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校園8.73K

養成良好的教育,是決定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 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篇一

讓我們看了一段視頻,名字是《養成教育》,在開始的時候出現了這幾個字,仁 義 禮 智 信 ,雖然老師沒説讓記,我卻把這幾個字刻在了心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在人生道路中溝通是不可缺少的,就像老師所説的一樣,你有一個思維,他有一個我們互相溝通一下,那我們就有兩個思維,以我自己的理解是你成功的道路上溝通是無法缺少的,就算你學習再好也要和別人溝通一下,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溝通。 還有一段動畫是敍述的一段友情,內容是這樣的,有兩個人走在沙漠裏,已經彈盡糧絕了,他們經過一個上帝的指導,走到了一棵果樹邊,上面結了兩個蘋果,一個很小,能解燃眉之急,一個很大可以讓人有力量走出沙漠,過了一個晚上 ,那個人看到他的朋友走了,他走到那顆果樹邊,看到果樹上只有一個小果子了,他便説他的朋友絕情,他摘下那個果子走了,走了一會他看到他的朋友,他朋友手上的蘋果遠遠比他的蘋果小了一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太小氣。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啊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答曰:“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午後要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他所提到的,都屬於養成教育的範疇,都屬於非智力因素。可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是多麼大的影響呀!”

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它是根據國家、社會的要求, 在教育者的指導下,通過師生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的交互作用,通過學生的實踐,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的成長就是一種養成,教育人就是養成人,是受教育者接受所屬社會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知識技能和行為模式並內化為自己的個性特徵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包括社會養成、學校養成、家庭養成、自我養成。

學校雖然每天、每月、每期都在抓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可問題在於學生進入社會後,其行為習慣雖説並非全與國家、社會的要求相對應,但至少可以説沒有達到國家、社會的要求。人們感到社會上許多人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少人的思想品德也差,如馬家爵。全國的學校都在抓養成教育,且常抓不懈,可國家、社會對行為的規範要求,較難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表現,學校養成教育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如何使學校的養成教育取得較大的成效,除了《中學生日常為規範》,我認為應突出以下幾個教育:首先,強化“責任”教育。一個人要自立於社會,自立於人生,除了基本的素質外,就只能靠“責任”立足。一具人無論他的發展狀況如何,主要是他具備了基本的責任感,社會的規範要求就一定能在他身上得到體現。強化責任教育是養成教育的基礎,只要具體備了基本的責任意識,其他規範要求的養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很抓“秩序”教育。學校生活中秩序包括課堂秩序、課間秩序,活動秩序,師生生活方面的秩序。秩序沒有層次劃分,只有現實的方式不同,實施中要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人羣的特點,用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達到學校生活秩序井然有序。第三,加強“禮貌”教育。要求學生對長輩、教師、同學和他人要有禮貌,待人接物要有禮節。禮貌行為教育要持之以恆,並輻射到家庭,社會中去。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具體的禮貌要求,分步實施,滾動積累,形成規範。第四,落實“友愛”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處理與別人交往的關係。友好的行為要靠強化才能養成,一是外部強化,提供一些規範性的要求,採取一些有利於友愛行為健康發展的措施,促使其“友愛”。二是內部強化,愛只有在心中,才會產生自覺的行為。最後,促進“上進”教育。教育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要努力向上,學榜樣,趕先進,創優秀,攀高峯。上進首先是一種意識,又是一種意志,上進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靠教師的'示範,靠教師用正確的方式激勵強化學生的上進行為。

養成教育不僅在細微處見精神,更在於鮮明主題的牽引力量上。確定適合相應學生羣體的教育主題,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和基本着力點。從教育與社會、家庭楊聯繫的角度,審視我們的養成教育,一定會有更好和視角,更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手段,只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就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篇二

無意間瀏覽網頁,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魏書生老師在總結教育與習慣時説:“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一語道破了教育與習慣的本質問題。

反覆咀嚼這幾句話,略有所悟,大凡有些成就的人,他們不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嗎?這些習慣,使得他們有着鮮明的個性、頑強的毅力和良好的品質。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名考取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總結她的學習方法時説道:“所謂方法,不如説是一種習慣,是在一定時期內在學習中不斷總結、修正、發展而來的習慣。每個人的環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狀況也不同,那麼方法也就不同。要想找到真正開啟成功之們的‘金鑰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養成最適合自己的習慣。”可以説,習慣主宰人生,習慣決定命運。

習慣養成教育如此重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是認識深刻的。但我們在培養學生各種習慣養成時候,往往只注重了教他怎樣去做,怎樣去改,忽略了後期的監察,反覆糾正和引導,也導致了學生習慣的“總在養成”階段這一弊病。試想一下,每學期都在耗費如此大的精力搞這個事,卻收效甚微,班主任怎能不疲憊,學生怎能不“習慣”。其實病根,恰好在班主任養成習慣教育的錯誤“習慣”上,因此,不能一味抱怨學生難教育,實在是應該從根上找找原因,養成“良好教育習慣”了。

  觀看養成教育後的觀後感篇三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