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初五冊第五單元教案

校園2.25W

初五冊第五單元教案

醉翁亭記

初五冊第五單元教案

[教法]

A.這篇優美的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文中句法駢散結合,語詞虛實相間,既給文章增添了華麗之美,又將詩一般的句子散文化了,這些非讀不能領略。所以誦讀仍是本文學習的基礎。教學本文宜以朗讀為主,討論講析為輔,教師如果能指導學生飽含感情,讀出文章的韻律和節奏,就會使師生同享文章那整齊美與錯綜美相結合的和諧美。教師尤其要注意指導學生處理好收束句尾的也字,使誦讀時一唱三歎的風韻顯示出來。

B.製做相應的多媒體課件。本文雖是一篇遊記、一篇散文,卻有詩一般的意境。但它不是詩,不需讀者補出其跳躍部分,它的語言寫到之處就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這些畫面反映出來的美是多層次的,有山水相映之美、朝暮變化之美、四季變幻之美、動靜對比之美這些美好的境界如能在學生熟讀成誦時與朗讀書聲同時出現在課堂中,作品的藝術魅力的影響力會更為強烈。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必須與教學設計有機整合,切不可影響學生的想象空間。

[學法]A.朗讀法是本課學習首選學習方法,可以借鑑以往學過的《陋室銘》《愛蓮説》兩文的朗讀經驗,努力以聲傳情、以音達意,讀出這一文質兼美的散文的情味來,在朗讀中感受美與樂,使自己的情感與文中的曠達情懷產生共鳴。從而體會文章的精神、氣勢、韻趣、格調、辭采和與民同樂的情感。

B.學習過程中運用再造想象來領略文章詞語的表現力。在朗讀過程中應口讀心想,使文中的境界在腦海中展現出來;在閲讀過程中,應運用再造想象來描繪文中寫景部分的重要詞語所表現的事物的形象。這樣不僅發揮了想象力,而且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

[導入]

可以從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成語導入,也可從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導入,還可以從已學的《賣油翁》導入。

[突破]

A.本文雖然篇幅不短,但教師可採取抓文脈的方法,從能提挈全文的詞、句入手,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熟讀背誦全文,文章的主旨自然也理解了。

B.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①作者以哪個字貫穿全文始終?②醉字在全文多次出現,它在文中意思是指酒醉嗎?寫醉是為寫什麼?

[探究]本文表現了作者出守滁州時,偕同眾賓客遊宴醉翁亭的那種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氣氛,這與柳宗元在永州遊歷山川的情形相同嗎?為什麼?

[實踐]觀察一處植物茂盛之處,寫出它早晚的變化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要求語句簡練,意藴豐富,具有表現力。

[拓展]課外閲讀歐陽修的《豐樂亭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簡析]本文是《醉翁亭記》的姊妹篇,同寫於謫守滁州時。兩文旨趣相同,但寫法各異。本文以議論為主,寫景不多,而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於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樂其歲物之豐安此豐年之樂。

詩詞五首

[教法]

本課五首詩詞有古詩、有絕句、有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教學時應依據詩的體裁特點及其美育功能設計教法,切不可一句一句翻譯後一層一層總結大意,而忽略了對意象的'捕捉、對意境的體察、對主題的揣摩、對語言的品味。

A.採用配樂朗讀激發情感。詩歌的情調看似抽象無形,實則具體可感,這兩者的轉化靠音樂便可實現。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先敍事,後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現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前半部分朗讀的情感不好把握,配上合適的樂曲,造成未成曲調先有情之勢,朗讀起來就容易進入詩境,也有助於把握詩歌的主題。

B.繪畫或述畫來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如畫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的形象。如果繪畫有困難的同學可口述畫面,教師再以自己準備好的畫面展示出來與學生的理解相比較,既培養想象能力,又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參與意識,更重要的是帶着學生走入詩的意境。

C.品味語言,品評技巧。這一項屬於詩歌鑑賞,要落實必須從最基本的錘字煉句做起。換一換、減一減、添一添,這些看似簡單的做法,就能挖掘出詩詞所深藏的情感。如尚思為國戍輪台中的思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獨倚望江樓中的獨字寫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如果換成其他字,或減去,詩意都會不如原句準確。

[學法]

A.預習法。

B.朗讀法。

C.聯想、想象法。

D.討論法。

[導入]製做多媒體課件,內容為介紹唐詩宋詞導入。課件應重點突出本課五位作者的介紹,最好能展示他們的畫像。

[突破]

A.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B.聯想、想象走進詩人營造的意境。

C.討論,品味詩歌語言特色,品評詩歌藝術技巧。

[實踐]

A.在班級或全校詩歌鑑賞誦讀大會上配樂朗讀一首古詩詞。

B.試寫一首詩,或敍事或抒情。

C.選一首你最喜愛的詩寫一篇二百字的鑑賞文章。

[拓展]

建議課外閲讀本單元五位作者的詩,加深對其作品風格的感受。

自讀篇目導讀建議

《滿井遊記》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遊記,它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遊山玩水的愉悦心情,這是明清山水遊記的特點,可以將它與前兩首做比較,會使學生對唐宋和明清遊記的不同特點把握得更準。教學本文除了引導學生學習它寫景狀物時採用的白描寫法、擬人寫法和生動的比喻,還應學習文章的反襯之法。遊記開頭極力渲染燕地寒都是為了反襯滿井的春色。學後可組織學生秋遊,仿照本文寫一篇遊記,要求寫出自己的個性,寫出獨特的感受。

《峽江寺飛泉亭記》是清代袁枚的著名遊記。教學本文注意三點:其一是作者將記敍、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前兩者為主,後兩者為輔,寫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其二是文章表現了作者單純的賞景是沒有多少意味的,只有人的心境、處境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山水之樂才更能令人陶醉。其三是文章句式長短交錯,駢散結合,既富音樂美,又很有表現力。教學中也可以要求學生運用再造想象描繪文中寫景的語句,把學習語言落到實處。

Ⅱ寫作

[中心]選擇恰當的論證思路用自己查到的論據論證研究的主題。

[方法]在本單元學習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出研究主題,課餘查找資料。2.選擇恰當的論證思路。或者是多方面展開的並列思路,或者是單向縱深展開的遞進思路,或者是對比論證的思路,使用哪種,完全由論證的需要來決定。也可以一種為主,兼用其他。3.依據查到的資料,擺事實、講道理論證自己的問題。

[題目]將研究的主題組織成語言精練、形式新穎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