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成長在路上讀後感

校園3.69K

時間滴滴答答的的腳步中,我邁過了人生的第二個十年。二十歲,是一個很迷茫的年齡。剛剛走出校門,剛剛步入社會,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走過了半個年頭。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不由得感慨,時間真是最奇妙的東西,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成為大人是一個遙遠美麗的夢。而當我真的成為一個大人的時候,我卻羨慕孩子們的無憂無慮。半年的時間説長不長,才一百多天。但説短也不短,因為這半年裏,很多東西都變得不一樣了。我選了一個我從沒想過的職業——幼師。去了一個我從沒想去的地方——定安。雖然這些選擇和我最初的初衷相違背,但,我不後悔我的選擇。孩子們可愛的笑臉、稚拙的動作、趣味的童言童語是我每一天的動力。

成長在路上讀後感

但是,在工作中,我也經常會碰到令我束手無策的事。例如,孩子們不聽指揮時。和家長溝通時。課堂上孩子不配合時!這時我就會很迷惑,為什麼搭班老師做起來是那麼的輕鬆,為何我做起來就是那麼的困難呢?我嘗試着模仿,但同樣的話,從搭班老師的口中説出來效果很好。但從我口中説出來就是沒有那個效果。同樣的活動,在搭班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井然有序。在我的帶領下,孩子們吵吵鬧鬧。我嘗試着創新,但效果也不怎麼好。還真的讓人有點沮喪!後來,園長和王老師讓我們多看書,特別是和幼兒教育有關的書籍。是啊,我怎麼忘記了,書籍是最方便的教師。於是,去網上選了幾本自我感覺不錯的幼兒教育書籍。

可是,買回來後我突然發現,大量閲讀“速食文學”的我,已經很難靜得下心去閲讀、品味、思考那些文化書籍。我不由得一陣惆悵,從什麼時候起,我對“速食文學”如此着迷,哪怕看了開頭就能猜得到結局,我還是自得其樂。而那些真正有用的書籍,我卻囫圇吞棗,食不知味。於是,我決定,這個假期,我就做一件事,並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靜下心來閲讀、品味一本幼兒教育書籍。但是,從那本開始呢!經過一番選擇,我選了《成長在路上》。

《成長在路上》共七章,從角色轉化如何做,面對幼兒、家長、同事的問題怎樣應對,常規培養的靈巧方法,備課、説課、聽課、評課的技巧,如何寫計劃、總結、觀察記錄和反思,如何開展主題活動和新教師經驗幾個方面給了老師許多參照物。看完這本書,感覺很多以前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情好像抓到了一絲絲頭緒。像怎麼樣如何和不同情況的孩子交流。

如做事慢的孩子。班上總有幾個孩子總是慢吞吞的,吃飯吃最後,起牀起最後,怎麼催都沒有。現在我才知道,是我太不瞭解孩子了,並不是孩子們故意慢吞吞的。像有的孩子是天生的慢性子,我應該多多理解和體諒。有的孩子是習慣讓大人幫,我應該幫助他提高動手能力。有的孩子是邊做邊玩,我應該隨時注意,隨時提醒。有的孩子是怕做不好老師批評,我應該適時地給以幫助和鼓勵。

如“偷”東西的孩子。班裏時不時會有孩子過來告狀“誰誰誰拿了誰誰誰的東西”。每到那時候我就有點不知怎麼辦好,要嚴厲的批評嗎?可是孩子還小,有的時候對一些事情還分不清對錯。不批評嗎,養成了習慣更不好。現在我明白了,孩子將隨手玩的或地上撿的玩具無意間放進自己的衣袋裏,這是自然難免的,他並不是故意的。這時我只要讓他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要拿,並及時送回來就可以了。如果發現常常有這種情況那就該和家長配合,增強幼兒對物品歸屬感的認識,明白未經他人同意不能將其物品佔為其有。

還有怎麼樣和不同的家長交流,如家長不合理的要求。班裏面有不少隔代家長,老人帶孩子總是比較寵愛,有的時候還有些不合理的要求。像是要求老師一定讓他的孩子坐在前面。做操完孩子們自己揹着書包排隊回教室時,説孩子書包重,請老師幫忙拿。每當我碰到這些情況時,明明知道這是不合理的要求,但我就是不知道怎麼辦好。現在我懂了,我應該理解很多家長並不是專門研究幼兒的,養育和教育孩子時都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有時候他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不知道,而不是誠心為難老師。我只要和家長解釋清楚這些做法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後,家長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不過書中的`來的終究是理念,理念還是需要是實踐的。真希望早點開學,讓我好好實踐一番。這本書不光給了我許多頭緒,其中很多段話,也讓我深深地反思起自己。

第一段:雖然説角色轉換了,從學生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但心理和行為上還是潛意識地把自己當學生,願意別人告訴自己該幹什麼,應該怎麼幹。願意別人出主意,自己去做。有種依賴,有點不自信,甚至於如果班上另一位老師不在,自己帶班都覺得不踏實。是啊,剛開學的頭幾個月,我就是這樣子,不知道做什麼好,總希望我的主班老師告訴我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自己卻不會思考該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直到後幾個月才有所好轉。書裏面也提了四個建議,每一個建議的開頭兩個字就是“主動”。而這兩個字也是我所缺乏的。看來,我想早點做到獨當一面,首先我就得學會“主動”。

第二段:也許你心中還有十個、二十個甚至更多的問題需要解答。但是,你知道嗎?最好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獲取,本書只是引領你走好第一步。也許你還會碰到許多關於孩子、家長,還有同事的問題,希望你記住,無論是誰,他們都不會因你而改變,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啊,我總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但我卻很少去思考為什麼。總是希望別人給我答案,給我一個通用的套用的模式,但我忘了,別人不一定和我有一樣的境遇,他們只能從我的陳述中表達他們的觀點。但並不一定是我所適用的。我應該在實踐中自己尋求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最好辦法。

第三段:雜亂無章與井然有序,束手無措與遊刃有餘,喋喋不休與簡單明瞭,這就是新教師與成熟教師帶班時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難道僅僅是因為新教師缺乏帶班經驗嗎?不,這不僅僅是經驗的問題,用心觀察,你就會發現,成熟教師比我們多了一樣法寶,那就是——常規。難怪我的搭班老師調整紀律、主持活動時顯得輕鬆自如,原來不光是經驗的問題,還有常規的問題。以前我並不瞭解常規的重要性,但經過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常規真的很重要。它是一切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但我對幼兒的常規抓的不夠,時常給孩子們鑽了空子。時常忘記自己説的話、抓常規時時而強化,時而放縱。久而久之,我的話就沒有那麼大的説服力了。

第四段:“一日生活皆教育”,不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度組織集體活動仍然是幼兒園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一名優秀教師必然是一名教學有方的教師,只有追本溯源,瞭解幼兒、瞭解學科特點、瞭解教育規律,不斷積累,靈活運用,才能錦上添花。回顧我這個學期上過的課,突然發現我只是流於形式。每次上識字課時,我總是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設計了很多遊戲,盡力把課堂弄得豐富多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的表現也很活躍,但是到提問時,回答出來的孩子寥寥無幾。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剛開始都好好的,但到後面就一團糟。或是雷聲大,雨點校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太在形式上下功夫了,導致形式大於內容、喧賓奪主,達不到我所希望的效果。同時,我也過於注重怎樣教。設計課堂時總是“想當然”的設計每一個環節,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需求,對幼兒年齡特點把握不好。

《成長在路上》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記錄了一個年輕團體的成長經歷,這裏有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個個具體可操作的策略,還有專家精彩的點評。給我這位剛剛走上崗位的新老師很多很多的想法,很多很多的反思,但我不能單單是想法和反思,我應該把它們化為實際的行動,這樣,我才能像這本書的書名一樣一步步地成長起來。

標籤:讀後感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