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精選6篇)

校園8.8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精選6篇)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 篇1

《遙遠的向日葵地》是緣來有愛讀書會九月推薦書目。封面設計色彩熾烈明快、大筆速厚重的油畫風,在荒蕪人煙的曠野中出現一條狗,不由讓人想到,哦,這有人家。

聽到書名就令人聯想到梵高的《向日葵》。梵高的《向日葵》是為好友高更而作,是為生命藝術而盛開。我沉思,“媽媽”的向日葵是為誰而種?又為誰而開?

梵高從鬱暗的荷蘭到巴黎,又從巴黎一路南下到陽光亮烈的阿爾,他一路追逐心裏的那一抹陽光。從而在阿爾留下了不朽之作《向日葵》。

媽媽為了她的向日葵,不惜將新房賣掉,全家搬到漫漫荒野的向日葵地,住進地窩子。遇災年,四次播種,最後還是歉收。“媽媽”為了“希望”,從烏倫古河南岸失收的九十畝地搬到水庫的水電站旁的一百多畝地。媽媽在艱苦的勞作中,與天地為伴,與雞鴨狗兔為伴,他們是媽媽辛勞過後的精神撫慰,他們是媽媽眼中美麗的追隨者。少了哪一個,媽媽都夢牽掛肚,輾轉反側,遍野大喊。媽媽甚至收留一羣“丐幫”雞,還給他們穿上各式各樣的衣服,最後還服侍他們終老。媽媽與她的“雞朋狗友”相互依戀,源於生命之間最孤獨的引力吧?媽媽在種植向日葵第三年,用全部的終於迎來了大豐收,但“叔叔”卻中風從此卧牀不起。

有時我在想,“媽媽”為什麼選種向日葵?就好象梵高為什麼這麼狂熱畫向日葵?只願於向日葵在陽光中的燃燒,冶豔、頑強、熱烈、剽悍、旺盛而熾烈的生命力嗎?

媽媽幹活不着寸縷;養雞不賣不吃,只圖看着高興;媽媽熱情好客,打起招呼來甜美又親熱;媽媽是一位機車女郎,她的出行永遠是大排量帥氣的摩托車,技術了得,曾幻想參加野地拉力賽摩托競技,只恨超齡了;媽媽在最貧窮的時候也把生活過得最體面;媽媽要求叔叔幹活時不能喪着臉,“至少嘴角要朝上彎一彎吧?……至少得露出幾顆牙吧?……還有眼睛,眼睛也得兩邊眯一眯……”;空閒時,媽媽晚餐後在靜謐的夜色中無比快樂帶着全家老小散步——貓、狗、兔、雞、鴨。

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滿了艱辛、苦難而又自有其尊嚴與樂趣的生活吧。

看完了後記,再回想作者敍述的種種,突感心情沉重了很多很多。

作者那段經歷也許比書中所書寫的還要艱苦和無奈很多,那是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的。28歲高齡,戴着眼鏡,穿着髒髒的衣服,包着頭巾在樹林裏幹活,總引來水電站員工好奇心的張望。在當時作者除了體力上辛勞,也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煎熬。作為一位新疆漢族的作家,她説在書寫的過程中儘量把自己的身份模糊化。正如她所説,這是充滿了彎路的記敍和迴避了太多的傾訴。

“它們遠不止開花時節燦爛壯美的面目,更多的時候還有等待、忍受與離別的面目。”

“但所有人只熱衷於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輝煌瞬間,無人在意金色之外的來龍去脈。”

劉亮程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説李娟的成名過程:“她走向廣大讀者的這個過程很漫長,沒有我們想象的一下子轟動,由此可見一個邊疆作家走向中國的道路之漫長和不易。”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如果你沒有本事喧譁,就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做自己能做的自己擅長的事,迴歸自己的本真,因為只有真真實實的才能打動人打動讀者,因為這種真實是不可複製的。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父輩為何苦苦經營不捨放下的土地,因為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愛惜土地,只有真正的農民,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地體諒土地。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她用全部的生命在擁抱大地、陽光、草野、天上的雲、風、鳥聲或星空。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明白,她的文字裏不只是文字,而是我們精神上的富足。她帶領我們的心靈去觸摸廣闊的戈壁荒漠、沙丘與泥土;她帶領我們去見識自由、光榮、權勢鼎盛般女王;她帶領我們去品味花盤和沙棗成熟以後的清甜;她帶領我們去領略一場秋天金色王國,看葵花榮升金色寶座頂端;她帶領我們去感覺荒野中的寂靜,靜得,扭動一下脖頸都是巨大的動靜;她帶領我們去……

鷹在上空盤旋。

風綿而有力地吹。

感謝李娟的文字,原來文字可以這樣書寫。感謝緣來有愛讀書會推薦,原來還有這麼山野的女作家。感謝所有共讀此書的書友,因為從此以後,我們記憶中共有一個揮之不去“不着寸縷的葵花女王”。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 篇2

九月緣來有愛讀書會推薦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書後,只要有空便開始閲讀,星期五深夜讀完。不用動腦,十足的畫面感,幽默的語言,很容易入境。

同樣生活在西北,對於戈壁、乾旱、沙塵暴我是有發言權的,但是體會絕對沒有李娟刻骨銘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經歷不及她一年的經歷豐富和艱辛。

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人不可以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謀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學的學校途經郊區,每次外出去另外幾所學校找同學玩,路過農田看見頂着烈日的農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裏刨食,汗珠摔八瓣,慶幸沒成為農民,不用如此辛苦。寧夏農民農業耕種的條件比李娟母親的葵花地的條件優越的多。

李娟母親學農業,攜母挈女從四川來到北疆主業種向日葵,副業開小賣鋪、裁縫鋪,養雞養鴨養兔子。乾旱、鵝喉羚是最大的挑戰。飛沙走石的戈壁灘,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爺的手裏。李娟母親比男人還能幹還豪邁還勇敢,不屈命運與天鬥地戰。騎着一部大摩托穿梭於人跡罕至的戈壁灘去開店,掙收葵花的僱工費……住地窩子,條件之艱苦,排煙效果差,做一頓飯狼煙地洞睜不開眼,油一樣金貴的水用來做飯維生,每頓飯裏不知摻雜了多少沙粒。外婆、母親、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灰頭土臉,不説勞動的辛苦,光是這樣的生活條件我想我早已當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對比出來的,同樣在西北,缺水、沙塵暴、嚴寒,當年的新疆條件比寧夏艱苦的多的多。與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對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煉獄。

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沒有任何的矯情,努力把現在的生活過得好一點,今天比昨天強那麼一點點,始終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線希望。李娟筆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棄強一點點。遇到災年,九十畝的葵花地播種了四回,就是這一線希望的強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艱忍和堅持。在李娟看來,家裏地種得最少,災情最慘,日子還過得最體面。家裏工具最齊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還有幾大盆綠植,成羣的雞鴨狗兔……住了一年地窩子第二年斥巨資二千塊買的蒙古包,在當時當地太土豪了,在我們看來這麼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筆下,有聲有色有生機。

李娟從母親身上繼承了最高貴的品質――樂觀、勤奮和堅持。李娟在“澆地”一文中描寫母親給向日葵澆地:“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澆地的日子最漫長。她幾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飲。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勻浸透了,整個世界都飽和了。花蕾深處的女子才下定決心,選中了最終出場的一套華服。即將開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靜。我媽是唯一的觀眾,不着寸縷,只踩着一雙雨靴。她雙腳悶濕,渾身閃光。再也沒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強大的一一株植物,鐵杴是最貴重的權杖。她腳踩雨靴,無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榮、權勢鼎盛。”農業生產把一個女人磨礪得像男子一般粗獷、豪爽,在李娟的筆下彷彿加冕女王一樣隆重、神聖。我崇敬李娟及母親這樣一類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總是能發現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雞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這是生活的藝術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出的優秀文學作品,讓我們真切見識到去新疆種植、開墾……勞動者的偉大、勤勞、樂觀、勇敢,才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遊客嚮往的天堂。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成涼。致敬所有的勞動者!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 篇3

藍天、白雲、一眼看不到邊的荒野、拼命才得以出人頭地的葵花苗,貧瘠但種滿希望的黃土地……想必大家讀完《遙遠的向日葵地》都想把大地當家,把向日葵當枕頭,把自己變成風箏放飛空中,或者縮小再縮小直接融入雞鴨狗兔牛的大家庭吧!

語意飛揚,妙筆生花!極具畫面感的景物描寫是全書的一大亮點,讓人不知不覺走入畫中不捨離開。“烏倫古河從東往西流,橫亙阿爾泰山南麓廣闊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濃烈的一抹綠痕。”文中開頭由烏倫古河引出下卷,其中的“拖拽”一詞用得很驚險,像一把利刃,瞬間讓原本荒涼的景物一下子活了過來。綠的那麼刺眼,彷彿我們也跟着李娟來到了故鄉!“和烏倫古河谷的綠意不同,田野的綠如同離地三尺一般飄浮着,遼闊,纏綿,又夢幻”作者巧妙地將烏倫古河和田野作對比,從“綠”入手,由遠及近,悄無聲息地將讀者帶入似夢非夢的廣闊天地,綠得恰到好處,忽隱忽現,無與倫比的美!

“文采斐然,活潑靈動”,幽默風趣的筆風,配上那些無厘頭的小動物們,整個小説好似一場歡鬧的動物大會。每天都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小品”上演,不知道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總之在你不經意間,突然一個未化粧的.“演員”就上台了,天性自然,無拘無束,他們是可愛的雞、鴨、狗、兔、牛還有臨時串場的貓等等……李娟筆下的小動物們全部是有個性的小生靈,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溝通和表達方式,也有與眾不同的嗜好,有害人精醜醜也有小可愛賽虎,我們甘願被他們俘虜,時而撲哧一下笑出聲,時而失控哈哈大笑,這種久違的快樂像泉水從書中一點一點流出,滲透人心!“鴨子們分成了二個團伙,整天為爭地盤吵得不可開交。他們站在水邊發愣,象徵性地擦擦澡。鴨叫聲遠比雞叫啊狗叫啊什麼的更蠻橫,更富響亮的生命力”從李娟的筆下,我們看到的不是普通的鴨子,他們升級成了高情商的密探,知道爭地盤,知道裝模作樣,更知道用叫聲震懾對手,讓人又愛又怨,但眼睛不捨離開一步!

“文筆清新,寓意深刻”,真實樸素的人物形象,不用着色,毫無隱藏,但看後定會過目不忘,這正是李娟的又一大成功之處。“她冒雪而來,背後背一個大包,左右肩膀上各挎一個大包,雙手還拎一隻大包,像是一個被各種包劫持的人”李娟巧妙地將“劫持”一詞貶義褒用化,瞬間將一個力大無窮,愛心滿滿的媽媽呈現在了大家眼前。轉了三趟車,費盡周折地大包夾小包,只為給女兒帶來一堆食物和二根細棍子。如此威猛高大的形象,估計唯有“媽媽對女兒的那份不用言表的愛”才可以解釋這種超乎尋常的“神話”。

“情感深刻,發人深思”,飽滿的人物語言和動作描寫,文情並茂,不經意間戳中淚點。“咱們的葵花苗能不能承受這次的沙塵暴……老子!現在正站在一個最高的地方。走了好遠好遠才找到這麼高的地方,唯一能收到手機信號的小土堆上!電話那頭她一字一頓,竭聲大喊與風力抗衡從母親撕心裂肺的呼喊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韌不拔不肯向命運低頭的母親,就像剛剛長出的葵花苗,雖然飽經滄桑,但最終都活下來了。

活着就有希望,李娟正是圍繞葵花,將一大串生活敍事不漏聲色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一篇一章,天衣無縫。

回望當下,我們感謝李娟深情的敍述,更要學習文中母親那種樂觀和麪對任何挫折都不放棄希望的勇氣和決心!現如今很多孩子都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內心卻脆弱無比,一點挫折都想退到九霄雲外,甚至封閉自己的內心。

最糟糕的是有的學生竟然為了“手機”拿生命做賭下注。“不讓玩手機就不想活了”。每每看到新聞上那駭人聽聞的大黑字標題,我的心都會非常難受,從濱江市的15歲女孩因為父母不讓玩手機就從19樓跳到三樓,當場失去了生命,到前不久的14歲男孩因為父母沒收了手機就自殘,再轉到10歲的男孩……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一件件悲哀的事件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為什麼面對一點困惑就會立即“折斷”生命?

要知道在困難面前,只有強者才可以生存!就像《遙遠的向日葵地》中的葵花苗,經歷無數次阻撓依舊選擇活下去,因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 篇4

打開《遙遠的向日葵地》書本,迫不及待看作者簡介,作者—李娟,看着這名字,心裏一楞,猜想,實名制,挺少見的,人一定很實誠吧。再看李娟1979年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成長時期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有過一段阿勒泰牧場上的生活經歷,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作者與自己同一個年代,突然倍感親切,然而又比自己少了將近10歲,這麼年輕,高中畢業,成為散文作家,心中陡然對她升騰起一股敬意,嗯,了不起的李娟。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濃厚的閲讀興趣。

文中第一句“烏倫古河從東往西流,橫亙阿爾泰山南麓廣闊的弋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濃烈的一抹綠痕。”“拖拽”一詞是多麼生動形象呀,一下子便被李娟的文字淪陷了,於是便愛不釋手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作者用明亮輕快的筆調、幽默灰諧風趣的語言、細膩深情的文字,把她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及自己一家人在北疆烏倫古河南岸的廣闊高地—————阿勒泰戈壁草原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植向日葵生活的點點滴滴一一呈現給我們。

不管是寫春播,夏耕,秋收艱辛的勞動場面,還是寫荒野、戈壁荒漠、旋風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抑或是寫深藏的美景,秋收的壯觀景象,人物形象的刻畫、內心情感的各種體驗,雞鴨兔狗牛等動物的描寫,都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精彩致極,總之把萬事萬物寫得各具特色。李娟的文風既有李白式的豪情奔放,又有杜甫式的悲憫細膩,既有毛主席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般的自信,又有朱自清般的素樸真摯,讓人覺得温暖、親切、真實、灑脱、大氣。

特別是寫媽媽,寫大紅花,寫得如木三分,還有寫醜醜,塞虎,神貓,寫得趣味橫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能給人啟示。儘管大地廣闊無物,荒涼,但在她的筆下,依然充滿靈性、生機勃勃、熱氣騰騰。她寫美景寫秋天豐收的盛況,寫得令人恨不得馬上放下手頭的工作朝着北疆那“遙遠的向日葵地”奔騰而去。在此,是不是有種貓須般輕輕觸碰胸腔般的感覺呢?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 篇5

讀《遙遠的向日葵地》時,我問自己:戈壁灘是什麼樣子的呢?無需親歷也可以想象的荒涼和熾熱;那片向日葵地,是作者李娟母親承包耕種的一片貧瘠的土地。可就是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卻孕育着李娟這樣豐富的靈魂,和她那看似平淡卻動人心絃的文字……

她的文字總讓人忍俊不禁,就算沒有水喝,就算沒有房子住,就算背後總有一個罵罵咧咧的外婆……夜幕降臨了,就讓我們一起跟着作者,走進向日葵地,帶着她的雞、鴨、兔子、貓、傻大個子醜醜和温柔膽怯的賽虎,一起去散步吧!讓我們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安靜,感受大地的涼意,感受生活本身的詩意。是的,你以微笑面對生活,生活便會回報以微笑。

她用有趣的眼光觀察世界,世界自然也變得有趣。她愛向日葵地裏的一切:每一朵花、每一棵樹、每一粒沙……她撿着石頭,卻又心疼無處落腳的海鳥;她一邊插起稻草人,一邊憐憫它的孤單;她甚至怨恨自己吃了麻雀的冬糧。

她愛這片向日葵地。能不愛嗎?城裏的生活,無非就是讓外婆苦等下班的她,對外婆承諾完成不了的事情。可在這裏,她卻有兩隻狗的陪伴,一羣人的關愛,還有那片金黃的微笑:向日葵的花開得金黃,白樺林和牧草堆變得金黃,人們的身上也沐浴着金黃……

難道沒有憂傷嗎?有!那裏的人們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作者自己説,所謂“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棄強一點點……可是向日葵永遠面朝太陽,所以看不到背後的陰影。李娟,和她的親人們,樂觀陽光,熱愛生活,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

讀此書前,我從未想象過那樣的生活:我不知道什麼叫作“地窩子”,李娟的媽媽只是不想刮一陣風頭髮就白了,吃着飯飯上全是土,但她只是想買一頂蒙古包都會被罵;我也不知道種一片向日葵地,補種了四次也有可能顆粒無收,我們只會欣賞葵花的美麗,葵花籽的清脆,卻不知道農人的艱辛;我更不知道,當沙塵暴來臨時,大家會是怎樣的心情……

於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時候,有個人正在那片遙遠的向日葵地裏,愉快地歌唱。

戈壁灘就是這樣的,它適合種向日葵。

  《遙遠的向日葵地》讀後感 篇6

生活在阿勒泰烏倫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種植向日葵為生,承包者彼此間離得都比較遠,李娟家直接支了一個蒙古包,在葵花地邊的空地上,養着雞鴨鵝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畝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空蕩。

在《遙遠的向日葵地》這本書裏,李娟記錄了她們樸素的生活細節,比如:勤勞樂觀的母親,高齡多病的外婆,大狗醜醜和小狗賽虎,還有整日悠閒行走的雞鴨鵝羣,以及她家日夜守護的最大財產——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親是一個對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膽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萬物寂靜,母親卻在冷漠、塵土飛揚的北疆一角種起了向日葵。母親未能一次將向日葵種起,鵝喉齡、大旱、暖冬都會使向日葵失去生長的希望,儘管這會一次次的令母親沮喪,但母親還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種子,堅強而又執着。

母親熱愛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貧瘠荒涼的沙漠中,播種着她的熱情和希望。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

對李娟而言,她的母親是一個“擅於到來的人”,而自己卻是一個“擅於離別的人”,當作者與母親分隔再見時,母親總會帶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幾輛車。李娟在書中説,她的母親像一個被各種包劫持的人,這將力大無窮,滿滿愛意的母親,展現在我的眼前。

母親,是如何將這一堆東西弄上弄下帶來的呢?這成了千古之謎。但這也許就是母親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