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勸學教學設計

校園1.1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勸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勸學教學設計
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1、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過程方法

1、利用工具書,準確理解文言實、虛詞。、

2、熟讀、背誦、默寫

情感態度

價值觀明確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把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情況、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初通文章大意

知識結構與教學設計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彌補不足

假於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共性:“善假於物”。

結論:善假於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青出於藍

提高自己

冰寒於水

學習的意義知明而行無過

輮木為輪

改變自己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教學主案(教學內容)教學輔案

(教學方法、手段、活動)

  一、導人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勸學》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開篇一句話讓我們有了一個總體印象,接着第二段論述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發展人的能力,那麼接下來本文怎樣進一步展開論述呢,就讓我們繼續研讀課文的餘下部分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齊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研習第3段

實詞

須臾之所學:片刻

跂而望:提起腳後跟

博見:廣

聞者彰:清楚

假輿馬者:藉助;憑藉

致千里:到達

絕江河:橫渡

虛詞

跂而望:表修飾

而致千里:錶轉折

詞類活用

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泳

登高而招:形作名,高處

通假字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性

古今異義(古/今)

聲非加疾也:強,洪亮;疾病;快

假輿馬者:藉助、利用;不真

絕江河:橫渡;斷絕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鬆。

第4段,

實詞

不積跬步:古代稱跨出一小步為“跬”

用心躁也:浮躁,不專心

虛詞

風雨興焉:兼詞,於此

聖心備焉:語氣助詞

詞類活用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方位名詞分別用在動詞“食”、“飲”前,作狀語,當“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講。

2、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3、積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古今異義(古/今)

1、用心一也:因為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腳;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特殊句式

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判斷句式

本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

五、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六、佈置作業:背誦全文;完成書後練習。

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通讀懂課文。

2、體會人物感情,領會課文內容。

3、懂得讀書可以改變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將和大家一起學習一個很勵志、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相信大家讀了以後一定受益匪淺。板書課題。看題目,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個字或詞?導入。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指名學生讀,學生糾正讀音。

教師讀課文,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三、再讀課文,讀懂大意。

1、結合註釋,獨立完成課文的翻譯,記下不能解決詞句。

2、小組合作,交流翻譯情況,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的意見,作好記錄,交給大家解決。

3、提交小組內不能解決的詞句,書寫在黑板上。大家解決,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古文翻譯五字法:留、補、替、調、刪

四、理解內容,讀出語氣。

1、孫權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如何?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關心肯定,必要性)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驕傲、自得)

總結勸説方法:“首先説……,在呂蒙推辭後接着説……”這樣的方式。

2、勸的結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訝、誇讚)

側面描寫及作用。

着意寫對象的周圍事物,或以物襯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藉助他人來刻畫此人,使描繪的對象更為鮮明,更為突出。

分角色朗讀。

五、品讀課文,讀出深意。

《資治通鑑》(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和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

你從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麼啟示?

孫權的角度——

呂蒙的角度——

魯肅的角度——

六、總結背誦

1、本文有哪些人稱代詞:

2、有兩個成語出自本文:這兩個成語現在是什麼意思?

結束語:冰心説: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禮記》

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誇美紹斯

同學們,讓我們與書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讓我們與博覽同行,豐富開拓視野。腹有詩書自氣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河水來。祝孩子們在讀書的海洋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勸學》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背誦默寫全文。

②瞭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習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 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並學習掌握本文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背誦默寫全文;

2.瞭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會本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 學習運用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2. 勸勉學生勤奮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 課前佈置預習:

讓學生提前疏通文意並分類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有不明白的地方標註在課本上。

一. 導入:

古樂府詩《長歌行》 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説過,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 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 答案只有一個, 就是學習。可以説, 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 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 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 gǎo暴pù 礪lì 參省cān xǐng 知zhì明 須臾yú

跂qì 輿yú 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 騏qí驥jì 駑nú 鍥qiè 鏤lòu 螯áo 鱔shàn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並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10分鐘後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1. 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藉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着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 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 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於、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錶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並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

連詞,表並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於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 翻譯重點句子:

1.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走路, 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課的重點是疏通並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並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佈置作業

1.梳理本文“於”、“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 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 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 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後,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麼關係?它們分別在談什麼? 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説,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學習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 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説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説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説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説理

請指出來,並説説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5. 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並説説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麼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説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説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説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説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説服力。

五.小結全文: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六.拓展探究:

下面一段文字是《勸學》中課文未選的另一段文字,説説用了幾個比喻?論述了什麼觀點?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以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等五個比喻,論證了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説明了學習要有好的環境。這正是荀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

七、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嘗試用比喻論證的手法來寫一段話,説明環境對人的影響,200字左右。

附板書設計: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比喻論證)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比喻論證)

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恆心,專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道理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

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2、掌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使學生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⑶ 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⑷ 禮是治國之本。

2、作品風格:是學者之文,樸素、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

(其它參見教材註釋。)

2、學生結合註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可以已。

(意思對即可。)

3、學生分小組筆譯課文最後一段,注意語言準確;教師巡迴指導。

4、教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交流筆譯的情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後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1、學生做練習二,掌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

3、學生查閲《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注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指名學生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1、學生自讀全文,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

2、教師檢查,全班交流。

(各組先推薦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意。)

參考思路:

學不可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恆、專一

(中心) (意義) (作用) (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後一段),分析討論(三讀。)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比喻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喻進行分類、歸納。(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2、討論比喻論證的作用、效果。

3、教師總結,明確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

一、審讀課文,評價創新(四讀。)

1、教師引導:本文有哪些知識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2、學生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師生交流審讀結果。

參考:

⑴ 知識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説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自己建築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 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可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發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繫實際,拓展運用

1、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2、教師補充終身學習的有關內容,學生討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傳統區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富藴藏其中》 第8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可以已 終身學習

積累、持恆、專一

(社會、時代的需要)

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司馬光及《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重點)

2.在朗讀中品味人物形象,學習本文運用語言描寫和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難點)

3. 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激勵學生熱愛學習,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重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多層次朗讀:

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大聲朗讀。讀出感情。(分角色)背誦全文。

生自讀,結合註釋讀準字音,師隨機指定學生朗讀,注意停頓,出示全文節奏劃分,生再次大聲朗讀。

2.疏通文意。

結合課下注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劃出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示、指導。

例:謂:對……説 / 掌事:掌管國家大事/ 但:只,只是/ 就:從事/遂:於是

重點句:

a.蒙辭以軍中多務。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應理解為:我難道想讓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

c.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應理解為:只是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歷史罷了。

第二課時:

三、再現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圍繞他們發生了什麼故事?

明確故事情節: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板書)

2.分角色朗讀課文,品味人物形象:

孫權:(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嚴厲中又可見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不悦、責備之意,後一句語氣較為委婉,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希望呂蒙聽從自己的建議,就學。)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吃驚、讚歎)

呂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進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孫權是怎樣勸呂蒙學習的?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指出學習的必要性, “當塗掌事,不可不學”,然後降低學習的難度,接着介紹了學習方法“涉獵”及目的“見往事耳”,最後孫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説法,指出學習確實大有好處,最終使呂蒙無可推辭,充分體現了孫權的善勸。

2.呂蒙是這麼做的?

辭以軍中多務——乃始就學 (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

3.魯肅如何“贊學”?

通過神態(大驚)、語言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及動作(結友)等描寫方法寫出了魯肅對呂蒙學習取得進步的驚歎與讚美,而呂蒙在面對魯肅的稱讚時,調侃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可見兩人關係融洽。側面烘托出孫權勸學卓有成效以及呂蒙學有所成。“拜蒙母”,“結友”極其鄭重,足見魯肅對呂蒙的敬重,體現魯肅的敬才、愛才。

五、感悟反思

學了這篇文章,文中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對你有什麼啟示?

開卷有益: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才幹。

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不能總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藉口輕言放棄。

成語積累: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最終由“吳下阿蒙”變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你知道哪些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 伏爾泰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 莎士比亞

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2、積累文言詞語,背誦全文;

3、瞭解荀況對於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等的論述;

4、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要,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注重誦讀,在反覆誦讀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領悟和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兩個普通班的學生,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所以在設計這篇文章的教學內容的時候,針對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抓基礎,重視朗讀教學,重視與實際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重視方法的知道,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文本的生成,在不斷的追問中由學生自主生成問題併合作探究予以解決。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1、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4教學過程4.1第二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可見知識的重要性。那麼獲得知識的途徑是什麼?最佳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莊子曾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孔子則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那麼荀子又是怎麼看待學習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荀子的《勸學》再一次走進荀子的精神世界。共同探究有關學習的道理。(板書‘勸學’)

二、解題:

《勸學》的‘勸’是‘鼓勵’的意思,勸學就是勉勵、鼓勵人們勤奮學習。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出示幻燈片學習目標)解讀

三、探究:

※那麼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讓我們端起書來齊讀一遍課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

※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陋室銘》孔子曰‘何陋之有?’)

※“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包括哪些方面的意思?(為什麼説學習不可以停止呢?)

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的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古人對這方面非常的重視,如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過渡)縱觀全文,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學習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就共同的來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的闡述學習的意義的?誰來讀一遍這段;(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勇者無畏。

※提問:第二段用了哪些比喻?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出示幻燈片)

四、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青”“冰”是將前後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説明後者高於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於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於學習之前。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客觀事物、、變化過程、、發展、提高)

※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説明事物的狀態、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用‘煣使之然也’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一重大作用;(客觀事物、、人工改造、、、改變原來狀況)

※小結:由物及人,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的引出作者的觀點。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出示幻燈片)

教學反思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與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通過什麼方式,他總是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繼而讓自己的生命豐富和充實起來。可以説,學習對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離開了學習,人生就成為了一片空白。

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養成勤學的觀念和習慣。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正確翻譯一些語句。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揣摩領會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對話。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教學方法】: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的方法來疏通人物對話的意思,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揣摩領會人物形象。

教學時數】: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先播放歌曲《歷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國,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們猶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中,今天我們要説的故事就與其中的三個人物有關,他們是孫權、呂蒙、魯肅。話説孫權手下有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為此很擔心,有一天,孫權親自來找呂蒙給他做思想工作,勸他好好讀書,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發憤苦讀,最終是才略大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孫權勸學。

二.孫權究竟怎樣個勸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

1.先聽錄音,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

2.抽學生朗讀,教師及時指導,特別強調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3.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思考:文中寫了幾個人物,寫了幾組對話。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有關孫權、魯肅的介紹,並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三組人物對話。

三.品讀人物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文中人物對話的意思,翻譯重點句子並解釋重要詞語。

文中人物對話的語氣,心理、神態。

文中人物形象。

1、學生討論完畢後,以“提問”形式,落實文言實詞、虛詞和重點語句的大意。板書重要字詞,疏導理解,並歸納文言文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官名、書名。

替:用現代漢語詞替換古代文言詞語

調:調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説法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補:補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的口吻,心理、神態。

3、分析人物形象(學生先回答,教師總結歸納)

孫權:對部下要求嚴格,善於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僅能識才,更善於培養人才的明君。

呂蒙:性格直爽,機敏精幹,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風的將才。

魯肅: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長者。

④.分角色朗讀課

⑤.簡要概括本文故事情節。

板書: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結友而別

四、學了這篇文章,文中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對你有什麼啟示。(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

勸人要講究策略

要善於聽取別人意見

要愛才,但不能忌才

開卷有益

不要找藉口輕言放棄

在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

五、當你的一個同學因貪玩不肯好好學習,你試着勸説他勤學,你應該怎麼説?(學生自由回答後,教師總結)。

總結: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勸學,如果把這些勸學的理由歸結起來那就是學習很重要,其實讀書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還記得方仲永嗎?因不學習從神通而蜕變為凡人,而呂蒙因學習成為一代名將。培根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們的同學從現在開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

六、贈言:

1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2知識改變命運

七、請同學們在課後收集勤學、勸學方面的故事,並在班上交流

勸學教學設計8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

先集體背誦課文。預設:大多數同學背的不錯。還有幾位同學不熟。所以老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對一些不肯用功學習的同學應該如何勸導他呢。無獨有偶,三國時,孫權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怎麼勸的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孫權勸學》。(板書課題及作者)

2.瞭解作家作品

誰能簡介作家作品,要求揹着説。

二、引導自學,發現問題

1.根據你們的學習經驗,你覺得本課我們應重點學習什麼。(提示:知識、寫法)

認定目標:學生根據所學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師總結出示目標。

孔子云:“學然後知不足。”教師雲:“自主學習,體會深刻。”專家説:“喂大的學生是無能的學生。”現在你們就自己動手,豐富頭腦吧。

出示自學提示: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自讀,並隨時瞭解學生自讀情況)

三、點撥導學,合作探究

(一)俗話説,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們是燒多大的火呢,誰來説説你的疑問。

學生提出小組內沒有解決的疑問。

競爭促進合作,我們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看哪組能把文中的人物讀活。(分旁白、孫權、魯肅、呂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

幸運總是愛給有準備之人的,智慧之花會落入誰家呢?

(三)備選題目。

由學生自選人物。點擊後直接鏈接到備選題目中的某一道題。

然後教師給小組打分。

張弛有度,緊張過後我們一起來思考。

(四)思考討論

1.概括課文主要情節。(板書)勸-學-贊

2.課文在情節詳略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引申出文章重點在勸及側面描寫的作用。

如果我把後兩個情節改一下: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蒙侃侃而談。你看如何?

3.如果把課文的題目換成“刮目相待”怎麼樣,説説你的意見。

預設:本文重點寫的是勸,比較有特色的也是勸。看來勸中有深意。

從學生的回答中導出本課重點及難點:體味人物語言的情味。

揣摩並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擴寫其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句話。

設置意圖:為了讓學生體驗本課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把課文的題目換成“刮目相待”怎麼樣,説説你的意見。然後從學生的回答中導出本課重點及難點:本文重點寫的是勸,比較有特色的也是勸。看來勸中有深意。為了讓學生體味人物語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問:你從對話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種心理和神態。因為這樣,學生不能真正切實感受到人物的語言情味。

對這個重點和難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教師先做示範:

然後,我鼓勵學生超越範例進行寫作練習。下面就是課堂片段:學生練習。

陳思宇:呂蒙暗自高興,想:魯肅既然如此説我,想必我的進步真是不小。當初聽孫權的話真是對了。現在我已文武雙全,由此看來,讀書真是受益不淺呀。想到這,不由自主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聶藝菲:孫權心想:“呂蒙這個人物有的是勇氣,缺少的是智謀。如果多讀書,就會彌補這些不足的。那樣我身邊就會多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好將軍了。那樣,我何愁難以創建大業呢。想到這,孫權便苦口婆心地對呂蒙説:“你現在當政掌權,可不能不學習呀!”

孫海清:魯肅面容可掬,心裏想道:“這個呂蒙,如今不僅武功高強,居然也知兵法,懂謀略。與以往的那個呂蒙比起來,真是煥然一新,真讓人大吃一驚。説道:“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初的那個不讀書的阿蒙了。”又想:這回我應該與他結為兄弟,以後對我也有幫助,否則,豈不可惜了。於是結為好友而別。

四、當堂訓練,內化所學

還記得我的那個難題嗎。司馬光老先生教了我們這麼多勸的藝術,你們也一定會是個優秀勸解員了吧。那就幫我勸勸他們吧。

設置勸學語言情境,進行對話描寫訓練(見課件)。

楊勝男:“學無止境,以後的日子還長者呢!現在苦點累點,以後就會苦盡甘來的。你現在的問題是不會合理安排時間,改進學習方法後,你會更棒的!”

趙倩:其實學習方法和心態很重要。有了好的學習方法並能合理地安排時間,學起來就不費勁了。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那麼學什麼都是白學,因為他根本就沒用心學。如果把學習當成樂趣,不也是很好嗎?

徐德漩:爸爸,您還是需要學習的。學無止境,如果把知識比作海洋,您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彌補我們的不足。那樣您就更受別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會在進步,不能因為學歷高就不學。還有許多的新鮮知識等着你去學,有許多新的事物等你去發現呢。不學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觀理由,我是領導,但現在還得學習呢!咱們倆現在有可比性嗎?沒聽過:“活到老,學到老。”嗎?學習對工作也有幫助呀!現在還有老年大學呢!再説了,工作幹好了,還能加工資呢,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王藝學:爸爸,知識永遠是新鮮的,即使對老人也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還學會了好幾門外語呢!所以你也應該學習,再説,你如果博學些,您的下屬不是會更欽佩您嗎?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嗎?咱們倆一起學吧。

王彬:學習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日後回報社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學習,成績倒數。現在我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用心學了,也從中體會到了樂趣。你也試一試吧。

五、反思總結,質疑求學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文質兼美。生動的述説、形象的描繪、深刻的內涵都會啟迪着我們。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學貴在反思和質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疑問嗎?

你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嗎?

六、分層作業,異步達標

必做題:用成語“刮目相待”和“吳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並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擴寫其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句話。

選做題: 仔細閲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談談自己的感受?

後記:

我們學校所進行的“創建新課堂、構建國中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中要求課前展示教學目標,我要求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體會本課學習目標。這樣學生通過學習體驗能主動有意識地掌握學習重點。

從我的教學實踐中就可以感受到讓學生先體驗,他們就會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感知,這樣才會觸發他們擁有探索的慾望,求知的渴望。並且探索後的收穫會讓學生欣喜不已從而銘記在心。

實踐證明我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人物的語言情味又能在體會理解課文的重點和特色時得以寫作上的訓練。

從課後學生的作業中也能看出學生文學素養在提高,有的還能熟練地運用古文去擴寫。

例如,附學生作業舉例:

周鴻基:受到輔導後,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真應對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幾天前,他還是個淘氣包,現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學習了。真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現在知識如此豐富,再也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麼都不知道,現在卻宛如一位學者,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了。

從課後作業中能看出大多數同學都能感受到每個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態。

徐德漩:肅想:蒙不過是個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學淺。我難為難為他,也好讓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於是開始談論兵法,沒想到,呂蒙的回答竟很有見解。他十分驚訝地説:“你今天的才幹不再是當初的那個阿蒙了。

王翹楚:當魯肅尋陽時,呂蒙與他大談破魏、蜀之道,講的精妙之極。魯肅大驚道:“以你現在的才能和謀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吳下阿蒙了。

張燦宇:蒙談了一會軍機大事,也想趁機嘲諷一下呂蒙的才疏學淺。不想,待魯肅講完後,呂蒙就事論事,侃侃而談,借古喻今,頭頭是道,直説的魯肅張口結舌、目瞪口呆。驚呼道:“呂大人今日的才幹和謀略,再也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學已在我之上,你過去武藝過人,英勇善戰,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雙全,再不是原來的吳下阿蒙了。我東吳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峯:初,孤令卿當塗掌事、,乃因卿有治軍軍平戰之勇。而卿之智術淺短,誠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欲內修政務,卿不可不學!

汪瀾:肅與蒙論議,知蒙羞於兵法,厭讀兵書。故,初欲使蒙難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復吳下阿蒙。實乃一博學將才。遂歎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肅思之,吾應與之交好,此乃真博學矣!

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論證方法;

難點:比喻論證——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所要論證的道理,如此論證的效果;

  【教學方法】

學案教學法、誦讀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兩個課時(課前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學)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者,解題:

2.辨析文中重要讀音,找出通假字;

3.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並讓學生找出文中採用了論證方法。

  課前三分鐘

1. 古典詩詞積累

2. 語言表達訓練(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蹟)

  一、課文導入

(學生上台導入課文)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一)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該持有的態度。作者反覆論證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積累取得的。即使是聖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具備,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持恆專一,腳踏實地,不斷學習。

(二)有關《荀子》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

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四)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台寫出答案)

木直中(zhng)繩 輮(róu )以為輪 雖有(yu )槁(g?o)暴(pù) .....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xìng )非異 跬( kuǐ)步 ...

騏驥( qí )(jì)駑馬( nú ) 鍥(qiè)而不捨....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u )螯( áo ) 蛇鱔( shàn )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並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結構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1)

論據: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2)

學習的作用(拓展自己)——(3)

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注重積累,跪在堅持,用心專一)——(4)

  四、根據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第二段:

以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更藍,冰是水結成的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經過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為符合需要的圓形,金屬刀劍經過磨刀石的加

工就可以變得鋒利等比喻,説明人只有通過學習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才能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只有博學才可以智慧、明達,行為端正無過錯。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從論證方法來看,屬於比喻論證。

第三段:以登高而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為喻,説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辦成原本辦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學習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因此,這一段是用比喻的論證方法論述學習的作用。

第四段: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強調了日積月累對於學習的重要性;騏驥和駑馬的對比、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的對比都強調了常年堅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螃蟹卻非蛇鱔之穴無以寄託都強調了用心專一的重要性。本段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且中心論點一直貫穿其中。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點鮮明,論證層次清晰,比喻的論證方法靈活生動,結構非常明瞭。另外本文的語句整散結合,語勢鏗鏘有力,邏輯嚴密,雄辯而富有説服力。

  五、作業佈置

1.針對我校學生使用手機這一問題,進行短文訓練(要求用到比喻論證或對比論證)

2.背誦課文

3.結合課文註釋,做相關聯繫,並對文中的文言知識進行歸納(文言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

1.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言知識(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一、學生朗誦課文,回答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即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學生討論回答後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説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説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説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説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苟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二、檢查《教學與測試》,講解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驗,檢查 今義: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 今義:疾病

(3)假輿馬者

古義:藉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4)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着地的一種姿勢

(5)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 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藉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三、總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四、板書

  五、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做《教學與測試》

3.課本研討與聯繫第四大題。

勸學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文體制宏大,邏輯性強。這篇課文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本篇課文當中的文言常用字詞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時,要注意夯實文言知識。同時,本文大量運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便於接受。

學情分析:

作為高中學習的起始年級,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認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增強學生質疑解難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點撥,學會聯繫上下文,融會貫通,結合實際,化難為易,並能積極參與討論,相互啟發。

教學目標:

1、背誦課文, 掌握並積累基本的文言字詞。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3、認識本文論述的學習意義作用、態度方法,並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並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2、品味荀子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文學大家韓愈曾説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並非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詩壇怪傑孟郊則表示:“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在對待學習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極其嚴肅、端正的態度。同時,也積極勸勉他人,需要學習。如果請同學們自選角度,寫一篇勸勉他人學習的文章,你們會有哪些想法呢?又會從哪些角度展開立意行文。

請兩位同學談一談(由老師進行適當點評)。

今天,我們就再次跟隨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進他的作品——《勸學》,看看他是如何勸勉他人學習的。(板書標題)

  二、學習新課

1、全班齊聲朗讀《勸學》,同時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

生:學不可以已。(齊聲回答)

(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

2、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這些比喻之間的關係。並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組分別對應第二、三、四自然段內容,具體討論作者是如何展開對中心論點的論述。

哪一位同學(第一大組)願意帶大家來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內容。

問:你能帶大家找出這一段中的比喻句嗎?

學生指出五個比喻句。

師問:這五個比喻句與學習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呢?

生:“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和“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是將前後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以此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

師總結:事物經過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變。而荀子也用這五個比喻句點明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以此來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板書:學習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學習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又有怎樣的個人看法呢?同學們可以拿出昨天的隨堂練筆,進行適當的修改。

(PPT展示學生練筆的內容,老師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簡單點評)

那我們再一起來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繼續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第三段由學生找出比喻句,並投影出來,問(第二組)學生,這些比喻句與學習之間的聯繫又是怎樣的呢?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則“見者遠”;“順風而呼”則“聞者彰”;“假輿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絕江河”。

這五個比喻的共同點是:“善假於物”。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於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師總結:人自身會有一些不足之處,落實到學業中,便可以通過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成為君子。

荀子採用比喻論證的手法,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們交代,學習可以提升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寫到學習的重要性,那為什麼又要分成兩段呢?誰來説説看。

師答:在傳統文化中,“內聖外王”之道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內聖”就是修身養德,“外王”則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學習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從人的自身來説,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個人修養,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關內容。而我們的學習還應該立足社會,藉助一定的外物,如社會實踐等,完善自己,達到目標。

齊聲朗讀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請第三組的同學,將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規律,填寫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

老師依照填寫表格總結: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

將 “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師總結再強調本文所使用的論證方法。

3、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請大家結合材料,自行總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展示文本資料

【甲】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行,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運用大量的比喻論證,增強文章的藝術性。

2、採用對比論證,形成鮮明對照 ,增強文章的説服力。

3、多用對偶句,夾用排比,句式鏗鏘有力。

4、句式整齊,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

  三、探究延伸

在學和思這兩個問題上,古代大家觀點各異,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荀子則説:“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對此,你們又有什麼的個人見解呢?

  四、佈置作業

在學習《勸學》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論證的邏輯美和鮮活的語言美。接下來,請仿照荀子的創作風格,使用文言形式,寫一寫到底學習什麼東西?

  五、課堂小結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説理透闢,精煉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學習《勸學》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論證的邏輯美和鮮活的語言美。課下,我們也可以閲讀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語言魅力。

  六、教學反思

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培養誦讀的能力和閲讀文言文的語感。

2、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和虛詞。

3、掌握課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點難點

1、熟讀成誦。

2、疏通文意,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文言常用虛詞

3、掌握課文出現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哪些?

二、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題。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中zhòng參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閲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重點難點: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一、複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解決了《勸學》這篇課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1、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1)勸學中“勸”為何意?

(2)荀子“人性惡”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

2、齊讀課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寫錯讀錯的字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詞應怎樣理解?“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把握觀點:這一節主要談了學習的哪個方面?用什麼方法來論述的?

明確:學習的意義;比喻。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在已歸納的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1青出於藍2冰寒於水3直木為輪4木受繩5金就礪

以青青於藍、冰寒於水兩個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説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變化會進一步提高、發展。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説明什麼道理呢?説明客觀事物可以後天改造,改變

“木受繩”“金就礪”兩個比喻引出什麼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説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5)學生齊讀第2段

3、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本段又採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見2登高而招3順風而呼4假輿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維推理模式,分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明確:客觀事物通過善假於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過善假於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善假於物的”“物”暗指什麼?學習

(5)小結

本段談的是學習的作用,説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用幾組比喻句來説明,本段再次採用比喻論證。

(6)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4、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論述什麼問題?可分幾個層次,各説明什麼道理?

明確:主要論述學習態度與方法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説明知識在於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説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説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麼方法論述問題的?

明確:比喻、對比

4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麼好處

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即道理明白、具體生動。

5學生齊背第4段。

三、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2、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對比論證、説理透徹的特點。

3、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談談你對荀子的觀點的看法。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預習下一課。

2、完成《資源與學案》練習。

五、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2)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態度、方法對比

積累

堅持

專一

王鵬

勸學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1、誦讀並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2、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三、教學難點

1.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鑑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掌握全文比喻和對比論證的特點。

  四、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結合書後思考練習題預習課文。

  五、教學過程

1、解讀第一段(7分鐘)

1)回憶上個課時的內容並結合學生自主預習的結果,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明確中心論點:學習不可以停止)

2)齊背誦第一段後,提問:

a、請問本段論述了什麼內容?

b、運用什麼方法論述的?

c、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以青青於藍、冰寒於水兩個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

d、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e、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説明什麼道理呢?

f、“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麼結論?

g、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問題層層遞進,學生回答一個接一個問題時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學習的意義為何?)

3)教師總結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為“善”。這裏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2、解讀第二段(7分鐘)

1)同學們一起背誦第二自然段。

2)提問:

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第一層闡明什麼內容?

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麼關係?

第二層是具體闡述“假於物”的重要,第三層得出結論:“君子善假於物”。聯繫前文思考“善假於物的”“物”暗指什麼?

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麼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用哪幾個比喻?

(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層次和主旨——學習的重要性)

3)教師總結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説,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

3、解讀第三段(7分鐘)

1)引導學生仿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段(本段主要論述什麼問題?分幾層?作者是用什麼方法論述問題的?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麼關係?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麼好處?)

4、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

5、佈置作業: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荀子其人;

②疏通文句,整理積累重要的實、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③積累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為第一教時之知識目標)

④體會、學習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⑤體會、學習本文嚴密的謀篇佈局特色;

⑥明確如何才能獲得教養。

(以上為第二教時之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聲情並茂地誦讀文言名篇的能力;(第一教時)

②培養學生能據已學、據課注、據語境準確解讀文句的能力;(第一教時)

③凸現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第一教時重疑難文句探究,第二教時重論證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標

①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第一、二教時)

②讓學生明白學習之於教養和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第二教時)

【教學重點】

1、知識目標之②(第一教時),④⑥(第二教時);

2、能力目標之①②(第一教時);

3、人文、情感目標之②(第二教時)

【教學難點】

知識目標之②(第一教時),④(第二教時)

【教學模式】

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教時

一、設境導入

設問1:大家知道在我們國家比較有名的《三字經》嗎?

設問2:《三字經》會背幾句的同學願不願意舉起你驕傲的手?

教師相機導入:從《三字經》導入孟子導入孟母三遷導入人生的“教養”導入本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

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實際略説教養的重要性,然後順勢導入《勸學》。

二、關於荀子

設問:有誰瞭解《勸學》的作者荀子嗎?

學情估計:若有學生舉手,則請其説,教師略作補充;若無則變問為:不知道的請舉手。如果普遍不知,則由教師介紹荀子。

三、誦讀

全班齊誦,教師諦聽,並可能進行誦讀指瑕。

四、分組合作學習,文句疑難探究。

1、教師略説高中課堂古文學習的新模式,要學習積累的文言知識構成。

2、6人一組,合作進行文句疑難探究。

要求:不做機器做主人,每組成員積極參與,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組內先行探究,本組探究不了的,組長記錄後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決不了的由教師點撥。

3、填寫好探究紀錄,以便交流。

4、教師巡視、參與。

五、各組根據探究記錄,由代表彙報探究情況,教師加以標示

後彙報的組只彙報或補充與前組不同的疑難和知識總結,教師標示後,鼓勵全班同學競答,解決不了的由教師點撥,相關學生記錄。學生沒有關注的重要知識點則由教師補充。

六、教師課堂評價、小結並佈置作業

1、課堂評價側重於本堂課學生的參與表現,以肯定鼓勵為主;

2、作業:

①每個同學填寫好本課的知識積累卡;

②完成《名師一號》中《勸學》一課的基礎練習(選擇題部分)。

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點文言詞的含義。

2.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課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對話,評説人物特點。

3.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並積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詞語及兩個成語,把握文意。

2.難點:品味人物對話並據此評説人物形象的特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與準備

1.方法:自讀法、質疑文題法、討論法等。

2.準備:課件。

教學步驟

 一)創設懸念,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中國古代,曾有這樣一個故事: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大家知道這個故事嗎?知道這位小英雄是誰嗎?對,他就是司馬光,司馬光不僅是一位機智勇敢的好夥伴,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文學家、史學家,在他的著名書籍《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手下有一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曾隨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後又佔領荊州,在麥城生擒關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吳王孫權常識。但他年青時不愛讀書,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孫權多次勸他學習,他總是找各種藉口推辭,還説自己一介武夫,只要會領兵打仗就行了,這不,孫權又來勸學了,這次結果如何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範讀課文,正音斷句

1.師範讀,生聽讀,注意正音斷句

(老師先把課文朗讀一遍,請大家聽清字音,明確停頓)

(同學們想不想向老師一樣將課文流利地背誦出來呀?其實這並不難,只要我們把這遍文章的字音讀準了,停頓讀清了,文意讀明白了,再加上反覆誦讀,同學們就一定會比老師背誦得更好,大家有沒有信心?下面就讓我們從第一步讀準字音,讀出停頓開始。)

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本上的註釋,讀準字音,讀出停頓。開始,生自由讀文。

2.生試讀(其它同學認真聽,並在讀音的停頓方面給予評價),生評議,師隨機糾正。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譯課文,圈點勾畫疑問之處,(先自已獨立思考,邊讀邊譯。後交小組討論,最後提交全班交流)小組討論解決或師生全班共同解決。

四)演讀課文,感知內容

1.演讀課文,模仿並感受人物對話中的語氣、神態、心理,評説人物形象特點。(板書:對話 善勸 肯學 敬才)

(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懂文意,這是學習古文的基礎,而要真正要將古文吟誦出來,還需要讀出文章的語氣、語調,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語氣,對於不同的文章,我們讀出語氣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請同學們找出孫權與呂蒙對話兩句話,結合標點和人物身份,討論一下孫權的這三句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言為心聲,我們通過孫權對呂蒙這一番既嚴厲又包含關懷的苦口婆心的勸告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權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試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對魯肅和呂蒙的對話也揣測一下,想想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

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呂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五)賽讀課文,探究質疑

1.賽讀,嘗試背誦

2、與《傷仲永》比較閲讀,找出異同點)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司馬光編寫的目的在於能給後人一些啟示,裏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對於我們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啟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寫過一篇關於學習的文章叫《傷仲永》,同是寫學習,兩篇文章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麼不同呢?請同學們大膽地議議,説説。

六)拓展延伸,佈置作業(選做)

1.課下蒐集與學習有關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呂子明》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最後老師想送給大家一句話:“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希望大家在知識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詞。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

比如: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説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説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讀。

學/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3.師生一起處理課文詞句中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先自學,後提問。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寫錯讀錯的字。

討論分析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聞,絕,假,強,望)

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佈置作業

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檢查字詞及翻譯。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四.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説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説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五.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摘錄或創作有關勸學的格言。

學習可以提高、改變自己 舉例論證 5、略

標籤:勸學 教學