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校園6.93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第一次粗略的讀完《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只記得序言中慘烈的體罰場面,安安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下學會了四國語言,以及安安媽媽耐心的陪伴安安成長為一個國小生,並跟蹤他放學。全都是碎片化的閲讀

再次拿起這本書,序言中多次的對比描寫,讓人更深刻的理解了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花店的老婦人讓五歲的小子扎花束,罵他慢,但是小孫子的努力讓作者願意慢慢地等待;而林老師的刻薄讓人發怵,她的嚴厲和體罰,逼得本就家庭困難的王愛蓮帶着三個弟妹跳進了愛河。老師不知道王愛蓮是個多麼窮苦的孩子,連厚衣服和襪子都穿不起,連最起碼的吃穿都成問題,生命都無法保障,何談學習?《弟子規》中説:‘’有餘力,則學文”,最基本的需要都無法滿足,更無法去學習。在那種嚴酷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充滿了恐懼,根本不會去主動學習,更不會熱愛學習,所以小時候的作者逃學了一個月,這是一個缺乏愛和寬容的學習環境,我們要有花苞心態,像作者一樣,願意等待一個五歲的孩子去努力地打好一個蝴蝶結,給他成長的時間和愛的空間。

書中的安安在愛和寬容中成長。八個月大的安安見到鳥,爸爸教他bird,九個月再次見到大公雞,安安就會自己説英語bird,九個月大,第一次開口説話,還是英文,真是奇蹟。安安開口了,媽媽便開始當導遊,給安安介紹一路的遇見,最後到達幼稚園,這讓我想起了我家大兒子小時候,我也喜歡抱着他走在大街上,不停地和他説話,汽車、太陽……見到什麼就説什麼,可是沒有安安媽媽那麼用心,還加上優美的修飾語,連詩也隨性而讀:"枯藤老樹昏鴉……"

媽媽用心的教育造就了一個愛讀書的小安安,不足兩歲卻固執地要認識世界上的所有。有他一半高的書,是他探索世界的工具。安安對"龍"的理解也很深刻,不在乎是否真龍,而在乎龍的長度和顏色,安安還會用車來自創龍,"車水馬龍"就這樣順理成章。有了安安,媽媽做的飯是對孩子好的胡蘿蔔和魚肉,一邊做飯,媽媽還要豎起耳朵聽着兒子玩玩具,連哼的歌曲也是小兒歌,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了孩子以後,孩子就成了媽媽的全世界!

為了聽懂小安安的話,幼稚園的老師蘇珊、爸爸、媽媽都在不斷地互相交流、學習,蘇珊學中文,媽媽學德語,爸爸學瑞語。“孩子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安安不僅理解了黑人,還會見到哪國人就説哪國語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在於父母的愛和寬容,見到一種東西,父母會用不同的語言來教安安認識,並且不厭其煩。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安安都會問三遍,並記住三種甚至四種答案。

為了讓安安學到世上的美好,媽媽把暴力血腥的《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移到了書架的最高處,而《阿伊達的花》、《小豌豆的故事》、《小錫兵的愛情》、《三隻小豬》成了小安安的最愛,好多書我連聽都沒聽過,卻成了安安比車子還要好的玩具,連上廁所都要堅持帶着書。看來不讀書真的不行,連兩歲的小孩兒都沒法比。

"野心"一文中,若冰討厭狗,我也討厭狗,我家的老二並不討厭狗,卻對狗的毛過敏。安安爸爸拿故事哄小孩兒真是見效,《七隻烏鴉》讓小安安哭聲一半就煞住。有了孩子,家裏總是一片混亂,媽媽總是無比忙碌,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同作者當年一樣,36歲就成了有皺紋的黃臉婆,失去了好多理想,但同時也是幸福的,無數的忙碌,説不盡的快樂。我的小兒子和安安一樣兩歲左右,兒子也剛好在公交車站指着我的眼睛,説:"有果果,媽媽眼睛有果果。”近一段他也常説這句話,孩子的觀察力見長?兒子睡覺的間隙,我願意再看一遍同我如此有緣的書,學習作者用書中故事教導兒子,耐心寬容地跟蹤兒子放學,而不責備他把15分鐘的回家路程走了一個小時零十分鐘。一路的探險歷程,讓兒子的好奇心得以保留,雖然他只帶回了一塊十公斤重的廢鐵。

用愛和書籍滋養孩子,以足夠的耐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靜待花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讀了龍應台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細膩如水的女子。這本《孩子你慢慢來》,語言帶有異域特點,短句較多,段落簡潔,讀來別有一番感受。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孩子睜大一雙純淨的眼睛,小臉朝上,母親面帶微笑看着遠處。背景是純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潔淨。書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間夾雜一些彩頁,很是浪漫。如第一個彩頁就是一道長長的鐵軌中的一段,鋪了一地金黃,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文字説明是“長長的路,慢慢地(書中是‘的’)走”。畫面上沒有我們想象中的一望無際的長路,只有腳下這一片小小的空間,似乎在告訴我們:不要注視那麼遠,我們不需要拼命趕路,只須看着腳下的.一點路。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買花時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己動手給花束繫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願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敍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着自己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裏。由那悽慘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能不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也許一輩子都追不上別人。那該怎麼辦呢?別急,我們還是要等等自己的靈魂。我們不能為了去追趕別人,就不顧腳的疼痛,就不顧自己心的勞累。

作者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狹義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樣的、來這個世界上看看的一個人,只是時間先後不一樣而已。她寫道:“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撼動了我!她把母子間的關係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親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樸,孩子的真實,孩子沒有被污染的心靈,使得他們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純淨。在她的眼裏,孩子是我們成人的老師。我們走在歲月的路上,遺忘了許多美好的風景,忽略了許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顆純真的心,用一雙稚嫩的手,幫我們一一拾回。這樣,我們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在向孩子介紹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做母親的龍應台發現了許多自己以前沒有看到過的事情:在母親的眼裏,“龍”就是古人視作圖騰的那個四不像的東西,那個很神聖卻誰也沒有見過的東西。而在孩子的眼裏,一條綵帶,許多玩具汽車排列起來,也是龍。在做母親以前,她喜歡的歌曲可能是憂傷的,比如“滴不盡相思血淚……”而有了孩子以後,她卻會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鴨帶小鴨”。這種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許是被孩子帶動了,也許是被孩子喚醒了。

母親總是希望為孩子遮擋住那些利劍、陰雲、污穢之類的東西。《白雪公主》、《小紅帽》的故事,想必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了吧?但是我們中間有多少個母親考慮過它們的負面因子?如裝扮成老婦人的皇后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繼而想用毒藥去藥死白雪公主。可是龍應台考慮到了。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純淨的世界,她把書藏到書櫃中,藏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因為愛孩子,所以她不想讓孩子讀《水滸》,因為怕那些綠林好漢的性格影響到孩子們,怕這樣的書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教育。難得她如此用心地做母親!

因為做母親,所以失去了青春時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己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因為做了兩個孩子的母親,所以一邊悉心照顧小的孩子,一邊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發現:那做過父母的,而且養育過兩個孩子以上的,來看嬰兒時,不會忘記多帶一份給老大的禮,那不曾做過父母或只有獨生兒女的,只帶來一份禮。她知道,該怎樣幫助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整個寒假都在讀一本書,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

書中有這樣一個媽媽:這個媽媽像隨身攜帶着攝像機,無論走到哪裏身在何處,將育兒的繽紛細節全程錄製,就像在不知疲倦、不厭其煩地做着直播。透過文字我們看到了真切詳實的畫面,更能感受到一位母親,在盡其最大的能力和潛力,自覺真誠地實踐和記錄着。這本書就像一份禮物,對母親和孩子來説,一定無比忠貞和珍貴。

這個媽媽擁有獨特細膩的理解力,也有着近乎完美的執行力。在其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作為旁觀者,我驚訝地發覺,原來這對母子之間可以無話不談,許多私密的問題都被或嚴肅或活潑地提出和解決。我相信,其中必藴含了最大程度的溝通和理解,最廣角度的親密和融合,最強力度的愛意和希冀。彼此之間一切的畫面無不暗示着這樣的心語:很愛很愛你。

讀着這本書,有太多熟悉和相似的場景開始回放。比如説——家裏不只一個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會出現這樣的橋段:媽媽對幾個孩子的愛若不能平分,讓其中一方覺得不公平,感到被冷落、忽視甚至遺忘,其稚嫩的內心必然充滿了疑惑和憤怒。如果你能深入到這個孩子的表情和內心,作為媽媽,定會覺得心酸吧!

讀《孩子,你慢慢來》,總會產生種錯覺:龍應台明明是主角,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很多時候卻像極了一個旁觀者,讓誤以為在描寫別人的故事。

有關青春的記憶總會多於有關童年的記憶,雖然從出生那刻後的每一時,我們都在長大,但我們都會經歷不記事的幾年光陰。當我們學會了用多種方式去記錄和儲存信息時,有沒有問過自己——我的童年在哪裏?誰又能説對自己童年的生疏和完全陌生不是種損失和遺憾呢?這本書裏的故事,我覺得可以多多少少彌補我們對童年記憶缺乏的遺憾。你也許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更何況它不是杜撰的虛構小説,而是對兩代人自交融那刻起生命的實景寫生。如果你信任自己的感覺,大可放心地認為這是所有媽媽送給她們孩子們的禮物,並不過分。

書名為《孩子,你慢慢來》,但這簡單的一句話,質樸的幾個字,卻是以媽媽的口吻深情説出,不是別人。這本書應該擁有不特定的讀者羣,因為每個人都是或曾經是過孩子,其中會有人當着或有一天要當媽媽。或許書中的故事密度遠不能包攬母子最初幾年之間所有可能的相處情節,但藴藏的情感濃度卻足以讓你以此為起點,無限放射與回味這般偉大交集的味道。並記得,將之發揚光大。

看了多種角色的人對該書的評價,他們中絕大部分不是專業的評論者,所以“為了評論而閲讀”這一命題可以忽略。也許閲讀的目的越單純,所得的感受會越自然。他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各異,從中學到的東西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應該可以確定,它確實觸動了很多讀者的心,而作為讀者接下來就是要體驗和反思從中得到的感覺罷了。

好想讓龍應台當我幾天“媽媽”,儘管我擁有心目中最最偉大和親近的生母。也許所有母親都擁有相似的情感濃度,只不過在現實的場域裏,所處環境不同,表達方式有異。

龍應台説,“我在寫《野火集》時,也在寫另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這兩本書,一本像刀劍,一本像温柔的羽毛,可是它們的核心東西是,對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愛,還是一樣的東西。”

“孩子你慢慢來”,在父母眼裏我們永遠是孩子,換言之,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的父母還在,當我們不如意的時候,這樣一句由媽媽説出的輕柔的話語,會帶着恆温的熱情伴我們走出黑暗。在某一瞬間,我們會為此感動至落淚嗎?會的。因為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不能完全報答這種一輩子的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全力報答並自發地把這種恩澤傳至下一代。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肖老師説:“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你們慢慢懂事,慢慢長大;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靜待花開。”

漫步在鄉間院落,總能看見年輕的父母帶着牙牙學語的小娃,不厭其煩地教孩子説着:“爸爸,媽媽;小草,小花。”於是,孩子學會了説話。穿行於城市住宅小區,也能看到帥氣靚麗的爸媽對着蹣跚學步的孩子,鼓勵着:“寶貝,你慢慢來,跌倒了,爬起來,不怕。”於是,孩子學會了走路,學會了用腳步丈量天下。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耐性消失殆盡,我們忘記了:孩子,雖然在慢慢長大,但是仍然需要我們平和的態度,需要我們的寬容。於是,當對着孩子滿是紅叉的練習本,我們怒目而視;當對着孩子試卷上刺目的分數,我們責罵狠打。從那以後,孩子的眼光變得躲閃,孩子最親的不再是爸爸、媽媽。

曾幾何時,我也是如此急功近利,暴躁不已。記得女兒上一年級時,還不到六歲,一次數學家庭作業中有一道口算題“4+3=?”女兒在等號後寫了“6”,我看到以後,立刻怒目圓瞪:“你傻呀!這麼簡單的題也會錯!越學越回去了!拿去改!”女兒戰戰兢兢從我手中接過作業本,低垂着腦袋回到書桌旁,重新做了題給我檢查,這次,等號後赫然寫着“5”。我大發雷霆,因為我知道,這道題她是能做的,居然連錯兩次。我將她的作業本扔在了凳子上,並伸手推了她:“咋這麼笨啊!錯啦!去去去!再改!”女兒驚恐地看着我,不敢去撿作業本,我更生氣了:“還不去!”

我看到了女兒的眼淚“啪嗒啪嗒”掉在地板上,看到了她用顫抖的小手撿起本子,再次回到書桌旁。拿着鉛筆的手還在抖動,鉛筆擱在本子上不敢下筆。

後來,我不知道女兒怎樣算對了那道題,只記得她把本子遞給我時小心翼翼的動作和不敢直視我的躲閃的眼神。如果再回到15年前,我一定像龍應台一樣,撫摸着女兒的頭,温柔地對她説:“孩子,不急,咱們慢慢來。”

如今,有多少年輕的父母,也如當初的我,忘記了當初孩子吐出第一個的字的驚喜,忘記了當初孩子邁開第一步時的激動與興奮,忘記了告訴孩子:“你慢慢來,不要怕,有爸爸,有媽媽。”

我們總是急於求成,總希望孩子順着自己給他們規劃好的軌跡去成長,於是,我們學會了揠苗助長;如若不成,我們就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任由他自由散漫,一事無成。正如《孟子.公孫丑上》所説:“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有害之。”

在龍應台散文集《孩子,你慢慢來》中,我看到了龍應台對安安和飛飛的耐心和愛心,感受到了父母陪着孩子慢慢長大的快樂。當媽媽一遍又一遍地給安安講着同樣四隻腳、一身毛、會走動的動物的不同名稱的時候,沒有不耐煩,有的只是持之以恆的耐性;當安安將飛飛的衣服和襪子剪成大大小小歪七豎八的洞洞時,媽媽有些生氣,但看到兩個兒子互相維護,互相友愛時,卻有着無限的欣慰。

《孩子,你慢慢來》帶給了我深深的思考,龍應台説:“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是啊!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只要我們細心地呵護,她就會慢慢長大,開花。也許,你的孩子是茫茫戈壁中的一株依米,需要貯存五年的養料和水分,在第六年才能開出嬌豔絢麗的五彩花朵;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也不會開花,因為他是參天大樹。

孩子,你慢慢來!

如今,我的孩子已經長大,時光不會倒流,但我會對我的學生説:“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你們慢慢懂事,慢慢長大;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靜待花開。”

年輕的父母,請你陪着你的孩子,相信你的孩子,對你的孩子説:“孩子,你慢慢來。”請你陪着你的孩子沐浴陽光,靜待花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昨晚一氣呵成讀了龍應台寫的《孩子,你慢慢來》。剛拿到這本書,一副温馨的的畫面立刻呈現在眼前:一對親密的母子,孩子睜大一雙純淨的眼睛,小臉朝上,母親面帶微笑看着遠處。背景是純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潔淨。這本書不厚,內容不是很多,裏面穿插着一些温馨、浪漫的圖片。

《孩子你慢慢來》是本書的開篇之作。作者通過一個花店買花的場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己動手給花束繫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願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敍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着自己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裏。從這個悽慘的故事,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讀着讀着,我的思緒隨着作者與孩子的嬉戲玩耍,回到了十二年前。十二年前,我初為人母,我的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我也把自己的全部耐心和愛心傾注在孩子身上。當孩子咿咿呀呀學語時,我會耐心的聽孩子説話,從孩子的表情中和孩子共享快樂。在孩子三歲多的時候,已經對漢字開始着迷,走在街上,他會問所有廣告牌、門牌上的字讀什麼,漸漸的他開始自己閲讀,很多時候我以為他什麼都不懂,但是他會在讀書的時候發出“咯咯”的笑聲,我知道他對書中的內容有了自己的見解。兒子對數字很感興趣,我會耐心的用生活中一切可以用的東西與孩子玩數字。幸福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轉眼兒子上了一年級,學會了背誦很多古詩。有一次我和兒子交談,我説:“你看爸爸媽媽辛辛苦苦的賺錢卻沒有買件漂亮的衣服,你什麼也沒幹,媽媽卻給你買了漂亮的衣服。”兒子聽了以後,歪着腦袋想了想説:“媽媽,是不是像那首詩寫的?”我説:“哪首詩啊?”兒子很順暢的把那首《陶者》背了出來,還給我講解,他説陶者十指不沾泥,卻是粼粼居大廈。雖不是十分切題,但是我感覺覺兒子長大了。兒子在上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去他姑姑家,他姑姑家在山區,生活不是很好,回來後我跟兒子説:“你看你姑姑家這麼窮,日子真不好過。”兒子卻很淡定的説:“不管窮富,開心快樂就行。”孩子真的長大了,懂事了。

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好像更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忽略了孩子其他的優點,只是一味的看孩子的成績。脾氣也慢慢地變大,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雖然我知道,我這樣做是錯誤的,但是很難改變。今天讀完龍應台的這本書,我覺得她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她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有自己的孩子我又想到我所教的孩子們,他們是一夥懂事可愛的傢伙,課下他們喜歡圍在我身邊問這問那,前幾天,周煜陽同學説:“老師,您有白頭髮了。”我説:“老師老了。”她竟然扶着我的肩膀説:“老師,您看起來很年輕啊。”我班的學生對我是那麼的信任,我也非常喜歡這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可是,回到課堂,部分孩子的成績總也提不上去,一個知識點怎麼教也教不會的時候,我也忍不住發火,有時言語也很偏激。看過《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我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有耐心讓孩子慢慢來呢?對待他們我能不能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怨氣,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菲薄,那樣,孩子們會不會比現在優秀,快樂?我這個教育者是不是會感覺輕鬆、愉悦?

“慢一點,再慢一點。”讓我們把腳步放慢一點,把脾氣放慢一點,讓生活的節奏放慢一點。不再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不再強求自己的學生非得比別人優秀。給他們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讓他們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們靜等花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

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

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

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為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作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長輩之一,作為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

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説,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為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

《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

作為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為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

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

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

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標籤:讀後感 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