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範文(通用9篇)

校園2.15W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範文(通用9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1

本章內容由“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和“平衡力”三部分內容組成。

“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研究力與運動關係的重要實驗,做好這個實驗並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關鍵。運動和力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運動和力的關係問題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人類思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即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它是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要讓學生完成對它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牛頓第一定律説明了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慣性與生活聯繫緊密,人們有時可以利用慣性,有時應注意防止慣性給人們帶來危害。平衡力是歷年來的考試熱點,應該多分析,多練習。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2

對於牛頓第一定律,學生並不陌生,因為在國中階段已經有所接觸。然而學生不會深層次地考慮到,牛頓第一定律是經過抽象概括並以十分精煉的語言表述出來的。這些現成的結論很容易使學生誤以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得出輕而易舉,這不僅使學生失去了觀察、研究問題的興趣,同時也使本節的教學黯然失色。如何克服這一難點呢?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通過對學生生活經驗的`質疑,引發矛盾衝突,緊接着介紹伽利略的思想,再讓學生科學探究,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共同駁斥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這既讓學生了解了科學發展的歷史,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又以伽利略的推理思想對學生進行了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幾點不足:

1、情感目標沒有充分體現。

2、實驗結果學生交流的不充分。

3、價值觀教育體現的不明顯。在簡單介紹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實驗結論和英國科學家牛頓的研究成果後,如果介紹少年牛頓故事,會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成果往往是眾多科學家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讓學生尤其是暫差生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這樣,效果會更明顯。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3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與質量、力的關係比實驗驗證重要,提出實驗方案比實驗操作重要。

本節課本人就是比較注重學生的猜想和實驗方案的提出,這樣最能體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學生在課堂上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而且思維相當活躍,在思維高潮時刻嘎然而止,學生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其次實驗設計也不應該僅僅是設計出方案,還應該設計出操作步驟,如總共做幾次實驗,每一次的車質量與力分別多大,採集數據的.表格如何設計,應該怎樣處理數據等。

同時,在猜想和實驗之後,可以給多點時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科學分析實驗數據,歸納總結出加速度跟合外力、質量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4

力和運動這一章學完了,對於力和運動有了新的認識,許多困惑着我們的問題得到了解答。生活中對力的認識與學習物理時對力的認識有着很大的差別,有時還是完全相反的結論。

大量的生活經驗讓我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覺得物體只有接觸才可能產生力,摩擦力要接觸才能產生,壓力也要接觸才能產生。通對這一章對重力的學習和對磁力的'瞭解我們知道這兩種力在不接觸時也能產生,.所以力的產生與接觸與否無直接的關係.接觸可以產生力,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只不過接觸產生的力的種類多一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都是沒有力物體就不能運動,像不開發動機,運動的汽車會停止,自行車不騎就會停下來,觀點的經驗太多了,沒有力物體就不能運動深深的佔據着心靈。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以後我們知道:物體運動並不需要歷來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阻力。一切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5

本節課是一節基礎課課,重點的內容是簡諧運動的回覆力的特徵的掌握和各個階段各個物理量的變化情況伴隨能量轉化。本節學習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簡諧運動的回覆力特徵及相關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回覆力的特徵是形成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週期性變化的原因。

簡諧運動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實際中發生的振動都要受到阻尼的作用,如果阻尼很小,振動物體受到的回覆力大小與位移成正比,方向與位移相反,則物體的運動可以看作是簡諧運動,這種將實際問題理想化的方法,應注意讓學生體會。

本節難點為簡諧運動的回覆力的特徵的.掌握和各物理量的變化。對於回覆力採用分析,最終得到回覆力的定義、方向、特點和,對於解釋的還是稍有欠缺,重點是舉例不夠,使得學生只是憑空的想象。對於另一個難點各個物理量的變化,我把一個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對各個階進行分析,在分析之前先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在帶領着學生分析第一個階段,剩下三個階段學生獨立完成,後找學生回答。

整體比較流暢,但前半節課與學生互動比較少,多用了講授式教學。後半節課氣氛比較活躍,特別是最後一道開放性的題,讓學生很有興趣,能根據自己的思考提出問題,並能回答。特別是幾道比較難的題,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可見學生的思路是很開闊的,他們想到的問題,有可能老師也沒有想到的。

從這節課讓我知道,課堂是應該是學生的天下,應該讓他們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老師一味的去講,硬性的去讓學生接受。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6

改進措施學情分析課具體再做課前分析,精力好集中教學語言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從教學設計的完善出發。因為有老師要調課,所以原本是她上的班別就變成了我要上的班別,而這個班上次聽了一節課,感覺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課堂比較沉悶,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有意設計成探討課,用問題探究的方式來處理這節課的內容,在加上大學聯考考試大綱對這節課不作要求,所以我設計這節課的理念是隻要完成課標要求就可以了,對本課目與目之間的內容稍作了調整,把本來要先講的《天朝田畝制度》放在後面和《資政新編》一起用比較的方式來學習,而且,用上了國中常用的賞識教育理念,學生們也比較配合,總體感覺效果不錯。

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

(1)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給學生。

(2)能不講的就不講,教師要敢於走下講台,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發揮好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3)平時就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訓練學生多提問題。

(4)同時注意學生閲讀能力、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問題學情分析存在不足主要是低估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期待教師的語言略顯蒼白,不甚生動教學設計還是有些偏重形式,而對內容的挖掘深度有些欠缺。比如:怎樣保證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能夠實現觀點在交流碰撞之後的思維、思想上的倍增效應,這方面做的不足如何化繁就簡,課前的教學設計沒有涉及。

改進措施學情分析課具體再做課前分析,精力好集中教學語言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從教學設計的完善出發。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7

這節課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到備課活動中。包括教學的設計、精心準備的有結構性的材料等。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的探究性課。通過引導,討論,實驗操作,觀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經過分析交流,認識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通過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實施實驗,在小組共同探究分享中獲得知識。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和學生反饋情況,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導入時我讓學生解決“筷子提米”這一難題,學生想解決問題 就需要用本課知識來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利用猜謎引出摩擦力,在關於摩擦現象的認識中,實際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寫字用的筆,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想象力,從而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學設計交流過程中有的老師提醒我要注意實驗中對學生的指導與提示,於是我在這方面對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進。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們自由討論,自由猜想,制定驗證計劃並完善方案。在教師參與的實驗探究中,充分展現學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強了對學生認真觀察的引導,要求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便於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總結科學概念。

3.合作學習,分析數據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交流中提高。科學課的學習,更多的是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在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意向,儘量讓學生按不同研究方案進行實驗,包括材料的選擇,研究途徑、方法、手段的選擇等,使學生的主體探究得以有效的進行。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討論實施,相互配合,樂於合作和交流,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的愉快,認真聽取他人意見。不斷地要求學生注意傾聽同學的見解,注意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強化了合作意識,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對待實驗所獲得的數據,進行集體討論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

整個課堂教學流暢,教學目標達成,但反觀課堂也有缺憾的地方。

科學課強調以學生自主探究。因對學生總是不放心,在加平時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對學生放不開手。課堂超時。對學生了解還夠透徹,覺得能會的打得不好,自認為學生學得有困難的,學生反而學得很快。因此耽誤了很多時間,造成了壓堂現象。另外上完整堂課,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引導過多,講的太多,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不是那麼充盈,特別學生在交流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或許學生想表述的不是那個意思,可能也是他們的緊張,説的不是很到位,於是我幫他們歸納了一下就變成了相同的因素,現在想想如果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引導或許想到的就能更多。現在想想甚是後悔,總是覺得自己始終還沒有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但是,不管怎樣上一堂課,總能有所收穫,就像以後我會時刻謹記讓學生多説,相信每次的鍛鍊都將是自己進步的階梯,只有沿着階梯一步步紮實地攀登才能摘才能摘得甜美的果實!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8

在本課教學中,我力圖從探究性、開放性、評價等方面向新課標靠攏,首先給學生創設一種民主、開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體驗科學交流帶來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科學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創設了許多展示自我、評價自我和他人的平台,促使學生樹立一定的展示意識和評價意識,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之後,我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尤其是教學評價行為及效果進行了深深的反思,感受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評價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對學生實驗方案、實驗成果展示的評價都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我僅用“對他們小組的展示,你有什麼想法?”“假如讓你來評,你會怎麼評?”等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地評價,另外當學生評價得比較精彩時,我成了學生忠實的支持者,如學生評價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是否有關的實驗方案時[課堂實錄:師:認為他説得有道理的請舉手。(90%的同學舉起了手)師:他的改進建議很科學,並且他説話聲音宏亮,條理清晰,老師也投他一票。(師舉起一隻手)]當我最後有力地舉起一隻手時,看到全班學生向我投來讚許目光的那一剎那,我真切感受到我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我想此刻他們評價的信心和勇氣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評價。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指標應該是多元的,在本課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讓學生展示本組的實驗設計方案,展示本組的實驗研究成果,展示個人獨到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創意設計等等,這樣拓展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評價的空間,在評價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評價內容上注重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重點評價學生進行對比實驗的公平性,因為本課實驗操作不難,結論得出也比較容易,關鍵是實驗條件的科學控制,通過評價,則很好地突破了難點,增強了學生對比實驗的能力。同時我還在及時性的語言評價及學生評價中關注學生的小組合作、尊重他人、認真細緻等科學態度的評價。

3、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在本課教學中,我積極創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的評價氛圍,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例如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所設計的評選“傾聽天使”組這一評價環節,發現學生在本堂課中很會傾聽別人的想法,這也是學生人際交往智能能的提高,再如評價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是是否有關的實驗方案時,當我問:假如你為他們這組的實驗條件的公平性打星,你會為他們評上幾顆星?學生説:我會為他們評上三顆星,因為他們在實驗中用了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下滑時,除了接觸面積不相同,還有他們的重量也不相同,大長方體重,小的長方體輕,不符合對比實驗的要求。他敢於提出同學的不足,並能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説明了學生的內省智能的發展。在評價時,我儘量要求學生注意語言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評價彙報猜想環節,有學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積有關,我説:你的猜想也有可能,它們有什麼樣的關係?你能具體一點嗎?這樣使得學生的語言智能得到了較好地發展。

二、不足之處

本課的教學評價雖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如:大部分學生評價他人時語言貧乏,評價關注知識技能多,關注情感態度方面的少,學生自主展示、自主評價的意識不夠濃,在課堂上難以看到學生爭先恐後展示自我、評價自我和他人的現象。

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力與運動》教後反思 9

依據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和具體要求,在瞭解了學生實際和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擴展和延伸,對活動所需材料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使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從生活遊戲情景出發,讓他們覺得科學探究就在我們身邊,會促進他們更留心身邊的生活現象,引發觀察和思考,從中學會發現。用遊戲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價值遠遠超出從活動中獲得的知識,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的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這節課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到備課活動中。包括課件的製作、教學的設計、精心準備的遊戲環節等。本課力求突出以學生為本,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設置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環境,並提供充分的指導和精心選擇有結構的材料,關注探究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全面有效地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從學生對遊戲的興趣出發,抓泥鰍遊戲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有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各種摩擦力現象,引導學生髮現倆個物體在運動的情況下,相互接觸才會產生摩擦力。

拔河遊戲,使學生感知到如何公平競爭,從遊戲中發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通過小組討論彙報交流,使學生明白在做對比實驗時,應該要控制一個變量變而其他變量不變,才能有效驗證猜測。實驗中小組實驗目標清晰,分工明確,合作交流,最終驗證了猜測。

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激發學生思考,勾起學生再次探究的積極性,在交流中學生進一步發現控制變量的重要性。讓學生自由探究,驗證猜測。

鬱波老師説“新的學習科學正在改變傳統的對學科的看法”。聯繫“真實”問題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嘗試解決這些“真實”問題的活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讓學生例舉生活中增大摩擦力,減小摩擦力的例子,再利用課件出示學校運動會拔河的情景,讓學生出謀劃策怎樣才能贏得這場比賽,為學生的表達與交流提供廣闊的平台,讓他們進一步認識摩擦力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同時讓他們體會到我們的研究發現只有服務於生活才能真正體現研究成果的價值。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悦,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