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東坡原文及賞析集合(8篇)

校園3.71K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東坡原文及賞析集合(8篇)

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

元代:趙秉文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譯文: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

秋夜月光灑滿整片大地,我舉起酒杯,對問無際的桂樹下的月影:其中是什麼東西呢?一葉小船獨行在萬頃波濤中,四周全是山峯環繞。我拿起船槳擊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彷彿要從天而降,揮舞着萬里的冰雪。京城塵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傑?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回首赤壁石旁邊,騎鯨的人已經遠去,不知過了多少載春秋。長空浩蕩,千古之夢,也只得灰飛煙滅。我願隨着東坡,乘着風歸去,披頭散髮。三山在何處?玉簫的樂聲吹斷了月亮皎潔的光芒。

註釋: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piān)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yì)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

大江東去:詞牌名,即“念奴嬌”。該詞牌雙調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不甚拘平仄。上下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蒼蒼:無邊無際、空闊遼遠的樣子。扁舟:小船。粘天:貼近天,彷彿與天相連。枻:船舷。

回首赤壁磯(jī)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dàn)澹(dàn)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磯:石頭。騎鯨人:本指唐代李白,這裏借指蘇軾。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今古:一作“千古”。麒麟發:散亂的頭髮。

賞析:

詞的上片以問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襯托“桂影”,又以“蒼蒼”形容秋光,一片高潔蒼涼之氣,橫空而降。古詩詞以“問月”起筆,以蘇軾為例,就有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的千古絕唱。該詞問月,雖化用蘇詞,卻亦有新意。他的問月,點明瞭作詞的時間:深秋的`月明之夜,(當年蘇軾遊赤壁也恰是秋涼之夜)。他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其實答案已經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問月,不是在於探求,而是在於借問月點明作詞的時間:秋季的月明之夜。這也正是東坡遊覽赤壁的時間。隨後,作者筆鋒一轉,由月及人,此情此景,與當年一葉扁舟夜遊赤壁的蘇東坡極度相似。

“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皆是對蘇軾《赤壁賦》語意的隱括,雖只寥寥數語,但當年蘇軾夜遊赤壁的情景卻盡觀讀者眼前,真是於平淡處見功力。“京塵千丈,可形容此人傑?”雖是問句,卻表達了詞作者的深切感慨。這兩句從技法上來看,不僅由寫景轉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傑”不得見容“引發到”騎鯨人去“,由對蘇軾一生坎坷際遇的深切同情及憤慨,轉入自抒悲感。”幾度山花發“寫蘇軾逝後光陰的流逝,讀來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天“化用杜牧《登樂遊原》”長空澹澹孤鳥設,萬聲銷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弔古傷今,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我欲從公“三句則語意更加決絕,欲與蘇軾仙去,消極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無疑。但畢竟仙山難尋,只有徘徊月下,把滿腔心事寄於玉簫罷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結尾。感懷、悲慼、無奈之意縈繞不絕。

該詞雖是和韻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傷今,與蘇軾《念奴嬌》之壯美相比,卻也是別一番氛圍和意境。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2

原文: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

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峯。

人間俯仰陳跡,歎息兩仙翁。

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

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譯文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後,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蓴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於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託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裏就要收斂他的眉峯。俯仰憑弔平山堂的人間遺蹟,歎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悽緊的天地間。

註釋

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

螺紅:紅色的螺杯。

菰菜蓴羹: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就辭官歸鄉。

河洛: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此處泛指淪陷於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詞人有遺恨在焉。

兩仙翁:指歐陽修與蘇東坡。

匹馬:有作者自喻意。

賞析:

這首詞意境豐滿。詞人通過對山色,身世的描寫,融抒情、議論為一體,含義深廣,具有一種淡淡的感傷色彩。揚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歐陽修在這裏任知州時建造的。登堂遙眺,江南金、焦、北固諸山盡在眼前,視與堂平,故取名“平山”。

一個世紀後,方岳身處平山堂,俯仰江山,緬懷先賢,不禁詩思如潮,就以蘇東坡《黃州快哉亭》詞的韻腳,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

詞從寫景入手。“秋雨”二句,寫雨後平山堂遠望所見的景色。這時雨過天晴,長江對岸諸山愈加顯得青綠可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表達相當出色,句法也很奇巧。它重點是寫“山色”之“碧”,而以“秋雨”和“晴空”作烘托,使之更加鮮明起來。雨水洗過的青山,去掉了表層的塵土,增加了滋潤的水分,當然更顯得青綠;而雨後放晴時,天空更兼秋高氣爽,陽光就會更加充足,照耀着雨後的羣山,它的碧綠於是又加深了一層。這兩句通過倒裝,將雨後的山形象地勾畫了出來。

“江南江北愁思”兩句,意思是説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積累起來的許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暫時忘卻吧。借酒消愁本來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為甚。但作者哪裏來這麼多“愁思”,它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一是自傷飄泊無定,二是慨歎中原未復。這就是有點有染的寫法,即先説明性質,然後再表現內容。

“蘆葉蓬舟千里”三句,寫詞人長年飄泊在外,不能回鄉。“蘆葉”句展示“蓬舟”(蓋有蓬頂的小舟)在長滿蘆葉的岸邊行駛之狀。“千里”極言行程之長,飄泊地域之廣闊。“菰菜蓴羹”用的是張翰的典故: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就命駕而歸。“菰菜蓴羹”後面加上“一夢”兩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現實性。因而只好“無語寄歸鴻”,默默無言地目送徵鴻南歸。方岳是南宋後期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之一,他少年飄蕩江湖,中年以後,雖中了進士而宦遊各地,還不免有“遊宦成羈旅”之感。思歸而不得,發為愁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後的詞人雙眼朦朧,河洛一帶渺不可及,而遺恨於夕陽之中,這不是其字面意思,實質上它抒發的是詞人為中原淪落,未能收復而遺恨。下片又從眼前景物寫起。“蘋洲外”三句,寫遠山在黃昏中的姿態。“蘋洲”是長滿蘋草的洲渚;蘋洲之外,遠山在暮色中斂下了它的`眉峯,這是將愁苦的感情移入於物,寫的是帶情之景。這種寫法,一方面增加了狀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人間俯仰陳跡”至“磨滅幾英雄”五句,轉入懷古。作者遙想當年與平山堂有密切關係的歐陽修和蘇東坡兩位“仙翁”已經逝去,黯然神傷扼腕歎息。“楊柳”和“煙雨”是歐陽修和蘇東坡詞中描寫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這兩個詞,除了表示對歐蘇二公無限景仰外,還寄託了滄桑之感。“楊柳”已非,“煙雨”依舊,而幾許英雄,已磨滅於此變化之中。這幾乎是文人登臨懷古的一個永恆主題,骨子裏是感到人生虛幻,蒙上了一層虛無的感傷色彩,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後兩句,從懷古議論回到現實,寫自己又將匹馬登程,在西風悽烈的天地之間,悵然孤嘯。其情其景,是夠令人感傷的。這一結尾,又回到了飄泊的愁思,與上片遙相呼應。

此詞從登平山堂所見景物寫起,轉入抒情、議論,除了懷念歐蘇兩位“文章太守”以外,又抒發了國土未被收復的愁恨,思想內容是豐富的。詞的上片從山色寫到身世、家國之悲,從橫的方向馳騁思想,換頭又回到山色,使描寫對象與上片開頭複合;然後再從縱的方向馳騁思想,懷念歐蘇二公,其寫法大開大合,縱橫自如。最後以匹馬西風作結,留下了詞人踽踽獨行的形象,久久繞人腦際。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3

神州沉陸,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

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閫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千羣都滅。拜將台欹,懷賢閣杳,空指衝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譯文

我神州大地淪喪,試問誰會成為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來保家衞國。北望中原已失,連函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拋棄了。在邊塞,我清晨騎在嘶嗚的馬背上出營,晚上伴着胡笳聲宿營,所贏得的不過是滿頭的白髮。收復“三秦”,只有漢九年級傑再世了。

關中易守難攻,怎奈朝廷遠在萬里之外,又不肯發兵抗敵。主張和議的人誰還記得邊關的恥辱,諸路兵馬都幾乎被滅。拜將台歪在一邊,懷賢閣不見蹤影,我怒髮衝冠又有什麼用。拍遍欄杆,只能獨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註釋

酹(lèi)江月:詞牌名。又名《大江東去》《念奴嬌》《赤璧詞》《百字令》《壺中天》等。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體多見,正體為雙調百字,上下闋皆十句四人韻。平韻正體惟改仄韻為平韻。

興元:秦時名南鄭,為漢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陝西漢中市。

一範一韓:範指范仲淹,韓指韓琦。範韓二人曾主持陝西邊防,西夏敢騷擾。

長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大地。

三秦:當年項羽入咸陽後,把關中分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三秦。

漢家三傑:指漢初名臣張良、蕭何、韓信。

百二山河: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敵百人。

閫(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邊關。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馬與金兀朮戰於富平(甘肅靈武),諸軍皆敗之事。

拜將台:指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之台,在陝西西部。

懷賢閣:是宋代為追懷諸葛亮而建的閣,在陝西鳳翔東南。

賞析

本詞作於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秋。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胡世將任川陝宣撫副使,治兵於興元,積極抗金。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檜,力主和議,把淮河至大散關以北土地拱手讓人,此詞為感時而發所作。

創作背景

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胡世將任川陝宣撫副使,與吳積極抗金,劉琦、岳飛、韓世忠等也在中原重擊金兵,抗金形勢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檜,力主和議,罷斥一批抗戰人士,把淮河至大散關以北土地拱手讓給敵人,本詞作於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計、和議誤國,滿腔憤懣,發之於詞。上片以眼看神州淪喪哪有范仲淹、韓琦式的英雄人物來保衞河山起句,極度憤慨溢於言詞。“北望”二句,北望長安不見,意為中原已淪喪,連函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語含譏諷,情極沉痛。“晨嘶”二句,寫自己清晨騎馬出營,傍晚伴着胡笳宿營,因為訂了和議,結果任憑歲月流逝,閒白了頭髮,卻不見抗戰殺敵。“三秦”二句,宕開一筆,回顧歷史。收復陝西,在歷史上有過,那是漢九年級傑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復失地,關鍵在於實行抗戰政策和任用賢才。

下片緊承上片寫不能收復失地的原因。“試看”二句,關中形勢險要可以堅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議,不肯發兵。這裏,他把矛頭直接對準秦檜一幫賣國賊,進行譴責。憤怒地揭發了投降派的罪行。“閫外”二句,回顧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張浚合五路兵馬與金兀朮戰於富平(甘肅靈武),諸軍皆敗之事,但今天人們忘記恥辱,又談和議。“拜將”三句,“台”,“閣杳”,寫這幾處歷史文物被破壞和被遺忘,表現了當時人們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記恥辱,糟蹋人才而侈談和議,這些現實都促使充滿愛國激情的作者激憤難當,但又無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長歎。最後以“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作結。全詞充滿政治色彩,論事透徹,用典恰當;感情飽滿,激昂慷慨;風格沉鬱悲壯,灑脱豪放。

此詞為感時而發所作,斥責和議之非,期待有抱負才能的報國之士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固它用東坡赤壁懷古韻,故此詞亦可稱“興元懷古”。全詞憂懷國事,着眼大局,感情飽滿,激昂慷慨;風格沉鬱悲壯,灑脱豪放。

不過東坡赤壁詞主要追思懷念周瑜,此詞則追懷與當地有關的好幾個歷史人物。

(一)“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項羽入關後分秦地為三,後因稱關中為三秦。漢家三傑,就是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蕭何與韓信。劉邦於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定都南鄭。後來他聽從蕭何建議,南鄭為韓信築壇拜將。劉邦後來出關向東討伐項羽,並最終取勝,主要就是依靠了張良、蕭何、韓信。

(二)“拜將台欹,懷賢閣杳。”懷賢閣是紀念三國時北伐至此的諸葛亮。這是因為諸葛亮幾度北伐,即駐兵漢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陸游《感舊》詩記南鄭兩個勝蹟,就是拜將壇與武侯廟。“慘淡遺壇側,蕭條古廟壖。”自注:“拜韓信壇至今猶存。沔陽有蜀後主所立武侯廟。”懷賢閣建於斜谷口,北宋時猶存。《蘇軾詩集》卷四有詩題曰:“是日至下馬磧,憩於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也。”

(三)“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一範一韓,指的是北宋時駐守西北邊境的范仲淹與韓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與韓琦同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為抵禦西夏、鞏固西北邊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範)仲淹與韓琦協謀,必欲收復靈夏橫山之地,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些歷史人物,有的成就大業,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邊陲。“神州沉陸”、北宋淪亡之後,面對“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的山河殘破的形勢,不能不令人臨風懷想古來於此為國立功的上述先賢。這時作為邊帥初到興元的胡世將懷古感時,以表達他希欽和追慕的先賢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陸”之後,緊接着“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這麼寫實是深慨當代沒有這樣的人物。緊接着下面説“漢家三傑”已成“往事”,拜將台與懷賢閣則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時無英雄”之慨。

當時張浚是個名望很高的主戰派領袖,主張“中興當自關、陝始”,自請宣撫川陝。可惜他志大才疏,對金兵作戰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揮的五路之兵四十萬人與金兵交戰合潰敗於富平(今屬陝西),至追此關、陝喪失不可復。胡世將上痛和議之非,近傷富平之敗,和則非計,戰則非能,撫今懷古之餘,內心更加感到自己責任重大,既憤且憂,自然“贏得頭如雪”了。以功業論,無疑胡世將還算不上什麼“中興名臣”。但此詞憂懷國事,着眼大局,不失閫外邊的氣度。“塞馬晨嘶,胡笳夕引”兩句,也很好體現了西北戰場特有的邊塞氣氛。篇末寫怒發上指,闌干拍遍,情懷激憤,這麼寫顯示內心憂憤既巨且深,再也無法平復了。

胡世將

胡世將(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樞密副使胡宿曾孫、浙西安撫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寧五年(1106年),胡世將登進士第,歷尚書右司員外朗、兵部侍郎等職。紹興八年(1138年),以樞密直學士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紹興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諡號“忠獻”,後改諡“忠烈”。有《胡忠獻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詩》、《全宋詞》、《陝西通志》等錄其詩詞。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4

原文: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賞析:

東坡是一個地名,在當時黃州州治黃岡(今屬湖北)城東。它並不是什麼風景勝地,但對作者來説,卻是灌注了辛勤勞動、結下深厚感情的一個生活天地。宋神宗元豐初年,作者被貶官到黃州,棄置閒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馬正卿看不過眼,給他從郡裏申請下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蘇軾加以整治,躬耕其中,這就是東坡。詩人在此不只經營禾稼果木,還築起居室——雪堂,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並自稱東坡居士了。所以,他對這裏是傾注着愛的。

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於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後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謝靈運寫雨後叢林之象説:“密林含餘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

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為市”,市人為財利驅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有“野人”,脱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才有餘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使我們不禁從“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於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詩人在另一首詩裏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雖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

那麼,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裏,難道就沒有一點缺憾嗎?有的。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然而有什麼了不起呢?將枴杖着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擻地前進了。沒有艱險,哪裏來征服的歡欣!沒有“犖确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感情對比中凸現出來了。這“犖确坡頭路”不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麼?作者對待仕途挫折,從來就是抱着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詩所以感人,正由於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於景,託意深遠,耐人咀嚼。同一時期,作者有《定風波》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與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為有趣。

詩的第一段,通過景物描寫,突出當時的靜。説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願長醉山水間之意。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5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裏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三更。這時家裏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裏面全不迴應,只好獨自倚着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於我自己,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趁着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註釋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闢的遊息之所,築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鑽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賞析:

作者:佚名

上片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瞭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賞析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歎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峯突起的深沉喟歎,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歎。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緻,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脱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脱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6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峯。人間俯仰陳跡,歎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古詩簡介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是南宋詩人方岳所作,此詞從登平山堂所見景物寫起,轉入抒情、議論,除了懷念歐陽修、蘇東坡兩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發了對國土未被收復的愁恨。

翻譯/譯文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後,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蓴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於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託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裏就要收斂他的眉峯。俯仰憑弔平山堂的人間遺蹟,歎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悽緊的天地間。

註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唐朝大麴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麴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

⑵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憂愁的思緒。

⑹螺紅:紅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層,層層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蓴(chún)羹:用蓴菜烹製的羹。

⑽歸鴻:歸雁。

⑾醉眼:醉後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此處泛指淪陷於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詞人有遺恨在焉。

⒀蘋(píng)洲:萍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城北,瀟湘二水匯流處,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唐宋以來,即負盛譽。

⒁斂眉:皺眉。

⒂陳跡:舊跡;遺蹟。

⒃兩仙翁:指歐陽修與蘇東坡。

⒄煙雨:濛濛細雨。

⒅磨滅:消失;湮滅。

⒆匹馬:一匹馬,後常指單身一人,有作者自喻意。

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揚州西北修建了平山堂,一個世紀後,方岳身處平山堂,俯仰江山,緬懷先賢,不禁詩思如潮,就以蘇東坡《黃州快哉亭》詞的韻腳,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賞析/鑑賞

“江南江北愁思”兩句,意思是説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積累起來的許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暫時忘卻吧。借酒消愁本來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為甚。但作者哪裏來這麼多“愁思”,它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一是自傷飄泊無定,二是慨歎中原未復。這就是有點有染的寫法,即先説明性質,然後再表現內容。

“蘆葉蓬舟千里”三句,寫詞人長年飄泊在外,不能回鄉。“蘆葉”句展示“蓬舟”(蓋有蓬頂的小舟)在長滿蘆葉的岸邊行駛之狀。“千里”極言行程之長,飄泊地域之廣闊。“菰菜蓴羹”用的是張翰的典故: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就命駕而歸。“菰菜蓴羹”後面加上“一夢”兩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現實性。因而只好“無語寄歸鴻”,默默無言地目送徵鴻南歸。方岳是南宋後期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之一,他少年飄蕩江湖,中年以後,雖中了進士而宦遊各地,還不免有“遊宦成羈旅”之感。思歸而不得,發為愁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後的詞人雙眼朦朧,河洛一帶渺不可及,而遺恨於夕陽之中,這不是其字面意思,實質上它抒發的是詞人為中原淪落,未能收復而遺恨。

下片又從眼前景物寫起。“蘋洲外”三句,寫遠山在黃昏中的.姿態。“蘋洲”是長滿蘋草的洲渚;蘋洲之外,遠山在暮色中斂下了它的眉峯,這是將愁苦的感情移入於物,寫的是帶情之景。這種寫法,一方面增加了狀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人間俯仰陳跡”至“磨滅幾英雄”五句,轉入懷古。作者遙想當年與平山堂有密切關係的歐陽修和蘇東坡兩位“仙翁”已經逝去,黯然神傷扼腕歎息。

“楊柳”和“煙雨”是歐陽修和蘇東坡詞中描寫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這兩個詞,除了表示對歐蘇二公無限景仰外,還寄託了滄桑之感。“楊柳”已非,“煙雨”依舊,而幾許英雄,已磨滅於此變化之中。這幾乎是文人登臨懷古的一個永恆主題,骨子裏是感到人生虛幻,蒙上了一層虛無的感傷色彩,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後兩句,從懷古議論回到現實,寫自己又將匹馬登程,在西風悽烈的天地之間,悵然孤嘯。其情其景,是夠令人感傷的。這一結尾,又回到了飄泊的愁思,與上片遙相呼應。

方岳,安徽祁門人。生於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紹定5年(1232)登進士第,做過吏部侍郎和饒、撫、袁三州知州等官。從這首詞中看,他是有收復中原之志的。全詞表現了一種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本詞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兩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現於讀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這是詞人的獨創,一則寫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綠,連下的雨都映成碧綠的顏色,二則寫出秋雨過後,山色、田野都變得更綠,彷彿為碧綠的雨絲染過似的,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這樣的晴晝景色。南國的秋並不如北國那樣淒涼蕭索,但詞人的愁情卻瀰漫在“江南江北”,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四字正是這愁的原由,悵望江南,偏安一隅;放眼江北,淪於敵手。江山社稷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哪能不令人愁?“分付酒螺紅”即借酒澆愁之意,“螺紅”乃是一種酒的名字。“蘆葉蓬舟千重”表明詞人正在行旅途中,蓬舟一葉穿過重重蘆葉飄泊於江湖之上,菰菜蓴羹的美味僅存於昔日的記憶之中。抬頭仰望南歸的大雁,因事業無成,壯志未酬,無語可寄;醉眼朦朧中北望黃河、洛水,縹緲難見,大好河山不能恢復的遺恨只能沉浸在眼前的夕陽之中,“夕陽”這既是詩人眼前的景象,又是南宋小王朝的象徵。“遺恨夕陽中”是一句多麼沉痛、深刻的警句呵!

下闋依然是眼前景物與內心情緒的交織。詩人在江上飄泊,回眸蘋洲之外,暮色四面襲來,幾乎溶盡了山影,山似眉峯皺,山峯與詩人的眉頭一樣都在愁苦中緊蹙。“人間俯仰陳跡”用的是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陰倏忽,人生短暫,“俯仰人間已為陳跡”,慨歎自身盛年易逝,事業無成,轉眼之間年華老大,壯志即盡付東流。“不見當時楊柳”以下三句亦是時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壽難久之意。英雄豪傑尚且隨着時光的流駛而磨滅,何況我輩?最後詞人發出“天地一孤嘯”的長歎:茫茫天地之間,只有我一人如此長嘯浩歎,而歎有何用,嘯又何益?明天還是得迎着西風匹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長驅!這又表現了詩人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一種雖九死而未悔的韌性和頑強毅力!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7

東坡引

玉纖彈舊怨。還敲繡屏面。清歌目送西風雁。雁行吹字斷。雁行吹字斷。

夜深拜月,瑣窗西畔。但桂影、空階滿。翠幃自掩無人見。羅衣寬一半。羅衣寬一半。

賞析

這是一首愛情詞,是寫閨怨的。它寫出了閨中人的怨恨、期望和苦惱,寫得比較細緻,抒情味道很濃。作者截取閨中人一天生活的幾個片段,做了細緻描寫,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玉纖”二句寫其理琴。玉纖,寫彈琴者手指纖細柔滑,既暗示其為女性,又以部分代全體,顯示其身材之美。中間着一“彈”字,言其怨苦無處訴説,只好託之琴音訴之。則其幽怨之深不言可知。因其幽怨甚深,故彈奏到憤激之處時,情不自禁地“還敲繡屏面”。通過以上兩個動作的描敍,把閨中人長期鬱積於胸中的怨苦全部寫了出來。“清歌”三句寫其對音書的絕望。言閨中人放下瑤琴來到室外,以清歌抒發胸中鬱悶,仰天長嘯,目送南飛的大雁,盼望它能帶來好的'消息。不料西風太猛,把雁字吹斷,把音信給吹沒了。在這裏,作者使用“雁行吹字斷”這一重疊句式,把閨中人面對音訊皆無的怨苦和無奈準確地描繪了出來。“夜深”三句寫拜月的失望。時間由晝入夜,閨中人的情緒又由無奈轉向期望,轉向訴求,企圖通過拜月,求得月圓人圓,孰料再一次陷入失望的深淵,“但桂影、空階滿”,拜月拜來的只是滿階月影,使其陷入了更加悲苦的境地。“翠帷”三句寫其瘦。閨中人由室外轉入室內,獨自一人,拉上帷幕,脱下羅衣,意欲就寢,以便使身心輕鬆一點,卻無意之中發現“羅衣寬一半”,也就是説“為伊消得人憔悴”,或者説人比過去瘦了一半。在這裏,作者以抒情的筆調,驚呼的語氣,把閨中人出人意外的消瘦寫了出來,更進一步寫出了閨中人怨苦之深之重,以情結情,醒豁有力。

東坡原文及賞析 篇8

東坡

蘇軾〔宋代〕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賞析

東坡是一個地名,在當時黃州州治黃岡(今作湖北)城東。它並不是什麼風景勝地,但對作者來説,卻是灌注了辛勤勞動、結下深厚所情的一個生活天地。宋神宗元豐初年,作者被貶官到黃州,棄置閒散,生活很困窘。老朋裏馬正卿看不過眼,給他從郡裏申請下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蘇軾加以整治,躬耕其中,這就是東坡。詩人在此不只經營禾稼果木,還築起居室——雪堂,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並自稱東坡居士了。所以,他對這裏是傾注着愛的。

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於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後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謝集運寫雨後叢林之象説:“密林含餘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

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為市”,市人為財利驅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有“野人”,脱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才有餘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使我們不禁從“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所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於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詩人在另一首詩裏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雖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

那麼,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裏,難道就沒有一點缺憾嗎?有的。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然而有什麼了不起呢?將枴杖着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地前進了。沒有艱險,哪裏來征服的歡欣!沒有“犖确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所情對比中凸現出來了。這“犖确坡頭路”不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麼?作者對待仕途挫折,從來就是抱着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詩所以所人,正由於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於景,託意深遠,耐人咀嚼。同一時期,作者有《定風波》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與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為有趣。

詩的第一段,通過景物描寫,突出當時的靜。説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願長醉山水間之意。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