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教育講座的觀後感範文

校園2.51W

當我們步入教育的那一天起,每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一方理想中教育的模樣。聽了講座之後,對於教育你有什麼感觸呢?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教育講座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教育講座的觀後感範文

  教育講座觀後感篇一

11月14日下午,河南省孔子學會理事、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許建國老師應滎澤志工的邀請,在崔廟鎮國中階梯教室作了一場精彩的家校同行弟子規國學講座。來自崔廟鎮國小的學生家長和部分老師300餘人聆聽了講座。

我是第一次負責滎澤志工羣的活動,接到任務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把這個活動儘可能做到圓滿,不辱使命。前期和許建國老師及滎澤志工、崔廟鎮文教組組長賈老師聯繫,確保講座現場條件及設備達到許老師的要求。14日中午11點,我和志工佛緣在指定地點等待迎接許老師的到來。11點30分,我們和許老師驅車趕到崔廟鎮,和志工賈某會合,簡單用完午餐後我們來到崔廟鎮國中階梯教室查看現場情況,張貼條幅。志工藍天縫紉和紫月幽蘭也趕到現場幫忙……

講座中,許建國老師結合現代人的子女教育、夫妻關係、身心健康、工作狀態,帶領大家認識人生的真相:天道、師道、孝道、因果;啟迪我們真正的幸福是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踐行傳統文化的仁愛、互愛,互助、大同,因為,行善不能等待,行孝不能等待!

三百多人的階梯教室座無虛席,大家被許老師的演講內容深深吸引,時而淺笑,時而流淚,時而低頭反思,人人內心進行了一場激烈地洗禮……

“一對夫婦嫌棄自己的父親年老醜髒,不讓上桌吃飯,給父親用木棍做了一雙筷子。有一天發現孩子也在擺弄木棍,就問孩子做啥,孩子説是練習給他做筷子,他大為震驚,趕緊把父親請回飯桌再也不敢不孝了。”尊老、愛老、養老,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時,空悲傷。

“鋤禾日當午,媽媽真辛苦,上午睡懶覺,下午鬥地主,晚上聊微信,飯也沒人煮。”雖是孩童的戲言,我聽到後為之一震,這樣的媽媽,能教出優秀的孩子嗎?肯定不能。上形下效,父慈子孝,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反思自己,雖無上述這麼多惡習,可我愛睡懶覺、愛發脾氣,也愛玩手機,孩子現在可不是也一樣嗎?兒子頂撞我時我很生氣,現在終於找到根了,原來己不正真不能正人,當媽媽的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可是耳濡目染,想學好也難。古有“岳母刺字、孟母擇鄰斷杼、陶母封壇退鮓”,我們雖是凡夫俗子,也應當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聽聞“問題孩子”參加了弟子規國學講座徹底轉變的故事,我迫不急待的想與兒子一起參加培訓,我們一起把壞的習氣改掉,迎接新的生活。

許老師的話至今記憶猶新,掌聲的掌字是由高尚的尚字和手組成,鼓掌的人是高尚的人,老祖宗在造字時已告訴我們要多對別人鼓掌讚美;舒服的舒字是捨得的舍,給予的予組成,舍予了別人自己會很舒服。的確如此,付出、奉獻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感恩卓爾不凡會長把活動交給我負責,感恩許老師的精彩演講,讓我受益匪淺,期待能夠更深入、更全面地瞭解國學。

  教育講座觀後感篇二

本週三晚6點30分,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由校青年講師趙晉平老師帶來的第四期家長課堂教育講座。當屏幕出現《讓愛變得更有智慧》,這幾個大字的時候,我就被這幾個字眼深深吸引住了,趙老師温婉動聽、通俗易懂的話語深深感染了我。

趙老師首先對現代孩子及五年級孩子的年齡段特點進行了總結分析,並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出現的問題,採取的處理方法及技巧進行了講解。趙老師運用身邊的真人真事,讓我們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應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孩子。向大家闡述了教育孩子家長要做到:調心情、調脾氣、調習慣。作為在教育孩子道路上迷茫的我忽然茅塞頓開:要想讓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我們就要變得優秀。一個半小時的講座結束了,走出報告廳,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裏感慨萬千。

“為什麼總是粗心?為什麼又退步了?為什麼這麼不懂事?為什麼這麼不自覺?我給你吃好的`,穿好的、手機、電腦、ipad、上下學小車接送、每週吃一次德克士、給你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這麼愛你,你怎麼這麼不爭氣......”這是我們所有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説的話,此時的我們會訓斥、會責備、會埋怨、甚至惡語相向,我們把一切出現的問題都歸結在孩子身上。是啊,平時我們都太注重結果,急於求成,沒有耐心去認真陪伴孩子的成長,做錯了,只是一味責備,卻沒有告訴孩子:“錯了,你還可以重新再來”;“只要堅持,你一定能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沒有告訴他以後應該怎麼做,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差。其實我們都錯了,一切的根源在我們家長本身。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是溺愛,是盲目的愛,是自私的愛。忽然想起最近微信圈裏流行的一段話:我們總是説我們在無條件地愛着孩子,其實孩子更是無條件地愛着我們!他們可以承受我們的壞脾氣,事過之後依然天真無邪地對我們微笑,他們可以承受我們的錯誤,事過之後依然會緊緊地擁抱我們!孩子會毫不吝嗇地向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愛、笑容,面對這麼天真可愛對我們不計前嫌的孩子,我們怎麼可以不讓自己的情緒變得平穩些,再平和一些呢!

是啊!請問?你有多久沒有問過孩子:“寶貝,你有什麼心事和媽媽説嗎?”寶貝,你今天在學校學的開心嗎?”,有多久沒有給孩子一個温暖的擁抱了......那麼我們就從現在開始,放下無聊的聚會、放下手中的手機......先改變自己,讓自己先變得優秀,從點滴做起,對我們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温和,多一些溝通,多一些“小心機”,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給他正確的引導。我們的孩子何愁學習成績不好,何愁學習不會努力,何愁不懂事,何愁不成才呢?當他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跌倒的時候,還能夠重新爬起來微笑地説:“重頭再來,我一定能行”;當他在自己衣食無憂的時候,依然能夠盡最大的能力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當遇到曾經傷害過他的人,依然能寬容大度、不計前嫌,那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

“愛”,是一個多麼温暖的字眼,讓我們都做一個有智慧的家長,重新認識我們的孩子,用我們的智慧給予孩子“大愛”,讓他成為優秀的人。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家門口,孩子一見到我撲到我懷裏説:“媽媽,我的作業做完了,等你檢查。”此時的我改變了方法説:“寶貝,自己先認真檢查一下,看有錯嗎,然後媽媽再檢查,如果你能檢查出來,那你又進步了。”聽完我的話,孩子非常開心地接受了我的建議,自己檢查出了好幾道錯題......看着開心入睡的孩子,我的心情也很舒暢,相信明天一定會是新的開始!

  教育講座觀後感篇三

今天萬分有幸見到了顧明遠老先生,並聽了他對於教育發展的講座。“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放在這裏毫不過分。雖然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一直在國外,但是顧老先生,作為教育界的“大哥大”,他的大名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應如雷貫耳。因為任何教育人,尤其是學習比較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學習或翻閲過顧老先生的著作。

而我作為一名正在從學院派向民間派探索的教育人,這個時候顧老先生的一席話,讓我在沉浸於做學校的細枝末節中,又一次跳出來審視和反思自己,並去思考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之前在英國和美國學習教育理論時,每位教授都會讓我們從許多角度反覆思考:教育是什麼? 很顯然,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且沒有標準答案。甚至,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思維流派,不同社會形態,都會影響這個問題的 “答案”。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加認同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Dewey)的觀點“生活既教育”。廣義來講,對於個人,他/她在一個特定時間和空間內的經歷就是他/她所受到的教育。

那麼緊接着,下一個問題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社會經濟提供勞動力?是為這個國家培養下一代?還是為每個學生髮現和實現他們真正的自己?是培養社會大機器中的零件還是不一樣的煙火?這又是一個天平的兩端,你高我低,不斷博弈。

縱觀各國教育史,仔細閲讀每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教育報告,教育的目都是不斷變化的。比如最近英國新任首相梅姨建議重新開設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設重點高中。要知道,文法學校可是1965年工黨為了避免社會階層固化以及教育資源不公而決定廢棄的教育理念。到八十年代,文法學校的數量鋭減了九成,只剩一百多所。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進入了更加包容(涵蓋不同階層)的公立綜合學校。這裏暫且不論這個教育“回馬槍“的合理性,但從文法學校的立而又廢、廢而又立,就能提現教育作為社會和時代的產物。

又比如美國先後的兩個著名教育法案,1965年通過的《國小中學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強調了標準化考試,不可避免的“標準化三好學生”也應運而生;20**年,《一個也不能落下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體現了美國教育對於個體差異的重視,也認識到了之前法案中標準化測試以及標準化教育的侷限。

還比如顧老先生今天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個報告,三個時代”:

-1972年《富爾報告》,強調了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因為那個時代科技帶來了生產力。

-1996年《德洛爾報告》強調發展教育的“四大支柱”,讓孩子們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因為那個時代經濟發達,人們渴望滿足更高層次的追求,所以關注個體發展。

-2015年《反思教育報告》,“強調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情調人文素養;因為當今時代經濟危機持續,民族問題加劇,恐怖主義盛行。

以上三個例子,體現了從世界和國家這個大的層面來講,教育的目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就像顧老先生説的,“教育總有一個崇高理想,即把培養人的事業與人類可持續的未來聯繫起來。”

而今天的講座, 讓我再次反思我個人的教育理想-“師夷長技以自強”。也許把這句話作為教育理想並不百分百恰當,但這正是我在選擇國際教育時內心的聲音--學習國外的教育理念(前十年做的事情),結合本土的社會文化,開發真正有益於中國學生髮展的中國的國際教育(未來要做的事情)。

做國際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孩子崇洋媚外,不是為了把孩子們送出去,造成一個個家庭的“小別離”;而是希望培養孩子一顆強大而包容的心,一份千帆過盡的視野,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知道她們從哪裏來並深知去探索世界的目的,在垂垂老矣之時,可以平靜而幸福的説一句:“這個世界,我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