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圓明園的毀滅片斷賞析

校園2.9W

【案例】

圓明園的毀滅片斷賞析

之一:(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

大概是為了顯示親和力,課堂上,教師始終甜蜜地微笑着,甚至在引導學生學習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部分時也是甜蜜地微笑着。教師微笑着請學生談感受,微笑着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表達感受。結果,學生讀得要麼平平淡淡,要麼激昂卻不見悲憤。教師只好微笑着引導再引導,直到臉上的微笑僵硬起來……

之二:(六年級上冊第23課《最後一頭戰象》)

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之後,教師用大段大段的抒情性語言極力激起學生對最後一頭戰象的崇敬之情;然後在學生每讀出一段“讓人感動”的文字後,又是整段酣暢淋漓的情感渲染,恨不得把所有學生的眼淚都賺出來;學完課文後,教師再來個一唱三歎,誓要把情感“體驗”推向高潮。

【讀解】

選編《圓明園的毀滅》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潛心會文,通過讀書、感悟、想象,再現圓明園的輝煌壯觀,讓學生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課文最後一個部分描寫了侵略者野蠻而殘暴地毀滅了“萬園之園”,表現了痛惜和仇恨之情,應該在學生心中激起歷史的悲憤。教師心中可能懂得這一點,可是,教師不是主動地去創設、營造文本所傳達的氛圍,以情激情,而是理性地解説文本之情,試圖向學生索取一個情感的課堂,當然只能是緣木求魚了。而教學《最後一頭戰象》的教師為了追求情感的課堂,在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情感上大下功夫,大做文章。課堂上,教師自己的確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學生卻是被感動得不知所措。靜下心來梳理,課堂上,除了感悟這是一頭怎樣的戰象之外,幾乎沒有實現其他的學習目標,就連文本都被濃濃的'情感遮蔽了,讀的活動只是作為渲染情感的陪襯,文本語言和表達形式自然退居二線,變得可有可無。這種因情損文的做法,帶來的結果就是,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了,留給學生的是“此情早已成追憶,欲尋文本已枉然”。

【對策】

教師科學合理的課堂組織與引導是文本意圖有效達成的有力保證。人們常説語文教師應該是“感性”的,因為語文是情感性十分突出的學科。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作為閲讀對話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語文教師,不能只是感性的,也不能只是理性的,否則,就會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師一樣“情理失度”。教師過於理性,就容易成為“局外人”,學生就不可能成為“當事人”;教師過於感性,就容易成為純粹的表演者,學生只能充當觀眾的角色。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既能“導”,也能“演”,角色拿捏要科學合理。該“導”時突出理性的一面,該“演”時突出感性的一面,把理性巧妙地藏於感性的背後,而不是將理性完全丟開。如此,才能發揮文本的應有價值,才能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擁有一個有效的閲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