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選)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4篇

校園3.18W

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1

清明即事

(精選)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4篇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裏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着,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裏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註釋

帝裏: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於中唐以後,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着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説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着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裏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着,“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着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羣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温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歎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裏的孤寂、愁思,這裏的淒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羣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捱,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箇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遊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遊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註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yīng)。

笙歌:樂聲、歌聲。屬:歸於。

賞析:

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清明前後正是中春,以後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後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以及遊人散後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瞭節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説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後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彷彿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人們也忙碌着。

遊子尋春半出城。人們遊春賞玩,大多數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遊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麼熱鬧。

後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是説,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 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美宜人。

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清明即事

孟浩然〔唐代〕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賞析: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着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説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着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裏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着,“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着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羣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温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歎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裏的孤寂、愁思,這裏的淒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羣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捱,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箇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4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作者: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註釋

①蘇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於西湖。

②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Ⅱ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就是清明。

④笙歌,樂聲、歌聲。

④屬、歸於。

⑤按,古人極重清明節,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説。該意境與周密《曲遊春》詞“沸十里、亂弦叢笛。看畫船,盡入西泠,閒卻半湖春色”相似。

⑥蘇堤,宋元佑間蘇軾任杭州刺史時所築,橫亙西湖。

⑦即事,歌詠眼前景物

⑧梨花風,梨花為第十七番花信風。

⑨吳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後期詩人。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

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

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賞析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遊春樂境並未作具體渲染,只就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體現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就是借遊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想。遊子尋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歸”,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見西湖勝景令人目不暇接,節日氣氛使人流連忘返。再看“流鶯”,當人們“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時,它的世界被人類“強佔”。現在,“遊人去而禽鳥樂也”,被壓抑了一天的黃鶯,又受了遊人情緒的感染,當它重成了綠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難想象,黃鶯匿跡,就是因人喧場面的熱烈;而它的再現,正説明宜人秀色的魅力。這樣,詩人敍節日情景,狀清明景色,不就是直接繪描,而就是就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由側面實現自己的創作目的。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遊春的熱鬧場面。後兩句説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就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就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