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談在物理新課程下怎樣聽課評課

校園2.96W

一、新課程物理聽課評課應遵循的新理念

談在物理新課程下怎樣聽課評課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它與社會現實生活聯繫較強,學習時要求學生動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意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應用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課程。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在課程改革中,新課程物理聽課評課應反映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已在我國展開.課程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教師,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改革的前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本人認真學習了物理新課程標準,認為其與以前的《物理教學大綱》相比較,在以下幾方面體現出新的教育理念:

1.在課程目標方面,新課程的目標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2.在課程內容方面,新課程標準根據課程目標要求在課程內容上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加強與生活、現代社會及科學發展的聯繫,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即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內容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

3.在課程結構方面,新課程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要求,同時關注學生的經驗,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愛好和興趣,在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例如,高中的物理課程內容分層次設計成了必修、選修兩個系,以供不同潛能的學生選擇,促進學生自主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4.在課程實施方面,在課程實施時,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擯棄過去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接受性學習的學習方式,要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來設計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勇於實驗、勤于思考和探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科學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學習物理的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因果認識興趣、概括認識興趣都得到發展。啟發他們提出和發現問題,養成“探究式”學習方式。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性學習習慣,鼓勵學生探索適宜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許多物理概念、規律對他們來説顯得較為抽象。在這種情況下,物理教師的講授和指導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建立在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基礎上,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做好課內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在課外隨時用身邊物體進行物理實驗,如:體驗騎自行車上下坡時的不同感覺;觀察裝貨物前後,船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對物理聽課評課應體現學科特色,聽課評課時應以人為本,注重聽課評課主體的多元性、聽課評課方式的多樣性和聽課評課程序的動態性。使聽課評課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師的不斷進步、促進課程的不斷革新的作用。

二、聽物理課聽什麼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氛圍,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聽物理課聽什麼發生了變化。在新的背景下,聽物理課聽到底聽什麼呢?一般而言,聽物理課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 一 )是否重視“人”的發展,是否關注人格的培養

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內容的傳授而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在聽課中要由重知識的掌握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學生既不是一隻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學習、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同時又能夠得到情操的陶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物理教學也是如此。例如,課堂上一名學生到黑板上解題,他把題解錯了,可是他寫字寫得特別工整,或者某一部分的思路是正確的.教師就應該表揚他的長處,肯定他的正確的方面,這樣學生對失敗就不會有畏懼感,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敢於面對任何挫折、任何失敗的心理素質。

我們有些教師常以學習成績好壞來決定對學生的態度。學生本身也受這種影響對學習成績看得很重,因而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有些驕傲自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一截兒。久而久之,這些學習差的學生就會萌發對教師的逆反心理,對學習好的同學的嫉妒心理和對學習的畏懼心理,甚至變得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別人也做不到。這樣的人格不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對學生的人格的培養,使我們的學生在成才之前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二)是否尊重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我們的教育原則是使學生“全面發展”,所謂“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因此,在聽課中要尊重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有專家認為教師是什麼“工程師”的説法有欠妥之處,如果教師是工廠裏的工程師,學生是被批量生產的規格整齊劃一的產品,那麼教師在從事教育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張事先設計好的藍圖。按照這樣的藍圖試圖培養一模一樣的人,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只考慮一種教學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個標準,就會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沒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沒有個性的人。

過去,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往往會搞“一刀切”,即要求所有的學生必須達成同一目標,並以此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依據,其實這也是很難實現的。有的學生通過某種渠道已經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就沒有必要讓他再一次地在課堂上按統一的要求做某一些題。對這樣的學生應允許他自主地進行其他方面的學習,或給他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讓其思考,這樣對他來説既不浪費時間,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識,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有些學生學習基礎很差,對他們的要求應當低一些,並從情感方面多給予激勵,使他們的知識與技能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學“温度計”一節時,大多數同學已經知道了温度的讀法、寫法、單位名稱等,這就沒有必要再讓他練習讀法,可是有個別同學,面對屏幕上的“温度計”根本讀不出温度值,連最小刻度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他的熱情很高,總是舉手,對待這樣的學生不能挫傷其積極性,應儘量鼓勵他説出正確答案。對這樣的學生要求他當堂把認知目標都完成是不切實際的,還可以通過別的渠道讓他掌握基本知識,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班內有一名學生,品德好,畫畫得特別好,字也寫得好,在市裏的書畫比賽中拿過獎,可是基礎課學習成績差。對這樣的學生如果與其他學生一樣要求,要他的數、理、化、英語等科目的考試成績都達到80分以上,也是不切實際的,應在促進其形成對文化課學習的積極情感和發展他的特長的基礎上,引導他全面發展。這就是説,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

(三)是否由教師的“教”轉向促進學生的“學”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定學”,實際上是以教師的“教”為課堂活動的中心,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地喪失,老師留作業他就做,老師讓解題他就解題,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所以.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聽課就要關注由“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

授受式的學習固然給了學生一些物理概念和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的過程,學生因此而失去了一次次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當然,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物理學習都設計成討論課、實驗課,但選一些適當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還是可行的。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體驗這類過程和經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例如,一位教師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學中,給學生準備了酒精、棉球、膠頭滴管、玻璃片等實驗器材,讓學生通過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動得到有關蒸發的三要素等物理規律。通過探究活動,學生既動腦、動手,又動口(發表結果、分析原因等),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多種能力(當然,這需要教師必要的指導和事先充分的準備)。

聽課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在倡導“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學”的同時,必須重視對聽課評課的研究。聽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而不應該只看老師是怎麼講課的。

(四)教學活動是否由“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大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結論的傳授和學生的記憶,而忽略的是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思維過程。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物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本身不是講出來的、念出來的、看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做”就是探究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所以,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聽課就要關注教學活動由“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

探究過程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探究學習不可能都是成功的,有時也會有失敗,探究過程中的挫折、錯誤、彎路甚至失敗,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經過一段“經歷”以後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知識與能力的不足,因而有利於激發其求知的慾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有利於培養學生動腦的習慣

探究強調動手做,但更強調動腦筋。畢竟,真正的學習並非發生在學生的手上,而是發生在他們的頭腦裏。這包括學生在觀察中的思考,對探究結果的猜測,為後續探究制訂計劃,考慮變量的選擇和控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等。例如關於“摩擦力”的實驗,或者“密度”實驗、“壓強”實驗等,在與同伴的對話和交流中相互質疑和評價,反思自己的預設,考慮可能的其他解釋,最後得出結論和報告,並向其他人展示或陳述等。

這些,都不僅要動手去操作,更要動腦去思索才能完成。

3.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將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規律不瞭解其所以然,也沒有能力選擇和完善自己的學習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記硬背和機械地學習。在一堂課裏“聽”到的東西不少,可真正理解的卻不多,必然導致一知半解,越學越糊塗,越學越沒有興趣。有些知識雖然接觸了一下,但沒有留下多少印象,不久也就忘掉了。所以,應該強調在聽課評課時要重視“過程”教學,教師對知識的闡述要具體一點,詳細一點,並且通過探究、實驗等方式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感知。這樣,學生會學得更紮實一些,印象更深刻一些,能力發展的機會會更多一些,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也會更多一些。

(五)是否注重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一個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學生的智力活動,而忽略了情感過程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師就要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所以,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聽課就要關注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

首先,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指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和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努力形成一種接納的、支持性的、融洽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求真理,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其次,不僅是在學生成功之後,而且在學生失敗之時,都應該激勵學生。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過成功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賞,進而確信自我價值,激發新的創造力。有人説,“真正的教育智慧在於教師從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經常激發他們做一個好學生的願望。”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每個學生獲得必要的成功,並對其予以鼓勵,而且也要讓每個學生獲得必要的失敗,讓學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體味失敗的價值,並以此激勵學生,使其形成不怕失敗和挫折的穩定的心理素質。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特別注意善待學生的“錯誤”。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應該是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做到教學相長。

總之,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為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促進學生的“學’’為目的組織教學,重視學生探究和思維過程,關注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培養,創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就會形成一種新的格局,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學生將在知識與能力、情感與價值觀,以及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培養和發展,這正是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

三、構建新課程標準下物理評課標準

新課程標準下物理評課標準主要引用西南師範大學吳海榮、朱德全的研究成果來説明。

(一)標準1:教學應面對全體學生,促進所有學生髮展的學習對象意識

1.教學應尊重並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在學習活動中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思維水平。對學生學習的幫助針對性要強,對於學有餘力並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應指導他們在課後繼續學習,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物理才能。

2.教師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學習物理的過程,也就是認識世界、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都應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物理教學方法一般可以抽象為3個基本的教學模式:以言語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辯論法、自學輔導法等;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它是針對每一課堂而言具體而特殊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教師應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進行教學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物理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引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遷移,能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重視演繹推理的運用以及橫向知識的聯繫,最後,還要加強訓練,只有不斷地練習,學生才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到具體的生活中去。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呈螺旋形、往復遞進的、非封閉的上升結構,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點相聯繫,確保自己的教學能夠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分成幾個小步子,讓後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能為後一步學習提供固着點,使新的教學既能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和生活經驗之上又能逐漸有所提高。

(二)標準2:創造和維護良好、有效的學習環境的問題情基境意識

1.創設所有學生都能進行有效學習的問題情境

物理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學生學會解決一個個物理問題的過程,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大量的事實表明,學習的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性的情境,常常對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容易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讓學生面臨要加以理論解釋的事實;引導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產生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實或現象,亦即讓他們遇到有關於這些事實的日常觀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提出假想,概述問題並對結論加以檢驗;激發學生比較和對照事實、現象、行為,由此引起問題情境等等。

2.物理教學應與學生日常生活、自然現象及社會相結合

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自然現象緊密聯繫。物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探索隱藏在物理現象背後的物理規律,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如:觀察水中氣泡上升時的體積變化,引導學生思考氣體體積與壓強的關係。觀察船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思考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係。在教學的過程中,養成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實踐活動。

3.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

由於物理學與社會、生活聯繫密切,多種資源都可以作為課程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課程資源包括各種形式的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科技圖書、錄像帶、視聽光盤、計算機教學軟件、試驗室,以及校外的工廠、農村、科研所、科技館、電視節目等。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地域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科書等文字教學資源,同時輔助以音像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如:通過錄像觀察風力發電、火箭發射等學生日常生活難以見到、又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實況。另外通過快、慢錄放等展示物體細節變化情況,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應用實驗室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和合作精神。利用工廠、展覽會等社會資源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STS(科學?技術?社會)觀念,從不同渠道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

(三)標準3:促成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技能及情感和價值觀的養成的目標意識

1.引導學生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推導、論證相關物理概念、原理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實驗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過程、現象或親自動手操作來獲得感性認識,檢驗理論觀點,加深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與此同時,訓練實驗操作技能並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對學生的實驗教學應課內外並重。既要注重課內的分組實驗教學,同時也應要求學生在課外使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拉近生活與物理的距離。

2.在物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基礎上組織課程以輔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物理新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它們明確規定了學生學習物理應掌握的知識、技能及應養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教學前應反覆學習,深入研究。掌握其精神實質並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和課後的指導學生的環節中去。對教學過程的重、難點和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都應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活動能真正落到實處。

3.注意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體現STS精神

物理教學在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科學的自然觀的同時,也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幫助他們通過具體事例認識物理學與社會文明進程的聯繫。例如:在學習能源一節時,引導學生討論人口增長與能源消耗的關係。學習聲音,可讓學生思考噪音與人類健康的關係。結合電學的教學,組織學生討論我國的水力資源的分佈情況,確立節約用電的觀念。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結合。

4.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

通過物課程的教學,應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思維的培養。中學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為主體,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規律的掌握都是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而實現的,所以思維能力在學生學習物理時顯得尤其重要。人的思維發展由具體的感知開始,中學生處於由經驗型的形象思維向理論型的抽象思維轉化的發展階段,正是人的一生中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學習物理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在觀察和實驗中,思維始終是積極參與的;然後通過對觀察和實驗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加工活動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最後,通過應用和實踐,完成知識的內化,思維和智力技能伴隨着學習過程的始終。中學物理教學應適應並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也決定了物理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形象思維開始,充分利用觀察和實驗,展現物理圖景,重視表象的作用,發揮具體形象材料的功能。當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後要創造條件,實現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形成科學的物理概念。同時,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應注意提高思維的深刻性,增強思維的靈活性.發展思維的獨創性,發展思維的批評性,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四)標準4:培養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學習經驗探究意識

1.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相信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發的、有目的、有選擇的過程。教師的任務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同時應幫助學生增加對環境和對自身的理解,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體驗,避免用懲罰、強迫和種種要求或約束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應通過訂閲多種科學雜誌,組織課外物理興趣小組、參觀、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2.重視科學探究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科學探究是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的主要方法,它可以通過觀察、提問、實驗、比較、推理、表達、應用以及其它活動,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敏捷性,這些優良思維品質正是科學素養中所必須具備的。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瞭解科學的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多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新的物理情景與已有知識的衝突,從而提出問題並作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教師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等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學會科學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科學素養。

3.引導學生制定長期、整體性的學習計劃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足夠的知識,教師的教學必須具有計劃性,在教學活動開始以前,教師就應制訂相應的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到學習中去,並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學習計劃從整體上是長期的,同時它又分成一個個小的、近期的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的一系列目標,以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物理學科知識的組織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結構,教師在每一次上課時都應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為新知識的教學找到固着點和橋樑。教學結束時,應留置懸念,以求課內教學的擴展,為下一次新知識的教學作好鋪墊。

(五)標準5:評估學生的學習裁判意識

1.使用多渠道的信息資源多方式地評價學生的學習

對學生的評價應全面、靈活,應採取多種評價方式。由於評價不僅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同時也需瞭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不應只採用單一的筆試,可結合“課堂日記”和“現場筆記”等記錄卡片的形式記錄學生的情況。同時也可採用活動、實驗、製作、討論等形式,應放棄單一的給學生打“綜合分”這種評價形式。教師、家長和其他同學都應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來。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自我評估計劃,養成自我評估的習慣。在學完一個學期、一個單元或做完一個實驗後,使學生能反思自己的學習結果,把自己與其他同學比較,讓學生養成自己監測自己學習的習慣。

2.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價物理學的實踐性較強,與自然、社會密不可分。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對描述性知識檢測上,在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交流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都應成為考評的重點。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物理實驗或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表述對某一個物理現象的觀察並試着提出自己的假設。

3.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應通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日常生活的瞭解來評估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用這些記錄與以前的記錄相比較並把結果適當地告訴學生。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表現和內心體驗,鼓勵學生把自己與其他同學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