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5篇)

校園1.4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5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為複述課文打好基礎。

3、體悟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4、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良好的積累、觀察、思維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動畫視頻。

2、學習生字:螳螂

3、為動畫起片名。

4、説帶動物名的成語。

5、告訴學生: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範讀課文,交流詞語的意思。

3、默讀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1、指導有感情地讀。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

4、告訴學生:勤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設疑、存疑。

4、告訴學生: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五、佈置作業。

一、導入

同學們,現在雖然是下午第三節課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這説明大家有着強烈的學習慾望,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大家看一段動畫片。

1、播放動畫片

好,我們欣賞完動畫片,誰來説説動畫片上有哪幾個主要角色?

結合學生回答,出示並板書:螳螂,蟬,黃雀

2、學寫“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麼寫嗎?螳螂,又稱刀螂,可不是那個叫刀郎的歌星,因為螳螂是昆蟲所以螳是蟲字旁加個大會堂的“堂”,螂是蟲字旁加個刀郎的“郎”,

觀察生字,説説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對你真會發現和總結。

3、為動畫片起名

螳螂,蟬和黃雀它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誰來説説。

呀,你的觀察真細緻。

呀,你不僅説出了三個主角的動作、神態,非常形象。

還加入心理描寫,和個人分析。這説明你不僅會觀察,還會思考。

這麼有趣的一個動畫片,誰來給它起個片題。命名。

完善板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齊讀。

4、説帶動物名的成語

這是一個帶動物名的成語,你們還知道哪些帶動物名的成語呀?

5、習慣培養: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大家積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給你們。同時送給大家一句話: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過渡:大家知道,咱們祖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而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中特有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個成語往往就是一個故事,有着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有不少同學一臉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們一起走進第10課:螳螂捕蟬。完善板書。

二、初讀感知

1、首先請大家自讀課文。

自讀要求:讀通,自學生字。畫出不理解的詞。

提醒注意:侯與候的區別。後描紅。

出示:侯與候説形、音、義的區別。

解釋:諸侯國

2、再聽讀:聯繫上下文理解所畫詞後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三部分有條理地來説説。

過渡:現在你們説説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作用大不大。那我們來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好好講一講。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請大家找出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的語段讀一讀,課文哪幾節寫了這個故事。請一個學生説一説。出示語段,齊讀。

1、指導有感情地讀。

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我們走進課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蟬、黃雀是怎樣想的。讓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各自的心理。

這樣我們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讀得聲情並茂。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你們發現故事中的三個主角都有一個什麼特點嗎?

用書上的話怎麼説。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的禍患。

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由這個道理你們能想到哪些詞語。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讓學生説一説。

4、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其實,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許多人常常能從身邊的事、物以及自然現象中有所啟發。我們課本上也介紹過不少,比如我們上學期學過的一首詩《觀書有感》中的一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在池塘邊讀書獲得的啟迪;還有《鳥語》中提到“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裏,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裏,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是作者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發。送給大家一句話:

勤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好,同學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這個故事只是少年講給吳王聽的,是課文螳螂捕蟬中的一段內容,板書:少年、吳王

請大家看看板書,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有了哪些想法。我們再次讀課文,看看能不能解開心中的疑結,或者又產生了哪些問題。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勉勵大家:

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3設疑、存疑。

大家問了那麼多,説了那麼的發現,老師也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這個少年真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嗎?

(是在勸吳王),可我覺得勸(板書:勸)字顯得過於單薄,你覺得再在前加個什麼字比較合適,更能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為什麼呢?同學

讓我們在家一起懷揣這些疑問,共同期待下節課的到來。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聲有色地朗讀,體會古文的簡潔、優雅,培養學生熱愛漢語的情感。

2、運用組詞、拆詞、對照註釋、聯繫語境等方法,能讀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節。

3、想象生動而富有情趣的場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畫面,能完整而生動地講述這個故事。

4、揣摩三種動物的內心,創設對文中角色説話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聯繫到生活實際,談自己得到的啟發。

5、講述歷史故事《螳螂捕蟬》,文、白對讀,瞭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學過程】

一、音韻渲染,朗讀激趣,重在積累。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個寓言故事,題目是齊讀《螳螂捕蟬》。出示請看,這個寓言故事和我們平時讀到的故事有什麼不一樣?這個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寫成的,稱作文言文。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已經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們現代漢語的源頭。

悠悠古琴音樂響起先聽我來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範讀

請大家試着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詞句多讀兩遍。

指名兩名學生讀。小組接龍讀。

光讀準確還不夠,古文要讀出它特有的韻味。我們來看最後一句,比較長,注意了停頓就能把握語句的節奏。聽我讀誰來試一試?指名讀,一起讀。古文的停頓一般是根據詞句的意義來劃分的。

文中還有一個語氣詞多次出現,發現了嗎?語氣助詞適當誇張拉長,也能讀出古文的韻味。

再自由練讀全文,用心體會詞句的停頓和語氣。四位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句。相機糾正,請學生跟讀。讀得好的做小老師帶領大家讀。齊讀整篇古文,讀出節奏和韻味。

反覆誦讀中,我們會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優美音韻。

二、讀懂文意,想象畫面,意在入境。

1、這樣的文言文能讀懂嗎?自由朗讀,自己先説説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詞,看看下面的註釋,也可以聯繫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試着講講這個故事。教師巡視,發現疑難,及時點撥。

2、指名一位學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現了哪幾個角色?聽到過蟬叫嗎?一起來學着叫一叫吧。點擊視頻看到過螳螂嗎?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動作,表演一下!提高難度,誰來學一學黃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通過想象和表演,我們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畫面。你覺得這個寓言中哪些畫面很有意思,讓你讀着彷彿就在眼前?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文中的一個細節,可以用動作來配合你的講述。

交流六個學生。

5、想象説話:蟬,螳螂,黃雀,此刻心裏在想什麼呢?

三、情趣講述,角色對話,旨在明理。

1、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聲有色地講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誰能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指名,點評。現在提高要求,你講故事時可以加入動作,甚至還可以想象和創造,比如,你可以加入動物的心理活動。小組裏再練一練,指名兩位學生有聲有色地講故事。

2、聽着故事,想象着當時的情景,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説些什麼呢?從正面告誡它們,應該怎麼做?板書:善思(深思熟慮)、慎行(謹慎行事)

箭頭理清關係:是呀,蟬關注的是,螳螂想抓的是,黃雀盯的是,童子瞄準的是。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到、聽到或者親身經歷過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事後禍患的事情呢?

3、關於這則寓言,古書上還記載着這麼一個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教師講述《螳螂捕蟬》引讀故事。

師:猜猜,吳王聽了故事會説什麼?他悟到了什麼道理?板書:善思(深思熟慮)、慎行(謹慎行事)

示戰國地形圖。

四、文白對讀,拓展延伸,瞭解文化。

1、讓我們來讀讀這個意味深長的歷史故事。分角色讀故事

《螳螂捕蟬》出自漢代劉向《説苑·正諫》,像這樣有意思的寓言還有很多:(蘇代以“鷸蚌相持”勸止趙惠王伐燕,陳軫以《畫蛇添足》勸止昭陽攻齊,季樑以“南轅北轍”勸止魏王伐趙,)還有《鄭人買履》《揠苗助長》《狐假虎威》等寓言,聽過嗎?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錄在這本書中《先秦寓言史》。這些寓言無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歷史的光芒。當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獨古漢語綿延千年,直到今天,它仍是一條母親河,承載着我們漢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課後請大家背誦文言文《螳螂捕蟬》,讓我們的語言倉庫儲存一些古漢語的材料。朗讀文言文《鷸蚌相爭》《畫蛇添足》,並試着講講這兩個故事。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説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利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4、理解語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5、從少年言行的巧妙,體會少年的機智、勇敢,以及他為國家利益着想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採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閲讀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相信聰明的同學們通過學習一定會明白的。

二、瞭解課文大意

1、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2、同桌之間互相説説

3、引導學生直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三、精讀課文

師:一篇600多字的課文,同學們用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的讀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個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並説説理由。老師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生默讀課文。)

5、師説明交流方法: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説説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説説理由。(生交流。)

6、學生全部交流完後,師:大臣們勸阻不了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勸阻成功了,少年的勸叫什麼勸?(生答)少年敢於勸阻,而且是巧勸,妙勸,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四個字的詞回答。(生答)那麼比較而言,大臣們的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説一説。(生答)

7、指名學生回答應該怎樣讀這段對話。按照自己的體會自由讀一讀,然後分角色朗讀。(課件出示相應的段落)

8、指名學生回答這段對話中哪句是最關鍵的。蟬、螳螂、黃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讀讀課文中對應的句子。(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然後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三者的關係,讓學生到黑板上把它們的關係表示出來。

9、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時的動作。然後齊讀這一部分,體會用詞的準確。

10、讓學生看板書,把板書內容替換一下,並説説替換後的關係,然後讀讀相應的課文內容。

11、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有什麼反應?(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什麼了?

12、學生談學習課文的收穫。(學生談完收穫後,出示成語的寓意。)

四、佈置作業(課件出示)

小練筆:幫吳王設計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吳王,他第二天早朝時將如何面對那些力勸他的大臣們?怎樣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為自己的“死命令”自圓其説?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儘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書設計:

蟬←螳螂←黃雀

楚國←吳國←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身後隱伏禍患

教學背景

由於本班學生平時對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古代詩文等傳統文化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佈置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教學課題《螳螂捕蟬》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講述了一位少年用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後的黃雀啄食的故事,來勸誡吳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危險。本文重在要求學生不僅要注意故事的情節,而且也要善於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為課文內容並不複雜,對成語的理解通過預習就能解決。所以,在教學時,我並沒有在這個環節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這個環節上。對於“少年的聰明”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課文的細節描寫卻體會不到。這就需要教師往深層引導。少年在“誰在勸阻就會有殺頭之禍”的情況下仍然勸説,“露水打濕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為了等待吳王“連轉了三個早晨”,“我在大鳥”……少年的一行一動和不露聲色的語言,無不告訴人們這是這位愛國的少年精心策劃的計謀,無不體現了少年的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學生也感受到了這是智勸、巧勸、妙勸,教師的引導加上學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拋給學生。親切隨和的話語,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從題目入手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同時還將以往“教師問,學生答”轉變為“學生問,學生答”。我始終認為,開啟學生知智慧的大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當時覺得這份設計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課下來,總是留有些許遺憾。開頭揭示課題後,是由我給學生解答什麼是寓言的,如果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寓言會更好,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時,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靈活,在出示《螳螂捕蟬》原文時如果讓學生讀一讀,再找出文中揭示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語句,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看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是無止境的,努力永遠不能停止。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默寫幾組詞語(分別是:①蟬悠閒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瞄準;⑤正隱伏着禍患)全班分4組,每組依次默寫一組,最後都獎勵一組。(⑤)

2、自己批改;評價。

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裏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一)創説領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根據默寫的詞語和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試説故事,最好有創新;

3、指名説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麼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説明的一句話。

(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它們沒想到的“隱伏着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説些什麼?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呢?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他悟到了什麼道理?(板書:恍然大悟)

如{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裏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啊!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楚的念頭)板書:(打消念頭)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説是有道理的,心裏一定很後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怎麼會由於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繫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麼?會説些什麼?(打消念頭)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自己聽了故事後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過程,實際也是在勸,不過,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有什麼不同?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勸,“巧”在哪裏?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1人提示語,1人讀吳王的話,1人少年的話,1人當評委;然後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後再當眾分角色讀。

(三)

合作體悟

過渡:

同樣是勸説,為什麼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説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麼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後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麼?

三、拓展昇華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許多感受,此時,你最想説些什麼?

四、作業(2、3兩題自選)

1、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聽或表演給低年級同學看。

2、把學了這篇課文後,最想説的感受寫在小作本上。

3、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板書:

吳王固執———→聽“螳螂捕蟬”——→恍然大悟,打消念頭(攻楚)

(思前想後)

少年——巧勸——吳王

螳螂捕蟬準備攻楚只顧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不能

黃雀在後打消念頭不顧身後隱患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繫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乘虛而入”“不堪設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並擬定小標題。

4、學習課文第一段,瞭解大王與大臣們看待問題的不同。

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並擬定小標題。

教學過程: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板書並簡介、認讀生字“螳螂”“蟬”(預習準備:瞭解螳螂和蟬)

3、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整個故事可用八個字概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檢查自學: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詞語中,你能讀準嗎?

打着鳥轉來轉去稟報大王

彈弓舉起前爪乘虛而入

(2)想想下列詞語的意思,有感情地讀一讀。

乘虛而入不堪設想毫不介意恍然大悟

(3)指名説一説故事的主要內容。(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明明是一個歷史故事,卻為何用“螳螂捕蟬”作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中藴含一個寓言故事,是一個大故事套小故事,我們把他稱為歷史寓言故事。

4、讓我們先走進寓言版的“螳螂捕蟬”。

三、瞭解故事

1、指句讀。出示語段,再指名讀,讀出“精彩”“有趣”

2、蟬、螳螂、黃雀有什麼共同之處?(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自己的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蟬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黃雀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3、可是為什麼蟬、螳螂、黃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呢?讓我們一起再來細讀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覺得蟬非常悠然自得,只顧喝自己的露水,因為它自由自在,也就沒有意識到身後的危險。

師:不錯,你是從哪個詞看出蟬很悠然自得的?

生:“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閒、自由自在”表明蟬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裏只有蟬,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蟬捕到手。

師: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從這個“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勢在必得的心態。

師:説得很好,有誰來説説黃雀的?

生: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彈弓在瞄準它呢。“伸長脖子”表明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師:説得真好!因為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所以黃雀也就對身後的危險放鬆了警惕。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版的“螳螂捕蟬”。

5、齊讀第一自然段,。

(1)引讀: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勸阻的理由是——(師述: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對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吳王呢?——這句話該怎麼讀?(讀出吳王的固執、權威)

(3)吳王為什麼會如此固執呢?難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偷襲吳國的慘重後果嗎?

生: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喪失了理智。

師:説得真好。如此看來,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覺得勝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諫了。

6、那麼,少年是如何改變吳王的決定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