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5篇)

校園1.8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5篇)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

在區品德學科培訓活動中,我執教了一堂課,課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我認為在這堂課中,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包括師與生的對話,生與生的對話,生與文本的對話等。本堂課是借班上課,課前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少,學生對我很陌生,所以創設良好的對話情境,才能拉進師與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樂於談話,樂於交流。上課伊始,我播放了學生喜歡的歌曲《可愛的家庭》,會唱的小朋友馬上跟着唱了起來,不會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課堂氣氛很温馨。讓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義,學生覺得很新奇,不知不覺消除了與我之間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敍述了我先生因為女兒半夜發燒急得哭了的真實事件,學生深受感動,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自己的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都爭着、搶着告訴大家爸爸媽媽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小朋友一一敍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組互説,在這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激發了熱愛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學強調回歸生活。正如杜威所説:“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本堂課學生説話的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藉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發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激發起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雖然説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歡樂,包含着父母對子女的愛,都很真實。課外延伸中安排的兩個實踐活動:

(1)自己設計一張感恩卡,寫一句最想説的話,送給自己最想送的人。

(2)回家後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們高興的事。

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到生活。

3、評價注重過程性。在聽課教師的發言中,我感到老師們對我採用的評價方式特別感興趣。我是這樣做的:課堂上每發言一次得一顆星,學生自己用筆畫在課題的'旁邊,發言聲音響亮、語言流暢、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顆星;一節課得三顆以上星的可以畫一顆笑臉。這堂課沒能得笑臉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彌補。這種延時評價為更多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多種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讓更多的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級,我每月、每半個學期、一個學期都小結一次,避免了評價的主觀性,學生非常開心。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2

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上是採用了討論與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的。

首先我從發生在學生和老師身邊的故事説起,在我的提示下,同學們能夠去尋找班上的感人故事,從而感受到了集體的温暖,友愛和團結,增強了熱愛集體的思想感情。

另外,道德能力的`提高依賴於學生直接參與的道德實踐活動,因而要使學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交往中學會交往,在幫助他人和感激他人中建立我要關心他人的意識。於是我在每次的活動中適時地加以總結,從而促使學生的活動目標更加明朗化。

在最後的一個教學環節:製作感謝卡的時候,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以及我對於他們思路的引導,同學們明白了:感謝他人不是走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的表達,除了製作感謝卡之外、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比如:一句“謝謝您”“多謝您了”,既是禮節,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他們也知道了,感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實際行動。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3

一、教材方面:

1.教師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要讓學生達到上述目標,僅靠課本是不夠的,需要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不強,大部分教師不知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二、課堂教學方面:

1.《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不好把握。

《品德與社會》中涉及到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許多知識,這需要教師有充分地知識儲備,對教學內容有全面、整體的地把握,但是受教學參考資料和教師水平的限制,教師對《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時,組內的交流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學生小組內交流的方法不明確,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欠缺,交流的問題有時過於簡單,有時交流過後,問題還是達不成一致等問題,導致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形式化問題突出,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不高。

①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到位,對課前調查體驗活動重視程度不高。

②教師大部分是兼職,受精力、知識的侷限性,對課上的活動準備不充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③學生的課後踐行活動,由於沒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做保障,活動開展的不到位。

三、教學常規方面:

1.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評價?考試的形式有哪些?

傳統的方式是出一張試卷來考查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但是學生的答案和學生課下的行為不符,學生課上形成的道德認識和課下的道德行為脱節。有沒有更好地、行之有效地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輔資料方面:

1.一、二年級的學生做基礎訓練存在一定的難度。

①由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基礎訓練的題量大,學生做起來很困難。

②每一課都有“課前體驗”和“實踐天地”活動內容,由於學生語文、數學學習任務重,學生完成活動的時間上得不到保證。

③基礎訓練上的個別題目和課本上的留白內容重複,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④基礎訓練每個單元活動中都有“反思回顧”內容,由於出現的次數太多,個別學生做題時存在應付現象。

五、學生資源方面:

1.學生的課前調查體驗不足,導致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成為“看客”。

①學生的家庭條件的限制。如無電腦、無圖書。對於農村國小,學生沒有資料的來源途徑。

②家長對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支持。家長忙於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不到位,對於學生的調查體驗內容不予支持。

③學生蒐集調查資料的能力弱。

④學生課前調查體驗的興趣不高,思想意識上認為不重要。

⑤課本上離學生生活很遠的、操作性很難的調查體驗、實地考察等,如《走進車間》一課,學生更是無從體驗,教師也很茫然。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4

賞識,讓孩子揚起自信的風帆

——人教版品德與生活《成長的腳印》例談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洛舍中心學校張芬

一、案例——一堂《成長的腳印》課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是被人欣賞的渴望。”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著名賞識教育家周弘,憑着感天動地的父愛和獨特的賞識教育方法,把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全國十佳少年、中國第一聾人大學生、留美博士。賞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是至關重要的,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樹立自信心。在實際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是促使學生自身充分發展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性格開朗、樹立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其所能達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

前段時間,我上了一堂《品德與生活》課——《成長的腳印》,其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有誰願意把自己近兩年來的變化講給大家聽聽?

生:我跑步更快了。

師:是比上學期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個進步生呀!

生:我變聰明瞭,老師提出的問題我都能答出來了。

師:老師也注意到你這個變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寫得不好,現在寫得好多了。

師:能把你寫的字展示給大家看嗎?

生: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現在不同的作業本,現在的作業本上整潔、端正的字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

(孩子們在回答和展示中,在教師充滿賞識的目光和言語中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個個臉上洋溢着幸福而又自信的微笑)

(這時,一個女孩子站起來了)

生:(滿臉自信)老師,我會拉二胡,還得了獎呢!

師:(豎起了大拇指)呀,你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現場演奏一回給同學聽聽?

生:好!(生拿起二胡拉起來,二胡聲斷斷續續,有音階變化但並不成調)

(下面的孩子笑了起來,孩子們議論紛紛:“拉得一點也不好。”“你拉的什麼曲子呀?太難聽了。”聽了這些話,那個女孩子停止了演奏,低下了頭,不知如何是好)

師:(看着那些鬨笑的孩子,親切地説)你們笑什麼?

生:(爭先恐後)拉得不好,難聽。

師:哦,那你們中間有沒有會拉的?

師:不會拉也不要緊,上來試試吧!

(在教師的“盛情”邀請下,幾個孩子上齤台了。他們拿着二胡,要麼不知如何下手,一臉茫然;要麼拉不出聲音,乾着急;有的拉出怪聲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師:大家有什麼想説的嗎?

生:我現在才知道拉二胡可真難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學)我先前以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現在看來,你比我們棒!

(聽了他的話,那個小女孩的眼睛亮了)

生:堅持下去,你的二胡一定會拉得很棒的.。

(聽了他的鼓勵,那個小女孩笑了)

師:(面對最初演奏的小女孩)大家説得對,你今天拉得不錯,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一定會拉得更好的。(面對全班同學)讓我們為她的進步鼓掌!

(教室裏響起熱烈的掌聲,那個小女孩在同學和教師的讚許聲中,頭抬得更高了)

我在課堂上始終貫穿賞識教育,關注、賞識、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從跑步快了、字寫得好了等細微處入手,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當孩子自信地拉二胡時遭遇尷尬,積極地創設了“試拉二胡”的情境,用我的賞識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小女孩的表情由“低下了頭”到“眼睛亮了”,到“笑了”,到最後的“頭抬得更高了”。同時,也使許多孩子在實踐中獲得感悟,使他們欣賞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欣賞別人。課堂教學非常成功。

二、反思——有感於賞識教育

這堂品德與生活課,我最大的收穫應該是,一堂成功的課背後藴含着的教師賞識教育的思維,它引導着學生認識着自我,發現着自我,培養了樂觀、自信、積極的人生態度,引領着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我覺得執教者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對賞識教育進行有效的實踐:

1.源於對學生深深的師愛

教育是一種高尚的職業,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知識,有文化,而且還要有無限的耐心和愛心,還要有發展的眼光,有誨人不倦的情懷和能識千里馬的慧眼等。而這一切都源自教師對學生深深的愛。本堂課上,無論是我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點滴進步,還是欣賞地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還是到最後課堂上孩子滿臉自信的微笑,無一不是師愛作用的結果。它在孩子心中種植下希望、依賴、感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5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

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6

自從與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結緣以來,我就發現要上好品生(品社)課確實不容易。因為它涵蓋的知識非常豐富,活動的設計非常多樣,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太多……雖然,我一直用心地投入到品生(品社)教學中,但是總感覺自己猶如初學游泳的孩子,也就剛剛學會了划水而已,並無暢遊的技能

在用心參與“山東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研討會”的過程中,我收穫着,也困惑着。準確地説,每聽一節課,我的困惑都會接踵而來。或許我的認識有些偏頗,但是我願意把它記錄下來,因為這字裏行間融入了我的思考。

一、“生活化”不應成為水中撈月

品生(品社)教學不僅要從生活中來,還要回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一理念,我想每一個品生(品社)教師都耳熟能詳。可是走進教師的課堂,我卻遺憾地發現,不少環節看似用心良苦,實則並不切合實際。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快樂的六一》中設計瞭如下環節:“瞭解戰爭及貧困地區兒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畫一畫、寫一寫、做一做)對不幸的兒童表達關愛之情”。在展示交流時,教師出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白鴿,讓學生把作品貼在上面。

乍一看,這一環節處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靜心琢磨你就會發現問題。一則,戰爭及貧困地區的兒童距離孩子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的,不如教師在課中提到的“汶川災區的孩子”來得真實。二則,學生用心表達的祝願只是貼在了和平鴿上,課後教師將如何處置這隻和平鴿並不知曉。假如,這隻和平鴿就此遺棄,那麼“服務於生活,實踐於生活”就成了空頭支票。所以我認為,教師在設計類似活動的時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實效性,這樣才不會給人水中撈月的虛無感受。

二、“探究性”不應成為走馬觀花

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問題,主動去尋找與問題有關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之所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並在收集、歸納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髮現並創造出新知識的能力。冷眼看我們的品社課堂,你會發現,探究只是淺嘗輒止。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和平》一課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關於戰爭的資料。課堂上,除了教師的提問就是學生讀材料中的相關信息。整節課,沒有一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從海量信息中找出某個例證。試問,這樣的課堂,探究表現在哪兒?這樣乏味的`課堂有何情趣?

再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電視裏看世界》時,設計了《製作電視菜單》的環節。因為不少學生並沒有準確掌握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播出時間,所以製作時,內容大多雷同,並沒有凸顯學生自身的個性,當然也就缺少了探究的深度。

因此,我認為,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敢於把探究的時間下放給學生,又要做到巧妙點撥、收放自如。而要達到這種和諧的境界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真正瞭解學情,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馬觀花。

三、信息技術不應狂轟濫炸

信息技術的使用的確能讓教學情境生動具體,讓課堂教學動感十足。但是如果視頻資料和音樂渲染太多,就會給人眼花繚亂之感。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同在藍天下》一課時,就多次播放視頻。為了讓學生體驗“耳朵失聰的人”的感受,教師播放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視頻。在“關愛殘疾人”環節中,她播放了《最可愛的女交警》的視頻。在“感受殘疾人自強不息”環節中,她播放了殘疾人舞蹈家馬麗的故事。應該説,整節課,大量的視頻資料、音樂、圖片等充斥着學生的視線,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時間。

所以我認為,視頻、音樂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一定要精、短,注重實效。否則一味狂轟濫炸,學生就成了配角,就成了接收信息的容器。

冷眼看品生(品社)教學,確實會發現不少瑕疵。人説“教育是遺憾的藝術”,我相信在解讀這一個又一個遺憾中,我成長得腳步會邁得更堅實!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7

《我們的校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上學拉》的第二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兒童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對於編寫教材目的、指導思想等我個人非常認同。教材從內容、結構、學習過程、活動方式、主題題目等諸多方面也做得很出色,體現出了兒童文化,創造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凸顯品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和價值導向,在構建主題方面,凸顯新的學習方式,開放了學習過程。

《我們的`校園》旨在使一年級學生熟悉學校生活,可以利用學校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根據課時安排,這一課最快也要從第3個課時開始,從而忽略了學生對學校的陌生感和懼怕。

所以,在教材主題編排方面可以稍微變動一下,應該會有不同凡響的結果,或者我們教師也可以在課時安排上作以調整。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8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學反思。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活動是教師教與兒童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情境化,課堂教學活動化,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探究、感悟,已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學反思《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也竭力試圖將這一理念貫徹始終。在課的開始,我就帶領學生走進他們的家庭生活,回憶、講述自己的父母為家庭辛勞的事,感受父母對自己傾注的深厚的愛;配樂詩朗誦《媽媽的愛》把學生帶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憶中;體驗一下當父母的感覺這一活動,讓孩子換個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樣的感受,從而能理解、體諒父母的苦心;讀讀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進行深入內心的交流和溝通。教學中,老師堅持“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又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特別是課前讓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在上課時,讓孩子打開來讀這封來自父母的'信這一環節,真實地反映了家長對孩子的看法,讓孩子瞭解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溝通,因而孩子們在説內心感受以及自己該怎樣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時,真情充分流露,説得也非常感人。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要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課堂實踐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活動中去了解、感受、體驗,讓社會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實際內容和實踐陣地。為此,我設計了課後延伸的實踐活動,並且將行為落實到“你最想做的一件事”這個雖小但很集中的目標上,並讓家長參與評價,旨在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體驗,真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懂得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9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把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能力。回顧整節課,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1、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

本節課創設不同情境開展教學,凸顯了《品德與社會》緊密聯繫生活的特點。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中感受交通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蒐集的各種資料的交流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了交通的重要性,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

2、多種學習方式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不斷地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文本,帶着問題去思索,學生學得有目的`,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展示的平台,讓學生成為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討論時不僅使學生認識交通的好處,還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個環節,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3、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無形地進行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能夠寓思想教育與教學之中,真正實踐了《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的教育意義,在認識交通給人們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0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設計主旨是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交通運輸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總結出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體會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整課堂,我上的輕鬆,學生也樂於參與。

整堂上,我沒有一次一次地講交通運輸與人們怎樣的關係密切,而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説,去體會交通運輸與人們的密切聯繫,懂得怎樣使用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隨處可見交通運輸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1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為本”。儘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然後給各行各業分類,最後瞭解社會各行各業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繫的關係。上課如流水般嘩嘩譁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後一個“創建工廠”環節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言,沒有認真聽彙報交流。總體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節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的瞭解並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着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繫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説説各行各業和自己生活的關係;在瞭解各行各業之間關係的時候,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目。整個過程中牽着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瞭解、探究之後進行教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學科,儘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可以提前佈置作業,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採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目的環節,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現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以生為本。

在給各行各業分類時,在瞭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之後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及時交流,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裏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説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着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説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3

首先我要感謝上級領導和本學科老師不辭辛苦頂風冒雨來到我們香安國小交流研討。《品德與社會》新教材力圖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個主題中,利用多媒體根據教材呈現了一組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場景:吃早餐;上學路上;乘公共汽車;進校;到商店買學習用品;回家看電視。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尋找為我們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業的人們,特別介入了剛剛過後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一幕幕感人的場面,從而讓學生的道德體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教材有一句話:“我們來觀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為我們服務。”我就是根據提示話,假設想象暴風雪那天要是沒有環衞工人、沒有警察叔叔,這時我們的城市會怎麼樣?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什麼變化?緊密地開發了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他們體會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與他人的'一種內在聯繫,從我們離不開他們的服務入手,感受人與人共生共存的關係。回到主題: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關鍵詞“需要”,也就是説我們不僅讓學生髮現相關的人,更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們知道,“需要”是一種體驗過程,在學生的體驗培養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維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豐富。我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人們的服務是他們所需要的。課前我拍攝的一組照片,目的是讓學生們發現我們學校收發室的 劉 老師,食堂的叔叔、阿姨,還有打掃衞生的阿姨為我們工作的場景,可能孩子們每天都他們交流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通過課堂教學的體驗,孩子們清楚地感受到由於他們的辛勤工作為學校和大家創建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們再遇到他們時就能很尊重他們的勞動,這樣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就能夠凸顯出來了。無論是什麼課,總會留有遺憾和不足的,在多媒體軟件應用的連貫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練,今後我會更加註意,課件中的播放順序應由近及遠,靈活選擇教學行為。

希望今後,我能夠和更多的品社教師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個人專業化的發展,為更多的學生服務!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4

《我自己會整理》是人教版教材《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個單元的第四個主題。這一單元的目標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一課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能表現整理自己東西的願望。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則。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結合一年級學生喜歡玩喜歡動的特點,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一、賽一賽,想一想。

二、比一比做一做。

三、看一看學一學。

四,找一找整一整。

五、誇一誇説一説。

五個教學活動一個緊扣一個,由激發願望到鍛鍊能力再到落實到生活中去,層層遞進,逐漸達成目標。

一、遊戲引入,故事動情,再現生活,學會生活。

“源於兒童的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引導兒童的生活”——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的主旨。在教學中,我利用孩子愛動的特性,以遊戲引入新課,使學生滿腔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接着利用孩子樂於助人的這一優點,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情景,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其輕鬆地進入思考狀態,幫助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激發了學生要自己整理的感情。整理本來就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也是在學生生活中細心捕捉了有價值的活動,(如:整理學具盒,整理書包,疊衣服等),通過再現生活,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中,生活得到充實完善,幫助學生提升生活,薰陶情感,發展品德。

二、競賽激情,榜樣激勵,活動貫穿,互助合作。

品德與生活課需要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落實活動性。因此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競賽活動——《找書本》,讓孩子們徹底放鬆自己,在這種趣味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對以下的教學活動充滿期待,同時也初步感受到自己會整理的好處。在教學中,我首先請會整理書包的孩子上台來整理書包,並適時的給予獎勵,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孩子身過的榜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輕鬆、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來。接着進行了一個兩人合作整理書包的比賽,讓孩子個個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在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所發展。還設計了整理學具盒、整理教室、疊衣服等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從兒童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並利用羣體優勢,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整理。為兒童創設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情景,讓孩子們自由地快樂地在活動中學習,引導孩子們明白整理的重要,培養孩子們整理的能力和習慣。

三、教師激勵,學生互評,課內學習,課外延伸。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評價要更加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隨時發現表現突出的孩子及時給予獎勵,我想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用不同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們的'進步,通過教師評價,頒發獎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學會自己整理其它物品的信心。同時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努力實踐“教育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讓孩子互相發現,互相激勵。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自己説説自己書包整理得怎麼樣,填寫“我會做”的表格)、互評(其它同學評議台上孩子整理書包的優缺點),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欣賞、鼓勵、尊重,以進一步促進他們的發展。此外,兒童行為習慣的訓練不能只滿足於課堂上,而應引向家庭、生活等更廣闊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學會疊衣服之後去整理自己的衣櫃,填寫“我會做”的表格,學期結束後再評比,意在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努力,學完這課後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等,利用課後的機會對兒童繼續進行行為訓練,並讓家長參與進來(遇到問題還可以向爸爸媽媽學習,尋求幫助),以促進兒童行為養成,鞏固訓練成果。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比如,整節課的趣味性還顯得有點不夠。關於這些還期待着老師們給我提出來,以幫助我進步。歡迎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15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標籤:品德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