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精選5篇)

校園2.17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清明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精選5篇)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1

活動準備

古詩教學的自制PPT。

幼兒前期經驗準備:瞭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活動目標

能正確熟讀古詩。

通過欣賞古詩、觀察圖片,初步瞭解古詩大意。

瞭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清明節人們掃墓的心情。

活動過程

一、入場

聽《琵琶語》學古人漫步進場,感受古曲的氣氛。

教師:現在我們聽着優美的古曲,慢慢的進場,然後輕輕地找個座位坐下來。

二、瞭解清明節的風俗

教師:之前清明節,我們放了一個小長假,那請你們回憶一下,清明節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播放"清明介紹PPT",教師做相應的小結。

教師:小朋友説了很多清明節做的事,我們看看其他人會做些什麼呢?

教師:清明節這天,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帶着悲傷的表情,手捧着鮮花去祭拜去世的親人……所以,清明節要去掃墓,是對已經去世的人的尊敬與懷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後,人們的心情都比較難過和悲傷。

三、學習古詩,初步瞭解古詩大意

1、完整欣賞古詩兩遍。

教師:剛才我們瞭解了在清明節人們會做的事情,那古時候的詩人,在清明節這天會做些什麼呢?

欣賞古詩朗誦。(播放課件)教師:請小朋友看大屏幕,剛才電腦裏的老師已經把《清明》這首古詩誦讀了一遍,現在請你們跟着老師再來讀一遍,老師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詩背景)幼兒跟着教師誦讀。

2、看背景圖,初步瞭解古詩大意。

幼兒看圖自由回答。

3、句卡配對,進一步瞭解古詩大意。

(1)出示圖卡,引導幼兒發現詩句與畫面的匹配關係。

(2)觀察圖片,幼兒為詩句匹配圖片。

教師:如果要給這些句卡寶寶找圖片朋友,你們認為應該怎麼找。誰能為"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句,找圖片朋友。

教師:誰能為"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詩句,找圖片朋友? "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誰來説一説。

教師:第三句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對應哪一幅畫面?

教師:那是誰回答老爺爺的?那個小孩。哦,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對應的就是第四幅圖片了。

教師:現在你們知道古詩和這些圖畫的關係了嗎?原來圖片上的內容説的就是古詩中的內容。

四、朗誦古詩

1、幼兒整體誦讀。

教師:那這首古詩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寫這首詩的詩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詩人現在我們一起看着圖片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

2、記憶大考驗兩遍。

3、幼兒跟讀兩遍。

4、表演讀。

教師:你們讀得真好聽。那現在我們邊讀古詩邊做動作,我們來表演一下這首古詩吧!

5、古詩接龍。

五、認字活動

學習"明"字。

教師講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師:"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個日和一個月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釋為帶來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個窗形的結構組成,意思是月光照進窗內,表示光亮之意。現在的明字則確定為日月之明瞭,一般用為光亮之義。

教師:我們今天學的這個字寶寶讀什麼呀?(明)

(六)結束活動:欣賞歌曲《清明》。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古詩《清明》,它還有一首好聽的歌曲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活動延伸

學習歌曲《清明》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會寫4個生字。

2、讀背古詩。

3、能根據詩句的描繪想像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聽、説、讀、背等方式,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和訓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

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

導讀、導析法。

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朗讀錄音磁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從《清明》導入

1、齊背《清明》。

2、回憶學法。

請同學們好好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清明》這首詩的?

(1)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2)藉助工具書邊讀邊理解詩意。

(3)認真賞讀,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表演讀、交流。

3、板書課題:江畔獨步尋花

二、走進古詩

1、簡介作者。(學生利用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

2、學生初讀古詩,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初讀《江畔獨步尋花》

1、學生各自試着朗讀《江畔獨步尋花》。

2、聽錄音帶,劃出節奏。

3、投影播放文中插圖,並配以朗讀錄音,説説自己的體會。

四、品讀《江畔獨步尋花》

1、學生邊讀邊結合文中插圖展開想象。

2、同桌或小組間互相説一説詩意。

3、全班交流

(1)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黃師塔前的江水向東流去,春光把人薰得又懶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風在遊春。

(2)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桃花一叢一叢地盛開着,彷彿是沒有主人,你究竟是喜愛深紅色的桃花還是那淺紅色的桃花呢?

五、感悟春光美

1、學習了這首詩後,你有什麼感想?

2、把這美麗的春景圖畫一畫。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寫4個生字。

2、讀背古詩。

3、能根據詩句的描繪想像畫面。

過程與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的優勢,展開想像,讀懂古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

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

導讀、導析法。

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朗讀錄音磁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投影出示插圖,並配以古典音樂,儘可能把學生帶入詩的境界。

2、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清明》這首詩的資料拿出來,互相交流。

二、走進古詩

1、學生各自試着讀讀《清明》,注意準確地讀認“魂”“借”“牧”“遙”。

2、聽錄音,學生劃出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根據剛才聽的錄音朗誦,學生進行反覆自讀,要求讀正確、流利。

4、同桌之間相互示範讀,互相指正。

三、走進詩中

1、自讀自述

學生結合工具書自讀自悟全詩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清明》所表現的畫面和情境進行描述。

2、互讀互述

同桌或小組間相互講、相互説自主品味詩句的收穫。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

(2)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請問哪裏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遠處的杏花村。

3、讓學生結合插圖和詩中所反映的景與情,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關於清明的詩句。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級單元練習中的詩,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學情分析:

現在學生學習古詩停留在簡單的背誦、知大意階段,對古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難走進去,對古詩學習興趣不濃。

設計理念:

就是通過《清明》教學,使國小生具有不斷學習古詩的動力、毅力、能力、轉化力和創新力,使自身的語文能力不斷地提升,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國小生語文學習效率。

教學方法:誦讀、想畫面 體悟詩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清明》。

2、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3、通過對詩歌趣改的感知,使學生了解習作表達的不同的形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複雜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詩題。

1、清明剛過,清明節假期裏你做了些什麼?

2、學生談話。 瞭解清明的習俗:踏青、掃墓以及清明的氣候特點。《曆書》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個節氣。

二、初誦古詩,學方法。

1、過渡:唐朝大詩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為題的詩歌記下了他在清明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感,流傳千古。提生試誦。

2、瞭解學習古詩的途徑方法。

三、誦讀想象,品詩境。

1、古代人讀詩都是要吟的,我們不會,不妨展開想象把自己當做詩人拉長語調來讀。

2、朗讀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想象畫面。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雨紛紛”,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讀詩句“路上行人慾斷魂”,想象畫面。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麼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

4、連起來將第一個詩句吟誦一遍。探究: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

5、所以説,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説,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紛紛”“欲斷魂”中國人就是這樣的含蓄,如果以後某一刻,你的心緒也是如此的紛亂,你也可以寫下——細雨紛飛。

6、提煉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

7、自學最後兩句: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象畫面。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

8、彙報交流:學生朗讀。想象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指名兩人演出畫面)找出兩個動詞:“問、指。”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象。“杏花村”: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餘地。

9、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麼做呢?

四、資料補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並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五、感知變體,生詩情。

1.出示詩歌的變體。學生讀感受。三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更精簡的是:“清明雨,斷魂人,尋酒家,杏花村。”四言詩:“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紀曉嵐改為五絕:“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詩改為六言:“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相傳,宋代大文豪蘇軾標點稍變,竟成一首絕妙小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讓學生試改編一個。

3、小結:這種種形式都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下一個端午節、兒童歡喜和悲傷的每一天,都可以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形式記錄下來。

六、總結全文,入詩境。

年年清明,也許在下一個清明節裏,在紛紛的細雨中,説不定你們會輕輕的吟誦起來。齊誦《清明》。

教學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國小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並默寫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學,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説説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並不好。那麼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教學設計及教學後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詩意藴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一下畫面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麼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哪?

讓學生能根據畫面有自己個性的理解、感悟、收穫,讓孩子能有自己的語言。

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象畫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麼做呢?

二、總結學習方法,給孩子枴杖

提煉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學生們運用所學方法,自學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時也為今後自主的學習古詩提供了利劍。

三、話題激發對詩歌意境的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後,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麼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遊興的一種反襯,説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願還家。

3、詩意種種:有“哀傷説”,認為清明遇雨,淋濕衣裳沒有什麼高興的,所謂“陰雨連綿煩煞人,掃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澆愁在何處,杏花村頭酒旗昏。”有“掃興説”,認為清明時節,春遊芳草,興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掃興而歸。有“陶醉説”,認為春色翠綠,流連往返,春雨澆人,樂在其中。所謂“春色醉人喜雨淋,銷魂散魄不減興。猶有濃情覓酒家,舉杯賞花度清明。”

四、採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讓學生在改編的三言詩、五言詩等中再次感受詩的不同魅力與意境;讓孩子自編幾言詩,讀各種詩,體悟生情。

五、在信任中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相信孩子:給孩子給中平台。讓孩子多説、讓孩子到舞台表演、讓孩子拉長語句吟誦等,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2、及時評價:這首詩是你改編的!他倆用表演的方法表達了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通過教師的肯定,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多麼棒,學習多麼快樂!

古詩清明教學設計5

設計意圖: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通過學習古詩瞭解傳統風俗,充分感受 春景的美好。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瞭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活動準備: 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4月5日)

二、一讀——解詩題

1、指名讀課題——清明

2、瞭解有關清明的習俗

3、自由讀古詩,整體感知詩的內容

三、二讀——悟詩情

1、老師範讀。

2、學生自讀古詩,自讀自悟,並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體會詩人的心情,體會詩人“欲斷魂”的原因。並重點指導朗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2) 體會詩人和牧童的對話。指導朗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三讀誦詩韻

1、把整首詩連連起來讀一讀,看誰能讀出這首詩的韻味。自己試一試。

2、指名配樂讀,看誰能和詩人心意相通。

3、全班讀一讀。

4、背一背,分組誦讀全詩。

五、課外拓展:

1、請學生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學生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3、畫一畫,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