。用料簡單,結果卻喜人。泡好後的臘八蒜,顏色亮麗、清爽,想來就算不吃,光擺在那看着,就能讓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趕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守歲。從字裏行間,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場景。大家都對除夕夜相當重視,除了對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餘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説整篇文章最讓我感到有畫面感的地方,我覺得還是描寫元宵的那一段了。在那一天,北京整條大街到處張燈結綵,隆重的像在辦喜事。其實過春節又何嘗不是一種喜事呢?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當各型各色的燈掛在街邊,一一點亮時,透過五彩斑斕的燈罩,看火光閃閃爍爍,一定十分有趣吧?當所有的燈連成一片時,映在夜空中,會不會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羣在街上湧動,時不時停下駐足觀望自己喜歡的花燈,到處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是多麼令人嚮往啊!

在文化發展的長流中,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許多節日民俗,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春節。但隨着時代的腳步匆匆,春節的味道卻逐漸淡化。現在的我們,只能在書上看到當年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情景……

春節的讀後感 篇18

當春節聯歡晚會開播時,我與爸爸媽媽共同躺在牀上,等待着新的一年的來臨。

隨着時間的流逝,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人們每逢春節必看的節目,成為了人們過春節的習俗。每年一曲難忘今宵讓人不禁感歎時間流逝的飛快。

在春節聯歡晚會裏有個別節目含沙射影的説出了一些道理比如説相聲《我忍不了》對現在社會一些不文明,沒道德的人提出嚴重批評,並以搞笑的的形式來糾正不良行為。還有小品《投其所好》《這不是我的》劍指了當今社會存在的拍馬屁行為和腐 敗現象,並強調了不要拍馬屁,引人深思。

除了説道理的節目還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比如説:《社區民警於三快》就十分有趣,這個小品突出強調的講出了“於三快”這個人對工作的積極性,還有他風風火火的性格。讓人在看時哈哈大笑。

在春節聯歡晚會裏歌曲也不賴孫楠的歌曲《搭把手》,劉和剛的歌曲《拉着媽媽的手》都是強化美德,善良的力量。

在新的一年的30分鐘後跨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結束了,那滿台的喜慶,熱鬧,歡樂讓人久久回味。啊!這次春節聯歡晚會不僅慶祝新的一年的來臨更代表着我們國家的富強和欣榮。

春節的讀後感 篇19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着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七年級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 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後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同時,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風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我們這一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麼相同,我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我們這一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

北京的元宵節 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我們這一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我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可高興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我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我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團圓的美好願望。那豐富多彩的名風名俗,寫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文化傳統。

春節的讀後感 篇20

説起冰心你們都知道吧。她有一句名言:“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我最喜歡讀的就是冰心兒童文學全集中的《童年的春節》了。

先説説我為什麼喜歡這篇文章吧。一讀題目我就彷彿回到了我的童年,每年過節我們家就熱鬧得鑼鼓喧天。每到吃飯時我都可以吃到圓子和零食仙貝。現在想起來我都情不自禁的留下口水。可這些都是幻想的。不是真的,只要我想過春節時,我就捧起這本書,細細推敲,細細品嚐,真是讓我愛不釋手的一篇好文章,這時我真想大聲的説:“冰心奶奶您真是我的知己呀!”

冰心奶奶所經歷的春節趣事真有一段,如:“自己想吃媽媽煮的滷肉卻不能吃,因為真是給客人準備的。看到這些菜名,我的口水都稀里嘩啦的流了出來。”我自言自語,冰心奶奶您想必也如我一樣吧。冰心奶奶把她小時候所經歷的所有趣事都寫下來給我們分享,如同我們自己剛剛發生的事情一樣,我不禁笑出聲來,彷彿塞一個蘋果到我嘴裏,我還能笑的出來!

冰心奶奶寫的文章生動有趣,好詞好句用的多。她就像一個滔滔不絕的機器人,不用充電還能口落懸河講一大堆的好詞好句,永遠不斷。

春節的讀後感 篇21

誰家的屋頂上燕子又做了新房,誰家牆角又開放了一朵薔薇,誰家又倖幸福福迎來了那個他(她)。生活本是如此,明日復明日,時間總在流逝,生命總在循環。

但任何事情總有一個開端和一個結尾。

春節,不外乎是一年的開端,也是一年的結尾。

老北京的春節,是中國春節過法中具有代表性的。

你肯定聽説過臘八粥吧?這種粥在全世界都在暢銷,但是你知道嗎?老北京,臘八粥的發源地。在老北京,臘八節就開始進入春節了,在當天,人們都要上街買各種米,各種豆再加上自己家上半年存的各種乾果,經過幾個小時的熬,一碗香噴噴地老北京純風味臘八粥就出鍋了······

過了二十三,才是老北京春節的重頭戲: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年貨都給準備充足。在當時,店户可早就關門了,因為要忙着家裏的事,到正月初六才開張。除夕可是最熱鬧的,每家每户都在做年夜飯,每個人都必須換上新衣、貼對聯、貼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休,一片紅火的新氣象。晚上,家家都是最圓滿的,出去工作的兒女都必須在除夕趕回家吃團圓飯,深夜大家都不會睡······

到了春節,全城都休息了,門外都堆着除夕燃燒的煙花爆竹。男人們,要出去竄門。女人們,就在家中,接待賓客。可清靜了。

這就是老舍先生眼中的老北京春節,臘八的甜蜜,除夕的熱鬧,七年級的寧靜·····組成了老北京的春節,現在已是新時代新氣象,但是別忘了我們的傳統習俗,老北京的春節,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泯滅的一段歷史!

春節的讀後感 篇22

《北京的春節》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文章,記敍了北京過春節期間的一些日子一些習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對於現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對於文章內容這裏沒有必要多講什麼,大致就是敍述了一些節令有什麼習俗,吃些什麼食物,做些什麼活動。

全文當中也沒有太大道理的闡述,可是我隱約能夠感受到作者在講述些什麼。我想,作者應該是告訴當代的人們沉浸在繁忙工作當中,不要忘記了生活的樂趣,不要一味地只曉得工作,應該注意下傳統節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體會生活的樂趣。

我認為作者抒發的這個道理尤其是説給當今在北京這樣大城市當中的人們,不要一步步淡化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的春節原本年味是那麼濃,一年當中如此高興,而如今變得不怎麼熱鬧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觀念有些轉變了。而這個轉變是否真的是我們要的,還是我們更渴望曾經過春節的那份喜慶呢?作者沒有給出一個肯定回答,只是告訴我們應該快樂生活,要用心生活,體驗其中的快樂。

這篇《北京的春節》文字,值得當今的人們閲讀、思考。

春節的讀後感 篇23

今天,我仔細閲讀了老舍先生寫的《北京的春節》,從中積累了許多關於舊時春節的知識,同時也對春節有了更深的瞭解。

北京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的,臘八時,各家都會用各種米、豆、乾果熬粥,這和我們現在比較相似。街上會出現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貨攤,那時的孩子們喜吃一種用各種乾果與蜜餞和成的東西,叫雜拌兒。我想:它應該是薯片、蔬果乾之類的吧!老舍先生寫道:孩子們還喜歡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這和我們現在的孩子特相同,過年就喜歡放鞭炮和煙花,這多熱鬧呀!

那時的大人們,忙着給孩子們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每年媽媽都要給我買新衣服過年,我特喜歡。老舍先生説:除夕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我們現在可沒了這些規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就急急忙忙地坐在電視機前,等着看春節聯歡晚會了。

那時街上的店鋪正月七年級到初五關門,初六才開張,這和我們現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八年級時和爸爸媽媽逛街,各色商店、超市,還有肯德基、麥當勞,全都人滿為患,大家都出來購物、消費,人人臉上喜氣洋洋。我最喜歡花燈了,老舍先生道:那時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如今的花燈,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製作外,還增添了塑料、電動、聲控等特色,越來越豐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節雖與我們現在有些不同,但那熱鬧的氣氛始終沒有改變,人們對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滿懷着希望!新年快樂!

春節的讀後感 篇24

看完了《北京的春節》通過著名作家老舍的描寫了解了北京與眾不同的春節。

臘八:家家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臘八粥,泡臘八蒜。小孩,大人各忙各的。小孩:買雜拌、買爆竹、各種各樣的玩意兒。而大人則預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臘月二十三:一到了臘月二十三天,天一黑家家炮火連連,燈火通明。一過二十三大家又忙活起來。

除夕: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氣。家家都穿起新衣服,貼上了對聯,燈火通明,鞭炮日夜不停人們必須回家來吃年夜飯。

正月七年級:午前男人去老家拜年,女人則在家中招待客人,城內還辦起了廟會小孩們經常去逛廟會。

正月十五:元宵上市許多店鋪都掛起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到了晚上就有更多人來參觀。

到了正月十九一切都恢復了平靜。

春節的讀後感 篇25

老舍先生認為元宵節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這當然不能成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節恐怕就是元宵節的燈會了,也有焰火。

我認為還是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最美!因為還未到元宵節工人就要返崗工作,學生就要返校上課,實在有煞風景。況且中國南北方,東西部傳統和文化是有一些差異的,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甚至有些地方已趨於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舉國歡慶,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五湖四海,全球華人到處歡歌笑語,辭舊迎新!

在中國的詞語裏恐怕沒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詞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詞條後面的舉國同慶,閤家團聚,萬家燈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七年級”也是開心和快樂的——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雖然總不明白為什麼這一天總是歡天喜地的,但既然高興既然滿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麼多。

現在又有了“五一”“十一”這些黃金週,加之平時休假時間長了,有更多休閒方式可供選擇,“年”的情結便淡了下來,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紮根中國人心底,是團聚和諧平安親情的符號!

春節的讀後感 篇26

今天看了老舍的文章——《春節》,發現其實各地的春節都是差不多的,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但是,現在的春節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呢。

老舍的文中提到過,那時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臘八節有喝粥的習俗,不過現在貌似已經不是很流行了,而且臘八節還要泡臘八蒜,一直要到年底吃餃子的時候才用,因為那時過年每家每户是要吃餃子的,現在過年只是偶爾會吃餃子,在我的印象中,現在過年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但並沒有一定要吃什麼,只是要一家人在一起才有氣氛。

而在春節,最熱鬧的就是放鞭炮、放煙火,可能正是因為大家都很喜歡煙火和鞭炮帶來的喜慶的感覺,所以一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是很喜歡在過春節的時候放鞭炮。每當過春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樓下鞭炮噼噼啪啪的響,這才有過春節的氣氛啊。

文中還寫了,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通常都是不動刀子的,因為動刀剪是不吉利的,而且過小年的時候要祭灶王,吃年夜飯的時候要先祭祖,,這些都可以説是迷信,但也可以説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雖然人們求神仙保佑他們,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但大家也明白,美好的生活不是靠祖先保佑出來的,所以即便是祭過了神仙,也還是會在來年辛勤耕耘,祭祖這種形式現在有的人家也還在用,但在現在,這只是表現對祖先的尊敬。

過年時,最高興的就要數小孩子了,以前過年的時候,即便不出門,也可以看走馬燈,而且過年時可以出去盡情的玩,不論是誰都會很高興的吧?現在過年,很多小孩子都要收壓歲錢,所以小孩子當然更是喜歡過年了,不過大多數的情況都是要把壓歲錢上交的,儘管這樣,還是很多小孩盼着春節。

春節是新的開始,這不管是在從前,還是現在,大家都會認可,因此,春節才會如此的隆重,新的開始就要有新的面貌,人們常説新的一年就要有所改變,也確實是如此吧?不過,唯一不變的,只有過春節時那熱鬧、歡樂的氣氛!

春節,一個喜慶的節日,給中國添加了許多的色彩,讓傳統的中國更紅,更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