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精選5篇)

校園1.16W

秦始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秦始皇本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精選5篇)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1

今天又欣賞了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在其歷代祖先所積蓄的力量的基礎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強大國家的過程,這就可以肯定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當然,也有很多體現了秦始皇因為經驗不足所犯下的錯誤;尤其是寫秦始皇死後,秦始皇之子秦二世以許多非法的手段篡取權政,最後在區區兩年多的時間裏將秦王朝徹底葬送的悲慘教訓。

這一篇主要講解了秦始皇稱帝后建立,實施的一系列制度與措施的片段,表現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恢弘氣度。

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是將其作為一個因為缺少歷史經驗而招致失敗的悲劇英雄來進行寫作的。

我個人認為,如果秦始皇吸取前代商紂王和夏桀王的失敗經驗,也許秦朝可以是一個復興文化的朝代,可與唐朝相提並論,假如秦始皇不是一位暴君的話,可能會使國泰民安,因為畢竟六國都是秦始皇所打垮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謀權篡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或許國泰民安之後就沒人想到謀權篡位了。

像清朝時,慈禧太后篡位之前那樣,天下大和,雖然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畢竟只是小部分,家家歡樂,家家太平。

秦始皇的威嚴與神武是我們後人無不敬佩的,只是他的暴行讓我們對他的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即使秦始皇的行為有種種的不對之處,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評價還是肯定與讚揚的方面佔大多數,儘管也對其有許多的批評與不滿,但總體還是在稱讚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趙政,當秦國在六國中佔絕對優勢時,莊襄王死去,十三歲的秦始皇即位,同時政務由大臣來管理。秦國也無時無刻地他國進攻,凡是對秦國不利的,都一個個剷除。秦國二十幾世紀的國君累積下來的功績。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局出,秦國迅速的強大起來,很快就統一了六國,但是這麼一個空前強盛的國家,怎麼會在短短的幾十年毀於一旦呢?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對語言、文字、尺度等一系列都進行了統一的規定,他的功勞對以後的華夏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他在獲得天下以後,為自己的私智。秦國永久的連續,不曾冊封一個諸侯國,使得秦國十分獨立。這一是秦國快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情始皇性殘暴。一般都用武力解決的。曾花重金去尋找人靈芝奇藥。還請人來煉長生不老丹。由此看來秦始皇的貪念就巨大無比。在民怨沸騰的時候,竟然去建阿房宮。結果還沒建成。如果二世有一般皇帝的領導能力,應該對秦始皇為了私智,留下的各種麻煩進行彌補。從而避免秦國的毀滅,天下一樣會堅固,但是二世親小人,遠賢臣,搞得盜賊已經到宮門也沒人通報。最終自殺身亡。由此可見一個朝代興衰比但與君王有關,還與羣臣的忠奸有着莫大的關係。一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只有團結起來國家才能強大起來,百姓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康。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2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無疑秦朝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新時代,而《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則向後人較客觀地描述了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始皇威權統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時期秦朝走向滅亡的歷史進程。

從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歷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後,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逐步提升,經秦惠王、秦武王時期的土地兼併,秦國已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盛的國家。於是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進行合縱,力圖削弱秦國,然而,秦王嬴政廣納天下賢士,採取正確的策略,利用其地形優勢,引敵入秦,六國軍隊連連敗退,在各諸侯國疲敝不堪之時,秦國對各諸侯國進行猛烈的進攻,並分別於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從而初步完成了統一大業。

分析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滅亡諸侯之原因,應有以下幾點:

一、“近古無王者久矣”——實現統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願望。戰國時期,“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軍民早已厭倦了喋喋不休的戰亂,即使是可憐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於統一天下,這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此乃秦統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國賢人智士彙集,軍隊都有優秀的將領來指揮,但卻因險阻困住而無法前進,於是秦國就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這樣易守難攻的.地形,無疑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天時——時機。在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後,秦國士氣大振,而六國則解散了合縱之約,疲睏不堪,這就給予秦實現其統一天下之野心以極佳的機遇。秦國抓住機遇,對六國進行猛攻,使六國滅亡。

四、人和——秦國廣納天下賢士,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在六國合縱企圖削弱秦國之時,秦王嬴政聽從大梁人尉繚的建議,以豐厚的俸祿廣納天下賢士良才為秦王出謀劃策。六國雖然合縱,但其之所以聯合無非是由於六國有某種共同利益,且“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國只是打着個滅亡秦國的旗號,實際是為謀私利,這種結盟是極其脆弱的,而相比於此,秦國從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無疑為統一大業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從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的歷史是秦始皇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這一時期秦始皇制定了諸多維護封建統治與國家統一的措施。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完備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中央:首先,首創皇帝制度並規定皇位世襲制,秦始皇自認為他使天下安定,功過三皇五帝,故應稱呼他為“皇帝”以顯揚他的功業,並規定“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其次,實行三公九卿制,然而公卿實際並無實權,其職責只是輔佐皇帝處理政事,皇帝在是真正主掌國政大權的人。

②地方:實行郡縣制,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設守、尉、監,並稱百姓為“黔首”。

二、在經濟方面,通過對度量衡、錢幣等的統一,“重農抑商、鼓勵男耕女織”政策的實施及馳道的修築,方便了國內經濟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在軍事方面,將天下兵器收之於咸陽,派蒙恬率兵攻打驅逐匈奴並修築長城;奪取了陸梁地區,設置桂林等郡。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較好的緩解了威脅秦朝統治的內憂外患,維護了秦始皇的威權統治。

四、在文化法律方面,他統一了文字;尊崇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嚴酷執法,實行焚書坑儒,從而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通過以上幾方面措施的實施,秦朝政治穩定,外患緩解,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疆域也有所擴大。然而,這看似穩定的表徵卻遮掩不住其本質的脆弱,秦始皇一些措施的實施,早就激起了民怨,為秦朝此後的衰亡埋下了深重的禍根:

①嚴苛殘酷的法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重視以法治國,主張嚴酷執法,無辜百姓含冤而死的狀況時有發生,這使百姓畏於皇帝而又怨恨皇帝,隨着民心的失去,統治的根基就漸漸喪失了。

②繁重的徭役、賦税:秦始皇為控制皇子、功臣,為修建奢華的宮殿,為了修建一個“與天地日月同輝共存”的龐大陵墓,便在民間嚴罰苛税;為修築萬里長城,他徵發大量平民百姓來到邊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百姓怨聲載道,而皇帝仍不自省,統治的基礎便開始動搖了。

此後一部分描述的是從秦二世胡亥繼位至秦朝為漢所滅的歷史。這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便成為秦朝的衰亡史。自從秦始皇被安葬咸陽城後,百姓無不希冀下一位國君能是一位賢明仁義的君主,然而,秦二世胡亥不僅延續了其父在位時的政策,而且施法更加嚴酷,濫殺無辜。他依然大興土木,重修阿房宮,為安撫外族,需屯兵存糧,於是從各郡縣徵調大量糧食,民眾叫苦不迭。在此情勢下,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四方豪傑並起而立,失去民心的秦軍在於楚漢軍隊的交戰中連連敗退,為防災禍臨身,丞相趙高與其親佞密謀併成功誅殺了秦二世,後將子嬰立為秦王。然而此時的大秦王朝早已風光不再,子嬰在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后,即被攻入武關的楚漢軍隊所誅殺,以此為標誌,秦王朝最終滅亡。

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概括來説應該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朝國君都存在着高傲自大的個性傾向,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們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不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們不懂得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背棄了實施仁政的王道;他們為滿足一己之功而從不審察政治的得失,用“攻天下”之法來“守天下”,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他們禁止讀書習文而實行嚴刑苛法,重視詭詐權勢而拋棄仁德信義,用殘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儒家學説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統治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王朝的早衰與滅亡便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3

《秦始皇本紀》中一共有五篇歌頌秦始皇功業的碑文,內容大同小異,大都講訴了始皇的功績,如“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等,主要描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的偉大功績和登基為皇帝后所制定的一系列利民政策,然後又花大量篇幅描述了人們安居樂業的生活,如“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等。這幾篇碑文句式整齊,語言質樸而又顯得大氣磅礴,有力地歌頌了秦德(這和人們對秦的印象有很大差別,有可能是誇大,畢竟是秦始皇下令修的碑。不過現在關於始皇是否真是個暴君有些爭論,這裏就不考古了)和秦始皇確立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最後一篇碑文除讚頌秦德外,另有部分文字的內容涉及整頓風俗教化,或許證明了秦始皇在建立、建全了大秦帝國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之後,已將對國民進行道德教化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焚書坑儒的原因: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齊人淳于越主張恢復古制,進諫説:“我聽説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説過。”始皇就把這個意見交給羣臣討論。李斯首先否定了博士效古法的觀點,批評了儒生的愚陋。隨後他又指出如果人們只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那麼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最後提出“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李斯的這番話可以説是句句符合始皇的心意。天下初定時,始皇就反對周朝的分封制度:“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他認為周制是導致春秋戰國天下大亂、征伐不斷的原因,而始皇則是想要秦朝“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所以始皇聽到博士的意見一開始就產生了厭惡。而斷絕人們效仿古法、議論制度就要從思想上入手,而書正是傳播思想的載具。焚書也是愚民、弱民的方式之一。之前,始皇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是從物質上削弱百姓的力量,而焚書則是從思想上鞏固對人民的統治。

而坑儒則是因為侯生、盧生的逃走,他們認為認為始皇為人,天性粗暴兇狠,自以為是,貪戀權勢,自己不能為他尋找仙藥。這些話傳到始皇的耳朵中,使秦始皇非常生氣。秦始皇原本非常尊重盧生等人,給予了他們很豐厚的賞賜。對於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感到非常憤怒,始皇就追查這些人。本來這些人並不多,可他們輾轉告發,一個供出一個,始皇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被全部活埋在咸陽。同時,始皇坑殺這些術士也是為了懲戒後人,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注:個人感覺按照《史記》記載坑殺的應該只是那些為始皇煉製丹藥的術士,而不是儒生,畢竟儒生學的是孔子的學説,而不是那些虛無縹緲的煉丹之學)

為何秦能管理好秦民,卻未能治理好天下民眾?

為何秦之強能掃蕩六國,卻滅於平民起義?

秦能管理好秦民,卻未能治理好天下民眾主要是因為秦沒有根據不同的時期和社會環境來正確地改變治國政策。當秦還只是一個諸侯國時,天下正處於戰亂時期,各個國家征伐不斷,這時諸侯國的人民都希望自己所處的國家不要滅亡。這時秦採用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國,重刑獄。同時賦税、兵役、徭役又比較重,雖然人們生活得不好,但是在那種緊張的時期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所以能接受這種較為嚴苛的政治。就像蘇聯確立政權初期為了打敗國內的反對勢力實行“戰時共產主義”一樣,雖然嚴重損壞了人民的利益,但國內也沒有發生大的亂子。

而當秦統一天下後,“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這是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的。人們希望天下一統,結束戰亂,然後過上安逸和平的日子。秦統一天下從客觀上講是正是符合了人民的這種心願。而大一統後,秦並沒有順應民心,“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在相對和平的年代仍採取更加嚴酷的統治,剝削百姓。這是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不能忍受這種嚴苛的統治,“不敢言而敢怒”,此時秦已盡失民心。

秦能掃蕩六國,完成一統一方面是因為秦軍事力量強大,“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有張儀、李斯等名臣,又有王翦、白起等名將,兵多將廣,物資充足;另一方面,六國之間勾心鬥角,各為其利,“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缺乏彼此之間的·最基本的信任,如同一盤散沙般,自然容易被各個擊破。

而當秦一統天下後,“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實行嚴刑,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民心盡失。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捱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可“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這使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然後義軍四起,受到百姓的廣泛支持,“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此時與戰國時期不同,都有一個統一的目標:推翻暴秦。雖然各路起義軍沒有過多的交流,但彼此之間的行動卻是相互配合的。而此時秦朝羣臣由於趙高作祟,二世愚蠢暴虐,羣臣人人自危,遠遠談不上像戰國時期一樣團結一致。而軍隊從上位的決策者到普通的士兵皆不滿秦王朝,“阻險不守,關樑不闔,長戟不刺,彊弩不射”,這樣的秦王朝怎麼能打敗四起的義軍呢?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4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在其歷代祖先積蓄力量的基礎上吞六國,統一天下,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的過程,肯定了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同時也記載了秦始皇稱帝后由於缺少歷史經驗而採取的種種做法;尤其是寫了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以非法手段謀取政權,倒行逆施,終致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將秦王朝徹底葬送的悲慘教訓。

讀完《秦秦始皇本紀》我發現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

秦始皇這一類皇帝在歷史上,他們可謂是少有的人才,雖然我們和他們一樣,有着一樣的頭腦,學的知識學的知識要比他們更豐富,但是他們確能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管理無邊大的國家,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把自己有限的知識融入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更多彩!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5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後做了五件大事:第一是把天下分成三十六個郡,設置官吏,改百姓稱呼,大宴天下;第二是收集兵器到咸陽,融化樂器和鐵人;第三是統一度量衡,文字和馬車第四是國地面積大,幅員遼闊,奠定我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形式;第五是把富豪安置在咸陽,奠定首都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位置。

我認為秦始皇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是第五件。因為如果地方豪強官吏實力過於強大,即可招兵買馬,招納人才,收買民心,成為威脅皇權的一股不可小區的實力,甚至起兵造反。但是秦始皇做得很好,富豪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不敢有什麼小動作。還有一點,如果富豪都安置在咸陽,那麼肯定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使城市經濟實力擴大。

當然他也有我認為疑惑的做法就是第二件事。

將兵器收集咸陽看似壯舉,但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如果有人決心造反,那他可以再製造兵器呀,就好比你不讓人説話,但他可以寫出來呀。就算明令嚴禁私藏兵器,不還有農民的鐮刀斧頭。

對於秦始皇,他最大的錯誤就是統治殘暴,法律苛刻,再加上他高傲自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百姓,把自己捧到天上,不體察百姓的疾苦。用殘暴的方式治理國家,儒家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暴政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的滅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