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品]江上原文及賞析

校園6.99K

江上原文及賞析 1

江上漁者

[精品]江上原文及賞析

范仲淹〔宋代〕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説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後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隻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裏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祕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正公。

江上原文及賞析 2

秋晚的江上

作者:劉大白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裷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粧成一瞬的紅顏了。

一九二三年

《秋晚的江上》賞析:

劉大白此詩形散而意濃,雋永而優美。細察,其形式排成三行,而語言結構實為三句,即“鳥兒馱着夕陽”“、雙翅一翻”、“蘆葦粧成紅顏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詩。

歸鳥何以倦了?鳥倦實在也是人倦。這是詩人的想象,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一個“馱”字,一方面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緻的進一步渲染和奇麗的想象。第二行,鳥翻雙翅,抖落斜陽,這種誇張的描寫體現了鳥擺脱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過“粧”和“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新詩問世之後,面對多災多難亦多希望和幻想的時代家邦,二十世紀的中國詩人曾經有過太多的入世濟世的政教激情,無暇關注社會現實之外的自然造化,流連景物忘情山水,所以“以境勝”的新詩作品,過去一直很少見到。劉大白寫於1923年的這首小詩算是片刻偷閒的一個例外了。歸鳥、斜陽、清江、蘆葦、向晚等一組五彩斑斕的`景象交相輝映,倦態、馱着、翻翅、掉落、粧成等一組動感十足的場景相繼登場,這寧靜優美的景色,浸透着詩人的瞬間感受,流露出詩人的無比欣悦心情,,如一幀色彩明麗的風光小品,自是可人之境。

詩人劉大白簡介:

劉大白(1880~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五四運動前就開始寫白話詩,是新詩的倡導者之一。他的詩以描寫民眾疾苦之作影響最大。1924年任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教授。同年出版新詩集《舊夢》。1926年出版第二部新詩集《郵吻》。1928年棄教從政,任浙江省教育廳祕書、浙江大學祕書長,次年去南京任教育部常任次長。出版的著作還有《舊詩新話》、《白屋説詩》、《白屋文話》、《中國文學史》及舊體詩集《白屋遺詩》等。1929年還將《舊夢》重編為《再造》、《丁寧》、《賣布謠》、《秋之淚》4集出版。

江上原文及賞析 3

原文:

江上阻風

清代:宋琬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譯文: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醒起身心緒無聊,閒倚着舵樓,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風險浪驚船阻江上,客思灑清淚,一夜西風吹白浪頭,愁白遊子頭。

註釋:

睡起無聊倚舵(duò)樓,瞿(qú)塘西望路悠悠。

瞿塘:亦作“瞿唐峽”,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賞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與四川按察使。本詩即寫於赴任途中。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前兩句直抒胸臆,“無聊”直接點明此時的心情,“倚舵樓”是他此時精神無所寄託的真實寫照。舟行瞿塘峽,風大浪猛,水流湍急,詩人被阻停留於此,百無聊賴的以昏睡來消磨時光,睡醒之後更加無聊,於是倚靠在舵樓上眺望:瞿塘峽山勢險要,壁立如削;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遙遙西望,漫漫長路,不知何處是盡頭!詩人一語雙關表面寫瞿塘峽的險要景觀,實際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險惡漫長:自己無故被人誣告下獄,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詩人不禁一陣驚懼惶恐。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這兩句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徵人淚,同時妙用誇張;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髮,把長江擬人化,手法新奇!

詩人遠離家鄉,想到家中的妻兒,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滴落江中,化作滾滾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發泄着心中的怨憤。一夜西風,流更急,浪更大,彷彿長江也被風浪所阻。江水翻騰,浪花雪白;詩人佇立風中,白髮飄飄,觸景傷情,心有慼慼:故園之思,羈旅之愁,仕途之苦......,種種複雜的情感“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詩人的身心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詩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滿江的白髮嗎!

本詩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徵人淚、巨浪、西風、白頭這些意象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高壓統治之下驚懼惶恐、憤懣悲涼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及賞析 4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韻譯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於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願你多多采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註釋

又名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願君”句:一作“勸君休採擷”。採擷(xié):採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劉建勛)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説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説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裏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着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説:“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説: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藴。

全詩洋溢着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上原文及賞析 5

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迴。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譯文

大江北面,秋天濃重的雲幕一半已被秋風撕開;雨後的烏雲,沉重地、緩慢地在斜陽中移動徘徊。

遠處,重重疊疊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轉了個彎,眼前又見到無盡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漸漸逼近過來。

註釋

晚雲:一作“曉雲”。低徊:這裏指濃厚的烏雲緩慢移動。徊,一作“回”。

繚繞:迴環旋轉。

隱映:隱隱地顯現出。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後,一日遊長江有感而作。

賞析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鐘山,“誦詩説佛”(蘇軾語),追求心境的寧靜。與此相適應,他的創作中出現了大量雅麗工緻的絕句,在這種凝鍊輕巧的形式中,他表達了自己蕭散恬淡的心緒,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例子。

詩寫泛舟江上所見的景物。寫了秋陰,寫了雲、雨,寫了青山和遠處影影綽綽的風帆,都是很開闊、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詩造成的藝術境界卻不是雄健豪邁,而是空明幽淡,其關鍵便在一個遠字。詩人攝取了各種遠景來構成他的畫面,“江北秋陰一半開”一句,雨過天晴,陰雲半開,一抹藍天已帶上了晚霞的輝光,給人一種悠遠的感受。“晚雲含雨卻低徊”一句,將黃昏時的雲霞寫活了。“低徊”本來指人的徘徊沉思,這裏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雲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主,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雲圖。它頗有米家山水的朦朧含蓄之美,畫面並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種半明半暗,神光離合的境界:陰沉的秋空不是全部開朗而是“半開”,可見光線並不太亮;向晚的雲霞也不璀燦明豔,而帶着雨意,它不是暴風雨之前翻滾的黑雲,卻是低徊容與,悠然靜穆。所以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面的基調。

三、四兩句從雲轉到江邊的青山,山是糾結盤曲的,像是要擋住詩人前行的去路,然而遠處忽隱忽現的點點帆影,正告訴詩人前途遙遠,道路無窮。這兩句寫江行的待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藴深邃的哲理於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後來陸游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髮出來的名句。這裏青山的迴環曲折,帆影的時隱時現,也都構成了淡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渾然一體,融匯無間。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

蘇軾評王維的詩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講法,把詩境與畫意結合在一起談。詩與畫的緊密結合,在唐朝的山水詩、畫中得到完美的結合。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都帶有畫的氣質與風韻。唐人的山水詩畫重點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畫強調質,通過時序節令和佈局,表現真實的生活,山水詩也提倡清新藴藉,要求把真情實感通過客觀描寫表達出來。王安石的山水詩,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這首寫江行的詩,在灰暗的底色上佈置了一幕開闊的畫圖,輔以幽深的筆調,與米芾山水畫筆法相吻合,表現一種含蓄朦朧的美。同時,詩人又經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示出對路途遙遠、風雲變幻的惆悵,把主觀思想加入了山水詩中,豐富了詩的主題

江上原文及賞析 6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翻譯

吳頭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還是順坦?在細雨之中慢慢進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過江去,眼中盡是黃葉,耳邊盡是雁嘶。

註釋

吳頭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

煙雨:濛濛細雨。

寒潮:寒冷的潮水。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着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裏、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湧起,四面,煙雨迷濛,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

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裏,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湧,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聖明凌虛於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原文及賞析 7

【詩句】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出處】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意思】 葉落蕭蕭雁南飛,北風冽冽江水寒。

【全詩】

《早寒江上有懷》

.[唐].孟浩然.下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全詩鑑賞】

本詩是作者東遊吳越之時所作。孟浩然四十歲進京,應舉落第。回鄉後心情抑鬱,次年便漫遊吳越以抒憂憤。本詩是此行到達長江下游時所作。這時候他內心悽苦而又矛盾,既想歸隱田園,又不甘心此生如此落寞,在人生歧路上徘徊,飄泊途中,又遇江水上漲,眼前迷惘一片。此詩飽含着詩人彷徨失意的人生感慨,詩意藴藉,韻調悠然。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此詩説:“純是思歸之神,所謂超以象外也。”

江上原文及賞析 8

江上

王士禎〔清代〕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着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裏、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

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湧起,四面,煙雨迷濛,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

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裏,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湧,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

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聖明凌虛於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説。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脱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江上原文及賞析 9

原文:

奇峯出奇雲,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獨遊滄江上,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註釋:

①《唐書·地理志》,舒州潛山縣有皖山。《太平御覽》:《漢書·地理志》曰:皖山在灊山,與天柱峯相連,其山三峯鼎峙,疊嶂重巒,拒雲概日,登陟無由。《山經》曰:皖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泉井,有一石牀,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淺,若天時亢旱,殺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方輿勝覽》:皖山在安慶府淮寧縣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在安慶府潛山縣,與潛山天柱山相連,三峯鼎峙,為長、淮之扞蔽。空青積翠,萬仞如翔,仰摩層霄,俯瞰廣野,瑰奇秀麗,不可名狀。上有天池峯,峯上有試心橋、天印石。甕巖狀如甕,人不可到。有石樓峯,勢若樓觀。

②揚雄《校獵賦》:於是天清日晏,顏師古注:晏,無雲也。陸游《入蜀記》:北望,正見皖山。

③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詩:“巉絕稱人意。”“巉絕”二字,不刊之妙也。

④《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⑤甄鸞《笑道論》:《神仙金液經》雲,金液還丹,太上所服而神。今燒水銀,還復為丹,服之得仙,白日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耳。

翻譯:

奇特的山峯,奇特的雲,相映成趣,滿山的秀木鬱鬱葱葱,秀色無邊。

清爽無雲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嶺,特別中我心意!

獨自一人在滄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興趣。

但是由於鍾愛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徑?

皖公山,我已經對你傾心,但是,還不是流我在這裏的時候。我們籤個約定:

等我丹藥煉成,我將在此地歸隱,陪你,永遠陪你!

賞析:

此詩當作於安史之亂以前,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曾經一度迷戀於煉丹。

此詩一路平平道來,好像和老朋友嘮嗑一樣,情緒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濃郁。一開篇既是兩好句:“奇峯出奇雲,秀木含秀氣。”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歡此地。

“巉絕稱人意”這句曾經被親臨此地的陸游倍加讚賞,認為是絕佳的詩句。“默然遙相許”,更是把李白喜愛此地的心情表露無遺。

江上原文及賞析 10

江上青楓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雲過疏雨數千點,臨水小村三四家。

風起漁船依釣石,潮迴歸雁認平沙。

秋懷已向南雲盡,又是滄洲閲歲華。

古詩簡介

《江上》是明代孫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通過描寫初秋時節江上的景色,表達出詩人在離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這種情感,但江行所見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漸開朗曠達起來己淡淡的思鄉愁緒,看到景色後的開朗寬鬆心境。

註釋

①孫蕡(fén):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廣東南海人。②滄洲:濱水的地方。

賞析/鑑賞

詩人既有淡淡的思鄉愁緒,又有看到景色後的開朗寬鬆心境。詩人原本有思鄉愁緒,尾聯“秋懷”一詞,即心底的憂愁,流露出作者在離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這種情感,但江行所見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漸變得開朗曠達起來。尾聯寫心底的憂愁已被風吹盡,在那濱水之處(滄洲) 每年也可以欣賞到江上的大好風光,即為明證。

江上原文及賞析 11

原文: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詩詞賞析:

孟浩然曾於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一個秋天。

江上原文及賞析 12

一、原文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長江巨浪徵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二、作者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進士,授户部主事,累遷永平兵僕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之室,與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與嚴沆、施閏章、丁澎等合稱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鄉亭詞》。

三、譯文

睡醒起身心緒無聊,閒倚着舵樓,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風險浪驚船阻江上,客思灑清淚,一夜西風吹白浪頭,愁白遊子頭。

四、註釋

瞿塘:亦作“瞿唐峽”,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

五、賞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與四川按察使。本詩即寫於赴任途中。

前兩句直抒胸臆,“無聊”直接點明此時的心情,“倚舵樓”是他此時精神無所寄託的真實寫照。舟行瞿塘峽,風大浪猛,水流湍急,詩人被阻停留於此,百無聊賴的.以昏睡來消磨時光,睡醒之後更加無聊,於是倚靠在舵樓上眺望,瞿塘峽山勢險要,壁立如削;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遙遙西望,漫漫長路,不知何處是盡頭!詩人一語雙關表面寫瞿塘峽的險要景觀,實際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險惡漫長。自己無故被人誣告下獄,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詩人不禁一陣驚懼惶恐。

後兩句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徵人淚,同時妙用誇張;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髮,把長江擬人化,手法新奇!

詩人遠離家鄉,想到家中的妻兒,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滴落江中,化作滾滾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發泄着心中的怨憤。一夜西風,流更急,浪更大,彷彿長江也被風浪所阻。江水翻騰,浪花雪白;詩人佇立風中,白髮飄飄,觸景傷情,心有慼慼,故園之思,羈旅之愁,仕途之苦。種種複雜的情感“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詩人的身心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詩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滿江的白髮嗎!

本詩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徵人淚、巨浪、西風、白頭這些意象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高壓統治之下驚懼惶恐、憤懣悲涼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及賞析 13

江上

王安石〔宋代〕

原文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晚雲一作:曉雲)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賞析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鐘山,“誦詩説佛”(蘇軾語),追求心境的寧靜。與此相適應,他的創作中出現了大量雅麗工緻的絕句,在這種凝鍊輕巧的形式中,他表達了自己蕭散恬淡的心緒,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例子。

詩寫泛舟江上所見的景物。寫了秋陰,寫了雲、雨,寫了青山和遠處影影綽綽的風帆,都是很開闊、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詩造成的藝術境界卻不是雄健豪邁,而是空明幽淡,其關鍵便在一個遠字。詩人攝取了各種遠景來構成他的畫面,“江北秋陰一半開”一句,雨過天晴,陰雲半開,一抹藍天已帶上了晚霞的輝光,給人一種悠遠的感受。“晚雲含雨卻低徊”一句,將黃昏時的雲霞寫活了。“低徊”本來指人的徘徊沉思,這裏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雲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主,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雲圖。它頗有米家山水的`朦朧含蓄之美,畫面並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種半明半暗,神光離合的境界:陰沉的秋空不是全部開朗而是“半開”,可見光線並不太亮;向晚的雲霞也不璀燦明豔,而帶着雨意,它不是暴風雨之前翻滾的黑雲,卻是低徊容與,悠然靜穆。所以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面的基調。

三、四兩句從雲轉到江邊的青山,山是糾結盤曲的,像是要擋住詩人前行的去路,然而遠處忽隱忽現的點點帆影,正告訴詩人前途遙遠,道路無窮。這兩句寫江行的待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藴深邃的哲理於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後來陸游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髮出來的名句。這裏青山的迴環曲折,帆影的時隱時現,也都構成了淡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渾然一體,融匯無間。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

蘇軾評王維的詩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講法,把詩境與畫意結合在一起談。詩與畫的緊密結合,在唐朝的山水詩、畫中得到完美的結合。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都帶有畫的氣質與風韻。唐人的山水詩畫重點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畫強調質,通過時序節令和佈局,表現真實的生活,山水詩也提倡清新藴藉,要求把真情實感通過客觀描寫表達出來。王安石的山水詩,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這首寫江行的詩,在灰暗的底色上佈置了一幕開闊的畫圖,輔以幽深的筆調,與米芾山水畫筆法相吻合,表現一種含蓄朦朧的美。同時,詩人又經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示出對路途遙遠、風雲變幻的惆悵,把主觀思想加入了山水詩中,豐富了詩的主題。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江上原文及賞析 14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註釋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陽,襄陽在襄水之曲,所以這樣説。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説“襄水曲”。

②“遙隔”句:指思鄉之情遙隔雲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③“迷津”句:《論語·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的故事。這裏是慨歎詩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④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也稱江為海。

譯文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鬱積。

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脱,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説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於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於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説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麼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瞭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歸去,遙望着“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説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歎。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江上原文及賞析 15

《江上》詩歌原文

江水漾西風,江花脱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江上》詩歌翻譯

江面上吹過一陣秋風,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

離別之情給遠去的笛聲吹送,

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江上》詩歌賞析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脱下了紅粧,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給讀者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還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給人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