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談怎樣讓活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

校園2.7W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靈性與智慧的學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一改被動、單一、封閉的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真正讓學生的個性、潛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呢?我認為,把活動引進國小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活動中轉變學習方式,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淺談怎樣讓活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

一、在遊戲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喜歡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遊戲是兒童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社會對兒童實施教育和兒童個體進行自我表現的重要途徑。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活動,把兒童喜愛的不同活動融入課堂中,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併發揮重要作用。

如,《影子》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對於一年級國小生來説,影子的產生、光和影子的方向關係是難點,不易理解。教學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到太陽下做“踩影子”的遊戲。操場上,學生之間互相追逐、嬉戲玩耍,想方設法去踩同學的影子,開始時,一些學生盲目跑跳,追逐同學的影子。漸漸地,他們找到了規律,使他們對影子產生了感性認識,明白了光與影子的關係。同時在遊戲中,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影子就像一條緊緊跟着自己的小狗,就是常常陪伴自己的好朋友。玩的過程就是學習與探究的過程,在這樣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學生怎麼會不喜歡呢?

二、在編講故事的過程中陶冶情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課堂學習成為探究實踐的樂園”“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新教材教師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如,在教學《雪孩子》一課後,我提出:“雪孩子還會回來嗎?我們能把課文故事往下編嗎?”

這個問題對知識積累十分有限,對語言不太豐富的`學生來説無疑是一種障礙,但藉着學生對課文興趣仍未減退,我引導學生去探索:你們再讀課文認真思考,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和請教家長等方式,爭取把故事編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被調動起來,充分的探索讓學生學到不少的自然和氣象知識,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講雪孩子變成白雲被一陣風吹到了台灣島的上空,颱風來臨,它變成了雨點落到了大海里;有的故事講了幾天以後,從西伯利亞來的強冷空氣讓雪孩子又回來了,又和小白兔一起玩耍;還有的故事講那朵白雲隨着氣候的變化四海為家……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了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造想象的能力。

三、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做人之道

侷限於課堂的語文教學是不完整的,我們必須打破課堂的界限、學科的界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語文小世界濃縮社會大世界,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感受到:留心處處有語文。

如,在口語交際課《這樣做不對》之前,我讓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調查一下身邊的環保情況以及我國、我市的水資源情況,學生經過調查瞭解,得出了結論:有些人根本無視各種規章制度,隨意踐踏路邊的草坪,亂折路邊的花木,不注意節約用水等等。於是進行完交際後,我又佈置了一項作業:通過這次口語交際練習,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第二天,學生便交上了各種各樣的“作業”,有的學生在家裏凡有水龍頭的地方都貼上了“節約用水”的紙條;有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宣傳環保的廣告牌,如在地球畫上一隻慢慢滴水的水龍頭,邊上寫着醒目的文字:“地球媽媽在流淚。”有的學生在草坪上插上一塊牌子:“我是人類的朋友,請別踩我!”在垃圾筒上貼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等紙條,調查和實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才幹,培養了學生了解社會、與人交往的實踐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有了更進一步明確的認識,更可貴的是,他們領悟了“做人之道”。

所以説,讓活動走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想説、想做、敢言、敢為,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