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 從“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練習題及答案

校園3.15W
  從“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們看慣了綿亙的山嶺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會問“為什麼”的問題。90年前,A·WEGENER發現大西洋兩側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線可以拼合,又有同樣的化石,從而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説,但當時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個世紀後,深海測量技術發現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嶺,全世界有8萬公里長的山脊蜿蜒在各個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與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線平行,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大陸和大洋的巖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塊”的整體。

《 從“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練習題及答案

同樣,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看慣了飛禽走獸、樹木花草,決不會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產生懷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發現,開闢了新的視野。上世紀70年代,“ALVIN”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發現了近百度的高温區,原來海底有“黑煙”狀的含硫化物熱液噴出,冷卻後形成“黑煙囱”聳立海底。更為有趣的是在熱液區的生物羣。現在,這類熱液生物羣在各大洋被發現的地點已經數以百計,離我們最近的就在日本沖繩海槽。

黑暗食物鏈的基礎,是在還原條件下進行化合作用製造有機質的原核生物,據推測與生命起源時的生物羣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來發現在數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數百米的深處,還有微生物在地層的極端條件下生存。這種“深部生物圈”雖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卻有極大的數量,有人估計其生物量相當於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發現,大大拓寬了“生物圈”的分佈範圍。原來從極地冰蓋到火山熱泉,從深海海底到地層深處,生物的分佈幾乎無處不在,人類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過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層裏也是一樣:運用新技術,發現了普通顯微鏡下看不見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發現,糾正了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我們用肉眼甚至用光學顯微鏡見到的只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上層,只佔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於連細胞核都沒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級分類,應當是古菌、細菌與真核生物三大類,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擴展,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傳統地質學裏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實際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們幾乎沒有形態化石可留,只靠生態過程影響着化學元素週期表裏幾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億年的地質歷史上默默無聲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評價。總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

1. 根據文章,下列對“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關內容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與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線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構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 “大洋中脊”的發現證明了“大陸漂移”的假説和“板塊”現象的存在。

C. 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於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數百米的深處。

D. 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數量極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

2. 對“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 混淆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上層與基礎,把原核生物看作是這個系統的上層。

B. 對生物圈的認識侷限在只佔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態系統的上層。

C. 以為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於那些連細胞核都沒有的原核生物。

D. 把生物分為古菌、細菌和真核生物,把動、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3.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原核生物作為生命起源時的生物羣,能在還原條件下進行化合作用轉化為有機質。

B. 熱液生物羣可生存於因含硫化物熱液噴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 “深部生物圈”的分佈範圍可以拓寬到極地冰蓋、火山熱泉、深海海底和地層深處。

D. 微微型浮游生物是運用新技術對“深部生物圈”進行探測的又一新的發現。

4.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 深海測量中對“大洋中脊”的發現,為後來“黑暗生物圈”的發現開闢了新視野。

B. 現代地質學研究要重視的是幾乎沒有形態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 數十億年來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

D. 對深海大洋的研究,將是今後開展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主要途徑。

參考答案

1. D 2. B 3. B 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