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老子的智慧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校園2.05W

大家是否對老子的思想比較嚮往與崇拜呢?讀了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這本書,你都感悟到了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老子的智慧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老子的智慧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老子的智慧讀後感篇一

老子是我國古代諸子百家中最具神祕色彩的人物,他給後人留下了一段撲朔迷離的傳説。最近我讀了《老子的智慧》這本書,老子的智慧看似虛幻無邊,其實藴藏着許多實實在影響我們生活的人生哲理。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初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處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給人們以指導,讓人們以平常的心態、正確的方法去解答那些看似複雜的人生難題,並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感悟、印證人生的成功。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會,讓我們以一顆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一字一句:

一、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之處,是老子最經典的智慧。“無為”不是消極、無所事事、不做事情,而是強調不任意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要求人們的思想及行為順應自然、符合自然,但又決不能消極的聽任自然,而是認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況下行動,才能在花費力氣較少、遇到挫折較小的情況下,達到自己的目的。將這一管理智慧應用到現代管理中,就是強調管理者要順應自然、順應趨勢、不違道、不隨意而為,踏踏實實地尋找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就拿我們學校來説,幾年來,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順應形勢的要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尋求先進的管理經驗,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加以創新,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並完善了各種制度,形成了符合學校實際的管理制度,使學校在“規範化、精細化”的管理軌道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基本上實現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成就了“科工現象”

二、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的思想中藴含着很多做事的智慧,如:道可道,非常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等等。“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老子做事智慧之一,就是要求做事要從根本做起、從小事做起。換言之,天下之事都必須從簡單、細微處入手。所以想成就大事者,需要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着手,這樣大事、難事慢慢就會變成小事、易事。我們都知道沒有學生何為學校?對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來説,招生工作就是頭等大事。在拿我校招生工作來説,我們也曾經歷過“僧多粥少”的時候,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有深刻體會。為了廣聚人氣,我們一方面分析形勢,吃透政策,領會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全體教職工全面瞭解學校情況,講學校概況、專業設置、實驗實習設備、師資力量、校企合情況、學生實習就業情況、對口升學情況以、學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情況以及學校管理情況等等方面,都要牢記於心,講起來如數家珍;第三方面,對待來校參觀的學生及家長,要做到賓至如歸,對他們的問題做到有問必答、不厭其煩。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招生工作一年一層樓,首先在職業學校招生中出現限分數的要求。招生工作在省市屬學校中成為領頭雁。由於人氣指數高漲,使學校各項工作蒸蒸日上,成為社會各界和本系統中被關注的對象。

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老子看來,真正的智者應具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內斂功夫,如此既能在立身處世等方面表現的從容自若,有能避免事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種大境界,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方面要“修”,加強自己的內在修養,以海納百川的胸襟看待世間人事;另一方面要“練”,注意積累經驗,掌握、順應事物的本質規律,不苛求抱怨,以自己的參悟身體力行,以求的更大的發展。

老子的經典智慧思想讀起來很有味道,在閒暇之餘讀一讀,慢慢咀嚼、細細品味老子的思想,將能修身養性,在繁忙中得到解脱,在迷惑中得到清淨。細細品味老子的智慧,吸取其精華來給我們的加強營養,這也算另一種意義上的“充電”吧!

  老子的智慧讀後感篇二

讀完這本書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關於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説,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

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經所記載的關於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昇華。水是世上最温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剛強的。一滴水是無所謂的,可是由百川千湖匯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剛強的,堅硬的,充滿力量的,它能覆蓋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濤洶湧,能所向披靡。在田間,看那流水嘩嘩的流進田壟裏,大大小小的土塊隨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老子的智慧讀後感篇三

光陰荏苒,年復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難免使人疲憊和麻木。而讀書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醫治慵懶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書,每每讀來總會感受到國學經典的魅力,而每有會意,便會欣然一爽。

《道德經》比《易經》好讀,若沒有註解我根本讀不了《易經》,而老子的話則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我認為,從總體上講,《易經》是一個大系統,嚴謹周密,無所不容,充滿相生相剋和辯證,探討天地人的客觀規律,不絕對什麼,在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認識及預測未來的能力。《道德經》也構建了一個大系統,那就是關於道和德,即天之道、聖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過大量的辯證、對比、反覆、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為而不爭的聖人之道,提出負陰抱陽、以柔勝剛、清靜無為的處事之德,老子是在為世人解答社會生活中諸多的疑惑,進而快樂又自信地為道為德、為聖為人。至於《論語》,從小到大讀過的片段也不少,給人的感覺都是些仁義禮的論述,像某某人説的,都是些吃人帶血的文字,於我的吸引不大,不過我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言多必失。

老子教給我們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辯證,不僅如此,他還説得格外地形象。他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當然也有很多醜陋。真善美是我們都喜歡和追求的',那麼假醜惡呢?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知道這一點,一個人就會對凡事有包容。我們總想世上沒有壞人,這可能嗎?要知道壞人滅不了,也要相信好人會不斷湧現。我們總想消滅貧窮和兩極分化,可是沒有貧窮,哪來所謂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萬塊錢,我口袋也是十萬塊錢,穿一樣的衣服,這有意思嗎?世界之可愛,在於其多樣性,在於其差異性,在於其變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有點像愚民之冶,但説的句句是客觀事物的辯證。一個單位喜歡評先進,職工當然就要爭鬥了;我們在故宮或是博物館存放了奇世珍寶,當然就會有小偷瞄上了;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潮,給大家創造了大量的賺錢的機會,慾望橫流,民心就亂了。老子從諸方面對此進行了反覆認證,既然凡事都有兩端,得此必失彼,過於追求則必有所失,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觀點,提出了聖人應該有的狀態,是“為腹不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德經》。

世界的辯證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存在發展之中。老子説“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説老天爺颳大風下大雨都不會長久,總會有雨後彩虹,何況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鋭多”、“金玉滿堂”,能夠守得住嗎?物壯則老,極強終衰,老子從來都是反對以一種剛強、圓滿的狀態,他認為這必定不是長久的狀態。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它還能裝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層,那你必定不應該在最頂層,所以在很多時候“以退為進”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們也可以此辯證地看待發展中的事物。美國很強大,他能一直強大嗎;一個人現在很得志洋洋,會不會有落魄的時候呢;表面上你與人無爭,但到頭來別人能爭得過你嗎?反之亦然。這就是老子的不爭哲學,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説不敢為天下先,而實際上呢,他開啟了人們的視野,開創了道家學説,是為一代先師。

“上善若水”,《道德經》不少章節都是説水之善,都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又該學習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説“水善得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説水滋養了萬物,如人體就有大半水,但水卻從不爭上,生而不有,它從來不説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萬物的主宰,相反,所有髒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淨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麼都能改變水的形狀,但“抽刀斷水水更流”,一切改變都是徒勞的;積少能成多,水彙集江海成為百谷王,是其“善為下”的結果。這樣看來,柔弱是勝於剛強的,老子説剛強是死的特徵,柔弱則是生的特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時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彈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風吹即動,但死了就硬了、枯了,這就是“柔以勝剛”的道理。

老子闡述的觀點也有不少令很多人驚訝。老子説“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是呀,為什麼我們説要樹立榮辱觀,因為社會主義大道正在廢棄;為什麼出現五花八門的騙術,因為人類太聰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為什麼我們評選十大孝子,因為社會出現了不少六親不認的現象;為什麼抗日時期有所謂的忠與奸,因為國家昏亂,而國家一帆風順,一切遵循“道”在運行的時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關於民,老子説了兩句話也讓我記憶深刻,他説“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是呀,國家和政治雖為階級統治的工具,但統治者能不能少拿出這些來威脅人,動不動就關人抓人以死來嚇唬人,這點在如今的拆遷、計生、嚴打等問題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謂“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為世人倡導的清靜無為、為而不爭之道並不為眾人特別是主流社會認同,這或是老子本身負陰抱陽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説“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聖人有時也是孤獨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但人們能抵制社會的紛繁誘惑嗎?還是葉落的時候才歸根,人老的時候才還鄉,年輕的時候總是要到外面闖一闖的,讀到最後終是可以在《易經》中尋得答案,萬物由弱而強再到弱,由柔而剛再至柔。上班的時候讀《論語》,閒暇的時候讀《老子》;得意的時候讀《論語》,失意的時候讀《老子》;年輕力壯的時候讀《論語》,年老力衰的時候讀《老子》;在城市讀《論語》,在鄉下讀《老子》;反之亦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