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顧城的作品賞析

校園8.46K

顧城的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顧城的作品賞析,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顧城的作品賞析

顧城的作品賞析1

顧城,可以説是一位最正宗的朦朧詩人。他的詩善於通過撲朔迷離的意象創造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探求,在許多奇特的想象和豐富的聯想中藴藏着深刻的思想主題。較之舒婷等詩人,顧城的詩主觀化色彩更為明顯,因而讓人們感到更為“朦朧”,甚至晦澀和難懂。

《一代人》這首簡短的詩,高度凝練地概括了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堪稱朦朧詩中的精粹之篇。短短兩句詩,在黑與光的對立統一中,瀟灑地跨越了維柯手製的樊籬,抽象的哲學意藴切實地通過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現於世。“黑”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黑夜便是光的墳墓,是1種令人窒息的特定時代象徵。然而“黑色的眼睛”卻無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給”的,是黑夜阻斷光明的結果。此外眼睛的黑並不象徵着背棄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徵。黑色既然對光不反射也就具備了對光全盤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這種隨時準備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換1個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對黑,對黑夜的龐大淫威報以深沉的否定。相對色彩繽紛的光明世界來説,黑色是1個終極,它與光明構成了對立。然而物極必反,從黑夜中叛逆出來的黑色眼睛,對於光明的接受力是絕對超過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説:由特定的黑色時代中走來的“一代人”,他們偉大的覺醒是其他“無緣”於“黑夜”的人們所難以企及的。從作者的生活歷程看,詩中的黑夜似乎是“一代人”當然是指在這個特定歷史階段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人。

一、“黑夜”中的覺醒

時間重新給歷史定位,當人們開始可以正視中國現當代文學之際,這種清醒意識漸漸成為青年人對於現實懷疑和打破的動力和鼓舞,年輕的“一代人”開始對現實的“黑暗”有十分清醒的認識。顧城的這首詩,一方面對那些痛心刻骨的現實給予了強烈的批判和質疑,另一方面又對未來有某種改變的要求和期待。

二、“個體意識”的覺醒

顧城曾經很清晰地説:“表現世界的目地,是表現‘我’。你們那一代有時也寫‘我’,但總是把‘我’寫成‘鋪路的石頭’、‘齒輪’、‘螺絲釘’。這個‘我’是人嗎?不,只是機械!”顧城他們這一代人,是從文革那個困境中走出來的,他們在精神上的依附性逐漸消失後,從精神奴役中掙脱出來,從文化矇昧中覺醒,最真切地感到人之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自我”的變異和喪失。所以在他們的詩中,尋找“自我”、發現“自我”、重塑“自我”成為非常普遍的思想表達。在這種背景下,強調個體意識覺醒的朦朧詩無疑是契合時代的。在這首詩中,“黑夜”在這裏顯然對特殊年代的1種喻示,對於個體意識的“我”來説現實充斥“黑夜”,而“黑夜的眼睛”自然是指作為中國人這樣1個“羣體意識”來壓迫“個體意識”的解放。“我”用1種“羣體意識”去尋找“我”所追求的“光明”理想——“個體意識”——自然處處碰壁,這正是顧城他們那“一代人”所面臨的苦惱與困惑。

三、極強的語言形式

朦朧詩以現代感極強的語言,給萎縮的詩歌語言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彈性生命,使詩生命獲得再度站立的可能。顧城最善於運用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和奇特的意象組合來表現他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這首詩中,他以不和諧的語法搭配,違反邏輯的奇特修飾,以其鮮活的反傳統姿態,沖決了語言的慣性平板模式,使詩情思飽滿詩意盎然,增強了含蓄朦朧的審美功能。

顧城的作品賞析2

首先聲明,沒看過任何其他人的評論。這就是我心中的顧城。不要把你心中的他強加在我身上。

在此之前,顧城給我的印象只有電視上當年蔣昌建老師舌戰獅城擲出的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將用它尋找光明。”以前一直以為這是用來勵志的句子,就像閃閃紅星照亮我的前程之類。後來再讀的時候,又覺得這更像是一個孩子,涉世未深,在黑暗包裹下卻依舊執着的想衝破黑色的幕布,即使可能只是徒勞,即使他還沒意識到這只是徒勞。後來系際辯論賽前夜,凌晨從3108自習歸來,在淅淅瀝瀝的雨中,看到寫着這句話的牌子貼在光華大道兩旁的樹上,彷彿又看到了一雙黑黢黢的孩子的眼眸,向我閃爍。

顧城就是一個孩子,他寫花,寫鳥,寫雲,寫風,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他的,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向他笑。他感受鳥兒們對自己排山倒海的熱情,用樹枝戳破天空,將月亮裝在盆裏。他是這麼的快樂。但他也是這麼的不快樂。因為一旦現實讓他認識到他必須長大了,他的童話摔碎了,他的整個世界也必然崩塌了。關於他的結局我只知道他殺了妻子,然後自殺,其中緣由一無所知。所以還是那句話,你不能對別人妄加評論,沒有誰比誰更苦逼,沒有誰比誰更不應該。碰巧,我曾經説過的這些話,顧城也説過。

所以,我好像終於遇到了一個懂我的人。顧城很孩子氣;我也很孩子般的理想主義,最難過的一陣在人人上發過一條狀態:太孩子氣或者太理想主義的人大概都不會開心吧。心中堆積的美好願景只是一塊彩色玻璃,被現實擊成碎片,也會變成鋒利的刀尖。顧城説,他最喜歡的是虛無縹緲,佛家説“就是這樣”;我也反抗過那些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條條框框,留下一句“就這樣吧”。

我終於遇到了一個懂我的人,可惜他已經死了。

在那段最難過的時間,我讀他的詩,看到了自己,但是又真的從黑暗中尋到了光明。

最喜歡的一首是《你笑了》。你笑着,使黑夜奔逃。

“就這樣吧。”這是顧城最終沒有做到的。

顧城的作品賞析3

讀顧城的詩歌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挑戰想象力的快意,因為他筆下的世界是與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話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讓你在五彩斑斕之間忘記了現實。他的詩裏,所有的令人慾解不得又欲罷不能的奇幻活潑的想象,並非詩人刻意為之的技巧,事實上,真正的詩人是拒絕技巧的,詩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觸摸本真的感覺,他只是在記錄,而不是在創造。換句話説,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祕的時間深處。

《許多時間,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間,以及與時間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間裏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裏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着,彷彿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起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永恆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間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雲籠罩之中。

“許多煙從花草中出發,小紅眼睛們勝利地亮着”這一句就讓我們見到一幅詩人獨對火堆的剪影。夜色降臨,一堆火輕輕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裏,裊裊的白煙靜靜地升騰。在詩人的眼中,那閃閃爍爍的火苗,就是煙的眼睛。詩人反覆地歎惋“有些晚了”,因為那些美麗的火苗,都要變成“美麗的圖案,燭光中精緻的水瓶”,火將要熄滅了,我們也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火將熄未熄的時候,那柴草上閃爍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

這種美不是靜止的鏡像,但詩人卻用“精緻的水瓶”這一個比喻將其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那將而那裊裊地升騰的白色的煙霧,如花一樣覆蓋下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天所發生的一切,已經成了為與煙有關的記憶。昨天是什麼?有着“子彈擊中銅盤”的響亮的聲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與甜蜜有關的狂歡。

這些,在今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將沉入港口的碎片。“有點晚了”,我們又一次聽到了詩人的歎息,因為在時間裏,很多的東西都已經成為無法拯救的舊事,那曾經如此真實的一切,包括愛情與理想,包括成功與失敗,都已經變成時間裏的'塵埃。今天,懸浮在夢想之上的今天,必將是另外的情形。

與昨夜相關的時間,已經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歎息。可是,對於生命來説,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歎息嗎?青葱的歲月,金色的年華。

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捨。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裏,赤腳行走在水裏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裏騎着自行車瘋狂地奔馳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

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温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間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直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着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着,能在黎明後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

我們已經成熟了。有時候想來,成熟真是一個讓人感到蒼涼的詞語,當你説自己成熟的時候,就意味着你把自己完全交給了現實。我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美麗而又莊重的詞語包裝它,比如善良、責任、忠誠等,我們一任自己被現實的水磨平自己的稜角,一任自己逐漸地適應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樣的角色。生活裏不再有看星星的心情,我們只是在有的時候,看着鏡子裏不再年輕的面容,看着漸已蕭疏的頭髮,心裏悄悄地掠過一絲的淒涼。

因為,那我們不曾在意的風,已經把我們送進了秋季。面對這個我們不喜歡的世界,逃離的衝動似乎也不復存在。我們曾經是那隻小蝌蚪,想着終生都能夠生活在水中,想着會像一條魚那樣活潑潑地活着,可是時間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這個世界不是給蝌蚪準備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運就是,長大,就是,失去自己,變成另外的一副醜陋的身軀,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後。在稻香裏歌唱的時候,還會想起那個夢嗎?

也許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當整個世界的陽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晚上,煙的形狀。

顧城的作品賞析4

顧城是現當代著名的詩人、作家,其曲折延宕的人生經歷讓人扼腕不已,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淒涼,敲打着我冷寂的心靈。

我瞭解顧城的詩作還是那首《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短小精悍的詩句,鼓舞着無數有志之士的心靈深處。而顧城僅以這首1979年4月深夜的這首詩,便足以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我還喜歡他的詩作《攝》、《遠和近》,"暴雨沖刷着,我靈魂的底片……”,“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些洗煉清新的詩句,把我們的思緒帶向那沉醉的詩境,以及如夢似幻的藝術境界……

而最打動我的詩句是“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用他那純淨無瑕的詩韻,揭示了人世間最可貴的真理——用心靈去感觸生命,用良知去詮釋人生!顧城先生用他的詩歌展示了他心目中的良知和道義,這才是我輩最值得欽仰的詩歌。嚮往着自由的天空,雖然顧城先生的詩有朦朧、稚嫩的傾向,但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出他那澎湃炙熱的情感和火一樣燃燒的激情,這才是一位真正的詩人所必備的氣質。

我們無意回憶顧城先生殺妻後自裁的悲劇背後隱藏的祕密,那都隨着詩人生命的逝去而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理性和感性的世界如何來均衡……當然,詩歌在當代的逐漸淡化和墜落,並不是詩歌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趨於浮躁,人們的心靈愈來愈乾枯、乏味,人們更趨於功利,而對於人性、藝術等更有價值的精神追求,愈來愈不看重和漠視,才是現代中國詩歌淪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們所熟悉的詩人如顧城、北島、舒婷、席慕蓉等人,都曾用詩歌的聲音激發過我們年輕的生命,而80年代的朦朧詩熱,更是説明了詩歌在我們這個國度裏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而現在,詩歌在淪亡、墜落,無病呻吟、纏綿悱惻似乎就是當代詩歌的所有主旨。這恰恰不是詩歌的本來面目,真正願意把生命譜寫詩歌的人是不會僅僅把詩歌作為愛情的添加劑和調料,詩歌本應煥發更恢宏的光炫,而我們不應把詩歌只作為一種望月傷懷、詠歎春閨、懷才不遇的一種體裁,而應該是用詩歌表現更自然呈現的美感和對人文的關懷,這才是真正對待詩歌藝術應有的態度。

顧城的作品賞析5

讀着顧城的詩,那“黑色的眼睛”彷彿是洞穿世界的一首優美的樂章,在我耳畔輕輕迴盪,似乎來自西域戈壁悠揚的春風,那麼逼真又充滿希望。

哦!春雨不再久遠。讀着顧城的詩“心中的藍天”宛如凝固的微笑擲地有聲,是最小的孩子在感受入迷的新奇。讀着詩人顧城, 方才把一個老人的眼光濃縮在孩子的心裏,那樣天真爛漫,那般活潑可愛!

世間萬物都是那樣簡單,沒有複雜的脈絡,沒有宂長的寄託,沒有險惡的爭奪,一切都是簡單的存在,就像種子終歸要發芽,開花直到結果。但存在告誡着生長和湮滅在交替和轉換中相互支撐依靠,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對人生價值的實現充滿激情,同樣會滋生磨難和艱辛,要人們隨時準備迎接一段段簡單而坎坷的人生歷程。

“總有一天,陽光都變成葉子,我的路成為宮殿”在詩人眼裏,在孩子心裏,陽光最終會變成真真切切的葉子,用天底下最淳樸的涵義粧點和營養着生活的每一天, 僅有陽光如果沒有一片片繁茂的綠葉,眼前便是一望無際的沙漠,到處會瀰漫淒涼和蕭索以及死亡和冷漠。眼前便無路可走,四海迷茫,漫無目標,不知所措。但詩人感受到腳下的路總會成為宮殿,所經歷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 ,哪怕是殘缺不齊但都是人生的每一次耀眼的光環,都是步入殿堂的必經之路,絕不允許有半點遲疑和萎縮。“總有一天”,這是詩人發自內心的吶喊和固有的堅強,不容任何人予以否定和迴避,讓人們盡情的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詩化的語言描述着自己的未來。但是詩人又寫道:

總有那麼一天,

葉子都變成陽光,

我的木台升到天上。

詩人筆鋒一轉,突然感覺到人生又是那麼短暫,於是對一段人生歷程的總結,用寥寥數語便廊括了虛無的光華是摧毀一個健康人內心世界的唯一標尺,縹緲的精彩是短暫而美麗的日落。所以,詩人又説:“每個小釘都會講故事,那裏的新奇,最小的孩子都入迷”。生活中優秀的和錯誤的點點滴滴,都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雨露,“那樣的新奇”,在糾錯中長大,在執着中前行,在經驗中汲取營養,在堅韌中循序漸進……

《花是這樣落的》時候,我便感受到詩人另一種博大的胸懷和企望。“花是這樣落的/裁剪新衣服累憔悴了/ 花是這樣落的/ 寫了一夜詩淚流盡了/ 花是這樣落的/ 看見露水的孩子心蕊化了/ 花是這樣落的/ 對月亮發脾氣把頭髮拔了/ 花是這樣落的/ 最後想起抓住蝸牛的小房子// 藏於花中間/ 蝸牛它不冷嗎?// 有些無關的蘑菇成了傳説/ ”。

是的,“有些無關的蘑菇成了傳説”,甚至是那些“憔悴”和“淚”,那些“露水”和“脾氣”,那些“蝸牛”和“小房子”都是“傳説”。詩人的胸懷是包容,詩人的企望是“抓住”一絲的“不冷”。但又開始懷疑,懷疑人間萬物都與他們“無關”。一種“花是這樣落的”落得這般悽婉,這般無聲無息。但在哀歎中,詩人看到了希望就在自己手裏,最後還是想起抓住了小房子,“藏於花中間”。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着“小房子”在奔波,那就是一個叫人嚮往的“家”。

“家”在詩人的心靈深處,是那樣富有,那樣醉人。花落下來的樣子,依舊是曾經開放時爭奇鬥豔的嫵媚,那樣温馨,那樣戀戀不捨。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學會吃飯穿衣,到茁壯成才,都在家的呵護下,繼續在月夜裏前行以及不斷地探索和風餐露宿中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是要有何等堅定地信念何等堅韌不拔的意志啊!

詩人在輕輕地問那些孩子一般的“蝸牛不冷嗎?”,但願孩子們面對困境時堅強的擦乾淚水,毅然決然的面“對月亮發脾氣”,孩子們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樣迎接美麗的朝陽冉冉升起!蝸牛不會再冷,小房子裏有孩子們“藏在花中間”花的“心蕊化了”!

看着這位頭戴半截褲管的詩人照片,讀着他的詩歌,那充滿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懷,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 讀着詩人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卻感受到一絲充溢着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

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如此現實如此拜金而產生的憂傷。然而,憂傷的背後卻屹立着一位劃時代的有着一顆童心看遍世界的“童話詩人”。

不由我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