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

校園1.24W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

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 篇1

讀罷海明威小説《橋邊的老人》,眼前浮現一幅圖畫:茫茫雪地,逆風凜冽,白中紅一點,爐火正旺也……冷與熱對峙如此強烈!

除了小説中老人、“我”、士兵和農夫們外,還得關注作品外的一個人——作者。透過小説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冷峻的目光與熱切的心腸。對戰爭的審視,對戰爭中難民心態的表露,顯得冷峻、深刻、細緻;對和平的渴望,對善良的呼喚,是如此熱切、強烈、持久。這些與海明威的人生是分不開的。

海明威(1899—1961),小説家,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因《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有着極其豐富的人生經歷,一生都在歷險:當過戰地記者,打過仗,負過傷;鬥牛、狩獵、捕魚、駕駛巡邏艇和飛機,直至最後以一杆槍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少年因痴迷拳擊而導致一隻眼睛永久失明;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獲過十字軍功章、銀質獎章、勇敢獎狀,擅長釣魚……小説取材於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海明威不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義戰爭,還作為戰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創作了《喪鐘為誰而鳴》。

作者以小見大,在選材上目光冷峻獨特,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炮聲硝煙,沒有曲折的情節,只是一個短暫的畫面:橋邊慌亂逃離的士兵與民眾漸行漸遠,漸遠漸少,最後只剩下孤獨的老人,期間“我”與老人的對話,如流動演出隊的短暫演出。“我”是小説的敍述者,又是事件的見證人,使小説的敍述顯得真實可信,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熱切關注的不是戰爭的宏大場面,不是誰勝誰敗,而是戰爭對生命的蹂躪、對生命尊嚴的踐踏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小説從一個小側面,反映了一個重大主題

小説的“冷”與“熱”,還體現在兩個關鍵詞上:反覆、點面。

反覆的運用主要有兩處。一是動作的反覆:“坐”字,老人逃亡到浮橋邊,“太累,走不動了”,到最後“我”勸他走,可他又坐下了。“坐”的背後是心力交瘁,是戰爭的冷酷,這如冰的現實把老人生存的信念徹底澆滅了!一是語言的反覆:老人反覆説“可是在炮火下它們(羊、貓、鴿子)怎麼辦呢?”這熱切的話語飽含着主人公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這裏“冷”“熱”互襯,相得益彰,使小説主題顯得更深刻!

點與面在小説中運用得很巧妙。“橋”是一個點,又是“實”,是故事上演的最佳地方,士兵、女人、孩子們慌亂的逃奔與老人靜坐不動兩相對照,這是一個冰冷的現實;而“橋”連接的卻是一個個“面”,也是“虛”,廣袤的家園與陌生的巴塞羅那,美麗的昨天與迷茫的明日。美麗的家園、温馨的家庭、和善的朋友、裊裊的炊煙、潔白的羊羣、金燦燦的稻穗,都被殘酷的戰爭摧毀了!小説“橋”,連接着點與面、虛與實、大與小、冷與熱。

然而,温暖豔麗的畫面什麼時候可以取代淒冷陰沉的圖景呢?

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 篇2

該篇作品的主題是揭示戰爭的殘忍、罪惡。然而作者在構思取材上,卻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爭實景來表現該主題,而是以在戰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爭的殘忍、罪惡。

人物形象和藝術手法上作者十分講究。

本片作者主要描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主人公——橋邊的老人;一個是線索人物——我。

作品開篇通過“戴鋼絲邊眼睛”、“塵土”、“浮橋”已經忙着逃命的車輛、人羣的各種動作以簡單的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戰爭來臨前忙亂的極賦寫實效果的畫面,又佐以後文對於“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邊的塵土中坐了下去”等動作的描寫,剔透地寫出生活現實,烘托出了在人們競相逃命之際,一個樸實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過其好似不斷在重複着同樣內容的質樸語言,表現出一個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爭,一個簡簡單單的飼養員,一個最普通的人在戰爭是的心態,這與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面對戰爭的那種一心想着撤離的恐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將坐化的老僧,表現不出一絲對死亡的畏懼,然而並非他不恐懼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戰爭的來臨,死亡的即將到來,將主題表現的淋漓盡致。

另外周圍環境的細緻描寫,如塵土、浮橋等,不僅交待清戰爭的氣氛,而且更凸現出老人的那種獨自無知卻快樂的孤膽,使得形象更加典型化。

在小説的情節安排上,作者通過將撤離人羣的逐漸稀少、遠去,戰爭越來越近的緊張感與老人從始至終的緩慢平和的語調,與戰爭毫不相干的談話內容衝突着,把小説一步步推向高潮。然人不禁為老人的安慰擔憂,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題。

在這篇小説中,作者採用了小説特有的典型生動的選材構思,然而在語言表達上卻採用了新聞專長的短小精悍的描寫敍述,將小説與新聞的特點完美融合在一起,這篇小説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簡潔、樸實、明快,同時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為著名小説家和記者.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歎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 篇3

老人經歷了這一生的風風雨雨,可卻從未經歷過戰火的硝煙了。老人是迷茫的,可以在清淨温暖的家庭中度過最後的晚年。而那種清淨,而那種舒適也是老人所向往又是必須的,因為只有在那種環境下老人才能尋得它內心的那種快樂了。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但可以通過孤獨這一頻道來尋找快樂,何況是老人呢?養養鳥,種種花,老人也能找到那份快樂,那份愉快的心情。可無情的戰爭也許讓它僅有的.二字已在戰火中流血犧牲,也許讓它美麗的家園已成為廢墟,也許讓他的老伴已埋在那冰冷的深土裏了。老人也是絕望的,因為戰爭讓他僅剩的能夠交談的朋友(指那些動物)也要説聲再見,何況這一聲再見是永久性的。

也許飛機大炮不會落在那些動物的身上,可是那危聳的大樓卻會將它們深埋,在數年後成為孤零零的骨架被人類清掃了。而此刻老人也一定想到了這些,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是這種結果,也許他的心仍在那些動物的生命上。他不捨那些他唯一的朋友,那些可以唯一能夠傾訴的朋友。可是無情的戰爭卻將他們永遠的隔開了。老人也許是拯救的,無論是他那虛弱的身骨,還是他那顆絕望的心,都是需要有人來拯救他的。而文中的“我”就充當了這樣的角色。

橋邊的老人小説賞析 篇4

第一次讀橋邊的老人只是看到了戰爭,卻不知道它是怎樣去描繪戰爭的場面。

第二次讀橋邊的老人,看到的是一個受到戰爭殘害的老人,年近花甲,卻要因為戰爭奔波,他能去哪兒呢?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樣的文章會不會有所欠缺。在這裏不得不讚揚海明威冰山一角的寫作手法,不需要戰爭激烈的蕭殺聲,不需要漫天的硝煙,不需要只要一點衣服上盡是塵土,只要一點灰濛濛的天氣。

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戰爭的的抨擊,不僅僅是對老人的同情,還有戰爭對人性的侵害。

故土,人精神寄託的地方,如今卻受到戰爭的侵略,曾經的一片淨土啊!如今又該到哪裏去找尋呢?

對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説故土是人間的天堂。對故土的留戀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思鄉也是最常見,人心最脆弱的一部分,而如今,卻因為戰爭。説來,戰爭是沒有對錯的,看看那些出征的士兵背井離鄉,拿到他們就沒有對故土的依戀嗎?拿到他們一生出來就會殺殺殺嗎?

從而昇華到了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生命是不朽的主題,是最崇高,只有從一個個生命開始,才會有今天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