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野望譯文及賞析

校園1.46W
野望譯文及賞析1

野望原文:

野望譯文及賞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註釋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説:“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⑶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

⑸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野望賞析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峯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説已入“遲暮”之年。他歎息説: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歎,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譯文及賞析2

《新晴野望》

唐代: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譯文

雨後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視野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

外城的門樓緊靠着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蒼翠的山峯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後。

農忙季節沒有悠閒的人,農民們都是全家出動在田畝間忙碌的幹活。

《新晴野望》註釋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極目:窮盡目力向遠處看。氛垢:霧氣和塵埃;氛,霧氣,雲氣;垢,污穢,骯髒。

郭門:外城之門。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農月:農忙季節。

傾家:全家出動。事南畝:在田野幹活。事:動詞,從事。南畝:《詩經》有“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句,指到南邊的田地裏耕耘播種,後來南畝便成為農田的代稱。

《新晴野望》評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詩的開頭兩句,總述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刷,空氣中沒有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現出來,同時也將讀者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來。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這四句描繪的是縱目遠眺所看到的周圍的秀麗景色,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着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峯巒突兀而出,峯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着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層次清晰,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説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卻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自然不會忘記添上畫龍點晴的一筆。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格調明朗、清新,不愧為山水詩畫的大師。

這首詩曾作為古詩詞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的語文試題中。

《新晴野望》賞析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雨過天晴,詩人站在高處,極目遠眺,只見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空氣清新,明淨得一點兒塵埃都沒有。

開篇兩句,概寫詩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滌,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明淨,一塵不染;縱目四望,雨後的田野不僅開闊而且明亮,讓人可以看到很遠很遠,彷彿可以把目光用盡似的。

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徵。讀者也一下子被引進到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隨着詩人一起遠眺。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遠處,村口的城門矗立在河邊渡頭旁,村裏的樹木緊緊相連,一直延伸到小溪邊。中國古代的城市大都設有人工開掘的護城河,高高的城牆就緊靠着護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為護城河,形成了“郭門臨渡頭”的情形。詩中這個臨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臨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門樓緊靠着渡口,村中綠樹環抱,一直伸延到溪邊。溪水的白,城門的灰,村樹的綠,在陽光的普照下交相輝映。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時,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隨着雨過天晴而變化的,還不止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銀白色的河水在麥田外閃動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峯在連綿的羣山後傲然挺立。一場夏雨,改變了天空,改變了村莊,也改變了山和水。因為雨後水漲,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顯得異常明亮;近處的.山脊背後,平日模糊的遠峯也清晰地顯現出來,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層次。

這兩句詩對仗工整,音韻優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這裏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在雨後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與“明”相對應的“出”,將山峯擬人化了:遠處碧色的峯巒,就彷彿一個個調皮的孩子,突然出現在羣山的身後,讓人驚奇。

詩到這裏,一幅絕妙的圖畫已經儼然讀者眼前:開闊的原野,恬靜的村莊,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巒,這些在雨水洗滌下為之一新的景象,錯落有致地分佈在畫面上,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這樣一幅畫,雖然秀美,卻總顯得有些空曠,缺乏生機。於是,詩人在最後兩句,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初夏正是農忙季節,收割麥子、播種秧苗都在這個時候。而此時正值雨過天晴,農民們自然更要抓緊這有利的時機,傾家而出,到田地裏勞作。農家人忙碌的身影,頓時給田野平添了無限生意。

這樣的結尾,虛寫一筆,卻使整個畫面都生動了起來。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不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詩情畫意,一片祥和安樂。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新晴野望》創作背景

本首詩應當是作於公元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之後,作者當時已過四十歲。他的人生態度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過上了種亦官亦隱的特殊生活,集中創作了大量棲心於田園山水的詩篇。本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新晴野望》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説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標籤:野望 賞析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