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校園2.0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着我們長大成人,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

《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龍應台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文章字裏行間體現了龍應台作為母親內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為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玩“失蹤”變得很麻煩,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媽媽每次都用温暖的懷抱和愛解決了問題,同時也讓兄弟倆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時欺負弟弟,媽媽要打哥哥,弟弟飛飛卻把整個覆在安安身上,為哥哥求情。兩人相依為命的抱成一團,再抬頭時,媽媽已經不見了。我彷彿看見龍應台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她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我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把自己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愛,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子和細節中,給了我無數的温暖和啟迪。媽媽是一位中學教師,但她從不強求我讀書。每當夜幕降臨,我和媽媽都會坐在牀頭,面前擺上幾本兒童讀物。此時,温暖的燈光撫摸着我和媽媽的臉龐,媽媽温柔的讀書聲迴盪在耳畔,“今天的故事叫‘老鼠開會’”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個字讀來都是那麼慢慢的,柔柔的,像音樂一般舒緩人心。而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打斷媽媽,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媽媽則會耐心地通過比喻或遊戲讓我真真切切地體會理解故事的內涵。從一個個短小、有趣的故事到富含深意的寓言再到優美的散文,媽媽都一直在我的身旁陪伴着和支持着我。漸漸地,我越來越愛讀書了,閲讀在我的心裏已然成為了一種受益終生的習慣。

母親,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我向你們致敬。你陪着自己的兒女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隱約間你的青絲已斑白;你送了兒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雙頰已佈滿滄桑。

世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着我們長大成人,關心我們,照顧我們,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暑假中,我出去旅遊時讀了《孩子你慢慢來》這一本書,更深刻體會到作者龍應台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大家都説母愛是偉大的,有了母親才有了今日的我們;有了母親,我們才能如此茁壯的成長;有了母親,我們的人生才會十分精彩,有了母親,才能教會我們人生的真諦,有了母親……《孩子你慢慢來》體現了龍應台作為母親內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龍應台對於孩子的教育充滿了耐心,她不會厭煩於和安安的對話以及安安的問題,反而還會和安安互動,滿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發提問,從不厭倦,哪怕安安的話還説不完整、表達不清;她可以講一百回的《西遊記》給孩子們聽;她還可以幫孩子們拯救那“噁心”的老鼠……。

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為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與弟弟鬧矛盾這個問題變得十分棘手,還會剪弟弟的衣服…..他想:這算是對他搶走媽媽對我的愛的報復。可是,龍應台每一次都不是去指責安安、去訓斥安安,而是用一個又一個温暖的懷抱和真情的話語讓兄弟二人的關係漸漸變好,她的教育方式是最獨特的。每當我看到那幅插圖時,腦海裏情不自禁想起了生活中無微不至照顧我的媽媽。

每當我考試考不好時,她不會狠狠地訓斥我,打我,而是細心地幫我分析題目,告訴我錯在哪裏,下次要怎麼改正,每一次睡覺以前,媽媽都會陪我看30分鐘的課外書,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她會想盡辦法告訴我,詳細地和我解釋清楚,並告訴我下次繼續努力,教會我許許多多解題方法,明確下一次考試的目標。而我呢,面對媽媽的囉嗦和嘮叨,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她,嫌棄她煩,甚至反過頭來狠狠訓斥她,讀了這一本書以後,我才進一步瞭解了做一位盡職盡責母親“台前幕後”的艱辛,我的心中是無比愧疚。

《孩子你慢慢來》是作者龍應台贈予兩個孩子的話語,是兩個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前進的動力,是兩個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的一份又一份的鼓勵,是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照顧。是啊“母愛如水,母親是源”,讀完這一本書以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兩個詞語所藴藏的寓意啊!也讓我從此以後有了一顆隨時懷着對母親敬佩之情的心。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這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話,講的是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那怎麼贏?才算是真正的贏在起點,又贏在終點呢?

一般孩子開始上學後,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家庭作業,而這個作業的問題,在上海,或者國內其他發達城市,甚至是提前到了幼兒園的中班,大班。就我們這個年紀來看,孩子的作業可以用浮雲來解釋,可是,就孩子而言,作業簡直就是惡魔,他們能花2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玩,卻只能在寫作業上堅持五分鐘之久,五分鐘後,無論作業有無完成,孩子肯定會做一些和作業無關的事,比如玩玩筆,折下飛機,看看窗外,發發呆,或者出來找找媽媽在幹什麼……

這種走神,對於孩子來説,是再正常不過了,不是嗎?美國的孩子花1個多小時寫作業,日本的孩子話3個多小時,中國的孩子呢?8個小時……即使我們有多大健忘症,忘記了很多童年往事,但是關於不願意寫作業這件事,或多或少多應該還有點印象的吧。自己當年有多麼不願意寫作業,自己又是如何面對老師的質問的?

所以,孩子不一定非要贏在起點,或者以這種方式來贏,輸一點點又如何呢?

早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因為政策,因為當時的大背景,父母總希望我們事事第一,或者至少比同伴們好,不論我們是不是做得到,那時,我們是父母的唯一,唯一的驕傲,唯一的談資,唯一的希望……那麼,才走過那段路的我們,是不是要看着孩子在走一遍自己都不願意走的路呢?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我們是父母,是權利和權威的象徵,但是我們也和他們一樣,都有第一次,第一次當父母,第一次直面孩子的教育問題,第一次看到他們得優,也第一次看到他們得不合格,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哪怕一個眼神都不要,這不是父母……

記得有一次,媽媽一定要安安把最後一行作業寫好,因為安安已經很久沒有拿到A了,可是安安不願意,他哭着質問媽媽,為什麼你總要我得到A?我也有權利得到C……

是的,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刻,更何況孩子,最後媽媽讓安安去玩了,安安在出門前,卻又説了這樣的話,其實,有時候,我也可以拿A的。看看,孩子們的心事明白的,他們是孩子,他們有玩心,但是他們一樣知道他們有什麼樣的能力。

不用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會輸在起點,因為他們一定不會輸在終點。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著名作者龍應台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逼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知道龍應台這個人就是因為她給兒子寫的這一段話。這次我們選擇看外籍書籍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當我認認真真的讀完這本書的後,我內心無比的柔軟和感動。有的地方讀着讀着就不知不覺的流下了感動的淚。我能感覺作者那種內心是多麼温柔情懷和無限的愛,才會寫出這麼細膩的文字,我對這位智慧母親的敬佩和身同感受。

龍應台34歲才第一次做母親,龍應台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內心深處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變得無比的柔軟。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真的值得讀一讀。特別是我們做母親的。

因為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是從母親角度寫出的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成長的直接對話,這個過程有過欣喜,有過吼叫,有過懲罰,有過哭笑不得,走着走着,或許就成了作者一段不可磨滅的回憶,一個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吧。我好像已經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孩子成長的點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到這位母親和她的孩子之間所有成長中喜悦與淚水。同時,我可以感受到作為母親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獨立人的龍應台在專心育兒時,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她在書中説: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及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而正是通過這一衝突的訴説,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絕對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與成長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吧。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是的,作為母親,我們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温柔的堅持。

我們看待孩子,孩子是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我們需要耐心,需要時間。千萬不能急,慢慢的來。對於孩子他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美好。“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有一幅非常普通的畫面,母子倆蹲在一起,母親手裏捏着一撮小草,似乎在教小寶寶辨認這小草。

龍應台這樣附文:“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

是的,爸爸媽媽,難道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導遊嗎?你不覺得世界在有意無意地引導你嗎?對於父母來説,孩子就是他們一種新的體驗,一種新的“人生課”,甚至是一種尚未畢業的終身學習課程。

龍應台用這樣一句温暖的話描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恰到好處啊!

整本書都充滿了這位母親對孩子們的愛和尊重。從睡前故事到幼兒園的選擇,從學校課堂作業到家庭作業,媽媽都有一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細膩的心,並確保她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因為她認為,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人間醜事,沒必要從童年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就像蒲公英每年都會開放一樣,但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次啊。

人類幸福的童年是多麼匆忙和珍貴啊!由於環境的不同,龍應台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與內地略有不同。她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應該給他們最大的選擇自由。在生第二個孩子期間,她非常照顧第一個孩子的感情,她的孩子們是多麼幸福!

當我準備生孩子的時候,我懷着對1+1=3的渴望,也懷着對自己未來身份的恐懼和對母親不可避免的分娩的恐懼。矛盾的心理,讓我不知所措。

每次月經來的時候,我都會因為沒有懷孕而略感失望,但也悄悄地鬆了一口氣:還有時間讓我慢慢做好心理準備。然而,這本書充滿了孩子們純真稚嫩的聲音,看這些年幼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希望此刻有一個嬰兒在我手裏,讓我真正體驗做母親的滋味,見證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所以,孩子,我做好準備當你的導遊了,你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對書的題目感到好奇,可是隨着閲讀的進行,我越來越被作者富有智慧的愛感動着。

安安是一個可愛率真,又有點調皮的小男孩,通過封面上的圖片,我們可以聞到他衣服上因為踢球而沾染的汗水和泥土的氣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時温柔似水,有時有因孩子的調皮生氣抓狂的媽媽。

安安不是完美的小孩,媽媽也不是完美的媽媽,可是他們彼此完全無條件接受對方,深愛對方,特別是媽媽。當安安把弟弟的衣服剪成破布,當安安與弗瑞第偷了東西,媽媽仍然保持理智,用智慧的愛引領着安安成長。

由此想到自己的工作,我們面對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種語言,一百種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並不完美,也會犯錯,也會調皮,老師、媽媽們,我們需要的是一顆寬容的心,讓我們慢慢來,不必急着控制、糾正,容許孩子犯錯並從錯誤裏學習,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在別人面前自由、毫不害羞地把自己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是最可貴的權利。

作為母親,作為老師,我們真的應慢下自己的腳步,就像牽着蝸牛去散步一樣等着孩子長大,耐心地陪他學會走路,耐心地陪他扣好每一粒鈕釦,耐心地為他重複一遍又一遍的故事……

養育孩子,就像花開,需要時間,需要我們靜下心,慢慢來,不要急。有時候,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慢一點兒,慢慢來。就如文中這樣一個讓人看過一遍就難以忘掉的鏡頭: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陪着你慢慢地、堅強地成長,即使我們的腳步像蝸牛一樣緩慢,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長很長,慢慢來,你會聞到鳥語花香,看到清風明月,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7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則用沉默的背影告訴你不要追。

——題記

無論是温一壺熱酒,還是輕酌的品茗。連老人口中的煙捲的也在闡述一個國人無法避免的話題。對,就是這次徵文的目的——感恩。我們潛意識中都承載了這些,時光依舊的下滴,論述這我們的情愫。此中的感情是要我們去品讀的。

孩子,你慢慢來。本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一部集子的。當中的一些文字不斷地回憶了她的生命。以及她對自己孩子的前所為有的陌生。這樣的感情似乎在《目送》中有些人沒有讀出來。但還是存在了。這些對她永遠鮮活永遠遺憾因而不會消逝的瞬間。充斥了她的生活。每每説到這裏,一種情感漫上心頭。彷彿我能讀懂這些亙古不變的點滴。世間的變奏旁如無人地奏起,一路上的行人落了淚。

我的父親一直很孝順。儘管他"百事孝為先"的理念會被媽媽嘲笑。但他堅持着,一人在自己的路上踽踽獨行。奶奶常説要為父親留些東西。但他説"我不會要一分。"文字中的情感或有些不真實請相信我的心靈之河。"嘩嘩"的響着很好聽。我爸爸不希望兩位老人將走之時,躺在牀上眼裏流着淚有話説不出。這會很折磨我的爸爸。其中的痛楚我能明白。爸爸的花兒還沒落,長輩的山早已屹立。他們的眼神不會帶有期待,只是祈福着:孩子,你慢慢來。

曹文軒先生筆下這樣寫道"厄運中的相扶,困難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温馨和殷殷情愛,也是當代孩子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感謝我們的親朋。他們的抉擇或許很艱難,甚至為我們做出了犧牲。愚鈍的我們感知不了那臉色下或許蒼白,或許純真,或許糾結的心靈……

人有比鳥飛的更遠的夢想,人有比鳥更華麗的衣飾,人也有比鳥更純熟的思想。卻少了烏鴉反哺時的温情,墮入慾望的淵藪。他們忘了:終點有這麼個人,拂起面龐的白髮,分明地説道"孩子……你慢……慢……來!"

他們忘了,你忘了嗎?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

作家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早在一年級(上)時,我就看過了一遍。

我很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媽媽是台北人説漢語,爸爸是德國人説德語,爸爸媽媽相互交流用英語。因為爸爸工作的原因,他們一家現住在瑞士,華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兒園。在不知不覺中,安安從學會聽到學會説,在不同的場合説不同的語言,漢語、德語、瑞士語、英語應用自如。真是太可愛、太搞笑了!

我羨慕安安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充滿耐心的好媽媽。在《序》中,龍應台寫下了這麼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呀!

而我可以説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的。早晨還在迷迷糊糊中,就聽到媽媽“快一點起牀,否則要來不及了”的叫聲。我穿好衣服,正想順便看一下桌上的書,媽媽又催我快一點刷牙、洗臉。接着就是催我快一點吃飯,在狼吞虎嚥、食物還未完全到胃的時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點,否則要遲到了”的催促聲中走上了上學的路。一到學校,又是在老師“快一點坐好、快一點交作業、快一點排隊……”的指揮下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放學了,奶奶來接我,回到家後奶奶的第一句話是“快一點洗手”,第二句“快一點吃點心”,接着是“快一點做作業”。直到晚上,在“快一點洗腳”、“快一點睡覺”的催促聲中,才度過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認為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歡填鴨式、功利的學習方式,而是喜歡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龍應台那樣的教育方式。我做過一個夢,夢中龍應台一會兒變成我的媽媽,一會兒又是我的老師。

真的,“慢慢來”有時候並不是壞事。由於氣候的原因,東北大米生長週期長於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飼養40天就可宰殺的速成雞,它的鮮度和營養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養一年才食用的土雞。

“慢慢來”,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慢慢來”讓成長變得更加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9

經朋友介紹,暑假裏讀了一本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後感覺受益匪淺,心裏多了一份淡然,恬靜。

對於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的我説,有許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剛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感覺有些措手不及,一邊悉心照顧小的孩子,一邊還得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看完後發現作者處理得很好,她用那顆温暖的心讓安安和飛飛都健康的成長,這是需要一種魅力和細膩的,有母性的博大與光輝。她展示了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是身體走向成熟的記錄,也是心靈漸漸豐滿的日記。書中到處洋溢的是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愛,這種愛是需要我不斷學習和不斷練習的。它帶給我的不僅是感動更是愛的傳播!

作者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狹義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樣的、來這個世界上看看的一個人,只是時間先後不一樣而已。她寫道:“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撼動了我!她把母子間的關係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親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樸,孩子的真實,孩子沒有被污染的心靈,使得他們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純淨。在她的眼裏,孩子是我們成人的老師。我們走在歲月的路上,遺忘了許多美好的風景,忽略了許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顆純真的心,用一雙稚嫩的手,幫我們一一拾回。這樣,我們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很多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都會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我會多點耐心,多給孩子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0

在暑假期裏,母親送了我一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並且,母親和我一起讀完了這本書。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做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着我們長大成人,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來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龍應台,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華安比華飛大四歲,他們互相笑稱對方“葛格”和“底笛”,這讓我感受到了他們不可切割的手足情誼,從一開始的華安的“敵對”,到後來兩兄弟中的打打鬧鬧,之中有一條無形但聖潔的紐帶拴住了他們之間的血緣。有時不經意的打鬧,完全流露出一種特別的氣息。

他們的母親—龍應台。龍應台在這本書裏扮起嚴母、慈母的形象。她對兒子的期望很高,對德國的教育方式大驚小怪,在一方面比較嚴格,在另一方面又是明亮又温暖。我真的希望天下的母親都能像她一樣,牽着孩子慢慢來,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雖然華安和華飛一開始並不友好,但隨着時光飛瀉卻像蜜糖一樣甜蜜、粘粘的。我和弟弟也是如此哦!

還有,我羨慕安安有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的好媽媽。在《續》中,龍應台寫下這麼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的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三個字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我和母親一起分享完這本書的內容後,兩個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現在能理解了母親的偉大和無私。而母親讀完這本書也得到了很多啟示,現在母親會給與我更多的尊重和自由,當然我犯了錯誤的時候還是會很嚴厲的。現在我和母親的關係,與其説是母女,倒不如説更像是朋友。

我非常喜歡龍應台的這本書,我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讀一讀這本書,一定會受益匪淺。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1

孩子本來就是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很喜歡書裏這句話。

結婚之後一直想趕緊懷孕,但是過程並不順利。現在回想那個不順利的過程,覺得還蠻傻的,當媽那麼累,何必這麼着急?為何不好好享受空閒的日子。也有生了孩子的朋友這麼勸説過,可是那會兒哪裏能理解,只覺得那是她們甜蜜的抱怨而已。走在婦保大樓裏,不同的大樓,後面大樓是去產檢或者生產的,前面的是門診,像我這樣為了準備懷孕接受各種檢查跟治療、拿藥、做B超的。別提自己有多羨慕懷着寶寶的人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會低下頭摸摸自己肚子,在想我的baby什麼時候來?

雖然備孕跟懷孕過程的有點艱辛、難熬,但是我的KK還是順利地出生了。比起迎接初生兒,能夠吃醫院分配的藕粉、米湯,飽飽地喝一碗流食更讓人幸福。嗯,這是我當時最深切的感受。後來雖然能吃飽,能大魚大肉,但是兩口子都沒法再好好睡覺了。

緊張、壓抑這些情緒從孩子出生後一直到他8、9個月一直控制着我。作者大兒子描述的她的媽媽,出生在傳統、保守的家庭,卻崇尚自由和理想。是,原生家庭、生活環境影響着我,但是我又希望KK能生活地更自由更獨立。自由、獨立,我該怎麼引導孩子?我該怎麼告訴家人我希望他們支持我,一起努力給他一個更好的環境。

孩子抬頭、翻身。爬行、站立、走路,第一次發燒,拒絕奶瓶,不好好吃輔食,不好好吃飯……各種第一次常常讓我很焦躁,急功近利;中國的環境、家庭成員的認知等等,很難讓自己像作者一樣做媽媽。但是沒有人能在一個理想化的環境中成長,我們甚至不知道理想的成長環境是怎樣的。

龍應台是個很棒的媽媽,她細膩,她充滿愛,温柔而堅定。怎能不讓孩子愛上這樣的母親呢。細心的引導,耐心地陪伴;理解,把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視角看事物;傾聽,聽他們説,認真地、及時地回覆;尊重,視他們為“人”,獨立的生命。

珍惜陪伴他成長的每一分鐘,讓孩子慢慢來,我們也需要慢慢來。未來的日子我希望我們能成為會為他、他的探索和發現而高興的父母;幫助他適應環境和獨立生活的父母。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2

知道龍應台應該是11、2年前,我讀書的時候,那時候真是喜歡書,每天要看幾本書,然後才戀戀不捨的睡去,但是龍應台的書我從未讀過,12年後,讀她,是因為我的女兒。一個2歲5個月大的小天使,每天都調皮搗蛋,問題多多的小可愛。在對她的管教問題上,我頗費心思,不停的否定自己,嘗試改變。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叫她在温言軟語中快樂的成長,可是隨着她年齡的增加,我開始對她的睡覺、拉尿、吃飯、哭鬧喪失耐心。經常會吼叫或者“懲罰”,雖然從未想過去控制她,可是言行上卻不由自主的試圖控制:你要聽話,你該睡覺,你必須吃蔬菜等等……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記憶中的龍應台有些不一樣的認識,一直以為她是尖鋭苛刻的,原來她還會如此温柔的一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很歡快,很温暖,在孩子睡前書的選擇上,媽媽也煞費苦心,孩子是上帝送給女人的禮物,是來自天堂的小天使,她的心純淨無暇,被媽媽小心細緻的呵護着。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順其自然,不需要強求一定要學有所成,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喜歡他們親近大自然,喜歡孩子把15分鐘的路程走成75分鐘而不去責問,喜歡她的放手,更欣喜她的得到。我捫心自問——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氣?可以給孩子自由,叫她在適當的年齡自己去探索,答案的是否定的,我沒有勇氣,我不夠強大,所以我需要力量,我也要放手,我也要給她那麼多自由的愛。

我感慨國內外教育的差距、環境的差距、理念的差距,我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現狀,只能改變自己,不要因為她成績平平就苛責她,不要因為她沒有特長就用別人來比較她,不要因為她沒有出人頭地覺得顏面無存。我只要告訴她,無論你怎樣,媽媽都愛你,最愛你,我的寶貝,只要你健康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3

一本封面樸素唯美的書抓住了我的眼球——封面上有一片梧桐樹林,金黃的梧桐樹葉鋪滿了地面,一個看似5歲多的捲髮混血小男孩,他穿着厚厚的藍色大衣和一條大紅色的秋褲,只留下一張充滿稚氣的小臉露在外面。

小男孩邊踢着樹葉邊一臉認真的慢慢走路,彷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在照片下面寫着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鏡透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這是一位多麼讓人感到親切和藹的母親啊!哦!這個作者叫做龍應台!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書……

我用了近半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閲讀完整本書又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龍應台阿姨一家人——龍阿姨是中國人,而她的丈夫是一個德國人,他們互相用英語交流。而華安從小就會説中文和德語,就像一個小小的翻譯機。

在安安四歲時候有了飛飛這個小弟弟。這一對兄弟十分可愛:哥哥會因為認為媽媽偏愛弟弟而吃醋,把弟弟的衣服剪破;小時候安安和飛飛還沒接觸到生理學,沒有這方面的認識,飛飛會把衞生巾説成尿不濕……

安安和飛飛童年時,對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事物因而產生的好奇心,經常會鬧出笑話,使讀者不禁笑出聲來。可是也有些片段會讓讀者鼻子一酸,不禁想要流淚……

看着正過着童年生活的兒童們,他們的天真和好奇會使他們做出許多令人發笑的趣事和醜事,但是隨着現在科技漸漸發達起來,孩子們總是會圍着電腦、手機、PSP……電子玩具,讓現在的孩子不會體會到更多童年的快樂。

這些電子產品也使現在孩子的心理上比較早熟。而且電子產品對視力不好,過多使用會導致視力下降,嚴重的還會讓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走上歧途。但是,電腦網絡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使孩子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與同學朋友交流更方便……所以電腦網絡也被稱為“雙刃劍”。我希望以後,中國的孩子能適當的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讓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美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夢!

(三)、《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00字》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4

龍應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麼的温馨。從他生下安安,記錄的有關安安的一點一滴到生下了弟弟華飛,記錄下安安因為母親對華飛的愛而出現不平衡心裏的種種表現,直至最後安安接受了華飛後與朋友間的小故事。裏面都包含了龍應台女士對安安、對華飛的愛。

而其中,我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安安與華飛爭寵的小故事。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妹妹寄住在我家,媽媽總因為我沒看好妹妹、因為我和妹妹爭一個漂亮的碗、爭一把小小的勺子而對我發脾氣的樣子。那時候我的媽媽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做姐姐,要讓着妹妹一點。”可是,也才6、7歲我怎麼會有這麼大度的想法呢?我只知道,妹妹出現以後,爸爸媽媽也總是抱她卻不抱我;每個晚上媽媽總是抱着妹妹入睡,而我卻只能和奶奶擠一張牀,最後甚至連奶奶我都要跟妹妹分享;就連每次吃好吃的我也不再享有優先權了。這時的我總是覺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愛妹妹勝過愛我。於是,我討厭妹妹、我討厭她住到我家裏、討厭要跟她分享一切屬於我的東西、更討厭每次大家都因為她的哭鬧而指責我。直到我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妹妹有的這些我也曾擁有過,原來我也有這麼幼稚的時候,原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是最愛我的,只是醒悟這一點時我已不再需要什麼都跟妹妹爭、什麼都跟妹妹搶了。

當然龍應台女士也發現了安安這一個心結,她從另一個角度讓安安知道“安安現在有的,弟弟卻沒有;而弟弟現在有的,安安在小時候也曾享有過。”與其喝止安安不許對弟弟這樣、不許對弟弟那樣,不如讓安安換位思考,引導他知道每個人每個時期的需要和經歷都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也不會因為多抱弟弟、多親弟弟就不愛自己。可能有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會讓大人氣的跳腳,以至於大聲喝令孩子。但是如果真這樣做了,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孤獨、更加悲傷,若我們大人也能換個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一問題,用我們温暖的懷抱去讓他感受我們是愛他的、我們是包容他,在理解孩子的行為的基礎上去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孩子就能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下更容易接受一些現實,從而使孩子生活得更加健康、快樂。

我們成人之間的交往也一樣,往往總是會從人的某個行為去判定某個人的好壞,但是卻從不想想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為什麼會這麼想,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聽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多點耐心和寬容,可能你就會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在乎自己的人。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

《孩子你慢慢來》,作者龍應台。想不起當時買下它的原因,也許就因為它的封面,黑的底色上稚童仰望着母親,無限孺慕,無比信賴,和書的名字相呼應,給人温暖的感覺。向很多人推薦這本書,因為看完這本書後的感動。

除了開篇《孩子你慢慢來》有點沉重外,整本書寫的只是一位母親,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長,為童言稚語中的真理與美好而感恩,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為自己所給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給我感覺最強烈的還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來》,街頭賣花的老婦人,大聲呵斥着自己的小孫兒,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繩打成一個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這情景讓文章中的“我”想起了兒時的往事。在那時的教育中,孩子們沒有尊嚴可言,有被罰頭頂一滿盆水雙腿彎曲站半小時的,有因成績差而必須將寫着“我是懶惰蟲”的牌子掛在身上繞校園一週的,更有學生因家境貧困交不起補習費而受到老師的反覆刁難與體罰,那種冷酷讓小女孩對世界徹底失望,於是,有一天她帶着自己的三個弟妹一起跳了河……

做了母親後,發現自己的心會為所有的小孩子變得柔軟,也許書中的“我”也是這樣,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認真地陪伴着他傾聽他的每一句話,不願幼小的心受到任何傷害,就像書中作者在心中對那個賣花的小男孩説的: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孩子,你慢慢來。看了這本書後,我時時自省。愛自己的孩子,是母親的本能,給他們尊嚴,卻不是每一個成人能夠做到的。有沒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有沒有貪一時輕鬆敷衍了孩子一轉身卻又忘了對孩子的承諾?是不是會和孩子平等的對話?有沒有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對你的依戀?有沒有因為心情惡劣而無端遷怒於孩子?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而答案總讓我怵然心驚,因為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對等個體的習慣。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用她的語言,聽到了許多原來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樣豐富,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慢慢來,現在的孩子們可能都做不到了。

記得有一次到孩子幼兒園開家長會,老師和我們商量週末活動的事情,可聽下來好多小朋友們都沒空,他們忙着學畫畫、學武術、學鋼琴、學跳舞、學英語……其中竟有一個小朋友週末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麼慢慢來呢?為了不甘人後家長們陪着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標籤:讀後感 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