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心理健康教育上課課程課件

熱點1.06W

心理健康課程主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上課課程課件,希望你們喜歡!

心理健康教育上課課程課件

  心理健康教育上課課程課件

和諧的人際關係

①樂於與人交往;

②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③能客觀評價別人與自己,善於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④寬以待人,樂於助人;

⑤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⑥交往動機端正。

7、適應能力強

①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

②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

③思想和行為都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

8、心理行為特點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

大學生年齡於20歲左右,其心理行為應當是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勤學好問、追求新知、勇於創新。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即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有較穩定的情緒,樂觀自信,有朝氣與活力,對未來滿懷憧憬,對生活有滿足感,有健全的意志,有完整統一的人格,敢於競爭,努力向上,積極進取,有較完善的自我意識,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社會現狀有客觀的認識,善於自我調節,適應良好。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其表現特點為:

①精神疾病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精神疾病呈上升趨勢;

③神經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

④重性精神病危害極大;

⑤心理健康狀況不良者比例頗高。

五、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會因素

2、學校文化環境中的消極因素

3、家庭環境與早期經歷因素

4、個體生理因素

5、個體心理因素

六、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1、開設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衞生知識;

2、提高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大力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4、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

5、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幫助。

第四章行為與健康

一、行為與行為方式

二、促進健康行為

三、危害健康行為

一、行為與行為方式概念

1、定義:行為是指人們為適應和改造大自然或社會環境,或為達到某一生活目標,人的內在生理或心理變化的外在反應,是人的自我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外部表現。簡易地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一切動作,都統稱為行為。

行為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豐富多彩的行為而表現出來的、有一定結構及規則、並相對穩定和有其人格特點的行為格式或模型。

行為表現一個人暫時的人格狀態。

行為方式表明一個人穩定的人格特性,是其行為表現的定型化。

2、分析層次

分析行為方式的三個層次:

①處世原則 ②對事態度 ③行動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二,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實現教育目標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減輕學習負擔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實施創新教育

三,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社會局面的安定與和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具體目標:是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諮詢和輔導,是使他們儘快擺脱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