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校園2.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細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大人的視角去理解和判斷兒童的行為,施加我們認為那些“對”的教育。然而我們卻鮮少反過來想,這些教育行為在孩子的心裏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對他們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脆弱的。書籍作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通過列舉真實的教育案例、現象,從細節之處分析大人不經意間做出的行為,對孩子之後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影響,由此告訴我們遵循哪些正確的教育理念、行為,規避對孩子的無意傷害,讓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本書看完後讓人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活動中,那些不為人所察覺的細枝末節之處,例如一個温柔的輕撫、一場簡短的交談、一次例行的座位調整,竟隱藏者這麼多的學問。千人千面,以下是我在看書過程中摘錄的一些教學啟發,從與學生溝通、班級管理、教育觀念、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五個方面進行提煉,用做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一、怎樣與學生説話?

1、運用好語言溝通的藝術師生之間由於理解力、人生閲歷等差異,構成了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師生之間往往缺乏溝通的基礎,所以,要把一個矛盾的問題引向統一的認識,這樣學生才能與我們產生共鳴的。在與學生做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轉換一下思維,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尋找一個溝通的切入點,把自己和學生站放在同一個戰線,同一個水平,同頻之後才能找到共同點,達成我們想要的結果。書中舉了老師處理女學生染髮的案例故事,這位老師在溝通中併為批評學生染髮行為做得不

對,而是基於女學生當前這個年齡階段愛美的特點,與學生“比美”。引導其年齡大才需要染髮,年紀小染髮顯老、俗氣,而且掩蓋了該有的青春、活力和文化氣息,在這樣的溝通中讓學生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2、帶有價值判斷的話,在説出口時拿捏好分寸言為心聲,一些帶有價值判斷的話語,難免勾連出我們隱祕的思想和感情,它們對孩子稚嫩的心靈影響之大,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在説話時我們不可隨性妄為,因為它悄無聲息地影響着孩子的思維方式、教養以及精神的發育。另外由於孩子不可能在沒有任何問題的真空中生活,帶有價值判斷的話,在説出口時要拿捏好分寸。大人的責任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他們實現成長,即慢慢建構自己的價值判斷。所以在任何時候,大人都應該充當一個正面引導的角色。引申——做一個活的範本好的範本對一個人起到的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往往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一輩子的。我們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都有可能成為活的範本,即帶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

3、避免在孩子面前説“自我奴化的語言”日常生活中,有些話語,赤裸裸地表現了迷戀權力,積極向權力靠攏的官本位思想,稱之為“自我奴化的語言”。很多大人在孩子面前説這些“自我奴化的語言”,不僅習以為常,一點也不臉紅,而且理直氣壯,以之作為教育孩子的思想資源,這樣會給孩子傳導貪戀權貴,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高低貴賤的觀念。

4、情緒激動時,做不到口吐蓮花就選擇閉口藏舌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老師隨口一句消極的話,極有可能成為學生痛苦的刺激源,這就是

現在大家普遍比較關注的語言暴力問題。教師的語言暴力,往往發生在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情緒爆發不過短短几秒鐘,但瞬間説出來的話,其傷害程度之大,可能花幾百分鐘,幾百小時,甚至一輩子都彌補不了。具體操作:想發火的時候先冷靜3分鐘,這時什麼都不説,什麼都不做。

二、教育觀念

1、一個根本——愛生如子教育是母性的,老師要愛生如子。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弗洛姆語),學校從來不是僅僅用來傳授知識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師的.工作也不單是智識工作,更是情感工作,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常常語重心長地對教師“灌輸”這樣的觀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學物理。”做為一名教師要有愛,還要有方法,要讓愛具有教育性,要愛得專業,愛得讓學生如沐春風。

2、應具備平等觀念——尊重、友好對待每一個學生,就像對待我們的朋友一樣教師對學生的稱呼,往往容易導致意想不到的消極結果。有些教師平時在教室裏叫“自己人”(比如自己的孩子,或親戚朋友的孩子,或比較偏愛的學生),習慣性地以暱稱或名字稱之,且語氣裏滲滿情感,而稱呼班上的其他學生,則常常是稱姓道名,情感的距離明顯擺在那兒。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小小的一個稱呼,極有可能變成師生關係日漸疏遠的信號。還有當下教師對一些有權勢的家長的孩子常常會做出區別對待:如成績單發放時間更早、獎勵向這類學生傾斜、懲罰偏頗未一視同仁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但我們的現代意識在哪兒,平等觀念在哪兒!”

3、改變固有觀念——不要着急講道理,而是從情感上打動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以過來人的經驗教育孩子少走彎路,許多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可能事實上並非如此;哪怕真的是好的東西,它不被接受,其背後可能有微妙而複雜的因素,我們首先應反躬自省的是,自己傳遞的方式是否出現了問題。要改變一個人的的觀點,最好的辦法是不要着急着跟他講道理,而是反過來,先從情感上打動他,讓他的觀念在不知不覺間鬆動。正如孟子所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書中陳之藩父親逼迫其背唐詩,陳經常因背不出來遭受其父拳打腳踢,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背不出來,後經祖母講述東北人熊故事後,其父慢慢改變了固有觀念。

標籤: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