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長江三日讀後感

校園2.6W

劉白羽是一位政治敏鋭、洞察力強的作家。他的散文創作總是具有一種濃郁的時代感——緊緊地配合革命形勢,跳動着時代的脈博,洋溢着火熱的革命戰士的激情,充滿着強烈的戰鬥氣息。這構成了他散文創作的一種雄渾豪放、剛健清新的藝術風格。

長江三日讀後感

主題思想:

作品抒寫了作者由重慶乘船沿江而下,經三峽到武漢三日旅程的見聞與感受,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宏偉秀麗、千姿百態的壯美雄姿,熱情地抒發了革命者對於祖國錦秀河山的讚美之情,同時,也激勵人們要努力去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要戰勝一切困難、奮勇前進,以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撰寫於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對於我國人民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度過難關,無疑會起到一定的鼓舞鬥志的作用。

作品分析:

《長江三日》發表於1961年《人民文學》3月號,是一篇優美的日記體遊記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劉白羽散文遜。

對於60年代的主流話語來説,雖然剛剛經過了嚴峻的大饑荒的災難,但其建構的時代共名已經不可動搖地確立了主導地位。文學界進入了一個宏大敍事的“抒情時期”,“現實實際上是指對現實的一種判斷。對現實的描寫與熱情本身意味着一種抒情”。這種抒情性在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中是以貌似客觀的面目出現的,即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古老的借景抒情手法所抒的不再是個人的感觸,而是借自然界的秀美與崇高來隱喻時代的美好與崇高,傳統的'藝術技巧也帶上了新的意識形態色彩。劉白羽的《長江三日》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

這個作品的成功得益於對景物的描寫與刻畫,文體上帶有“賦”的特徵。劉白羽通過描寫來抒情,他的抒情有一個過程,長江“開闊——狹窄——開闊”的旅程,使他產生“戰鬥——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想象,於是他的旅程也就帶上了意識形態的象徵色彩:

“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這時一種莊嚴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在我的心靈,我覺得這是我所經歷的大時代突然一下集中地體現在這奔騰的長江之上。是的,我們的全部生活不就是這樣戰鬥、航行、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嗎?……我們的哲學是革命的哲學,我們的詩歌是戰鬥的詩歌,正因為這樣——我們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寧有一句話説的好極了:“前進吧!——這是多麼好啊!這才是生活啊!”

《長江三日》寫於大躍進失敗之後,所以作者不斷強調戰勝阻礙、向前航行的意義。文章中不斷出現這類象徵性的意象,一會兒是險峻的峽谷中“一注陽光像閃電樣落在左邊峭壁上”,一會兒是“一隻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來這青灘的聲勢十分嚇人,但人從洶湧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等等。這篇文章的最後面對冷戰時代的“世界”,它歌頌“今天我們整個大地所吐露出來的那一種芬芳、寧馨的呼吸,這社會主義的呼吸,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亞洲還是歐洲,在美洲還是在非洲,一切先驅者的血液,凝聚起來,而放射出來的最自由最強大的光輝。”這種聲音已經是直接代時代抒情了。這部作品的抒情主體無疑是“我”,但這個“我”並不是個人,而是“歷史”、“現實”、“時代”的化身,當個人毫無保留地參與到時代共名的宣傳之中,個人事實上已經不再是個人了,所以這個“我”的抒情才能有那麼大的豪情與氣魄。

藝術特點:

第一,詩意與哲理的有機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色。通篇都是作者即景抒懷、詠物言志的表露,並且十分得體地寓詩情、哲理於錦秀山河的描寫之中。雄偉壯麗的長江景色,豪邁雄渾的戰士心靈以及作家對生活的精深見解,被寫得渾然一體。作者在捕捉生活中富於意藴的事物時,常常造成一種詩的意境,闡發自己對生活的獨到理解,揭示出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如一日,在赫赫聲勢和獵獵江風中,作者立刻聯想到人類的歷史與中國的革命,於是則有“戰鬥,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感受。二日,則從木船駛過險灘惡浪中,得到了“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了大自然了”的道理。三日,又從《獄中書簡》和武漢的燦爛燈火中,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與革命者流血犧牲的密切關係。這些哲理性的思考,又全都寓於詩情畫意之中。

第二,寫景逼真,筆調靈活,也是本文的明顯特點。作家善於抓住沿江各處景物的特點,生動逼真地寫出了長江兩岸絢麗多姿的風光,藝術地再現了“它莊嚴秀美、氣象萬千”的風貌特徵。瞿塘峽的險峻壯美,巫峽的幽深秀麗,西陵峽的水洶灘險,都被寫得繪形繪色,自然逼真,這充分顯示了作家寫景狀物的高深造詣。

在景物的描寫中,作家又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有時是輕筆點染,有時則重彩描繪,有時追敍神話傳説,有時又引入名詩佳句,並且巧用比喻、擬人等等多種手法,鋪排點染,使長江瑰麗的風姿活脱脱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重點突出,主線鮮明,是文章在結構上的明顯特點。這是一篇遊記體的抒情散文,三日旅程的見聞與感受頗多,但作者卻作了精心的選擇與剪裁,以輪船行進的時間為序,以景物地點的轉移變換為線索,依次描寫景物、抒發感受。這樣,三日雖然都寫長江,但又各有側重。一日,是突出長江的夜景;二日,則是集中筆墨描寫三峽的宏偉雄姿;三日,展現了“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的一派壯麗景象。這樣既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多姿多彩,又抒發了作者由景物變換而生髮的獨特感受。全篇可謂層次井然,韻味無窮。

此外,本文的語言體現了作家語言的一貫風格:壯美、雋永、雄渾、奔放。在優美的言辭、多變的句法中,令人清楚地感受到革命戰士富於進擊的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