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們仨讀後感13篇

校園2.2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後感13篇

我們仨讀後感 篇1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帶給我複雜的感受,會跟着它開心的時候歡笑,跟着它悲傷的時候流淚,跟着它的離別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能顯出情感的真摯,才能真切的打動人。錢鍾書一家三口的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全書以夢魘般的古驛道開頭,楊絳先生天天的夢魘,感覺到她內心的極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而後失散,年邁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跟先生相繼去世,更是傷心悲痛。她説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這份淒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而後,楊絳先生用了平淡樸實的需要回憶了他們的過往,剛結婚隨錢鍾書先生去牛津,兩個人自己第一次做飯,稱自己笨,每天早上錢鍾書都會為楊絳先生做好早飯,苦中作樂,志同道合,而後有了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三個在一起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在為這個家庭幸福感動的同時讓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麼,幸福其實是一種感受,別人覺得你苦,但是你們苦中作樂你們覺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只要我們在一起,這就是幸福,永遠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 篇2

早見識過時間的飛逝,但讀了《我們仨》之後,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了時光流逝的速度,於是便開始愈來愈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對我們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師、朋友等。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想過很多,但在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有不斷地想:如果離開了他們,自己是否會去懷念並去報答他們呢?那些令我們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懷的人,他們一定幫助了我們,是一句話語給予的'鼓勵?還是一段刻意嘲諷激起的鬥志?這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他們也並不是天生就必須給我們幫助,之所以幫助我們,是因為心中有愛,而在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像他們一樣懷有愛之情呢?

在我看來,愛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強大的,這種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變他人,改變自己。本文總是提到錢鍾書幫助楊絳,和她一起寫文章、做飯、讀書,正是因為心中有愛,所以楊絳才能在錢鍾書的不斷鼓勵和關愛下不斷獲得動力,有繼續前進的希望,相信在楊絳獲得中國文學史上的進步時,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錢鍾書先生對她的鼓勵和幫助,和她的女兒、家人們對她的支持和認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我們是否有好好地關心、關愛身邊的人呢?我們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們陪伴的日子呢?請多一份愛,少一點冷漠,在他們在的時候,好好地愛他們。

我們仨讀後感 篇3

我們仨:錢鍾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於是由先生延續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多才,正直善良,温暖親切。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麼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温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鍾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 篇4

仔仔細細讀完,心裏觸動不止。從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感動於錢鍾書夫婦動盪時互相扶持老來互相依偎,女兒錢媛的點滴孝心。羨慕於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楊絳先生説“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寫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時讓我淚流滿面。第二部我幾乎是留着淚看完的,親人的.相繼離去讓先生內心裝滿了太多太多痛苦吧。人生是如此的不易,如此的孤獨,假如沒有親人的陪伴和牽掛,生活蒼白無力的快要失去活力。感動於先生和錢先生的伉儷情深,感動於錢媛和父母的骨肉親情,正是有了這些純粹的情感,生活才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苦難中有快樂,掙扎中有甜蜜,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真諦。借用劉墉先生的話“孤獨使人成熟,孤獨使人面對天地,孤獨使人面對心靈,孤獨使人面對生命。我們由孤獨來,往孤獨去。又總是被這世界、人羣環抱着,稍稍往遠處想一想,就不再孤獨”。

回憶大抵是最無用的東西,可偏偏只有回憶才能讓我感受到你曾到我生命中路過…

想來,這些年蹉跎了多少時光,現在體會到讀書帶來的踏實寧靜,現在讀也不算晚。多讀書 讀好書 定下自己的讀書目標。

我們仨讀後感 篇5

楊絳隨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隨着那對父女的身影,最後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們順流而下,化為一個點,直至不見。

後來,我知道古驛道是醫院,那一個連一個的夢是真實在她身邊發生的事時。在深夜,心是沉的,腦海裏似乎出現了楊絳在每日早晨去醫院靠着錢鍾書談論圓圓,黃昏又顫顫巍巍回家的情景,在聽聞父女倆死訊時站不穩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憶往事淚濕衣襟的'場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寶,血淋淋地從心裏面拿出來。錢鍾書自嘲笨手笨腳,卻還是為了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餐。錢媛天資聰慧,卻仍聽信贊同父母的話。錢鍾書愛楊絳,為她寫出至高無上的評價。

錢媛愛楊絳,年過六十仍親暱地纏着她。他們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間沒有永遠,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讓白髮人送黑髮人,讓幾十年的愛情生死兩隔。楊絳是很可憐的,又是很幸運的。她一人獨守這世界,卻有人為她編織長達萬里的夢。我不敢想多年以後,她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篇回憶錄,除了肝腸寸斷,是不是所有温馨甜蜜都夾雜着苦澀?

但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的最後,他們仨,肯定會再相聚。

我們仨讀後感 篇6

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在看這本書,內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裏。《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説清先作罷。

還記得出現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國小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為什麼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為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才看到才瞭解原來是在病牀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感慨。曾經信誓旦旦説以後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説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脱離家裏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裏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在卻也不敢説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願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待”,願以對待好友的態度對待家人,願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我們仨讀後感 篇7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業,想要經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着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後才會發現的吧,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們仨讀後感 篇8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櫃中發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鍾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鍾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於與鍾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裏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書,彷彿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衝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後,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鍾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託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願您還變為一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着“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讀後感 篇9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説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着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國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户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讀後感 篇10

《我們仨》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嚴嚴冬日,它似一抹春風,帶來別緻的温暖,伴隨着我度過整整一個寒假。

這本書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敍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我們仨,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説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這本書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楊絳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 篇11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閲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恆寫讀後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温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温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儘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麼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麼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 篇1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思念是什麼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風,拂過心間,温柔的,涼涼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澀,卻甘之如飴。思念是一折紙船,帶着你我的期寄,飄向遠方。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一步踏入此書,似入迷霧幻境,彷彿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觀花,愈想看個真切,卻愈加朦朧,兜兜轉轉,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一切開始步入正軌……隨楊絳女士沿着時光走到了她和錢先生初遇時,那時,他們風華正茂,一見傾心。就這樣,倆人攜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後來,又喜得一女,錢瑗,開始了三人的.生活。錢先生童心未泯,經常逗錢瑗,樂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這一生不可能永遠安逸,楊絳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們經歷了坎坷波折,但他們還是相扶相持的走過來了。後來的後來,錢瑗和錢先生都先她而去,獨留楊女士一人靜靜地思念他們仨的共同時光。

每次讀起此書,心中總有一股暖流劃過,這書,就像那綠茶,平平淡淡,温温潤潤,卻又給人強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謂大師手筆,就是給人以靈魂的感召吧。

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無論喜悦的,還是帶有淡淡哀愁的,都將成為我們今後最珍貴的回憶。畢竟,最美的長情是陪伴。

願楊絳女士帶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我們仨讀後感 篇13

楊絳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也是我讀過四五遍的書,這本《我們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別是前兩三年前楊絳先生去世的更是網上鋪天蓋地。我對楊絳先生的記憶更深的是她回覆讀者那句“你的問題在於想法太多而讀書太少”。她這句話還被我自嘲過説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動太少”。

這個月開始想好好讀幾本實體書,就入手了這本書,今天放中秋節假,在這個傳統的團圓節裏讀完這本書,甚好。

整本書讀下來,感受到的不是傳説中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實際上,這會讀下來讓我對這個説話相當懷疑,甚至鄙視,感覺是文人圈裏文縐縐的奉承。)我無意詆譭楊絳先生,對於她,我是尊重之情。不過,我覺得從這本書裏讀出來她最令人羨慕的是和錢鍾書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兩個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補,在是非對錯上和教育女兒態度上又非常合拍,確實是非常棒的組合。在他們三個人的小家裏,每個人都非常率真單純,又各有優點,相互照顧。家庭氛圍真的是輕鬆到讓讀着的都想結婚生娃。這樣的`家真是令人眷戀的心靈港灣。一個三口雖然每人都是學富五車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家裏卻一點那種清高冷談的狀態都沒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潑天真,像三個長不大的孩子。最後一節,那種淡而久的懷念和悲傷,讓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小家庭,温暖,輕鬆,關心。

標籤:讀後感 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