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課堂的生命本原

校園7.53K

一、把握語文教育的方向,凸現個體學養目標

語文課堂的生命本原

語文課該怎麼上?語文界同人見仁見智,但我認為,致力於學生的人文自悟,迴歸語文課堂的生命本原,仍有着巨大的潛力。

按照新課標的解説,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恆的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於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説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因此,必須把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看作是語文課堂的基本任務,把聽説讀寫思紮紮實實落到實處,讓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煥發師生個性和生命的活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下商稱《綱要》)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所以,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至少要做到三個協調,即掌握語文知識與合作、探究力、創新能力的協調,心智結構內部諸因素的平衡與協調,認知活動與情意活動、技能活動的協調。此外,還要處理好教學目標的宏觀把握與微觀調控的關係,使語文課堂生動活潑附理好學生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的發展性和差異性的關係,注重自主親歷和體驗;處理好教學的未來性、生成性和社會性的和諧統一,注重生命的發展歷程;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雙邊共時、動態生成等環節,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我們要在一堂課中有機滲透能力目標、情意目標和個性發展目標,把握語文教育的方向,凸現個體學養目標,這既是教學機制和教學手段的問題,更與教師的理念、教學環境密不可分。

二、駕馭語文課堂流程,凸現個體生命情感

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落實“教什麼”的問題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堂課來説,“怎樣教”更為至關重要。《綱要》把教學過程詮釋為“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我們很有啟發。這是優化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確立的理念。葉瀾同志認為,“把豐富複雜、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是傳統課堂教學觀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們“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語文課堂具有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一堂課中顯得非常重要。

駕馭語文課堂流程,凸現個體生命情感,必須落實以下三點:

1.突出親歷特點。語文學習是以感知形象為主要內容的,學習主體必須對文本感同身受,形成表象.產生獨特新穎的個人體驗,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讀者與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動靈頓悟。語文學習有其個體獨特性,形成的是個人獨特的感受,要靠自己的切身體驗將原有文本物象融會其中,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語文課程改革中,我們主張將語文讀寫的重。已轉移到學習主體的品味、積累,以及運用語言和培養語感的自主親歷上來,將主體的親身感悟、積累和培養語感當作語文學習的根本要求,讓教師真正成為指導者和弓陷入,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

2.突出情意活動。課堂教學是針對人的教學,而人是能夠不斷賦予自己新的生命的生命體,是能夠不斷探索和創造的自主發展的生命體,所以課堂教學也就不應該僅僅侷限於認知活動,而應該是認知活動(動腦)、情意活動(動情)和技能活動(動手)等在課堂多邊互動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布魯納在談到發現法時説:“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情,確切地説,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取知識的一切方法,”這就是發現法的要義,它讓學生親自經歷發現的過程,獲得發現的興奮感、成就感,這樣不僅能激發個體的聰明才智,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情感生活。古人讀書講究“美讀”,“批文入境”,於“得意”處則“忘形”。讀《背影》,則感受到親情之濃郁;讀《股王閣序》,則感受到自然之純美;讀《衚衕文化》,則感受到文化之深沉。語文學習有其本身的內在規律,沒有親身揣摩、體味,就很難觸發生活的感悟和心靈的交流,也就很難觸及語文學習的根本。只有親身體驗和回味,豐富情感生活,形成內驅力,才能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卓有成效。

3.突出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把“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和評價的重要內容反覆強調,顯示出這些環節和手段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這其中感悟能力是關鍵。積累、薰陶是由外而內的儲存、加工過程,語感培養是透過直覺層面上升為理性分析的'必備能力,而感悟能力則是自主性。能動性光J造性的綜合體現。它或通過情緒的感觸而產生感慨,或通過形象、思想的感受而引發感想,或通過生活的體驗而激發共鳴。基於感悟,我們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如把作文課由學生一味寫改為先“説”作文,有了交流和共鳴再下筆;把閲讀課由教師一味講改為自主學習交流彙報課、閲讀體悟賞析課、創意論辯評説課等。

把語文課上成賞析式、合作式、探究式、展示式的課型,設計課堂教學中有利於學生髮現、嘗試的問題系統、訓練系統和情意系統,創設種種情境與機會,鼓勵學生探索、實踐,尋找知識、情感與個體心靈的契合點,將生活與生命融進課堂,在個體探索、實踐中不斷豐富精神生活,尋求對自然、社會的共鳴,感悟生命活力。

三、提升閲讀境界,凸現個體創造歷程

新課標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並在閲讀過程中“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關於閲讀教學的闡釋,實質上強調了思和悟的作用,突出了個性化和創造性。首先,從形式上強調“多角度的”。“有創意的”;其次,從閲讀的個性心理過程看,有閲讀的“期待”、“反思”和“批判”等;最後,從目的和效果看,一要拓展思維空間,二要提高閲讀質量。“閲讀期待”是一種潛能,是語文教學有待開發的嶄新天地;“閲讀反思和批判”是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思辨能力的主要手段。

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五冊摘錄王冶秋的讀書隨筆,説他第一遍讀《阿Q正傳》是“我們會笑得肚子痛”一一看到的是情節的荒唐與滑稽,第二遍“才咂一點不是笑的成分”一一感到國民的愚昧與悲涼了,第三遍“鄙棄阿Q的為人”──許是從人物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劣根性,第四遍“鄙棄化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為深思的眼淚”……第十三遍,“你覺得它是一面鏡子”……這是多角度閲讀的一個範例,對語文閲讀教學很有借鑑意義。

提升閲讀境界,凸現個體創造歷程,應該做到:

1.提升想像力和鑑賞力。語文教學中聯想和想像是基礎,鑑別和廣賞是途徑,獲得學養和能力是目的。可以將閲讀知識點、文本內容支撐點和現實生活、個體思考進行有機滲透和銜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鑑賞力和創造力,在生動活潑的課堂讀寫中陶冶學生性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鑑賞能力。

2.提升感知力和評判力。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把閲讀的期待、心理的需求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按文本對個體情意的牽引點把閲讀訓練分為情感薰陶性閲讀、意象鑑賞性閲讀、哲理探究性閲讀和知識情趣性閲讀等,在情、意、理、知、趣等方面平衡與協調學生個性心理和智能結構,學會自主感知和客觀評判,促進感知力和評判力的逐步提高,追求健康個性和高尚志趣。

3.提升內省力和創造力。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內隱學習認識不足,外顯指導顯得有餘,而對學生閲歷經驗的積累又無能為力,這是導致語文教學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因為“內隱學習是語文能力提高的主幹,外顯的指導和閲歷經驗的積累是語文能力提高的兩翼,三者協同作用,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才能落到實處”。(楊金鑫《內隱學習研究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外顯是一種點撥和引導,隱學習和閲歷經驗又與豐富的語文資源的採集緊密相關,與學生的內省力有關。因此提升內省力和創造力是優化語文課堂讀寫不可或缺的生長點和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