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及反思

校園1.35W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現代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的第五篇。這是林海音的自傳性小説的最後一部分,課文選取的是英子參加畢業典禮後回家爸爸去世,英子懂事長大的故事。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最新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範文!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並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培養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體會插敍的寫作手法。

3.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感知歸納文章內容,體會插敍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體驗深沉的父愛以及對孩子的深刻影響,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習課文之前播放歌曲《送別》,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個電影的歌曲嗎?你們聽完後有什麼感受? 生活中遇到過送別的場景嗎?” 這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包含着濃濃的愁緒與深厚的情感,這中情感也體現在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裏。讓我們來一起欣賞《爸爸的花兒落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學生自讀課文,排除生字詞。

2.感知情節。學生帶以下問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你是怎樣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的?

(2)文中哪些寫眼前的事?哪些寫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談談讀後感受,説説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桌間交流,自由發言,概括事件。

點撥:提示可從英子和父親兩個角度概括。

3. 理清文章脈絡。四人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討論。教師巡迴指導、點撥。

眼前事 “我”參加畢業典禮

插 敍 賴學被打事件

回憶爸爸愛花養花的情形

眼前景 敍述畢業典禮上的情景

再插敍 爸爸鼓勵“我”匯款闖練事件

眼前事 畢業典禮結束

回家聽到父親病逝的噩耗

點撥:瞭解小説插敍的寫法。

(三)研讀課文,讀中感悟

小組合作競賽,學生質疑或教師提示,討論問題。

(1) 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在文中有何含義?

(2)“花”在文中還有什麼妙用?

點撥:一是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凋謝; 另一是象徵特別愛花的父親的離開人世。主要線索是貫穿全文的“花”。

(3)請快速找出描寫“花”的語句,思考:那為什麼要選擇“花”而不是別的作為主要線索?

點撥:一因為父親喜歡花,花讓作者想到回憶起父親,同時花也成了象徵;二則以花來貫穿小説的始末,作為潛在的線索。

4.課堂小結,教學過渡

分享感受:本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這種愛是通過直接抒情表達出來的嗎?

點撥:父親對“我”深深的愛,是藴含在“我”對父親的回憶中,藴含在花上,貫穿了全文。本文寫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細節上藴含了深刻的內涵。下節課我們就繼續從細節中體會父愛。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師生同唱《父親》。從歌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愛?父愛是寬厚與博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主要寫了主人公英子對於長的回憶,塑造了爸爸的形象,展現了英子成長的歷程。讓我們跟着英子的成長的足跡,細細體會這份深情。

(二)研讀課文,讀中感悟

1.分析人物。引導學生在閲讀文中現實與回憶的交錯,思考問題:

(1)文中爸爸是個什麼樣的人?仔細品讀文章中表現父愛的語句,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點撥: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很重感情,特別愛花。重點領悟爸爸對“我”的愛。

(2)父親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你覺得小英子長大了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課文中找出來相關語句,然後帶着感情朗讀,其他同學做評委,比一比誰讀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

點撥:歷練中培養不怕困難,敢闖敢練的堅強性格,對自己負責,敢於承擔家庭責任的品質。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成長。

(三)品味語言

1.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最能引起你的聯想的句子,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什麼?為什麼?通過這些語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自由閲讀,發表感言。

2.再次播放《送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點撥:通過朗讀再次體會父親的深情,以及他對“我”的影響。

(四)聯繫生活,昇華感情

1.鼓勵學生説一句精彩的話,讚美父親。

2.小組成員説説自己和父親(或其他親人)之間的故事,對父親説些心裏有卻一直沒有説出口的話。推薦代表發言。

(五)延伸閲讀,佈置作業

1.摘抄美詞美句

2.課後蒐集父愛主題文章,分享感受

3. 開展“尋找父愛”的活動,口頭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感悟父愛。

  板書設計:

爸爸的花兒落了

逼我上學 送來棉衣 温暖的關懷

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嚴格的要求

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殷切的希望

爸爸去世 我鎮定安靜 熱忱的鼓勵

  【教學反思】

《爸爸的花兒落了》出自新課程標準七年級下第二單元最後一篇文章。這個單元是關於兩代人心靈溝通的主題,從多個角度展現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經歷,表明兩代人之間溝通和理解的重要意義。課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最後一部分。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英子的深沉父愛和英子成長的艱難,寫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畢業典禮為主要線索,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時隔多年,作者仍能對往事記憶猶新,必是在其成長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記,同時感恩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了鼓勵、希望和愛。在感受深沉的父愛中,“我”真的長大了: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敢闖敢練,勇於面對挫折,承擔家庭重任。感悟成長的不易便更具現實意義了。同時文中語言、動作精彩描寫之處,更好地表現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這些質樸、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語言撥動讀者的心絃,讓讀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品味語言,學習語言、動作等描寫便成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文中深沉的父愛,感悟成長的艱難,當然這更是理解、感悟的昇華!

有了這樣的文本解讀,眼前似乎明亮了許多,可是,我不知不覺以走進一條彎路,事先看了教參,註定了教案的初稿是畸形的,不理想的。教參很清楚:文章的細節描寫很精彩……然後再借鑑別人的、精華的東西,前前後後刪改了六次,這樣,真正的初稿誕生了!

第一次《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實踐結束了,“怎一個苦字了得,何等的無奈啊!”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靜心沉澱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從頭再來!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四.作業設計脱離了目標,目標意識沒有貫穿始終,作業應順應目標,強化目標,才能使其不流於形式,作業設計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它的層次性趣味性乃至有效性。對於下節課的內容也可以在作業中有所交代和佈置,留下懸念,能為下次課打下基礎,更能有效地把兩次課的內容聯繫起來。

五.教師的自信和勇氣對於我來説,太重要了,然而,想遊刃有餘,信手拈來,何談容易,這些,一點一滴地去鍛鍊,去磨礪吧!

“不要人云亦云,沒了個性。”第一次教學實踐結束後,我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其實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獨特的個性,每個人的解讀也大不相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我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有利於自己的操作?……一大堆問題擺在我的面前。

在此試講,遺憾的是,仍舊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教師的激情依舊不夠,聲音太輕,前後的節奏把握不一致。

2.雖説從寫作手法上提到了插敍,但是缺乏必要的鋪墊,沒有合乎情理的過渡,顯得很突然。

3.仿寫這個環節學生文筆不錯,然而是否為文本服務,本意是要讚美父愛,但學生的寫很空洞,語言華麗但意義不大。

4.再次出現課堂時間剩餘,情急之下提到文章以花兒為線索,但沒有講透,只是為了拖延時間而設計問題,沒有必要,有傷大雅。

5.角色配音突然出現,不自然很突兀,到底如何用好它?

一系列的問題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怎麼辦?

不自覺中,想起了“頂碗少年”,他在遭受第一次失敗以後,又嚐到了失敗的苦果,如果第三次還失敗該如何是好,怎麼去面對?……最後大家求同存異,細節的地方再三斟酌,提出了改進的措施:

1.既然本文是英子參加畢業典禮而想到的.往事,那麼能否插入畢業典禮的照片,以文中提到的驪歌作為背景音樂?

2.在悽婉憂傷的音樂中,學生再默讀文章,思考英子回憶了哪些事?再次強調英子是參加畢業典禮而想到的往事,單刀直入“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繼續的?這樣什麼寫作手法就脱水而出了,通過邊思考邊講授完成“插敍”這個目標。

3.結合板書,讓大家思考英子印象最深的事是哪件事?這件事中父親給你的印象?學生定能回答到“嚴厲”,那麼老師順水推舟問“文章中是如何描寫父親嚴厲的?”圈劃思考交流。“爸爸為什麼對英子如此嚴厲?”“爸爸的嚴厲有作用嗎?”……這樣一個大問題被肢解成幾個小問題,不僅明確,可操作性也強。

4.仿寫固然很好,如不能恰到好處的去用,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此可敬可愛的父親,在英子捧着畢業證回家的時候,他卻悄然離去了,英子一定有很多話要和爸爸説,如果你是英子,你能寫出她的心裏話嗎?”這樣設計取代仿寫,更能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受到感染。

5.作業設計着眼為下次課服務,“文中幾次提到花,‘花’在文章中起到什麼作用呢?”很巧妙地一個連接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深思熟慮的問題,也為下次課的學習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