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

校園6.73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與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1

假期,我讀了《被生命温暖的教育》一文。讀完了整篇文章,我的心靈不禁被文中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掀起了陣陣漣漪,使得我對我們的教育,對“生命教育”的意義進行了一些思索。

目前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問題,特別是關愛心、責任心、價值感、誠信意識的缺失。我覺得只有關注學生生命個體的發展,注重“生命教育”,才能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內在良知,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一、學生的生命體驗是教育的起始點。

對於學生來講,教育應該植根於生命個體發展的需要。生命發展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必須要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關注生命,不僅意味着關注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質在於生命的成長,在於培育獨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個體。只有將對人的認識與理解置於生命之中,將對人的教育落實在促進每一個鮮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長之中,才可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生命個體,是一個不斷髮育、成長的生物體,一個不斷獲得經驗、知識與發展能力的社會人。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就在於人的生長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的發展的未完成性也使得人具有了無限發展的潛能。少年兒童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個性品質發展的黃金階段,最具有發展的潛能,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讀後感《讀《被生命温暖的教育》有感》。因而,教育者必須把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一個發展中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成長中個人的願望、意志和需要,引導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才能使他們得到精神的滿足和道德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

二、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廣闊世界。

當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脱離學生現實的生活、跟不上現實社會的急劇變化。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體,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部分。使生命自由生長最肥沃、最鮮活的土壤應該是生活。教育如果不與社會生活接軌,不考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就無法真正落實教育的價值。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斷髮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行之有效的教育並不是課堂上的幾節説教、課外的幾次活動所能完成的,還需要教育者在實踐中細細體味與把握,把課堂上的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生活為根本。把教育放到現實的生活情景當中,才能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教育與他們息息相關,才願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加以改進。只有根植於生活之中,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學生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才會覺得真實、親切,才能懂得道德意義的存在。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擊生命、震撼心靈的教育。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是有些底色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生命個體,打開學生心靈的窗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導其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這也是實現教育終極目標的關鍵。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2

認真讀了劉校長推薦的《生命與教育》,對其中的很多內容感慨萬分,選擇一二,談談我的感受。

  一、認知與情感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腦的機能定位是皮層下結構,認知的定位是大腦皮層中的新皮質。認知與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所比喻的,一個人用兩個並排的梯子爬牆壁……一個梯子代表認知行為和認知目標,另一個梯子代表情感行為和情感目標。這兩個梯子的構造,使一個梯子的每一級正好在另一個梯子的每一級的中間。通過交替的地攀登這兩個梯子——從這個梯子上的一級踏到另一個梯子上夠得上的一級——就有可能達到某些複雜的目的。

讀到這兒,咀嚼一番,覺得説得太好了。我們的教育不能只從學生的認知方面着手,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識,還有情感的教育。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也在這樣踐行着,但是沒看這本書之前不知道這樣的理論指導。比如,我們的班隊課每週不落地進行文明禮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個可以用來激發孩子情感的節日都不會被我們錯過,帶着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也會見縫插針地進行情感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發展才是全面的,才會達到真善美、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二、自主與自由

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創造是人的天性。所謂自主意識,即自覺到我是主體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識與生命發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動發展、自我創造成為可能,這是人生命的獨特之處。

生命是自由的,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靈動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教育家盧梭早給我們以啟蒙: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細細讀來,這一部分和我們學校正在倡導和實踐的自主習得教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學習中,以學生作為主體,以學生的習得結果作為考察一堂課的標準。在學習前,我們在讓學生預習時,就要求他們學會就課題質疑,然後通過預習解決一部分疑問,然後帶着剩下的問題進入課堂,這樣學起來學生會覺得學得就是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性高,習得的結果也相對會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獨特的,致力於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地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們教師也要與時俱進,為了這個神聖的使命而奮鬥。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3

讀了馮建軍先生的《生命與教育》,雖沒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內心的佩服與讚歎卻是久久不能散去。雖然馮建軍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在殘酷的教育現實前是無能為力的,但馮建軍先生的深邃的思想會喚醒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諦,去為還原生命教育的本質而跋涉。

馮先生在書中從六個方面對生命教育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生命,教育的原點;生命在教育中失落與反思;教育對生命的祈求與追尋;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構;生命的品質及其教育意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構”着力於生命完整性、自由、獨特品質的描述,致力於探索如何讓教育走出“異化的洞穴”,構建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地發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這是與新課改的共振,是每個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尋覓和期盼的。

“生命化教育的建構”與當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導的是全人的教育,關注的是教育學視野中的完整生命。

馮先生認為,從靜態上看本體生命的存在,人實際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體生命。作為肉體的生命。人是一個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特殊的自然存在物。認識自在之有,但更是自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意識性使人的生命揚棄了動物自在的本能,成為自為的精神存在。人正因為有精神的存在,是人超越了動物的本能,而獲得了自由。與海德格爾、蒂裏希的觀點不同,馮建軍先生認為,生命是一個有機聯繫的複雜體,強調人的精神性,並不能如同宗教的傳統和中世紀的神學一般,否認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於自然的生命而發生的。三是社會生命。馮教授認為,人總是處於“社會關係”之中,並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人的社會性存在方式既關聯與人的內在意識,又有超越人的意識的感性對象性、客觀普遍性。

馮先生認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馮先生在呼喚,中國的傳統教育習慣於教人學習“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為應該深深地反思一下了。這種“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價值觀認為我們所擁有的生命不屬於我們自己,它就像銀行的活期存款,為着某種外在的價值,隨時提取,隨時奉獻。即使對於一個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兒童,我們的教育也要求他為國家利益恪守職責。這種對生命置若罔聞、甚至踐踏生命的的教育太值得我們反思了。

馮先生認為,生命化教育的當前最要緊的任務是解放兒童。所謂“解放兒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一方面把兒童當“兒童”看,承認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兒童當“人”看,教育過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反觀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過分的功利是我們眼中只有“物”,沒有“人”,孩子對我們來説不過是考試的機器,是為老師獲取分數、獲取利益的工具。“人文關懷”、“生命教育”等已離學校太遠。這是對孩子的虐殺,也是對教育、對歷史的犯罪。刻不容緩,教育,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4

這個星期,我看了一本叫做《生命教育》的書,我的感想很大。

《生命教育》是一本教育我們生命是什麼的書。它分為三個部分:1、生命的歷程。2、生命的尊嚴。3、生命的力量。我讀第一部分時,第一課是我們的身體,才知道原來我們的身體的結構是很複雜的,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器,每一個器官和組織就是這台機器的零部件,它們不分晝夜、互相密切地合作着。我還深入地知道了我是從哪裏來呢:首先是爸爸的精子進入媽媽的身體,然後精子穿越卵子的外殼,受精完成後卵子的外殼會硬化阻止其他精子進入,第七天新生命便誕生了,過了9個月,媽媽便誕下了我們。我不僅知道了這些,還知道了青春的密碼,聽了很奇怪吧,青春的密碼?難道我知道了長生不老的祕密?不是的,青春的密碼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青春期。嘻嘻,女孩子的青春期會面臨初潮,什麼是初潮?初潮是月經的一種。初潮過後,女孩子會臉色紅潤、乳房隆起,會變得更漂亮!哈哈,這是女大十大變嗎?説説其他吧,嗯,第十五課吧,太難忘了!

第十五課是説校園安全的,還有故事呢,是保護費:國小生小武回家的時候被一些人打了,那些人自稱是什麼幫派的',要收取保護費,小武不服氣找到了哥哥以前的同學小海,幫自己出氣,小海也是什麼幫派的人,最後兩幫派打起來,小武的胳膊也骨折了,小武家支付的醫藥費極多!這種事雖然沒發生過但也防不勝防啊!

《生命教育》真好看!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5

安全總是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説:安全第一,比賽第二或者安全第一,友誼第二。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一些安全知識。

首先,我們要學會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主要分為兩大類:

1。紅綠黃燈要學會和看好。綠燈亮了往前走,紅燈亮了,停一停,黃燈亮了別亂走,這就是交通燈閃爍的規則。

2。過馬路做要左看看右看看,確認沒有車之後,按斑馬線走,不能嬉戲到鬧,也不能低頭看書,更不能跨柵欄或隨便跑動。這就是交通安全的主要法則。

我們不僅要遵守交通安全,還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的安全隱患,並且預防這些安全隱患的發生。經常有一些人因為被生鏽的鐵給滑到了因此打了破傷風針,所以小朋友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不能拿一些鋒利的東西,否則會割傷,刺傷到其它小夥伴,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上面所説的,我們身邊的寵物也具有安全隱患。寵物雖然可愛,但在一些季節中他們的性格不怎麼相同。在春天時寵物們都很暴躁,夏天是他們很急躁,和人們一樣,它們也會生氣,所以最好不要把寵物們給惹急了,它們也不怎麼好惹。一些寵物的毛上有許多細菌,一不小心就會被傳染上疾病。所以我們要和寵物們安全相處。

最後提醒大家: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6

這段時間我讀了《生命因教育而精彩》這本書,我深深的被書中一個個生動而鮮活的故事感動着,被康校長的奉獻精神感動着!我懂得了,當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業中時,這個生命本身的內涵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豐富,這個生命本身的價值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昇華!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瞭解了,作為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不能給孩子以過高期望值的關注,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數,與其居高臨下的説教,不如在家庭中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還有康校長對學生的關心,在她眼裏,沒一位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可愛。在她擔任南開中學校長以後,我更是對她的制校方針十分佩服。她提出了“南開不加課”,老師們就必須提高教學效益。她提出了“德育”必修課,雷大不動,南開學校的學生們每人要在社會上做86小時義工,這使孩子門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康校長説:“我推崇終身學習,回憶我走過的多半生,可用“學習兩字概括。”我也該象她老人家那樣,生命不止,學習不停。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7

俗話説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穫。這段時間有幸接觸《教育激揚生命》一書。讀完此書,感觸頗深。

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的牧者”。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即使已具備了這些理念,要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是存在距離的。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8

那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讀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伍劍老師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兒童教育小説 》。

在《外婆,生命的兒童教育小説》這本書裏,我知道了那個久遠時代,幼時離開父母的伍老師與年邁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艱辛歲月。他們雖然生活在僻遠落後的山村,但外婆慈愛、勤勞、簡樸、樂觀卻又無畏艱難,以苦為樂的個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正應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訓而在於實行。”她常鼓勵“我”努力讀書,讓“我”笑對艱難,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當時落後而貧窮的時代,外婆依舊是以微笑樂觀面對生活。“外婆”失業以後,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她卻堅定地告訴“我”:“沒事,活人不會被尿憋死”“車到山前必有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就因為遇到生活中的一點點困難,就退縮,難道他們不明白,在前進的路上,沒有任何一條路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在風雨中不怕失敗的打拼才會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們現在的生活與他們那時候相對比,各個方面都要好很多,豐衣足食,幸福滿滿。所以,我們更加要珍惜所擁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也要努力克服困難,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做一代新人。

讀完這本書讓我終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夢的路上,除了要堅持,肯努力外,還得要勇敢無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夢想。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9

暑假裏,我仔細閲讀了我校下發的校本培訓閲讀資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從人性的底線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想,“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扞衞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説,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為人民,總之是為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説這些不對,而是説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為“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為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説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為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啟發。

我想,每位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因為“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教師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鍊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動,更多温暖的關懷,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光明的內心世界,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10

在暑假裏,我讀了康岫巖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讓我收穫很多,感悟很多。

的確,當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業中時,這個生命本身的內涵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豐富,這個生命本身的價值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昇華。“教育為了明天。當我們用生命來理解教育時,當教師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當學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中國教育的生命將更充滿活力!

作為南開中學的第六任校長,康岫巖從出生到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在命運與歷史的磨礪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將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業、南開中學、南開教師、南開學生融為了一體。正是因為康校長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領悟,不斷總結,不斷積澱,才會引領南開中學走向了輝煌之路。作為一代教育家,康校長在治校中始終貫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無論是以學校文化積澱學校精神,還是重視修身養性,敦品立德,無不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整體高素養教育觀”,以培養“世界的中國人”為目標。正是有了這種思想的指導,才有了南開今天的迅速發展。康校長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學識、能力、才幹和教育見地、工作魄力詮釋了校長這個角色的含義。

在書中,康校長回憶了在學校推行“以課程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的情形。她選擇課程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鑑國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白色、綠色、藍色”為代表的三色板塊式課程體系,開設了“學校特色、教師特點、學生特長”為立足點,凸現人文性、地域性、獨特性的校本課程,首開先鋒在中學開選修課,實施學分管理。這種獨特的課程管理為南開培養出了更多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教會學生生活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創業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後能為社會做貢獻,能成就自己的事業,能營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書中南開教師為了每一節課冥思苦想、精心設計的動人故事時,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的教育。作為教育之基礎的中學教育,不更是應該從小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教會學生學習嗎?可是想想我們平時的課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輸知識,是照本宣科。大家滿足於學生掌握了多少書本上的知識,而缺少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多少,創新能力增長了多少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學習將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會學生學習更顯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漁技”,使他們“樂釣”、“會釣”、“擅釣”,才能使他們在面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和激烈競爭時從容應對,脱穎而出。

教育的路上我們需要對教育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學生應該要以身作則,以學正人。《生命因教育而精彩》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更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